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2页
  • 73页
  • 74页
  • 75页
  • 76页
  • 77页
  • 78页
  • 79页
  • 80页
  • 81页
  • 82页
  • 83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增强体系竞争力: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陆小华
  【本文提要】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增强体系竞争力。体系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技术系统与制度安排、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和,形成运作体系而体现出的综合竞争力,是一种基于体系运作效率的多要素、多向度协同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综合竞争优势。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基于新华社视频业务全球运行需求,媒体深度融合、移动优先战略和随时随地可以构建临时编辑部的需要,建成聚采集、生产、分发、数据分析于一体、全面重塑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的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构建了一个音视频内容生产与服务的技术、业务体系,实现新华社音视频生产体系的体系聚合,形成体系竞争力。其中的创新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体系竞争力 媒体融合 智媒体 聚合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210
  在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尝试介入新媒体传播、制作新媒体产品后,媒体深度融合应当如何用力,向什么方向突破?很多媒体和地方在筹划建设新的技术系统或媒体融合平台。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规划这样的融合平台,以及构建融合平台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技术建设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应用,既要为媒体融合、业务运行、增强影响力服务,又要支撑、促进、牵引媒体融合。因此,只有确定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才能确保实现目标、不走弯路。
  面对新媒体竞争态势的变化,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增强体系竞争力。已经安全运行600多天的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就是以增强体系竞争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冷静回顾可以发现,其筹划、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对正在广泛推进的媒体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一、核心目标:从增强竞争力走向增强体系竞争力
  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显然,制作新媒体内容产品、使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都只是适应新媒体竞争、实施媒体融合的初步举措。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①并以这样的全面推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②
  所谓媒体融合,不仅仅是能够利用新媒体、适应新媒体,而更应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通过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形成体系竞争力;以体系竞争力,来真正适应已经出现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 ③的现实,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和未来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并在竞争中体现的综合能力。一个媒体或一个企业,可以存在多个单项竞争力领先的情况,但多个单项竞争力如何组合、协同体现,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竞争,本来就是一个全体系的战略问题,只是比较直观地体现在了产品层面上。与传统竞争力相比,有效整合、构建体系形成体系聚合,能够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更有效地激发这个体系的潜力和活力,形成更综合、更强大的体系竞争力。因而,形成体系竞争力的前提,是构建体系,不仅在一定物理空间里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而且能够借助技术力量在同一时空和异步时空,同样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体系聚合,打造体系竞争基础;更有效地激发这个体系的潜力和活力,生成并体现体系竞争力。因而,体系竞争力是一种基于技术系统与制度安排、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和,形成运作体系而体现出的综合竞争力,是一种基于体系运作效率的多要素、多向度协同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综合竞争优势。
  客观地看,支撑体系竞争力的是两大基础:一个是建设基于IT网络、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视频处理与传输、云计算等技术的媒体融合平台,另一个是构建能够有效发挥这个平台功能与扩展性的,以制度安排、养成培训、系统管理为实现手段的运作体系。显然,两者不可或缺。媒体融合平台的构建,就要充分考虑构建体系、实现体系聚合、形成体系竞争力的需要;体系竞争力生成过程中,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又要不断对媒体融合平台进行优化,特别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脱离了构建体系、形成体系竞争力需要的技术平台建设,往往停留于单纯的设备添加、工作环境的大屏化,可能依然会按照旧习惯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会影响体系聚合的形成和体系竞争力的生成与增强。而脱离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建设与运用的体系构建,在当前竞争条件下,也是难以奏效的。
  
二、竞争策略:从空间整合走向体系聚合
  什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难点?集中体现在三句话,即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提升整体传播能力。
  而破解这样的难点,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把编辑部各部分整合在一个物理空间中,集中办公运作,辅以一定技术手段进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整合,还只是初步。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多媒体采集、内容生产、内容产品分发、内容服务等各主要环节,在一定技术系统支撑下构成技术、业务体系,实现体系聚合,从而支撑一体化发展。这里的技术系统,就是基于IT网络、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视频处理与传输、云计算等技术的媒体融合技术平台;伴随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的构建,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构建内容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技术系统对媒体融合的支撑、牵引。这两者的结合,就能够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体系聚合,与空间整合模式相比,体系聚合对媒介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产要素活力的激发能力,都大大推进一步。这两者的一体筹划、一体推进,是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最需要突破的难点。
  历史地看,以空间整合方式整合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模式,已经出现多年。最近20多年多个媒体多次实施的开辟大工作平面、打造编辑中心,就是一种空间整合。只是,过去主要是行政、物理手段,技术建设的比重不大,所占工作空间,也比今天小得多。2006年后,英国《每日电讯报》在6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聚了编辑部的主要力量,十多个编辑部门的负责人在中心圆桌指挥,各编辑部门围绕中心圆桌呈放射状排列,便于交流和迅即反应,让参观者们印象深刻。“中央厨房”的模式,甚至连“HUB”这个名称都似乎流行起来。2012年,BBC新启用的大楼的负一层超大面积工作平面的布局,也是这种依圆心位置的“DESK”放射状排列,各个频道、频率编辑部可以在这个大工作平面汇聚资源、迅速反应。与《每日电讯报》不同的是,BBC把主要演播室的导播部分都放在地下一层,而其演播部分则在地下三层。地下三层的演播部分使用了轨道摄像机,可以在地下一层的导播间里操控。一旦在突发事件时需要编辑临时进演播室,可以从旋转楼梯或电梯迅速下去。这种以作为指挥中心的“DESK”为圆心的放射状排列体现了他们对于媒体融合生产流程的理解和安排。
  应当说,一定空间布局是一定生产流程的具体体现,而一定生产流程是一定内容生产理念的物质化。但面对今天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形态、新模式、新应用的新竞争态势,仅仅是空间整合就显得力有不逮。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最大的差异,是效率差。它体现在多个层面。最为明显的,是新媒体传播效率更高。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可以轻易跨越时空障碍。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过1000万份量级,但今天,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用户量已经是10亿量级,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下载量已经是数亿量级,即使日活量只是总量的5%左右。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总量已经过亿。传统媒体的资源利用效率也远远比不上新媒体,不仅是大数据量的处理能力,利用深度也有明显差异,或者说“颗粒度”太粗。传统新闻机构拥有海量视频素材,但再利用率,据有关人士反映,仅为1%。传统新闻机构视频素材,仅仅是靠数字化入库时的文字说明中的关键词检索,找到所需要的特定画面很费力,匹配成功率也不高。很多时候,后来者往往选择重新拍摄。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图像,一定程度上理解图像,同步加上数字标引,再利用的“颗粒度”就会更高。
  传媒发展史与技术变革史紧密相连,传播方式变革史同样与技术变革和人们习惯变化紧密相连。但要贯穿起来理解其变革,效率是最有解释力的视角之一。从提升效率这个视角观察,就可以找到钥匙。媒体作为一种知识性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升生产率和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新的态势与竞争需要,新华社音视频部努力探索的,就是从空间整合走向体系聚合,因为,体系聚合才能有效提升全员、全流程、全要素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我们不是着眼于仅仅把编辑部这一点人力纳入系统,使用平台,而必须把整个采集网络、编辑队伍、信息提供者和用户等等,都通过这个融合平台整合到一个体系中来,把每一个“散兵游勇”都变成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方法变革:体系聚合的技术逻辑、业务逻辑与政治逻辑
  人们都认同的是,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提升整体传播能力,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但在媒体内部或技术市场上,技术、系统、设备和研发能力往往是分散存在的。每个媒体都有其特殊性。出于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每个媒体都可能有自己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和特殊追求,并不存在一个拿来就可以直接支撑特定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的技术系统。如何通过技术系统建设,实现技术支撑甚至引领业务变革?这首先需要媒体的领导者、技术系统建设的主持者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做必要的调整,必须深刻理解媒体演变的趋势,深刻理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求的实质,深刻理解传统媒体运行的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正在变化的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行为,深刻理解内容生产者、传播者的心理要求和行为特征,深刻理解内容生产系统和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对技术系统的要求。必须有清晰的流程思维、系统思维和体系思维。有了这样的一系列深刻认识,这才便于媒体的领导者和技术系统建设的主持者,跳开从现有业务流程提出技术系统建设需求和构想的思路,才便于媒体的领导者和技术系统建设的主持者从现在与未来业务变革的结合点上,确立技术系统建设的关键需求,确立技术系统建设必须实现的关键指标和功能,使新技术系统能够支撑当前的业务变革和可能发生的业务需求,能够引领业务变革和流程再造,能够以技术系统的体系性能力引领业务变革。
  因此,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规划和推进技术系统建设和流程再造,不能简单地只有业务思维,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只有技术思维;不能仅仅依照技术逻辑,同样也不能仅仅依照业务逻辑。实际上,要想所建设的技术系统真正支撑媒体深度融合、支撑流程再造,媒体的领导者和技术建设的主持者不能仅仅按照技术思维或业务思维考虑问题,而必须以一种兼顾融通的思维考虑问题,确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依照技术逻辑或业务逻辑行事,还必须把握好技术逻辑、业务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结合,
  所谓依照技术逻辑行事,是在研讨、解决技术问题时以技术上能否实现、怎么实现作为基本路径和落脚点。这在单纯技术层面上是必须的。但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的技术系统研发、规划、建设、运行、优化,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设备选型、软件研发、系统建设必然要考虑媒体转型需要、流程再造可能,必然涉及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必须要有更强烈的用户体验意识,更清晰的流程思维、系统思维、体系思维。必须把握技术逻辑与业务逻辑的结合,必须在总体上考察现有业务流程,而借技术系统建设之机解决原有流程存在的重大问题,实现流程再造甚至组织再造。这才能实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通过冷静观察我们发现,过去,新闻传媒业的技术系统建设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过于考虑技术逻辑,与内容生产需求、流程再造结合不紧,技术效能发挥不充分。过于依从媒体目前的业务流程,单纯以技术系统帮助解决某些问题,可能固化了传统生产方式下形成的业务习惯和业务流程,反而可能束缚媒体转型、影响媒体融合的推进。单纯考虑技术上的合理性,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考虑不够,技术系统的实施或使用反而会遇到诸多障碍。从历史上看,得到普遍采用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有时并不是技术上最先进、技术逻辑上最合理的。这同样值得人们在考虑媒体融合的技术建设时注意。
  所谓依照政治逻辑,这当然是指技术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必须有利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有利于支撑内容生产,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④形成强大影响力、竞争力。实际上,新的技术系统建设也有一个怎样获得人们更多支持的问题。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其中至少应当包括更加注重改善使用者的体验,更加注重不断让使用者获得更多便利。这才能获得使用者的支持。技术系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管理者需要,更要考虑使用者需要。让人们看到新技术建设的好处,看到流程再造的好处,这才能获得人们的支持。
  
四、实现路径:以体系聚合增强体系竞争力
  构建媒体融合平台,无论是对于媒体主要负责人还是技术建设负责人,虽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技术系统建设,但绝不能只考虑技术建设,这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一旦技术系统建成,既会对业务发展有强大支撑,也会对业务流程有诸多约束。业务发展与人们的使用习惯,都会有顽固的路径依赖。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必须对竞争态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核心目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得当的把握,对竞争策略有比较清楚的谋划;要充分掌握拟建的技术系统可能实现的功能与关键点,充分掌握业务流程的需求与关键点,并能够在统合把握技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梳理把握创新需求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新华社视频智媒体平台,根据新华社党组决定,由新华社音视频部作为责任主体组织建设,新华社技术局派出精于专业、熟悉业务的技术人员作为联合项目组双组长之一和骨干队伍。音视频部主任担任该项目总负责人,带领“联合项目组”实施项目规划、建设和上线运行,按照社党组“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要求完成项目建设。作为实践者和管理者,在实施新华社高清改造项目、建设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我有幸能够把作为学者的研究和思考付之于实践;作为音视频部主任、也作为这个技术建设项目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去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一步步体现、深化、探索体系聚合的理念和认知。为了筹划流程再造、推动项目实施、实现体系聚合,解决一系列、一堆堆跨领域、涉及业务流程安排和系统架构打造的现实需要,迫使我像总架构师、总工程师一样,每个礼拜和各个子系统的工程师们开例会和无数专题会,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实现了全流程打通再造,全体系纳入系统,从而走向体系聚合。
  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基于新华社视频业务全球布点、全球采集、全球编发、全球供稿服务,即全球运行的需求,充分考虑媒体深度融合、移动优先战略和随时随地可以构建临时编辑部需要,构建了用户需求获知、采集、内容生产、用户服务的全流程,打通了与音视频生产相关的所有系统底层,共享数据,分发信号,传送产品,回馈状态,建成聚采集、生产、分发、数据分析于一体,全面重塑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的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基于此构建了一个音视频内容生产与服务的技术、业务体系,有效支撑融合运行和创新,驱动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变革,实现新华社视频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高清化、数据化、便捷化高效运转,实现新华社音视频生产体系的体系聚合,形成体系竞争力。
  建设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什么是我们需要把握的竞争态势?一是全球主要媒体,包括主要通讯社,都在以视频业务作为战略突破口,随着移动传播成为主要传播形态,直播和短视频业务更成为重点中的重点。二是尽管用户依托短视频平台生产越来越多的内容,但人们依然对可信度更高的媒体提供的内容有强烈的依赖和需求。三是新华社作为世界上主要通讯社之一,是全球布点、全球采集、全球编发、全球供稿服务,即全球运行,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更强的流程思维、系统思维、体系思维,还需要有全球视野和更强的风险控制意识,以新的思维与模式构建相适应的媒体融合平台。四是移动优先、融合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介入,会进一步推动媒体竞争态势的变化,在这个当口建设的媒体融合平台,必须有足够的适应性,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接口考虑。
  建设视频智媒体平台,什么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核心目标?那就是聚合与新华社视频业务相关的所有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体系聚合,增强体系竞争力。同时,视频技术平台要与新华社所有在用和新建的技术系统互联互通,使这个平台上集聚的资源、要素、功能和能力,成为新华社整体的有机单元,更高层面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新华社更强劲体系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建设视频智媒体平台,既包括我们必须设定一系列有足够牵引力的具体目标,更包括要梳理清楚需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一系列具体目标,必须服务于实现核心目标。为此,要解决的深层问题包括,一是缩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际存在的几个效率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传播效率、运行效率;二是打破传统媒体技术建设形成的信息孤岛,构建全流程、全体系、一体化的开放平台;三是必须把内容数据与内容生产、服务流程中产生的内容数据之外的数据,特别是行为数据,聚合起来,积聚、利用数据资源;四是必须能够与新华社在用与新建的所有内容生产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建设视频智媒体平台,必须更有效发挥新华社优势。与中国其他新闻媒体最大的不同,新华社是全球存在、全球运行。任何技术系统的构建,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个优势,发挥这个优势。这是最有效的竞争策略之一。为满足新华社视频业务全球布点、全球采集、全球编发、全球供稿服务的特殊需求,视频智媒体平台就必须是真正全流程、全体系、全开放的平台,而绝不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组合;视频智媒体平台就必须充分考虑媒体融合、移动优先战略的需要,充分考虑新华社采集网全球运行、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用户全球存在的特点;视频智媒体平台就必须能够适应新华社发展、适应重大新闻报道需要,在全球任何地点构建编辑部或临时编辑中心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建设理念是超越空间整合,实现体系聚合。即超越在编辑部部分以超大办公空间、各编辑单元集中办公的空间整合的模式,力争在尽可能节约预算的前提下实现新华社音视频生产体系的体系聚合,形成体系竞争力。为此,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建设,重要的并不在于或仅限于采用了什么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最重要的,是我们以前瞻性的理念和对新华社音视频业务发展的预测,构建了从用户需求获知到采集、内容生产、用户服务的全流程,打通了与音视频生产相关的所有系统的底层,通过建立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与采、编、发、供各环节的所有系统在底层连通,共享数据,分发信号,传送产品,回馈状态,从而构建了一个音视频内容生产服务技术、业务体系。不仅实现了高清化,还实现了数据化、便捷化。这个系统与世界先进的媒体制作管理平台理念一致,符合媒体行业发展方向,在大数据积存、使用及操作便捷化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五、流程再造:以系统功能强化支撑体系聚合
  新华社视频智媒体平台打通与音视频生产相关的所有系统底层,从流程、系统、信号、数据4个层面进行全面整合,重构了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构建了一个以新华社全媒体高清演播室为核心的完整的音视频内容生产体系。它包括:
  1.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重构
  新华社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重构是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建设的主线与基础。基于充分发挥新华社全球各地采集与报道力量需要,充分考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充分考虑新闻传播报道的时度效要求,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需要,对资源和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重构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优化后的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按照多媒体采集、统一汇聚、制作生产、编审、多元发布、数据反馈的全链条、全流程生产环节进行设置,所有的业务行为全部在线上基于流程化、自动化开展,生产数据和行为数据自动积存、自动汇聚,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现、按一定权限调取,促进音视频业务的高效生产与管理,提升整体传播能力和体系竞争力。
  2.作为创意制作工场的全媒体高清演播室建设
  通过现代全媒体技术和电视演播技术的结合,采用大屏幕包装、虚拟植入、交互点评等新型的节目制作手段,将新华社大厦演播室建设成为5讯道的多景别、可视化、交互式的互联网全媒体高清演播室,并集成了信号、数据汇聚调度控制功能。打造综合性、多角度、360度全景区于一体的综合新闻播报中心,实现了对实景演播室、导播间和媒体指挥中心的全方位提升。这个高清演播室还设计了网、库双重安全机制以保障播出安全。
  这个高清演播室实现了与新华社音视频生产系统信号、数据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最大144路外来视频信号的汇聚、监控、调度、处理、分发,设置了面向全球的直播指挥通信系统,融合了基于IP和云平台的全球视频信号采集调度。高清演播室系统作为新华社音视频采、编、发、播、存等生产环节的重要核心,支撑新华社全球各分社的直播报道和各视频采编部门的录制、节目生产等业务,是新华社的可视化移动互联创意空间和视频高清创意制作工场。
  3.适应多种需要的信号调度与处理体系
  新华社视频直播业务已形成日常直播、重大报道直播、突发事件报道直播常态化的报道模式,“新华直播”成为新华社在融媒体时代的直播品牌。新华社视频直播业务在报道范围、直播频次、服务对象、服务形态和传播渠道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通讯社直播供稿特征,需要综合考虑传统媒体和国内外视频网站等用户的需求。
  为此,采用了基于互联网的IP化直播架构,将卫星、光纤、专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系统、云导播等不同来源的直播信号源接收后全部以IP化形式进行实时监控、调度、处理和分发,在线实时调度能力最高达100路,可同时进行4入4出IP流无缝切换,并实现跨网段进行IP数据流的转发。在直播信号的分发环节,根据直播供稿和节目生产的需要,将IP数据流同时分发至演播室、高清非编系统、卫星供稿系统以及互联网网站用户。
  基于互联网的全IP直播架构,通过IP化的标准传输协议调度对接新华社的电视系统、高清演播室、多技术途径直播源、新华社客户端等海内外移动终端、新华社海内外分社云导播平台、互联网商业视频网站、海内外社交媒体,有效满足了新华社视频直播信号的汇聚、调度和分发处理要求,大大减少了传统SDI设备的投入使用和运维布线量,提高了视频信号调度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直播运维流程实现可视化、移动化和标准化。
  4.系统建设与整合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作为以新华社全媒体高清演播室为核心的生产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思维、虚拟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建设,高度耦合了新华社视频业务的生产需求。
  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上,音视频节目生产与管理平台为统一接入平台和主界面,集成了与音视频生产相关的19个系统及功能模块。所集成的原有系统包括:视频回传系统、音频采编系统、音像资料库、视频分发系统、电视节目素材交换系统、新媒体数据库、enews(移动采编系统)等。新开发上线投入使用的系统和功能模块,包括高清非编系统、统一发稿系统、管理平台应用门户、统一检索、直播流程管理、统计分析、数据追踪、设备管理、分社约稿管理、文件共享等功能模块。与已经建成的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分发平台互联互通后,完成了构建内容采集、生产与用户服务全流程于一体的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上的音视频节目生产与管理平台,为新华社全球范围的视频编辑、记者、雇员和终审人等相关业务人员提供统一入口和工作平台,满足视频业务人员在采集环节、制作生产环节、编审环节、节目发布环节、数据反馈环节等与视频生产相关的线上报道需求,实现新华社海内外分社和总社各视频编辑部门的跨空间、跨地域全球协同生产与报道。
  5.数据服务功能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重要目标是实现数据化,这个平台上的音视频节目生产与管理平台实现了视频资源数据、生产过程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系统运行数据4个方面数据的自动积存、自动汇聚、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现、按一定权限调阅。其中,视频资源数据包括新华社31个国内分社和180个海外分社每日采集回传的视频素材资源、音视频资料库中的数百万条历史视频资料、视频直播信号的收录视频资源等;生产过程数据包括视频业务人员的采集回传、制作、编发、审核等行为数据和稿件相关资源信息;用户行为数据包括用户信息、下载稿件信息等;系统运行数据包括视频智媒体平台多个环节硬件设备、后端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上的音视频节目生产与管理平台,通过各系统底层的数据源互联互通,为视频业务的生产和发稿提供数据服务,视频资源可以在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和各系统间无缝流转、直接共享使用,而且所有的视频资源数据通过新华社音视频节目生产与管理平台与新华社的新采编发平台、新华 “智云”平台等互通,实现新华社基于文、图、视频的统一资源共享。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系统获取生产过程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新华社的视频采编生产、运营和管理考核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通过获取全系统各部分的运行数据,为日常系统自动化运维和监控提供数据参考。
  
六、守正创新:以系统创新实现体系聚合、效率提升
  与其他电视台、通讯社相比,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建设突破了空间聚合、系统孤岛的传统思维与习惯做法,以再造生产流程和全流程系统,整合了新华社全球范围内总社、31家国内分社和180家海外分社与音视频内容生产和服务有关的内容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实现所有音视频生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生产全流程的数据追踪和基于互联化、移动化的业务生产、供稿和管理。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于2016年5月开始建设,充分考虑了新华社作为世界型通讯社全球运行的视频业务生产和报道需求,特别是面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视频节目和直播融合供稿业务,对全球相关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于互联网形成体系化的媒体数据共享、信号分发、产品生产与发布、数据反馈等融合生产服务。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建设,是以基于互联网的视频稿件供稿、直播流供稿、海外社交媒体和客户端的播发为主要需求,系统建设按照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将音视频生产相关的全部系统实现统一管理,实现采编发生产链条的系统间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在直播信号调度和管理方面,大胆创新采用了全部基于IP的汇聚、调度、分发架构。从流媒体协议支持、信源画面信息展示、全球云平台部署等方面进行开发拓展,开发视频直播预约系统,实现直播业务的全流程管理,以移动化、网络化的方式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和技术运维管理,服务于新华社每年1000多场的直播供稿、发布业务。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系统创新包括:
  1.建设了一个融合互联网、IP和云平台等全球多渠道视频源,协同全球直播的全媒高清演播室。它可实现最大144路外来视频信号且基于IP的汇聚监控调度处理分发、节目录制、全球直播指挥通讯和360度全景区多景别设置,实现现场声,中、英、法、西、俄、葡、阿、日及同声传译等多语种音频解嵌、加嵌及多语种多声道混合处理,用于新华社视频采编部门、海内外分社的日常报道、重大报道、特色报道等音视频生产、直播及发稿业务,为海内外视频用户进行直播式供稿,服务于新华社海媒、客户端等新媒体直播发布业务。
  2.设计并实施了一种视频稿件生产全流程数据追踪的方法。通讯社的视频生产业务涉及分社和总社记者视频采集、总社编辑制作、终审审核发布、媒体用户下载等流程的多个环节。基于数据唯一编码的方式进行关联和映射,实现了将海内外分社记者回传、总社编辑制作、审核发布、用户使用等全流程各环节的稿件数据和行为数据打通,其中稿件数据定义为具体某个视频稿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稿件的标题、记者、编辑、终审等基本信息;行为数据定义为生产流程中的相关操作,包括素材使用、稿件生成、签发、用户下载等信息;所有数据通过唯一编码与统一管理平台对接,将音视频生产全流程所有环节中的稿件数据和行为数据关联起来后进行分析,实现全流程数据追踪,为管理人员和采编人员提供数据反馈服务。
  3.实现一种多类型视频源向高清非编系统自动导入的方法。根据新华社视频全球采集、总社编辑制作生产的业务特征,充分考虑手机、4G背包、光纤、专线、卫星、互联网、业务电视、GoPro、无人机等多类型、多渠道的视频来源,将基于IP流、信号、文件等多形式、不同制式、多格式的视频来源统一处理后,根据日常业务、突发报道、快编抢发、重大报道等业务类型的不同需求,分权限、分级别自动导入到高清非编系统中,供总社具备相应账号权限级别的编辑使用。
  4.实现一种通过高清非编系统向基于互联网的统一发稿系统发布视频稿件的方法。高清非编系统节目制作完成后,视频检测模块将对所生成的视频文件实体文件、视频稿件信息数据、编辑人员的基础用户信息数据等进行合法性检测和过滤。通过校验的相关数据由自动导入模块进入到稿件任务生成模块中。然后,根据高清非编系统生成视频文件的对应编辑和操作人等相关属性信息,在统一发稿系统中自动生成待审稿库中的待审稿件,供审核发布,最后实现通过新华社多个供稿线路供给媒体、网站、移动终端各类用户,并面向海外社交媒体、新华社客户端等移动终端直接发布。
  5.实现对视频信号以IP视频数据流的方式进行传输调度和分发。基于专线或者互联网,对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后,以IP视频数据流的方式进行传输调度和分发。传输和分发时,除支持常见的UDP、RTMP、RTSP协议外,还支持基于SRT协议的可靠传输与调度。系统支持同时4入4出无缝切换和最大100路IP信源调度切换,实现新华社视频直播业务面向社内外的跨网段IP数据分发和调度,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海内外用户提供日常直播供稿服务,解决了传统以SDI为主的技术方式下传输分发有限制、设备布线运维量大等问题。
  6.实现了一种新华社视频直播业务全流程管理的方法。视频直播业务涉及新华社海内外分社视频记者、总社直播报道人员、演播室人员、海媒编辑、技术人员及设备等多个工种及相关资源。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上的视频直播预约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人员、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直播业务的全流程管理。这个子系统提供直播任务申请功能,直播负责人可实时掌握直播各点位情况,以便进行全局调度;提供直播列表清单,可看到已预约直播场次和已完成直播场次;提供积存统计直播场次、直播类型、直播时间段、参与人员、用户采用情况、演播室资源使用等直播任务数据;提供客户端和PC两种使用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平台还为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⑤提供了接口和基础,这将进一步提升新华社全球智媒体平台的支撑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体系竞争力。
  
七、实施成效:支撑报道力、影响力有效提升
  2017年3月3日,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中的内容生产部分以高清直播为标志开始试运行。2017年4月20日,非编和资料库系统从传统内网搬至绿区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基于互联网运行的高清非编和资料库系统;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中的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上线,实现项目建设的重要目标数据化。2017年底完成国内分社与海内外分社的视频报道装备配备升级。
  这个智媒体平台建设完成后,新华社全球的视频采集、制作和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组成了分布全球各地的快速应急报道视频团队,通过重构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和生产体系聚合,推动了视频生产模式和场景的变革,大幅度改善了视频业务人员的工作便利性。
  这个平台从技术上支撑跨越地理空间,可在全球随时组建视频编辑部进行视频生产和直播发稿,视频生产流程化、自动化、便捷化、数据化水平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新闻时效性大大提升。依托这个集聚采集、生产、分发、数据分析于一体,全面重塑音视频生产服务流程的视频智媒体平台,报道力明显提升。发稿时效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报道基本实现“直播式发稿”,从以往最快近2小时,到两会时最快4分钟,再到金砖厦门会晤报道中最快以1分41秒的速度发出短视频稿件《厦门会晤大范围会议 金砖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我们依托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在前方设立视频发稿中心,这是新华社建社86年来的第一次,实现了在任何地点基于视频智媒体平台快速构建视频编辑部,摆脱了只能在总社发稿的传统条件的限制。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促进了新华社视频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了新华社视频业务的报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了体系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新华社音视频部把握2018年两会报道的创新契机,以流程再造驱动报道力的提升。这包括进一步实施流程再造,强化精确控制,在报道形态、业务形态上进一步有所突破,实现中文直播、英语直播、音频直播三个直播在一个业务体系同步完成,三线同时直播。
  这个创新目标的实现基础,是高水平的专业高清视频直播。这个专业性不仅体现在高清视频直播的专业性,更体现在这个业务体系的专业性和精确控制上。对于新华社这样的全球布局的音视频报道体系,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复杂的业务、技术流程和对这个流程的精确控制,才能保证以比传统电视机构少得多的人力投入、技术投入和采访拍摄条件投入,获得专业的直播和报道效果。一个业务体系同时完成中文直播、英语直播、音频直播三个直播和支撑直播式供稿,更需要精确控制。因为,这个体系中的三个直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甚至入点和出点都不同;直播式供稿要保证时效,对特定时段的画面组合都有与直播不一样的要求,这都需要在梳理清楚的前提下对整个业务、技术体系实施精确控制。因此,摄像采访团队和演播制作团队必须适应高强度直播。48场直播报道对于前采9位摄像记者来说是严峻考验。平均每天两到三场的直播报道都要提前进场测试,同时还要兼顾配合记者采访。为确保直播安全、专业水准和利用直播信号快速切短视频的需要,摄像和导播事先充分研究大会堂的所有场景,推敲确定了基本镜头组合和扩展镜头组合,以实现对直播画面和内容的精确控制。
  更重要的精确控制是以信号流集束和分发为核心的整个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控制。这需要技术团队对新华社音视频业务和需要完成的四项任务有清晰的理解,而不是被动执行,需要业务团队与技术团队的紧密融合式协作。为此,音视频部的大直播协调会的开法是有自己特色的,逐环节汇报,由上下游每个环节的业务和技术人员对正在汇报的环节提问题、确定协调细节。主持协调者需要站在业务、技术体系的高度把握全流程,比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者更善于发现问题、确定解决办法和相关规则;更善于根据业务、技术体系安全顺畅运行的需要解决问题,理顺流程。
  正是因为有了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支撑,我们可以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积极实施报道创新、业务创新。以重大战役性报道作为创新的发动机和平台,不是无谓的冒险,而是要充分掌握技术系统的可能性、风险点,充分掌握业务流程的关键点、风险点,并能够在统合把握技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梳理把握创新需求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基于这个智媒体平台,我们不仅实现中文直播、英语直播、音频直播三个直播在一个业务体系同步完成,并在2018年两会加进了音频直播形态。这也是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我们首次实施互联网音频直播。其中,喜马拉雅FM在“外长记者会”采用新华社音频直播信号,总参与数超过245万人次,是当日中央级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独家音频直播。我们还利用直播体系实施直播式发稿,利用现场传回的摄像机信号和无“新华视频”LOGO直播信号,以快切方式发短视频。利用高清直播信号,电视通稿线路、音频通稿线路、英语通稿线路、短视频专线等同时“多切、快剪”。在与2017年同期相比未增加编辑的情况下,2018年两会期间共以快切方式滚动播发短视频777条。这种直播式滚动抢发短视频的报道形态,体现了通讯社工作模式和报道形态的优势,所发布的节目占据新华社客户端视频页面的90%以上。这类短视频,仅在新华视点新浪微博点击量就可达到200多万。在2018年两会,这个智媒体平台提供视频作支撑,实现了在新华社法人微博“新华视点”和微信公号上实施滚动播发全媒体快讯,即文字、图片、视频同步发稿并组合在同一界面中,形成我称之为“融媒体快讯”的新产品形态。基于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支撑能力和音视频部已经相对成熟的业务流程,在重要节点,我们成功实现重大程序要闻融媒体快讯抢发,有效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融媒体协同,提升了报道力。新的产品形态形成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体系竞争力的构建与增强,不仅基于媒体融合技术平台,还需构建能够有效发挥这个平台功能与扩展性的,以制度安排、养成培训、系统管理为实现手段的运作体系。技术层面上的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完成,还只是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第一步,能否顺利上线、能否纳入所有资源和要素,以制度安排、养成培训、系统管理为实现手段的运作体系构建水平如何,决定了媒体融合成效与水平。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当然,体系构建,这是下一篇文章讨论的课题。■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 2019年1月26日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 2019年1月26日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 2019年1月26日
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 2019年1月26日
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 2019年1月26日
  
陆小华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原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