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
■胡泳
凡是能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那么,在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人性让我们区别于机器,而机器最难以取代的就是“人情味”。在自动化时代,发扬人的本性、会用数据创造内容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凡是能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
2013年的时候我在文章中写过两句话:一句是“凡是能够数字化的一定会被数字化”,比如教室、诊室这些地方,现在都越来越被数字化所影响;第二句是“凡是能够智能化的一定会被智能化”,大量事物都可以装上芯片联上网,变得智能化了,比如智能手机、传感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今天我想再加一句,第三波到来的将是自动化——凡是能够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
数字化是经济威胁,智能化是产业威胁,而自动化是个人威胁。你所面临的威胁再明显不过:机器人要来抢你的工作了!自动化永远比你更快、更廉价、更精准。机器按逻辑行事,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将更具生产效率。
人的体能是有限的,而且已经接近最高点。在提高生产力的平台上,人没有竞争优势。所以,不是人是否被机器替代的问题,而是在哪些地方被替代、以及被替代的程度有多高的问题。
哪些职业可能会被自动化替代?工人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接下来就可能是服务业。服务机器人的到来会使服务业人员遇到很大麻烦,比如有一天你就餐的餐馆可能是无人餐馆,家里是家政机器人。很多人曾经觉得“我们没问题,因为我们都是高端人士、高智商人士”,但现在你会很惊恐,因为据说律师、记者、投资人也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原因很简单,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找到低成本的解决办法,从而避免使用高成本的专业人员。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律师和会计就是个坏消息。
但是这里面最危险的还不是普通职业人士,而是中层经理人。因为他拿着比较高的工资,而他的工作又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如果我是老板,我会先开他。所以,对于哪些工作受自动化影响最严重这一问题,最简洁的答案就是:那些工资最高却又最常规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现阶段不是机器,而是人,成为人的敌人。不同于可以预知的机器,人的行为是没有逻辑可言的。他们依靠情感行事,导致行为结果无法预料。管理者们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喜欢的是机器而不是人。所以他们会不断推动机器对人的替代。
对于雇员来说,喜忧参半。随着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将采用自动化,尤其那些最具重复性的工作。失去工作对雇员不利;但有利的一面是,人类能得到的工作再不会那么单调乏味了。
无论你的职业、学位或经验如何,都无法回避自动化的未来。若想在自动化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你应充分利用人类独具的特质:创造力、独创性和创业精神。
很多人会被解雇或被迫提前退休,但也会有其他人被赋予能量。获胜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是适应变革还是恐惧畏缩。获胜者会拥抱自动化,并利用赋能技术克服自身缺点、增强自身优势,失败者则害怕机器人、回避技术。
自动化到来后,人的价值在哪里?
1.人性让我们区别于机器
借用《圣经》的说法“尘归尘,土归土”,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人的归人,计算机的归计算机。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人的什么东西是计算机不可替代的。
在日常事务上,人不可能战胜机器人。机器人速度快、成本低,生产效率也高于人类。机器人的体力超过人类已有段时间了,现在,机器人的智力也在提升。由廉价的微型超级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将拥有近乎无限的内存。普通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将很快超越普通人的认知能力。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乃是因为其具有人性。人性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而计算机正好相反,计算机要求一切东西都精准化、标准化。人性可能是人类面对机器人的最后一道保障,防止你被机器人贬为多余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来思考,未来真正适合人类的工作可能就是被自动化剩下的那些。凡是能自动化的工作你也没必要再去琢磨,因为它一定会被自动化,最终你考虑的工作机会一定是自动化完成后剩下了什么。这些剩下的工作机会的核心就是人情味。
2.机器最难以取代的是“人情味”
英文里有一个词“human touch”,这个词挺难翻译的,我们译成“人情味”,它是个彻彻底底的谜团,不容易衡量,因此常被人忽视。我们说,人类的特点似乎不受技术变化的影响,比如爱、恨、恐惧,以及贪婪等。人的这类特性有史以来始终存在,也将是解决未来问题的途径。
我们在体能上无法超越机器,所以只能在情感维度上跟机器人较量。如果你像机器一样去思考,那你百分之百会被机器干掉,因为你在逻辑性、纯理性方面根本超不过机器,机器的发展速度也一定比你快,所以防止自己被机器取代的更好的办法是发展你的人情味。
这就意味着,未来需要拥有智慧的人。机器有智能,而人类有智慧。情感与逻辑的交融形成智慧。智慧高于人工智能。人们只有变得更人性化而不是更机械化,才能在自动化时代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一句话,你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情味。
你可能是位医生,也可能是个护工。你们地位有别,教育有异,但都是围绕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而设计自己的工作的。你们成功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通过提供基于个人才能的服务来谋生的能力。在此,正规教育未必是有利可图的职业的入场券,不那么有名望的工作岗位照样可以有丰厚的利润,只要它们不会轻易被电脑程序复制。那种分散化的非日常性的事务很难被自动化,我们仍然需要有人对此做出反应并解决问题。熟练的服务性工作将会得到很好的报酬,只是将来这种工作职位没有现在多。
尽管成百上千万人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夺走,有创意的冒险者还是会找到有利润空间的利基市场。这种小众市场可能不是一种享有声望的白领职业,但是它可以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这一点值得强调,因为我们的社会过于美化了大学教育,贬低了培养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
三类工作:数据、事物、人
将来的好职业是什么?是任何一种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工作职能。很多专业人士面临的不幸情形是,技术将把他们的专业技能商品化(commoditize),这就是即将破坏当今许多被认为是受人尊敬的白领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们可以把社会上的工作分为三类:跟数据打交道、跟事物打交道、跟人打交道。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工作的三个要素,工作本质越复杂,这三个要素就越缠绕,而工作的可替代性就越低,反之则会越高。如果你在餐馆里洗碗,你只是对付脏碗筷,那么你一定会被替代掉;如果你是专利律师,你需要钻研这三个要素中的所有问题,钻研数据、钻研人、钻研事物,这样被替代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数据”主要涉及数字。会计师、精算师、分析师和计算机科学家都跟数据打交道。由于数据的本质是数学,所以很容易被一个运算法则予以自动化。那些涉及低级运算的工作很容易被淘汰,比如,准备纳税申报单的会计师的工作职能将来就会变为多余。反过来,那些利用数据创造内容的工作则会成为紧俏商品。
“事物”是指工作所涉及的对象是那些无生命的物体。木匠、飞行员和电工工作的对象就是事物。工作对象是事物的人可以通过把多种事物整合为一个有用的设备或者服务来为自己寻找生存机会。
“人”的工作,顾名思义,指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与人互动。低级的互动,如银行出纳员或柜台收银员,会很容易被淘汰;但需要高度人际互动的服务,像心理咨询师或出庭辩护律师,就很难被自动化取代。那些能与其顾客群建立紧密的感情纽带的人将是最不可能被机器人替换的。
具体到新闻行业,传统记者是典型的和人打交道的职业,但现在如果你只会跟人打交道,不会跟数据打交道,那你的饭碗就会有一定的危险。
因此,在当下真正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是学会怎样利用数据来创造内容的人。比如编代码的计算机科学家就是这类人,他们能把原始数据诠释成为意义;再如市场营销人员,如果他懂得怎样将消费者数据转化成销售策略,那他也不会被轻易替代。
新闻行业也是如此,现在的记者要学会跟数据打交道,要能够把原始数据诠释成有意义的结果。所以我的结论是,可能有一部分记者很危险,但另一部分人,如果他能够把数据、人、事物这三个因素完美地结合,我觉得他丢失饭碗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举个例子,谷歌给了英国新闻报业协会70万欧元,让他们研发自动写新闻的机器人,这个项目的名称简写是RADAR,就是Reporters and Data and Robots,即记者、数据与机器人,显示了记者、数据与机器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记者要充分发挥人类人情味的优势,同时要学会数据手段。最终,我们需要让机器人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把我们打败。
总想着和机器竞争是没有出路的
凡是能用比较高层次的方式和外界互动的人,将来更不容易被机器取代。因此,如果你特别精通事物,可能你得学习怎么在事物当中加入人的体验;如果你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那你可能需要增强的是数据处理能力。所以稳定的工作、最高的收入一定属于那些能够把数据、人、事物这三个要素比较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的人。换言之,就是能够将标准化任务(数据、事物和人)与独特的人类特征(主导性和支持性特质)相协调,创造出新事物(产品或服务)。
每个人的职业在未来都不保险,除非你是这个社会最顶尖的那群人。可以预测,将来人工智能一定会造成这个社会更大的分化,以前导致分割的可能大多是别的因素,但现在,人工智能会造成新的分割线。
但是反过来讲,不是所有不进步的东西都一定没有价值。比如现代航海完全用各种工具精准导航,但依然有一些人在复兴古老的航海术,使用独木舟,依靠星象指引行进路线,凭经验判断洋流走势,以过去那种特别传统的方式干这件事情,他们活得很好,很多人也觉得他们了不起。所以,这个事情并不绝对。大数据如果真的帮你预测出你喜欢的电影情节,或者是给你精准匹配男友女友,你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宁愿不被数据和机器人左右。
归根结底,只要发扬人性当中好的那一面,你就有生存的机会,如果总想着怎么去与机器人竞争,那你肯定没有出路。不要过于担心你无力做到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于你天生的人情味能力。技术将帮你绕开你不擅长的事情。把功夫用在提升你独有的、能让你发挥创造力的才能上。
审视内心,发现自己的长处,再观察他人,了解经济趋势。让市场告诉你需要做什么。然后,去做你自己,以你自己所有,始于当下。确定你独具的人情味和个人性格特质,在自己总体的兴趣中专注于一个或几个主要特质。当你精通于所在领域时,你的自信会增加,更多的支持性特质也会随之发展。这样,你的生活会处于平衡状态,你也会有可能向市场提供高需求的创造性产品和服务。■
胡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