转型与重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与专业理念认知
——一项广东地区的实证调查
■唐嘉仪
【本文提要】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数据新闻、自媒体新闻、算法新闻、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闻行业实践正在不断重塑着新闻业的生态环境。本研究围绕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和新闻专业理念认知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广东地区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对职业身份认同如何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理念认知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在开放式的新闻生产情境下,在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角色不断重塑的语境里,新闻专业理念的未来不是消亡,而是转型与重构。
【关键词】网络新闻工作者 新闻专业理念 职业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214
一、研究起源与关键概念
关于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问题的解答,实际上是回应新闻工作者关于“自我”的建构历程,也是在回应新闻工作者的本质问题——新闻工作者是什么?对新闻工作者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定义,目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新闻工作者所在的媒体平台对其进行简要分类,如报纸新闻工作者、电视新闻工作者、电台新闻工作者和网络新闻工作者。陈晨(2011:9)认为,广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指的是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者。陶建杰和张志安(2013)将网络新闻从业者定义为“新闻网站中,与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制作等内容生产直接有关的正式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则不在此范围。本研究参考这一定义,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在互联网新闻行业工作的,除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以外的新闻工作者。此外,本研究并未纳入政府网站的新闻工作者,且研究对象不仅限于新闻网站,也包括了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的新闻工作者,以更大范围地涵盖不同网络平台的研究对象。
新闻专业理念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和流行,在上个世纪末传入中国,并逐渐获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尽管对新闻专业理念的原则、定义和内涵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对一些基本原则,在业界和学界都有一定共识。郭镇之认为,新闻专业理念所坚持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媒介社会地位的基础和保证(郭镇之,1999)。陆晔和潘忠党提出新闻专业性的几项基本原则,包括服务公共的意识和态度、观察和报道社会事实的工作准则、信息流通“把关者”的基本角色、以科学理性的标准评判事实的职业信念等(陆晔,潘忠党,2002)。陈力丹和王亦高(2006)认为,新闻专业理念的基础与核心是客观报道,而这也是评判新闻工作的重要标准。芮必峰(2010)认为,尽管从西方引入的“新闻专业主义”一词在中国的现实语境既不具“描述”意义,也难起“规范”作用,但是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作为中国新闻实践经验和传统文化的“底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丁方舟和韦路(2014)也提出,新闻专业角色的基本描述词包括“真相”、“事实”和“监督”。
尽管有学者提出专业主义已经“离场”的悲观论断(李艳红,陈鹏,2016),甚至有学者认为,在数据新闻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新闻知识分子已经丧失对公共议题的发言权和议题主导权,为专业主义唱响“挽歌”的时代已经到来(王维佳,2016)。但是近年来有调查发现,专业角色依然是中国新闻社群认同程度最高的一种规范性角色(丁方舟,韦路,2014),而且随着网络新闻成为业界主流,对新闻专业理念的呼唤再次成为焦点,有学者相信,以客观性为代表的新闻专业理念对当下的社会语境来说仍然是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力量(白红义,2011)。吴飞和田野(2015)也认为,尽管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闻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新闻专业理念并不会消失,他们将其称为“新闻专业主义2.0”。潘忠党和陆晔(2017)也提出,由于新闻业依然“作为民主的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讨新闻专业理念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讨论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诚如史安斌(2003)所言,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模式,而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社会化建构”。而当前互联网所构建出来的场景和传播特征恰恰是当下社会最重要的语境之一,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数据新闻、自媒体新闻、算法新闻、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闻行业实践正在不断重塑新闻业的生态环境,有学者以“后真相”来形容当下的新闻传播环境,描绘出网络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空间的喧嚣和混杂。近年来,转型时代的中国新闻业出现不少乱象,新闻专业规范受到巨大的挑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侵蚀。受此影响,新闻专业理念和主张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国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重塑自身的合法性与新闻权威,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Samia等人提出,职业身份认同和个人的职业角色有关,是个人对自身作为特定职业角色中的成员的定义(Samia et al., 2007)。藉由追问个体的职业身份认同问题,人们反思自身职业群体的特点、角色、地位和意义,并构建出一种自我认可的社会形象,从而确认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所具有的期望和行动模式(李维,2010)。牛元梅(2011)指出,尽管身份认同理论属于社会学研究的学术范畴,但是近年来已经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其中媒介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建构是主要研究的话题之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新闻报道功能的认知和新闻价值观念的理解情况。从文献梳理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切入,以描述性的方式讲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现状(甘丽华等,2015;曲岩,2013;袁莉,2017),也有部分研究以特定类型的记者职业身份认同情况进行研究(白红义,2011;冯剑侠,2012;杨开妮,2016),或是以发展性的观点梳理不同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变迁和历程(甘丽华,2014;李春雷,魏二招,2015;王肖潇,2011);另一种取向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切入,讨论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如陈楚洁,2018;胡沈明,冯淑闲,2018;田中初,2010),部分研究讨论了网络时代业态环境和技术语境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情况受到何种影响和冲击(丁汉青,苗勃,2018;薛晓薇,2017)。
一如有学者提出的,“记者的历史使命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的内涵更加复杂。记者需要用新的职业身份介入传播过程以期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和信息服务水平”(朱庆好,2013:71)。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新闻平台形式和类型的不断丰富,网络新闻工作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此外,在媒介融合和媒体转型的背景下,网络新闻媒体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新闻工作者业已成为国内新闻业务领域的主力军。本研究引入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将其与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理念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他们对专业主义理念和内容的认知与判断。樊昌志和童兵(2009)曾提出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性之建构关系,但是研究主要探讨社会权力结构关系对传媒机构身份认同以及由此构建的新闻专业理念的影响,与本文希望研究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特征如何影响他们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认知情况问题有较大差异。正如周裕琼(2008)所讲,“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网络对新闻生产行业带来的影响会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甚至角色认同中”,在网络新闻成为新闻业主流实践的当下,讨论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对其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影响,显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一)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现状
职业身份认同考察从业者的职业心理状态,主要研究的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知和态度,是反映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深度指标(袁莉,2017:8)。新闻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角色,其身份认同情况会随着社会文化情境的变迁而改变。有研究提出,记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认知:职业动机、职业情感与忠诚度、新闻职业认知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甘丽华,2015:16)。职业身份认同反映新闻工作者回答“我是谁”,以及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是否感到自豪等观念态度情况。在互联网传播和媒介融合的时代,网络让记者的身份变得模糊(郑一卉,2014),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和角色被重塑,他们所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刘丹凌,2012)。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RQ1:网络新闻工作者如何感知他们的身份和角色?以广东地区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例,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状况呈现出何种
特点?
(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专业意识
陆晔和周睿鸣(2016)提出,新闻专业理念是记者职业信念、价值观的内化。增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是提升他们职业忠诚度和加强他们自我约束的关键(陶建杰,张志安,2013)。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越强,他们就越有可能在具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工作中坚守一些行业所共同倡导的价值。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认同为记者职业信念的坚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何佳妮,2011:2)。有学者提出,近年来记者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社会对记者职业有了更多贬斥的声音,使得记者的自我认同感发生深刻危机,一旦他们所感知到的职业神圣感和认同感丧失,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期趋利的行为(赵云泽等,2014),从而动摇了新闻专业理念的落实和推行;而专业理念的缺失,则可能进一步导致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失范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抨击和批判现象,形成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和专业理念认知之间的恶性循环。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RQ2:以广东地区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例,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他们对专业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三)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约定俗成的职业身份。职业身份是指从业者在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来获取的某种东西,是在学习和生活互动中逐步构建的(何佳妮,2011:5)。职业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身职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李维(2010)认为,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完成的,同时也体现着个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足迹与规划。吉登斯认为,“个人对自我认同的认知会随着焦虑感的增加而受到威胁”(吉登斯,2016:46),“认同并非个体所拥有的一个特质(或特质集合),它是每个人对其个人经历进行反身性理解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吉登斯,2016:53)。段乐川(2010)发现,职业身份认同可以分为主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我认同受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意志、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而社会认同情况则受福利待遇、精神激励、管理水平等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业务的生态环境,也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成为重要问题(刘丹凌,2012)。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RQ3:以广东地区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例,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统计说明
为了更好地对研究问题进行阐述,本研究采用了混合式研究方法,既以问卷法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同时对部分研究样本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部分以广东省两类新闻组织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一类是传统媒体组织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如《广州日报》大洋网、《南方都市报》奥一网等;另一类是商业类网站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如腾讯大粤网、新浪广东等。
问卷调查部分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派出网络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其中商业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113份,媒体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88份。问卷调查主要对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进行解答,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先从描述性的数据判断当前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状况,再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具有不同职业身份认同表现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进行比较,讨论他们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关于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和“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测量方法如(表1 表1见本期第75页)和(表2 表2见本期第75页)所示。
结合不同学者对新闻专业理念的定义和内容描述,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将“新闻专业理念认知”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性质维度、技能维度和理念维度:
此外,为了更好地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挖掘,以及对研究问题进行更恰当的回答,笔者对广东地区其中两家媒体的七位网络新闻工作者开展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信息见(表3 表3见本期第75页))。访谈采用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文中引用均为笔者采访获得的访谈记录。访谈提纲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问题:1.作为网络新闻工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性质或本质;2.你所认可和定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精神:内涵及其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理念的异同理解;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你对自己工作性质的判断,具体谈谈这种影响是如何作用的。
四、研究分析: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和专业理念
(一)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现状与特征
表4显示了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现状。统计结果显示,在职业身份认同状况表现方面,商业机构和媒体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有所异同,按照职业身份认同的三个层面来看,当前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状况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从角色认同的情况来看,“监督者”和“信息生产者”是当前网络新闻工作者最为认同的职业角色。且对不同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而言,这两种角色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其中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更认同“信息生产者”的角色,而媒体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则更认同“监督者”的角色。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对“宣传喉舌”的角色认同水平并不高,甚至低于“营利者”的角色认同水平。
其二,从功能认同的情况来看,网络新闻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功能定位以“信息生产”和“社会监督”为主。这一点与他们对职业角色认同的情况相吻合,也与现实语境下网民对信息的需求情况相一致。早有学者指出,“目前状态下,网民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他们希望获得更加丰富、更加直接的事实信息”(朱庆好,2013:68)。在互联网传播环境里,“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信息”的一种,“新闻生产”的观念在网络生态环境下被化约成“信息生产”。
其三,从情感认同的情况来看,“社会责任”和“薪酬水平”是当前驱使网络新闻工作者选择自身职业的重要原因。尤其对媒体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而言,“社会责任”是影响他们选择这一职业的最主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这种情感认同情况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特征:一方面,他们以社会责任为使命,希望通过网络新闻生产为社会提供监督、教育、娱乐等功能,实现新闻对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不少受访者认为较高的薪酬和工资是吸引他们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网络新闻工作是一份“职业”而不一定是一份“使命”。
(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他们的专业认知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5 表5见本期第76页),不同角色认同在各个性质维度、各个技能维度以及各个理念维度差异检验的p值<0.05,说明不同的角色认同情况在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性质维度、技能维度以及理念维度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从角色认同的情况来看,将自身职业视作“宣传者”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的技能是“选题策划”和“新闻把关”,最重要的专业理念是“社会责任”。将自身职业视作“监督者”的调查样本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主持者”和“新闻示范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新闻把关”和“选题策划”的技能,并认为“客观中立”是最重要的专业理念;将自身职业视作“信息生产者”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的技能是“及时报道”,并将其视作最重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将自身职业视作“娱乐者”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和“新闻主持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选题策划”的技能,并相信“及时报道”是最重要的专业理念;最后,将自身职业视作“营利者”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内容传播”的技能,而“及时报道”则被视作最重要的专业理念。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6 表6见本期第77页),不同功能认同在部分性质维度、各个技能维度以及各个理念维度差异检验的p值<0.05,说明不同功能认同的情况在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部分性质维度、技能维度以及理念维度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信息生产的功能认同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及时报道”的技能,并将“及时报道”视作最重要的专业理念;社会监督的功能认同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示范者”和“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新闻把关”和“选题策划”两项技能,并认同“客观中立”是最重要的新闻专业理念;提供娱乐的功能认同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选题策划”的技能,并将“及时报道”视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宣传教育的功能认同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新闻把关”和“选题策划”的技能,并认为专业理念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最后,社会协调的功能认同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主持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选题策划”的技能,并视“社会责任”为最重要的专业理念。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7 表7见本期第78页),不同情感认同在各个性质维度、各个技能维度以及部分理念维度差异检验的p值<0.05,说明不同情感认同的情况在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部分性质维度、技能维度以及理念维度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差异。
出于“薪酬水平”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和“新闻主持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内容传播”和“选题策划”两项技能,而最重要的专业理念则是“及时报道”;出于“社会声望”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内容传播”和“及时报道”两项技能,并将“社会责任”视作最重要的专业理念;出于“专业兴趣”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理念重要性主要是“新闻阐释者”和“新闻主持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选题策划”和“内容传播”的技能,并认为“及时报道”是最重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出于“发展前景”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选题策划”的技能,并视“及时报道”为最重要的专业理念;最后,出于“社会责任”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性质是“新闻阐释者”,认为网络新闻工作者最需要具备“新闻把关”、“选题策划”和“及时报道”的技能,而新闻专业理念的重要性则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两方面。
(三)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基于访谈的分析
结合深度访谈材料,将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的影响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纳,整体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个人因素,指的是网络新闻工作者自身对职业发展、社会生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感知情况。二是制度因素,指的是目前网络新闻工作和机构在制度设计、资源获取、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感知情况。对媒体机构和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来说,影响他们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有所异同,从个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方面来看,笔者将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特征归纳如下:
其一,在个人因素中,工作强度和薪酬工资同时影响两类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情况。从工作强度的情况来看,受访者提到,由于互联网传播强调时效性和全天候的特征,因此作为网络新闻工作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性质和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有所不同,轮班制、“24小时坐班”等工作要求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然而,尽管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职业工作强度要大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但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不仅没有降低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反而为他们重塑了一种新的职业身份认同感知,帮助他们建构“与众不同”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我连续两年春节期间要在家里坐班,随时准备要发布新闻,用一个新闻的词汇来说就是这种工作强度确实给我一种‘在场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新闻生产,保证了信息及时传播。”(FT2019B)
“虽然这么说很‘虚伪’,但是我的确会在不断地加班中感受到一种使命感,我认为互联网时代我们网络新闻人的的确确做到了‘及时性’和‘时效性’。”(FT2019E)
而从薪酬工资的情况来看,“一社两资”的工资结构特点则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降低了他们对工作职位的认可程度,长远来看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尤其是对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影响更为突出。以本次访谈选择的案例腾讯大粤网来看,和腾讯其他的部门(如电子支付、社交媒体、游戏)的大额绩效工资不同,腾讯大粤网由腾讯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受访者普遍提及他们的工资水平在集团里仅属于中等,在生活成本和经济压力不断上升的现实情况下,长远来看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
“很多人以为做新媒体一定是很赚钱,其实不一定,目前我的工资和本地的甲方企业相比差了很多,(工资低)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可度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确实我们也明白,我们不是自媒体,不能乱接广告,工资肯定不可能像其他新媒体运营者那么高。”(FT2019C)
“我们单位的工资在本地来看没有太大优势,基本的生活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对比其他新媒体行业的话肯定没有优势,所以我也考虑过以后可能会继续做新媒体运营,但不一定会继续做新闻,考虑去企业或者自媒体。”(FT2019E)
也有受访者提到社会声望、晋升情况这样的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但整体来看,这两种个人因素对他们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较小,尤其是对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而言,影响作用远小于工作强度和薪酬工资这两项因素。
“我们(部门)的岗位大多数都是新媒体运营和内容采编,再往上(晋升)就是经理、部门副总,但是名额非常少,晋升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多数人的工资差不多,长远来看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有一些影响。”(FT2019C)
“很多朋友听说我是做媒体的公众号运营都觉得很厉害,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现在确实看微博、APP、公众号的人要比看报纸和新闻网站的多,有时候知道自己运营的内容可以做到流量比较大,最好是10万+,还是会比较自豪,会享受这种工作的成就感。”(FT2019D)
总的来看,在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个人因素中,工作强度和薪酬工资这两项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工作强度整体来看虽然较大,但却是一项增强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而薪酬工资则起着降低职业身份认同的作用。总体而言,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商业机构,个人因素对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表现较为接近和类似。
其二,和个人因素不同,在制度因素中,影响媒体机构和商业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情况的因素有所不同,其中传播流量对商业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影响较大,而媒体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情况则受新闻报道管理的影响较多。从传播流量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影响情况来看,不少受访者都提到,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以阅读量、评论量、转发量、点赞数等为评价指标的“流量”是他们所在组织在评定业绩表现时的重要参照值,也是他们对所生产的新闻内容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他们认为,一篇文章的传播流量越大,影响力越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新闻质量较高,当他们能够生产出一篇具有广泛传播影响力的新闻文章时,会强化自身的职业身份认同,继而更认同自身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在传统媒体都在谈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的时代,我们如果能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传播流量大的文章,对我们每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很大的鼓舞。”(FT2019B)
“网络新闻不看发行量,最直接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对新闻)的评价就是所谓的阅读量,虽然不能说阅读量高的就一定是好文章,但至少能说明被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工作和付出就有回报,而且个人来说也更加自豪。”(FT2019C)
“以前的报纸评价市场影响力的时候可能更多看的是整体的发行量,但是现在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更加具体,可以去到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视频的传播量,这对我们网络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其实充满了挑战,但是又是一种激励,就算一个媒体不属于‘大号’,但也有可能做出一些‘爆款’的内容,这就是新媒体新闻的魅力。”(FT2019E)
同时,新闻管理的宽松度强烈地影响了网络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媒体机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表现。不少受访者都表示,尽管从本质上来看,依托于传统媒体集团的这些新媒体新闻公众号、官方微博、APP等在内容上依然需要接受新闻管理,尤其是组织自我审查的程序,但是由于减小了传统媒体时代篇幅、载体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依然提高了自由度,使他们在新闻题材和新闻形式的安排和设计方面都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这一转变对增强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也影响重大:
“很多人以为像我们这样的官方媒体肯定是比较枯燥和严肃的,但其实我们的公众号内容是很多元化的,和一些广州本地生活号的风格不会有太大差别,但同时我们的内容审查会比较严谨,尽可能避免像其他自媒体号一样为了流量和话题去传播虚假新闻,我自己作为一个‘95后’,认为这就是未来新闻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传统的媒体在保持内容的真实性的同时,做到风格和内容的多样化,而新媒体赋予了我们做这种新闻的可能和自由。”(FT2019D)
“做新闻公众号虽然时间不久,但我觉得公众号已经是在现实的、客观的情况下我们能享受到的最大的自由度,和传统传播时代相比一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比传统的新闻人要幸福和幸运。”(FT2019E)
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情况的制度因素被受访者提及,其中媒体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提到了信息资源对他们身份认同情况的影响,作为媒体机构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进行新闻采编时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相对丰富,他们所依托的媒体集团拥有一批一线的新闻采编团队,一手的信息资源使得他们在进行新闻内容生产时可以兼顾新闻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多媒体的传播特性,信息资源的获取便利性帮助他们建构和强化作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
“很多自媒体的信息源是网络,我们不同,我们(报业集团)内部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所以我们的一线记者会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新闻素材,我们再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去进行一些美工排版和多媒体剪辑,使得整个新闻的呈现效果更好,这也是网络新闻人的优势。”(FT2019E)
个别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还提到风险感知情况对他们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但与其他几项被提及的制度因素不同,风险感知作为一项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因素,对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有着削弱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各类风险的感知降低了网络新闻工作者对职业的认同感,从长远来看,一些客观风险的存在降低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和期待,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他们萌生辞职转行的心态。
“虽然新媒体看着光鲜,但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每个新媒体人不像传统的记者有所谓的‘编制’,效益很差的时候,裁员是常有的事,就算不裁员,没有绩效工资的话也是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我们这种,不完全是市场化、也不完全是体制内的(新闻工作者),要单靠内容做出非常受市场和读者欢迎的内容,是有难度的,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FT2019C)
综上,从访谈情况来看,不同的制度因素对媒体机构和商业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情况有不同的影响,尽管存在个别制度因素削弱了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情况,但是总的来看几项制度因素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影响大都起到了增强和促进的作用,也就是说,现存的网络新闻制度特点(包括信息资源、传播流量等)有助于强化网络新闻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帮助他们塑造和建构对自身职业的信任感,在媒介融合和媒体转型的当下,结合前文提到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情况与他们对新闻专业理念认知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新闻行业改革的现实语境下,网络新闻工作者并不一定会放弃新闻专业理念,反而可能因为现存的各项个人因素和制度因素,强化了自身对网络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加强自身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认可,并促使他们在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出对新闻专业原则和理念的新观念。
五、结论与反思
以广东地区的样本为例,本文围绕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状况以及他们对新闻专业理念认知的情况展开实证研究,对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图1 图1见本期第81页)。
首先,早有学者提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和鉴别新闻信息对受众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重点也应该体现出时代诉求——“专司新闻信息的整合、筛选、管理及引导”(刘丹凌,2012)。从实证研究情况来看,“监督者”和“信息生产者”是当前网络新闻工作者最为认同的职业角色。受此影响,“信息生产”和“社会监督”则是他们最为认同的职业功能,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新闻生产所承担的宣传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被淡化,网络新闻工作者强调自身作为“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和身份,可能导致在实际的新闻生产工作实践中忽视了新闻内涵的重要性,职业身份认同的现状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时代新闻内容的质量和特点。
其次,职业身份认同特征会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认知情况,从目前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特点来看,在“监督”和“信息生产”的职业角色和功能认同影响下,“新闻阐释者”、“新闻主持者”和“新闻示范者”的性质被更多网络新闻工作者认可;“及时报道”和“客观中立”这两项理念被认为是新闻专业在当下的核心要义;从技能的维度来看,“选题策划”、“及时报道”和“新闻把关”的重要性被凸显,“如何报道新闻”的新闻专业价值理念意涵在网络传播的时代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如何传播新闻”的问题。正如传播学学者托马斯·帕特森和菲利普·瑟伯所指出的,“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告知信息,而首先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班尼特,2018:111),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强调新闻能否“吸引眼球”。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日渐泛滥,几乎各类信息(information)都可能被包装成为“新闻”(news),“新闻”的内涵重新被定义。网络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承担对各类社会信息进行批判性阐释和说明的角色,并将此视为新闻专业实践维度的重要指标。
最后,在网络传播时代,几乎所有传播者都面临着“身份越来越模糊”的问题(李西建,金惠敏,2017:297)。借助深度访谈的方法,笔者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归纳出包括工作强度、晋升情况、社会声望、薪酬工资在内的个人因素,以及包括传播流量、管理规范、新闻自由、信息资源、风险感知在内的制度因素,其中工作强度和薪酬工资是对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影响较大的个人因素,而传播流量和新闻自由度则是对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影响较大的制度因素。具体来看,个人因素对不同机构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情况较为一致,而不同的制度因素则对商业机构和媒体机构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有不同的影响。一如有学者指出的,“我们进行身份认同,最终的目的是想建构一个自觉、独立、具有历史连续性及完整感的自我”(赵静蓉,2015:214)。对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前文我们了解到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对他们新闻专业感知的影响,可以进一步了解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语境下,传播环境和行业制度等因素如何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与践行。
结合实证研究发现,笔者认为,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受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特征的影响,网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理念的认知有了新的特征和变化,这种转变并不能被消极地认为是新闻专业范式和理念的消亡。诚如黄月琴(2015)所指出的,新闻专业的重要性不是再现或者规范,而是激发人们对当下的不同思考,督促人们不断进行新型实践。其一,从新闻实践中的伦理观念来看,喻国明(2008)曾提出,于社会而言记者最重要的角色和职责是“环境守望、社会良知”,然而随着媒体市场化改革和转型的不断深入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了新的认知,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记者不仅继续承担了环境守望(监督者)的角色职能,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生产的重要性。在网络新闻的时代,新闻信息泛滥、新闻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常见,“信息生产者”和“监督者”的职业角色逐渐合并成“信息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监督,网络新闻工作者依然在为营造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语境的舆论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其二,从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表现手段来看,樊昌志和童兵(2009)曾提出,中国新闻业界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精英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复合体”。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网络新闻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业似乎正呈现出一种精英主义消弭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流量”、“速度”、“传播声量”为判别标准的新闻生产取向。在网络新闻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语境下,网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强调时效、话题等带有网络时代传播标签的价值,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更注重新闻在呈现形式、多媒体传播形态等方面的价值。
新闻专业理念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理想。正如潘忠党和陆晔(2017)所言:“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规范性理论,表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它的功能不是描述和解释新闻活动,而是激发、引导并评判构成现实的新闻实践”。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今天,讨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网络新闻传播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最大的影响之一是‘边界’的消融,在当下的传播语境里,网络新闻工作者需要对自身的身份和角色重新定位。在新闻业改革探索的进程中,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着的社会角色又会使他们需要承担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发现,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新闻专业理念和原则并未被网络新闻工作者放弃,而是被重新定义。新闻专业理念和意涵在新闻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被重塑和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新闻工作者将快速、及时地生产信息,精准、精心地策划新闻内容视作当下践行新闻专业理念的核心内容,客观性、精英主义的意涵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互联网价值逻辑的内核与价值——快速报道、精心选题、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对事实进行核查的工作准则并未被放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把关的主张依然被网络新闻工作者所强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开放式的新闻生产情境下,在网络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角色不断重塑的语境里,新闻专业理念的未来也许不是消亡,而是转型和重构。■
注释:
①参考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喻国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陶建杰,张志安《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状况——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一》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角色内容的描述制定。
②综合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和赖特四功能说对记者功能进行描述设计。
③出于什么原因选择网络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参考陆晔《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对职业选择因素的描述。
④参考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新闻人工作性质的定义。
⑤参考曹艳辉,林功成,张志安《角色模范对大学生新闻专业主义信念的影响研究》、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陆晔《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定义。
参考文献:
白红义(2011)。汹涌的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以近期几起公共事件报道为例。《新闻记者》,(6)8-11。
陈晨(2011)。网络新闻记者的职业现状与角色重构。《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陈楚洁(2018)。“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媒体创业叙事与创业者认同建构。《新闻记者》,(3),4-22。
陈力丹,王亦高(2006)。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读《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新闻大学》,(1),8-10+16。
丁方舟,韦路(2014)。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人的职业困境——基于2010~2014年“记者节”新闻人微博职业话语变迁的考察。《新闻记者》,(12),5-11。
丁汉青,苗勃(2018)。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当代传播》(4),19-23。
段乐川(2010)。论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其培养。《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48-151。
樊昌志,童兵(2009)。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3),22-29+9。
冯剑侠(2012)。“无冕皇后”还是“交际花”:民国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与自我认同。《妇女研究论丛》(6),59-64。
甘丽华(2015)。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1999)。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国际新闻界》,(5),32-38。
何佳妮(2011)。中国新闻记者职业身份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胡沈明,冯淑闲(2018)。转型期媒体人职业存在感的建构策略与困境——基于2016年记者节媒体人言论表达的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65-172。
黄月琴(2015)。象征资源“褶皱”与“游牧”的新闻专业主义:一种德勒兹主义的进路。《国际新闻界》,(7),53-71。
李春雷,赖二招(2015)。话语体系与职业场域:1895-1937年记者群体身份的社会认同——以记者职业化进程为视角。《新闻界》,(15),16-20。
李维(2010)。编辑职业发展中的专业身份认同。《出版发行研究》,(12),35-37。
李西建,金惠敏主编(2017)。《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艳红,陈鹏(2016)。“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国际新闻界》,(9),135-153。
刘丹凌(2012)。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109-116。
陆晔,潘忠党(2002)。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71),17-59。
陆晔,周睿鸣(2016)。“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7),24-46。
牛元梅(2011)。身份认同理论在媒体运用中的三种模式。《新闻世界》,(8),299-300。
潘忠党,陆晔(2017)。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国际新闻界》,(10),91-124。
曲岩(2013)。社交媒体中职业记者身份认同与受众新闻偏好。《现代视听》,(2),65-67。
芮必峰(2010)。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1)57-63+112。
史安斌(2003)。当代中国媒体生态的变迁与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新闻与传播评论》,(1),95-100。
陶建杰,张志安(2013)。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状况——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12),44-50。
田中初(2010)。规范协商与职业认同——以阮玲玉事件中的新闻记者为视点。《新闻与传播研究》,(2),12-21+109。
王维佳(2016)。专业主义的挽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生产变革。《新闻记者》,(10),34-40。
王肖潇(2011)。从身份认同看建国后记者的职业身份转变。《新闻传播》,(6),127-128。
吴飞,田野(2015)。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国际新闻界》,(7),8-27。
薛晓薇(2017)。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认同。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喻国明(2008)。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写在2008年中国记者节。《青年记者》,(31),23-24。
袁莉(2017)。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现状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赵静蓉(2015)。《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北京:三联出版社。
赵云泽,滕沐颖,杨启鹏,解雯迦(2014)。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国际新闻界》,(12),84-97。
郑一卉(2014)。互联网时代:谁是记者?——对记者职业身份的思考。《现代传播》,(7),126-129。
周裕琼(2008)。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角色认知的影响。《新闻大学》,(1),95-102。
朱庆好(2013)。《消解与重构——媒介文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观念及行为变迁的影响》。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2016)。《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兰斯·班尼特(2018)。《新闻:幻象的政治》(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amia Chreim,B. E. (Bernie) Williams and C. R. (Bob) Hinings. Interlevel Influenc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Ident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 1515-1539. 转引自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1),21-27。
唐嘉仪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