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5页
  • 76页
  • 77页
  • 78页
  • 79页
  • 80页
  • 81页
  • 82页
  • 83页
  • 84页
  • 8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
■曾庆香 陆佳怡
  【本文提要】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形成了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三者并存的状态。社会化生产包括公民讲述、官方发布两种方式,职业化生产则包括媒体复述、记者改写、记者代言、记者创作、记者策展等五种方式,智能化生产即智能生成新闻。这诸种生产方式促成了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这一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从而获得了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实现。
  【关键词】新闻生产 新闻中介 智能新闻 主体网络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212
  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认识论阶段的最基本范畴,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指对客体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属性,即作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为自主性。①而主体间和主体间性则是哲学的语言学阶段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则指“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内在特征,②主要体现为交往,即对话、互动、理解、共识。
  一般情况下,主体是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来使用的,但在现实中,主体通常是一个具体概念,即从事某项具体实践活动的人,譬如在新闻事件中,既涉及事件行为主体,即行为者;又涉及事件讲述主体,即新闻生产者。本文拟从主体视角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行为方式。
  最早的氏族部落与外界基本隔绝,无论人口数量,还是畛域范围,都在口语传播的范围之内。彼时新闻传播的情形大致为:部落的人们在完成一天的采集与狩猎之后聚集在一起分别讲述与分享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同时做出一些共同决定。在内容上,最早讲述的新闻既包括现在的公民新闻,也包括现在的公务新闻。在这种新闻讲述中,新闻人物和新闻受众处于同一时空未被隔离,新闻人物与新闻叙述者也未被割裂,整个新闻传播过程基本没有中间环节与中介存在,因此每个人物既是事件的行为主体,也是事件的讲述主体。大家讲述新闻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交往。
  当进入初民社会,部落人口与畛域扩展到口语传播的范围之外,当部落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往之时,新闻人物所讲述的信息难以直接抵达新闻受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为“人体无线电报”的信使、喊叫者和游吟诗人等传播新闻信息的专职人员。③他们最初始的主要功能是为地位高的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传播重大新闻,譬如国家遭受威胁,其中也包括一些公务新闻,如即将颁布和实施的重要法令。这些专职人员就是最初始的新闻中介。随着文字、印刷与模拟式电子媒介的相继诞生,传播与交往的人口与疆域进一步扩张,“人体无线电报”被新型的新闻中介所取代,他们分别是文字时期的新闻抄写员,其工作为收集、抄写、汇编并出售新闻;印刷时代早期的新闻出版商,其工作为收集、汇编、印刷并出售新闻;印刷时代的新闻记者,其工作为采访、写作、编辑、出售新闻。④总之,新闻人物与新闻受众被辽阔的疆域与众多的人口隔离开来,新闻中介即新闻记者及其机构即新闻媒体应运而生。新闻中介的产生意味着新闻的行为主体与新闻的讲述主体的身份割裂,即讲述主体从行为主体的身份中剥离出来,行为主体由讲述的主体转变为客体。
  当然,新闻中介生产新闻,并未完全消除新闻人物与新闻受众之间最原始最本真的新闻生产方式——直接讲述,只是新闻讲述与倾听的公共场所转移到广场、集市、咖啡馆等地方,而非公共场所则转变为家庭餐桌、客厅。此时,虽然直接讲述仍然存在,但已无能力直接对整个社会进行讲述。这使得新闻中介的作用愈发突出,俨然成为所有新闻的讲述主体。
  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方式除了仍然保留传统媒体时代的个人讲述新闻、官方发布新闻、媒体复制新闻、记者改写新闻、记者代理新闻、记者创作新闻之外,新媒体还促成了一些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记者策展新闻、智能生成新闻。概言之,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包括社会化生产(生产主体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机构)、职业化生产⑤(生产主体即新闻媒体等专业组织机构)和智能化生产(生产主体为机器人)三种方式。
  
一、社会化新闻生产:业余新闻
  如上所述,人类最初始的新闻只是社会化生产。新闻的社会化生产是指社会的所有主体都有机会、平台和渠道生产能够被受众直接接收到的新闻,而且他们实际生产的新闻所占比例高到能被受众较容易地感知到。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等,以互联网为肇始、方兴未艾的一系列新媒体,一方面大大地突破了信息传播平台与渠道的垄断局限;另一方面使被千山万水阻隔的人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隔空对话,使社会的行为主体(即个人和组织机构)能够弥补新闻讲述的主体缺失,从而回归到原初社会的行为主体和新闻讲述主体合一的状态。于是个人所生产的新闻(即公民新闻)和组织机构所生产的新闻(即公务新闻)出现井喷现象,实现新闻的社会化生产。
  1.个人讲述:公民即兴发布新闻
  如上所述,作为最古老的新闻生产方式,个人讲述新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事件的亲历者或目击者直接对新闻受众进行讲述。在口语时代,新闻发布者与听众处于口语能及的同一时空。在新媒体语境里,人口数量的庞大和地理畛域的广阔被无形的互联网所消融,任何个人借助自媒体都拥有众多显在与潜在的受众,能够随时随地直接向他们讲述自己所亲历或所目击的新闻事件,并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于是个人新闻讲述由餐桌、客厅和集市、咖啡馆等有形的空间被延伸、转移到包括微博、微信和论坛、专门网站等自媒体所建立的无形的虚拟空间,由面向家人、熟人转为面向社会,个人的新闻讲述本能与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开掘与满足。新闻生产与传播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又回归到初民社会的狭小部落,公民发布新闻的中介又消失了。
  从初始的“口语部落社会”到目前的“电子部落社会”,各个时代的个人新闻讲述除了都没有中介之外,还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用词与风格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带有即兴口头表达的特点。只是在新媒体时代,个人新闻讲述口语文字化或讲述视频化,如微博主“认真的赵先森”的秒拍视频讲述“久等了!请看什么是教科书式的耍赖!#唐山黄淑芬#”。因为如此,在蒂科皮亚人中,“新闻”与“说话”是同一个词,即Taranga。⑥于是此文用“讲述”而非“报道”来表达,在英语中用“Say”而不是用“Report”来表示;二是事件一般是个人讲述者所亲历或所目击;三是讲述新闻并不是他们的个人专职工作。借用烹饪的比喻来说,这种场景类似于家庭来了不速之客,饭店已经打烊,只能在家宴客,将就着用家里的食材烹饪家常食物,也类似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的向顾客兜售的各种小吃。
  突破私密性而具有社会性的个人新闻讲述虽然存在于各个时代的社会之中,但却更普遍地存在于口语时代的初民部落社会和自媒体盛行的“电子部落社会”。
  2.官方发布:机构直接生产公务新闻
  官方直接向公众发布公务新闻,与新闻人物直接对人们讲述新闻一样,是最古老的新闻生产方式。在原始部落时代,法律、规定和命令通常是借助各种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时进行宣布。当部落的疆域发展到突破口语传播时空的时候,官方才借助新闻中介即“喊叫者”、“信使”、“吟游诗人”等进行传递。之后,公务新闻虽然一直是新闻中介热衷传播的信息,但官方直接向公众发布公务新闻一直存在,如古罗马的《元老院纪闻》和《罗马平民每日纪闻》每天都会在公共场所公布。而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露布”也是官方直接向公众发布最新信息。
  随着职业记者的兴起,官方许多信息就成了他们挖掘与报道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部门、机构组织一直是记者的固定采访条线的原因。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虽然不少政府、组织有自己的专业媒体,但官方仍会主动通过大众媒体这一平台对信息广而告之。但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大众媒体,官方的公务信息都会转变为复制新闻或代理新闻。即便如此,在传播渠道有限的传统大众媒体时代,许多公务新闻只能局限于内部而无法直接向公众发布。
  在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各个政府部门、组织机构都有自己的官网、官博、官微等平台与渠道,实时发布各种公务信息,如下面的微博截图所示。Web2.0的网络技术使受众能够极其方便地直接跳转到他们感兴趣的政府部门、组织机构、个人的新媒体平台,及时(甚至比大众媒体更早)获取政府、机构、组织、政客发布的第一手公务新闻,从而不再依赖大众媒体的复制与代理。
  普通公民作为新闻的社会化生产主体,由于未接受新闻专业训练以及生产时间与动机等原因,导致公民新闻难以具有专业新闻的诸多要素和特点。而组织机构作为新闻的社会化生产主体,由于他们生产的是公务信息,只是因为这些公务信息含有公众关心的新事实,从而成为新闻,因此也不具有专业新闻的特色。
  
二、职业化生产:专业新闻
  作为新闻报道者的事件经历者或见证者和受众在经过漫长的隔离与割裂之后,作为中介的新闻记者与媒体组织生产新闻的方式逐渐发展为四种:媒体复制新闻、记者改写新闻、记者代理新闻与记者创作新闻。而新媒体语境则又促使新闻记者发展了一种新型新闻生产方式:策展新闻。
  1.媒体复制:新闻中介最原始省力的新闻生产
  在有文字记载以来,新闻专职人员所做的新闻传播工作首先就是新闻复制,如古罗马时期向公众发布的手抄新闻抄录于当时政府发行的内部公告《元老院纪闻》和《罗马平民每日纪闻》。⑦那时的新闻复制除了官方文件与命令之外,还包括复述民间集市上的流言与传言。
  在数字式电子媒介产生之前的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专职人员已经转变为职业记者,他们新闻复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官方文件、官员讲话以及其他权威消息来源的陈述,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许多媒体都是一字不落地登载出来。
  在新媒体语境里,记者复制的新闻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公民新闻和公务新闻,而且采取的是与新媒体相适应的、省时省力的新形式:转发与推送。如人民网2017年5月7日的新闻“两个月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目标落实,跟每个人都有关!”便是复制“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文题一致的新闻信息。
  作为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媒体复制新闻,除了原封不动地复制之外,记者还会采取一些简单的变通,譬如加上一个导语,再加上一些“××说”、“××指出”、“××表示”等等。如2017年5月8日新华社的“习近平向法国新当选总统马克龙致贺电”,就是一篇典型复制习近平贺电的新闻,其中有“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的变通。又如《新京报》署名记者李丹丹2017年4月8日的报道“跳楼、上吊、撞火车,官员为何这么极端”,基本是复制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的祝卓宏的讲话。
  媒体复制新闻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复制事件本身,如新闻直播、新闻录播;一种是复制新闻人物、目击者或相关人物对事件的叙述。
  2.记者改写:新闻中介利用现有报道生产新闻
  对于媒体组织来说,一方面,定期出版的版面、定期播报的时间以及24小时滚动的网页就像一只只“敞开大口,嗷嗷待哺”的“野兽”,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另一方面,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满足每篇稿件都让记者亲力亲为地采访写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通讯社便得以产生。同时,一方面不同媒体对不同事件的报道可资利用;另一方面,每家媒体又追求着不同于其他媒体的报道。因此,各种形式的新闻改写便应运而生。
  根据改写方法的不同,新闻改写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综合式。即把几条不同的对同一事件或相似事件的新闻报道综合改写成一条新闻,如澎拜新闻《哈里王子宣布订婚,但求婚时女友居然在烤鹅》,便是澎拜新闻记者根据美联社、BBC和环球网的新闻改写的一条综合报道。
  第二,编译式。即把一种语言的新闻改写成另一种语言的新闻,如中评社的新闻《默克尔若卸任将是整个欧洲的悲剧》,⑧其电头专门注明是记者李雅洁编译。一般来说,编译新闻都会指出原新闻的出处,如环球网的《日本亲王迎来52岁生日就天皇退位和长女婚事谈感想》⑨在新闻开头指出是据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报道编译而成。
  第三,改编式。即把一种符号形式的新闻改写成另一种符号形式的新闻,如把视频新闻改写成文字新闻。有不少新闻是记者根据网友在微博发布的视频所进行的报道,如各大媒体的报道《初中生当街暴打残障母亲》基本都是根据朋友圈传出的视频写成的。
  第四,摘要式。即把一条新闻改写成一条摘要式的新闻,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便是以摘要的形式播送国内外要闻和中央报纸的言论。
  第五,侧重式。即根据一条内容较为完备的新闻改写成一条只报道其中一个侧面的新闻,不同媒体在接收到相同的通讯社的报道后,会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侧重报道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六,背书式。因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存疑,或者因公务新闻的含糊性,记者借助采访权对相关人物或部门对其真实性进行认证。如新闻《红网张家界站记者证实网传“外地人到慈利县偷孩子”是谣言!》⑩便是对微信发布的新闻的证伪。也有可能是对公务新闻的含糊之处进行明确报道,如@看看新闻微博发布简短新闻“经看看新闻Knews记者证实死者系乔任梁”,便是针对2016年9月16日@警民直通车-上海微博发布的一乔姓男子死亡通报中的死者姓名不详的背书式新闻(见下图)。
  3.记者代理:新闻中介代替新闻人物报道新闻
  新闻人物或目击者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新闻报道,而事件本身又值得告知公众,于是新闻记者通过观察、采访等手段,从新闻人物或目击者处了解某一新闻事件之后代替新闻人物报道事件。
  记者主要采取如下三种方式来完成代理工作:
  第一,扮作新闻人物体验事件。在新闻代理当中,新闻记者的角色就像被全权委托的律师一样,其撰写新闻即代理新闻的功能也如同律师为当事人出庭辩护的功能。为了弄清案件的来龙去脉,为了找到案件的蛛丝马迹,律师往往要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甚至要体验一下与案件有关的委托人生活与工作。记者也是如此,为了深入了解所代理的事件,并使事件报道更真实、充分、生动,常常采取“体验式采访”,如1997年上海《新民晚报》推出的《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龙殡一号殡葬工手记》一文,通过记者到殡仪馆当殡仪工,代替他们把人们闻所未闻的殡葬工的工作工序及其甘苦告知大众。
  第二,作为旁观者观察事件。为了观察事件与人物的真实面貌,获取事件第一手资料,记者往往会跟随前往并目击整个事件,如《彭丽媛参观美国艺术中学与华裔学生拥抱》。或者采取隐性采访,尤其是曝光性质的事件,如《都市晨报》2015年3月3日的报道《重病乞讨者起身能走 中午专人送米线鸡蛋》[11]的主体部分,便是记者2015年2月27日从上午10点到晚上9点多,在近处的肯德基内偷偷观察两名结伴行乞的人员后的客观记录。
  第三,作为采访者倾听事件。许多事件在发生当时,记者没办法亲历或观察事件,只能在事件发生之后,在采访中通过倾听新闻人物或相关人物的事件叙述,然后梳理、整合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楚天都市报》2017年12月1日的《约情人杀夫,找闺蜜“寻夫”,她比潘金莲更戏精 未料亡夫漂回老家》,便是记者倾听了办案民警的讲解之后生产的新闻。
  记者代理新闻,有的是记者主动代理,如《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龙殡一号殡葬工手记》,有的是记者受托代理,如《重病乞讨者起身能走中午专人送米线鸡蛋》,便是接到市民刘先生的热线电话后所进行的暗访报道。
  我国规定,有关重大政治事件,只能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报道。这其实意味着,重大政治事件,新华社被指定为报道代理人,如2017年5月14日新华社发表的《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记者代理,在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都普遍存在,许多媒体每天所接收到的众多的公民或组织机构的报道邀请便是明证。但在人们的认知中,人们往往只把有偿新闻看作是记者代理,事实上,有偿新闻是记者代理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不正常形式。
  记者代理所生产的新闻脚本基本由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机构所设定与提供,记者只是根据事件本身的顺序进行叙述,不需要进行大力采访,即便是作为旁观者观察事件,也只是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件进行如实叙述。记者代理如同记者作为观众看完了一场演出,再向其他没有机会观看的人们用文字或自己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汇报故事情节。
  4.记者创作:新闻中介自主研发生产新闻
  记者创作新闻是指新闻记者自己寻找选题,自己设计采访调查计划与报道思路,最后写成/制成新闻成品,这是真正考验记者功力的新闻生产方式。
  记者创作的新闻有两种:一种为事件还原型新闻创作,这种事件通常过程复杂,不是由人们策划而产生,无人目睹事件全过程,或者真相扑朔迷离,记者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采访以还原事件,如《纽约时报》的著名融媒体新闻《雪崩》(Snow Fall),又如《凤凰周刊》的《贵州瓮安事件》;另一种为问题/现象调研型新闻创作,即记者根据现实社会存在的某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撰写而成的新闻,如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媒体复制新闻、代理新闻和创作新闻的区别可用戏剧表演的情形进行类比。新闻复制如同记者把录制好的戏剧表演在不同的地方播放,即记者只是播放者;新闻代理则是记者根据已编好的剧本进行表演,即记者通常只是表演者,偶尔会有微调整;而创作新闻,记者需要根据事件、问题或现象写剧本,然后进行表演,即自采自写自导自演,记者承担了剧本写作者、导演和表演者三种角色。
  5.记者策展:新闻中介为导航而生产新闻
  人类传播经历六个阶段,五次信息革命,每次信息革命都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但直至Web2.0时代,社交媒体让人人都能随时随地生产信息,信息才真正急剧膨胀、爆炸。针对互联网上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称约有800EB,如果装在DVD光盘中要装1.68亿张,装在硬盘中要装80万个。[12]人们常用“信息爆炸”、“信息超载”形容互联网上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
  如前所述,由于新闻生产主体增多,一个事件爆发之后,公民新闻、媒体报道、官方回应,信息层出不穷,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无从着手;而且这些新闻都是实时的、碎片化的,像滔滔不绝的流水,让人疲惫不堪,焦虑紧张。与此同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很快便淹没于水喷泉涌般的互联网新闻流与信息流之中。为缓解受众紧张疲惫的情绪,适应受众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需求,职业记者采纳博物馆策展的方式来叙述新闻。
  “策展”(curation)意为策划、筛选并展示,源自应用于西方艺术展览领域的术语。专业的策展人(curator)从众多艺术作品中筛选出质量上乘的作品,通过策划、布展等流程最终将作品公开展示出来。
  记者策展新闻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专业化筛选与结构化呈现。记者筛选新闻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被报道的不计其数的事件流中打捞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像艺术策展人从众多艺术品中挑选出高品质的作品一样;二是从有关被打捞出的事件的碎片化的、鱼龙混杂的新闻流(包括公民新闻、官方回应、媒体报道、受众评论等)中筛选出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记者呈现新闻是一个结构化组合与观念提炼的过程,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缝合碎片化信息,即把筛选出的有关事件的碎片化新闻进行梳理、结构化组合和穿针引线式的缝合,以呈现事件发展脉络,还原事件真相,因此这一过程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建构“故事包”;二是提炼主题,即对事件语境进行解读,对事件发展进行点评,对事件趋势进行预测,对事件本身进行评论等等,以深化报道,提炼主题。如左图是一位高考生错过入场时间的“故事包”示意图。
  这则典型的策展新闻显示:策展的内容既包括传统媒体的报道,也包括新媒体用户的报道,并且还提供原报道的截图或链接。以表明策展的内容是真实、透明、可信的。显然,策展新闻是对已有的新闻报道进行整合,以便把碎片化新闻形成一篇完整报道。其实,这种整合报道在新媒体产生之前早已存在,只是之前整合的内容是同行媒体报道和采访所得,而如今整合的信息来源于同行媒体报道和公民新闻、公务新闻。之前采取隐藏的方式,既不提供受众原有新闻链接,也不在形式上进行标示,是改编过的单篇新闻。而目前采取透明的方式,用户既能通过链接阅听原新闻,也能通过各种形式辨识新闻信息的来源,如同行媒体的Logo、公民微博的截图,是组合过的新闻包裹,策展主体的叙述话语与被策展的内容区隔明显。之前的改写整合通常采取一种叙事元素,要么视频,要么音频,要么文字,现在则是采取多种叙事元素,图像、音频、视频、文字兼顾。
  新闻机构作为策展人其实起到了导游的作用,帮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应该了解的事件和值得注意的报道,就像导游带领游客游览。
  新闻策展,无论是新闻筛选阶段还是呈现阶段,都会受到记者个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价值观、政治预设立场、认知刻板印象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策展新闻最初的主体是记者与新闻媒体,后来出现了一批便利于网民和新闻记者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合的网站,如storify.com和scoopit.com,于是公民个人也能进行新闻策展。[13]虽然如此,策展新闻仍主要出自专业记者之手。
  任何领域,业余产品总是需要专业人员来把关、打磨和提升。虽然新媒体促进了大范围的新闻生产社会化,但专业新闻媒体的作用仍然非常突出:一是把事件的碎片化报道整合为事件的完整报道,让受众了解事件全貌;二是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和事件细节需要他们的专业背书与求证;三是公务新闻需要他们解读或去粗取精,即去除其中不含新闻价值的公务信息,提取其中的新闻事实;四是许多新闻需要他们代理,不然将难以进入公众视野;五是潜藏在事件现象表面下的深层事实需要记者们的深入调研、挖掘与报道。
  
三、智能化生产:算法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突飞猛进,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主体:机器人。不可否认,机器人是一套由人所开发的程序。但正如技术自主论所指出,技术追求自身的目标、并用自身的逻辑来发展。技术的自主性导致人类的自主性和控制权的丧失。[14]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所发布的最强版AlphaGo Zero是智能机器人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典型的体现:仅用了单一的神经网络,在没有使用任何人类围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深度学习自学成才,下出真正属于“人工智能”的围棋。同时,它还独立发现了游戏规则,并走出了新策略,为围棋这项古老游戏带来了新的见解。[15]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超越人类的智慧水平,摆脱人类的控制,它的全面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终结。[16]由于机器人是由人类创造出来,而非自己繁衍,因此被称为“人工主体”。[17]智能机器人作为主体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展现便是智能生成新闻。智能生成新闻(又叫机器生产新闻、机器人写作新闻、计算机新闻写作等等),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指基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机器装置,根据特定的程序与算法,将主动获取或被动输入的数据与信息自动生成为新闻成品。[18]虽然基于模板的文本生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第一篇真正的智能新闻直到2009年才生成,是一篇关于大学棒球比赛的报道。[19]2010年美国的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和Narrative Science公司分别将其研发的自然语言生成平台Wordsmith和Quill投放市场。这时的机器新闻已不再局限于新闻写作模板,而是类似于人脑的深度学习,即根据算法设计抓取数据中的事实“颗粒”,再根据数据分析技术理解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数据所对应的模板,然后自动组合生成,如腾讯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项目成员刘康指出:“体育新闻报道要求欣赏到其中的细节,因此Dreamwriter要把每一个点都打得很‘碎’,最后‘组合’起来。比如说报道奥运会的跳水比赛,这是Dreamwriter表达最生动的一个范例。比赛中,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套专业得分,包含了走板、空中姿态、入水水花效果等。在Dreamwriter学习过程中,它把每一步的得分都打散了,在数据库里随意组合抓取,同时综合赛事本身的规则,最终把这些分数还原成一套表述。”“因此在写作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章法,几乎相当于人工写作。” [20]机器人不仅能写作,还能采访。2017年两会期间,新华社i思机器人记者将声控识别、人脸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集于一体,达到模拟人类记者实际采访的程度。
  虽然机器人写作与采访借助了人工程序、写作模板或采访模板,但是记者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所受到的专业训练,难道不同样是给人类大脑装配人工程序、写作模板和采访模板吗?因此美国学者约翰·塞尔指出:“人脑不过是一台数字计算机,人心不过是一种计算机程序。” [21]另外,德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其经典著作《模仿律》中指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此,笔者以为,不能因为机器人是根据程序和模板来模仿人类的写作与采访,就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机器人写作的新闻往往会被注明由机器人所写,而非由机器人的开发团队所写。也许一段时间之后,就像AlphaGo由模仿人类棋谱到下自己的棋谱一样,新闻机器人也会脱离人类的写作模板,运用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写出自己的新闻报道。
  智能生成新闻最早运用于进行数据处理的财经、体育等领域的新闻,然后在地质、气象、健康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2014年美国时间3月17日早上6时25分,加州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自主研发的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Quakebot,仅用3分钟就生成了新闻,使得该报成为首发此新闻的媒体。
  我国首条智能生成的新闻是2015年9月10日由腾讯公司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发布的财经报道:《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随后,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供职于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
  目前智能新闻的生成过程如下:第一,获取数据。根据不同报道领域,智能生成新闻平台会与相关领域的数据库直接相连,如上述《洛杉矶时报》的地震新闻系统Quakebot便直接与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动态数据监测相连。第二,分析数据。这些软件不仅分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各种形式或格式的新数据,还将它们与相关的旧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以找出新闻点。第三,提炼观点。根据所搜集的数据和所分析的结果,寻找数据之中的相关关系和其中的新闻价值,揭示数据的意义与趋势。第四,合理叙述。利用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将数据与观点进行结构化,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化甚至个性化叙述,以生成各种形式的文本,如腾讯财经发布智能新闻有“常规版”、“研判版”、“民生版”三个版本。第五,推送文本。将得到合理化叙述的文本实时地推送给指定的平台。[22]虽然智能新闻和数据新闻都建立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之上,但两者具有显著的不同。智能新闻通常是从微观层面对事实进行碎片报道,如每天的股价、比赛分数,因此只要不多甚至很少的一点新数据便能写成一篇报道,所以财经、体育、地震等成为智能新闻的重镇。不过,机器人为了报道新闻需要消化大量数据,但这种数据消化只不过是一种常识学习,这些数据并不会呈现在智能新闻中,就像一个人要成为专业记者,从小学到大学要读很多书籍一样。而数据新闻则通常是从宏观层面对事实、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或深度报道,因此只有分析并呈现众多,甚至是海量的数据才能支撑一篇报道。总之,智能新闻通常是点上的新闻叙事,而数据新闻则通常是面上的新闻论证。[23]新闻的智能生成在未来所开拓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的首席技术官Hammond预测,电脑撰写的新闻将会达到90%以上。[24]智能新闻的广阔前景还体现在其开创者雄心勃勃要摘得普利策新闻奖。[25]随着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诞生,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
  作为一种新闻生产中介,机器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程式化的新闻报道,许多种类的新闻报道,譬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程式化严重,只需把相关新信息代替旧数据即可,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二是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追求分秒传播,即便是简单的程式化写作,对于记者来说,需要的时间比机器的时间要长,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3秒钟就能生成一篇财报分析;三是工作时间,作为人类中介,记者总要休息,但夜间发生的新闻需要及时报道。简言之,程式化的新闻写作为目前弱人工智能进行新闻生产提供了可能性,而工作效率的追求和工作时间的不停歇则为智能生产新闻提供了必要性。虽然智能生成新闻的初衷是使记者从简单繁重的写稿任务中解放出来,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人类适应互联网技术的一种策略,是技术自主性的一种体现。
  
结语:新闻生产的主体网络与主体间性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使全体社会的行为主体,甚至一定程度上智能机器人,都变成了新闻生产主体。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中,新闻生产主体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像一张巨大无比的网络。这张主体网络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新闻生产。这些新闻生产主体,既包括新闻自理生产者,即公民新闻和公务新闻的生产者,他们是行为主体与新闻生产主体的合一;也包括新闻代理生产者,即专业记者和智能机器人,他们是行为主体因种种原因而把自己的新闻生产主体功能让渡给中介。
  从主体角度来说,新闻自理生产,是个人或组织机构作为社会主体最完满的体现。因此,从主体地位来说,社会化新闻生产,即公民新闻和公务新闻是最理想的新闻生产方式。在职业化新闻生产中,中介虽是新闻生产主体,但其主体性却受到了行为主体程度不一的牵制。如媒体复制这种生产方式,记者自主空间较小,只有记者创作,其主体性才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生产主体不仅要言说客体,即新闻事实,而且要进行交往,即在其他主体之中进行传播,让别的主体理解。因此新闻生产既能体现主体性,又能体现主体间性。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交往近似于无,因为它只是一种告知,其他主体只是作为一个“他”存在,一个无法直接沟通,也无法附和与回应,更无法进行争论与更正的想象主体。因为无法与生产主体交流,受众的主体地位没有机会展现,主体间性亦未得到体现。因此是一种“我-他”传播。但在Web2.0的时代,这种交往已经变成真正的沟通,能被生产主体感受。它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你”传播,即仍然以新闻生产主体为主,受众只是进行浏览、评论、转发等简单回应,即“你”只是事件旁观者,是旁观主体,其主体地位虽有,但未充分显示;一种是“我-我”传播,即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事件涉及的多方都将进行信息生产,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对话、协商,以求达到一种共识,如“江歌事件”中,江歌妈妈、刘鑫、陈世峰、日本检察官、日本法官等都对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判断、描述,不仅如此,众多受众也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等等进行深入思考、推断。有时,甚至这些受众作为主体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也会被大范围传播。因此,在“我-我”传播中,多方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因此,在具有跨越时空交流特征的新媒体语境中,无论是新闻自理生产主体还是代理生产主体,在新闻告知的基础上,生产主体与其他主体,包括受众作为主体之间已经实现对话、互动、理解,甚至达到共识与认同。
  总之,新媒体语境中的新闻生产图景,不仅实现了每个社会主体在新闻生产上的自主性,即新闻生产的主体性,而且使新闻生产不仅是告知,也是互动与交流,甚至是理解与认同,从而使整个新闻生产主体网络实现了主体间性。反之,在主体间性的实现过程中,新闻生产者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丰富和强化。■
  
①④⑥⑦ 崔自铎:《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的科学涵义》,《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②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美]米切尔·斯蒂芬斯:《新闻的历史》第14-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⑤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到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⑧李雅洁(编译):《中评专译:默克尔若卸任将是整个欧洲的悲剧》,2017-11-30,http://www.crntt.com/doc/1048/9/5/7/104895721.html?coluid=122&kindid=3872&docid=104895721
⑨屈腾飞:《日本亲王迎来52岁生日就天皇退位和长女婚事谈感想》,2017-11-30,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11/11413131.html
⑩张红:《红网张家界站记者证实网传“外地人到慈利县偷孩子”是谣言!》,2016-3-24,http://www.zjjzx.cn/news/szyw/823319.html
[11]沈扬:《记者跟拍闹市乞讨者一日重病乞讨者起身能走中午专人送米线鸡蛋》,《都市晨报》2015年3月3日
[12]蒋均牧:《邬贺铨:互联网一天信息量等于1.68亿张DVD》,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2_11/11/19031365_0.shtml
[13]邓建国:《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新闻记者》2015年第6期
[14]刘桂英、任玉凤:《温纳的技术自主性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3期
[15]王心馨、虞涵棋:《阿尔法狗再进化:自学3天就100:0碾压李世石版旧狗》,澎湃新闻,2017年10月19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it/2017-10-19/doc-ifymyyxw3582580.shtml
[16]《人类会如何灭亡?霍金的这三种警告引人深思》,http://tech.cnr.cn/techgd/20160608/t20160608_522350917.shtml
[17]童天湘:《“脑的设计”·“机器思维”·“人工主体”——人工智能提出的哲学问题》,《编辑之友》1981年第4期
[18]曹三省:《新闻机器:智能传媒之路又一程》,《青年记者》2016年第6期;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
[19]LSteven.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http://www.wired.com/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1
[20]陈钟昊、崔灿、王睿路、张研:《腾讯Dreamwriter:自动化新闻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坊,2017年2月16日,转引自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E87HS605259I38.html
[21][美]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第2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22]蒋枝宏:《传媒颠覆者:机器新闻写作》,《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3期;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
[23]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两极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新闻记者》2017年第8期
[24]StevenL..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http://www.wired.com/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1
[25]刘霞:《美用机器人记者报道体育赛事》,《科技日报》2011年9月22日,转引自转引自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5724957.html
  
曾庆香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佳怡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项目号:14BXW004)的前期成果。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