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7页
  • 38页
  • 39页
  • 40页
  • 41页
  • 42页
  • 43页
  • 44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与政治效能感
——一项针对西北地区的调查研究
■郭小安 张伟伟
  【本文提要】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城市西安和兰州的18家媒体机构的731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现,西北地区媒体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水平较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受到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其中政治对自主性干扰的程度高于经济。政治自主性感知对媒体从业者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力;经济自主性感知则对媒体从业者的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具有正向预测力。人口学变量(性别和收入)对媒体从业者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一定预测力,但它的预测力弱于经济自主性感知。
  【关键词】新闻从业者 工作自主性 政治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212
  近几年关于新闻从业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①职业压力、②职业伦理、③职业忠诚度、④价值取向、⑤自我审查、⑥身份认同、⑦职业满意度、⑧工作自主性⑨等,探讨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心理的研究较少。事实上,新闻从业者很难脱离政治的影响,他们的政治心理也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态。从上述背景出发,本研究选取了西部两个代表性城市西安、兰州,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18家媒体机构的新闻从业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重点探讨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与政治效能感的相关性,尝试推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概念、结构和影响要素
  工作自主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不论我们处于何种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中,都难以避免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干扰。尤其是伴随现代化而来的科层管理制度所形成的非人格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带来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也被视为束缚员工的自主性、降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罪魁祸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组织管理改革的大趋势,工作自主性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话题。Hackman & Oldham最早提出工作自主的定义,他们认为自主性是“工作提供给个体可以安排工作进程、决定工作程序的实质性的自由、独立和自决的程度”。⑩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很好区分自主性与独立性的概念,事实上,独立性与自主性分属不同的工作特征,并不能相互混淆。[11]为了避免概念上的分歧,Breaugh给工作自主性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即“员工在工作方法、工作安排和工作标准上能自行控制与自行决定的程度”。[12]围绕以上三个维度,诸多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操作化尝试,由此提出了单项目测量、分量表测量和多维度测量等多种模型。[13]需要指出的是,工作自主性既可以作为自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绩效、满意度、人际关系、内在动机、自我审查的影响。[14]工作自主性也引起了新闻传播领域学者的关注,某种意义上,自主性正是新闻专业的应有之义。与生产型企业不同,新闻行业处于更复杂的场域中,受到行政、组织、市场、受众等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更大,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业的产业格局、受众结构、权力关系等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政治因素、伦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新媒体因素的影响力不断加剧。[15]因此,新闻从业人员的自主性除了组织内部的控制外,还取决于新闻行业与政治、市场、社会的关系。维沃与威尔海特认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既受到机构内部如人手、时间、篇幅等影响,也受到新闻政策等外在限制,如政府、广告商及公众等,自主性意味着限制条件和范围的减少;[16]麦奎尔认为新闻自由是指从业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写作和生产新闻。[17]约翰·斯通把新闻自主性视为记者不受上级干扰,有权控制采访任务的分派、处理新闻自由等方面的权利。[18]可见,工作自主性犹如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中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一样,存在着两种理解路径:一种是消极意义上,认为自由即免于外在障碍或控制的范围,工作自主意味着外在控制的减少,当前多数相关研究正是沿此路径展开;另一种是积极意义上,认为自由是从事某项活动的自由,工作自主性强调行业自主与大众参与的程度,但当前很少有研究涉及于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佩特曼为代表的学者在反思代议民主的基础上,强调工业民主模式,认为自主性不是来自外在约束的减少,而是来自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对政治的疏离,提高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水平。[19]国内有关新闻从业者自主性的研究多绕开概念本身,直接从实证角度出发,借助国外有关结构和指标,对新闻从业者的自主性状况进行测量,并考察其影响要素。张志安和曹艳辉把新闻业的自主性理解为外在约束的阙如,从行政控制、市场盈利、组织控制、行政赋权四个维度来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市场化媒体从业者容易把行政控制、组织控制、广告盈利都视为压力源,其工作自主性评价显著低于党媒新闻从业者。[20]陆晔对全国8个城市的1442名新闻从业者、[21]吴飞对杭州市462名新闻从业者进行调查,[22]结果均显示新闻从业者对工作自主性的满意度评价处于中上水平之间。随着互联网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状况,并尝试比较传统和新媒体环境下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差异。钟瑛、李亚玲通过对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调研,发现多数人对薪酬并不满意,51.3%的从业者感觉压力较大,对工作岗位发挥其能力的认可度为51.5%。[23]张志安、陶建杰发布了一系列新闻从业者工作自主性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商业网站从业者自主性最大,媒体网站从业者最小,市场控制是威胁自主性的最主要力量。[24]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与个人特征基本无关,但与组织变量有一定的关系,和媒体属性关系最密切。周葆华调查了上海市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体使用状况,发现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披露后台的记者,其自主性感知更高。[25]郭小安、张伟伟通过对重庆和成都的15家新媒体机构的462名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政治效能感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参与意愿具有显著预测力,外在效能感的预测力强于内在效能感。[26]新媒体从业者中的党员内在效能感大于非党员新媒体从业者,但是党员的政治参与意愿却比非党员要弱。曾丽红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新闻从业者工作自主性的因素复杂而多元,不能仅仅用自由—控制单一模式来解释。[27]事实上,新闻从业者所处现状既有结构化的管制与驯从,也有行动者的能动精神和抗争策略,结构/能动、驯从/抗争形成了一种互构同源关系,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是各种因素下动态博弈过程中渐进获得的。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本研究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
  当前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水平如何?
  (二)工作自主性、自我效能感与政治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后来逐渐扩散到管理、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探讨个体动机和集体行为最具说服力的概念之一。1986年,班杜拉出版《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对自我效能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和信心程度”。[28]在后续研究中,班杜拉发现具有较高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比那些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有更好的工作绩效。[29]此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被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发展,并扩散到不同的领域中,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教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30]研究者不断对自我效能进行操作化定义和实证检验,并发明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量表。Fichten等人为了测量残疾和非残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交信心水平,开发了大学生交往自我效能感量表(CISEQ),该量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1]Smith和Betz在一项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明了GSES量表,这一量表更是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推广和使用,目前多数研究多沿用了此量表。[32]自我效能感除了和个体的心理、性格、情感相关外,也与环境、情境、过往经历、组织管理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工作的强度、压力与自主性感知被视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现有研究发现,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会负面影响自我效能感,但组织支持和工作自主性均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最早对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坎贝尔(Campbell),他在1954年一项研究选民政治心理的研究中,将政治效能感界定为“个人认为自己的政治行动对于政治过程确实有或能够有所影响的感觉,也是公民去履行政治责任的感觉”。[33]1963年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与维巴用“主观政治能力”指代了政治效能感,指出:“越是自认主观上有能力的人,他在政治方面似乎就表现得越积极:不仅了解政治上的问题,而且在政治讨论中力图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34]此后,政治学者在研究政治效能感时,又把其结构划分为两个维度:内在效能和外在效能。美国学者莱恩认为可以从心理认知层面提出两个维度对政治效能感进行界定——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35]内在政治效能感是公民相信自身可以影响政府的自信心,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公民如何看待政府是否及时回应民众的一种体现。国内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农民、地方干部、农民工、大学生、城市居民、警察、网民等,鲜有涉及媒体从业人员;在影响要素上,现有研究认为影响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年龄、职业、媒介使用和政治参与经验等。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国内外多数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方法,指标体系普遍采用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在1952年发布的5个条目:a.政府官员并不关心像我这样的人是怎么想的;b.公民投票是决定国家怎样处理事务的主要方式;c.投票是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影响政府行为的唯一方式;d.像我这样的人,对政府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力;e.有时政治和政府的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理解的。后来,有学者通过对这5个条目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之后,删掉了条目b,留下的其余4个条目被长期和广泛地使用,成为政治效能感测量的源头和蓝本。[36]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工作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也有相关研究支撑这个观点,但是工作自主性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一直没能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佩特曼为代表的参与民主理论者提出工业民主的概念,间接阐释了工作自主性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他认为民主社会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它应该深入到工厂车间,实现工业民主,可以显著提高工人们的政治效能感,提高政治参与的层次,甚至还能提高生产的效率。[37]虽然佩特曼的观点无疑推进了我们对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关系的相关认识,但是佩特曼的观点和结论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并没有足够的实证材料来支撑,工作自主性和政治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仍然是一片有待开垦和发掘的处女地。
  概而言之,当前有关工作自主性的研究多从消极意义上,即从社会控制的要素入手进行操作化定义,从心理学角度,强调自主性感知的研究较少。此外,政治效能感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目前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工人、大学生等群体,涉及新闻从业者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研究新闻从业者工作自主性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几乎处于空白。本文认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与政治效能感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为无论从消极和积极的层面来看,外在控制的较少和组织内部参与的加强都可能会增强工作自主性,进而影响政治效能感(尤其是内在政治效能感)。基于此,本文将考察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自主性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特提出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1: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越高,他们的内在政治效能感越强。
  研究假设2: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越高,他们的外在政治效能感越强。
  由此,得到第二个研究问题:人口学变量和工作自主性感知,哪一个对新闻从业者的政治效能感预测力更强?
  
二、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与问卷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西安和兰州两座西北省会城市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业者。具体而言,本研究运用全样本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6月对《西安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兰州日报》、《甘肃日报》、兰州电视台、每日甘肃网、西安网、西部网等18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最终回收问卷828分,其中有效问卷731份,回收率为69%,有效率为60.9%。在有效问卷中,510份问卷来自传统媒体从业者,221份问卷来自新媒体从业者。
  (二)变量测量
  1.人口学变量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学变量有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位和收入水平。“性别”分为男、女两类。“年龄”分为四类:1. 25岁以下;2. 26-35岁;3. 36-45岁;4. 46岁以上。“教育水平”分为四类:1.大专及以下;2.本科;3.硕士;4.博士。“职位”分为四类:1.普通记者/编辑;2.资深记者/编辑;3.正、副部门主管;4.正、副总编辑。“收入水平”分为五类:1.年收入5万以下;2.年收入5万-10万;3.年收入11万-30万;4.年收入31万-50万;5.年收入50万以上。
  2.工作自主性感知
  根据文献回顾的梳理,过往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控制角度测量工作自主性,由此产生了政治、市场、组织、受众等诸多变量,本文所说的工作自主性主要围绕新闻行业与外在环境展开,因此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进行测量。本研究对“政治自主性感知”和“经济自主性感知”的测量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实现:(1)你认为目前新闻机构受到来自政府的影响有多大?(2)你认为目前新闻机构受到来自广告商的影响有多大?受访者从下列5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填答,这5个选项分别为(1)没有;(2)较少;(3)一般;(4)较多;(5)非常多。为方便统计,研究者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反向记分。
  3.政治效能感
  本研究对政治效能感的测量,结合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在1952年发布的5个条目,综合参考了李艳霞[38]、张明新[39]发展的题项,综合前测的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包括以下10个题项:(1)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很有兴趣;(2)我非常关心本地政府的各项政策;(3)我对目前需要政府政策来解决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了解;(4)我有能力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公民都可能对政府政策和行为产生影响;(6)我认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值得肯定;(7)我认为政府提供的信息值得信任;(8)我认为公民能够便捷地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9)我认为政府部门对公众舆论的反应是积极有效的;(10)我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的程度值得肯定。受访者从下列5个选项中,选择1个填答,这5个选项分别为:(1)非常不赞同;(2)不大赞同;(3)一般;(4)比较赞同;(5)非常赞同。这组变量经“主成分因素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区分为负载明晰的2个因子,分别代表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感。其中,“外在效能感”由“我认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值得肯定”、“我认为政府提供的信息值得信任”、“我认为公民能够便捷地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我认为政府部门对公众舆论的反应是积极有效的”,以及“我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的程度值得肯定”组成,Cronbach’s alpha均值为0.89。“内在效能感”由“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很有兴趣”、“我非常关心本地政府的各项政策”、“我对目前需要政府政策来解决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我有能力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公民都可能对政府政策和行为产生影响”组成,Cronbach’s alpha均值为0.76。
  
三、研究发现
  (一)当代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
  针对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表2 表2见本期第42页)显示,被调查新闻业者两种工作自主性感知的均值都低于3,显示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水平不高,政治和经济因素对新闻媒体的干预程度非常高。比较而言,新闻从业者的政治自主性感知均值(1.85)显著低于经济自主性感知(2.36),这些数据表明新闻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自身更多地感知来自政府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他们工作自主性构成干扰。
  (二)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针对本文的研究假设一和研究假设二,(表3 表3见本期第42页)的数据显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与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政治自主性感知与新闻从业者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237,P<0.01),但与外在政治效能感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新闻从业者越少感知来自政治的影响,他们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就越高,但他们的外在政治效能感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基于中国的媒介体制和政治生态,新闻从业者的自主性感知的增强,并不意味着外在政治效能感会相应增强,同样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减弱,也不意味着外在政治效能感会相应降低,因为某种程度上,新闻从业者有可能把所受的行政监管或控制视为一种行政权力的延伸,尤其是在媒体转型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因为行政监管同时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回应性。
  经济自主性感知与新闻从业者的外在和内在政治效能感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179,P<0.01;r=0.112,P<0.01),说明新闻从业者越少感知来自经济的影响,他们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就越高。因此,本文的假设一“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越高,他们的内在政治效能感越强”获得全部验证;本文的假设二“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越高,他们的外在政治效能感越强”获得部分验证。
  (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自主性感知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是比较人口学变量和工作自主性对新闻从业者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两级阶层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其中第一阶层输入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以及收入水平五个人口学变量,第二阶层输入政治自主性感知和经济自主性感知两个变量,(表3 表3见本期第42页)呈现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4 表4见本期第43页)可以发现: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内在政治效能感,人口学变量没有显著的预测力,政治自主性感知(beta=0.088P<0.05)和经济自主性感知(beta=0.173P<0.001)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其中经济自主性感知的预测力要高于政治自主性感知。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外在政治效能感,人口学变量具有一定的预测力,性别(beta=0.105P<0.05)和收入(beta=-0.097P<0.05)是预测新闻从业者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显著变量。经济自主性感知(beta=0.110**P<0.01)对新闻从业者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力,但政治自主性感知对新闻从业者外在政治效能感没有预测力。比较而言,经济自主性感知对外在政治效能感的预测力高于人口学变量(性别和收入)。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西安和兰州两个西北省会城市的18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经验性显示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水平与他们政治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数据表明,西北地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总体水平较低,这表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了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其中政治对自主性干扰的程度高于经济。政治自主性感知对新闻从业者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力;经济自主性感知则对新闻从业者的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具有正向预测力。人口学变量(性别和收入)对新闻从业者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一定预测力,但它的预测力弱于经济自主性感知。
  可见,中国媒介体制和政治生态下,工作自主性和政治效能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比较而言,政治内在效能感受到自主性感知的影响更深。政治自主性感知和经济自主性感知均对政治内在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力,这说明自主性感知是影响从业者政治参与信心的最直接的因素。
  而政治外在效能感较为复杂,它受到影响的变量较多,对它相关性的预测结果更为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仅受到工作环境和性质的影响,还和成长经历、教育、地位、收入等外在环境密不可分。尤其是对整个政治环境中的民主程度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它较难受到短暂的政策影响。此外,在中国的媒介体制下,政治管制并不必然会削弱政治自主性感知,某种程度上,新闻从业者有可能把行政监管或控制视为一种行政权力的延伸,或者是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走向转型和重生的政治资源,这可能反过来会影响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本研究仍然有不少缺陷性。本研究访问的对象是西北地区的新闻从业者,但只选取了西安与兰州,样本的代表性受到影响,而且西安与兰州两地的媒体具有相当的地方特色,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西北地区的其他省会及主要城市,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此外,作为探索工作自主性和政治效能感的关系的一次新的研究,本研究对工作自主性测量所选取的变量只有政治感知和经济感知,且更多还停留在消极层次,而对积极意义上组织内部的民主参与和自治的影响缺乏探讨,对政治效能感的分类也是采取传统的内在、外在的二分化,对组织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没有进行探讨,这个是本研究的遗憾,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更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拓宽新闻从业者政治心理研究的想象力。■
  
①陆晔:《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周勇:《转型期的困境与压力——对中国新闻工作者心理焦虑的实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③陈力丹:《新闻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无知和淡漠令人愕然——对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谈近期几起新闻伦理事件》,《新闻记者》2015年第8期
④⑧[22]吴飞:《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⑤张洪忠、何艳、许航:《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2期
⑥张志安、曹艳辉:《新闻从业者的社会控制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
⑦赵云泽、滕沐颖、杨启鹏、解雯迦:《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2期
⑨曾丽红:《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1期;张志安、陶建杰:《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及影响因素——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四》,《新闻记者》2014年第3期;陆晔《新技术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由普利策工作坊引起的反思》,《新闻记者》2010年第1期
⑩Hackman, J. R. , Oldham, G. R.(1976).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6250 -279.
[11]KiggundoM. N. (1983). Task interdependence and job design: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31145–172
[12]Breaugh, J. A.& Becker, A. S. (1987).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work autonomy scales: Three studies. Human Relations40381–400.
[13]王益富、秦启文、张建人:《生产型企业的工作自主性:概念、测量与相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7期
[14]AndersD.Bard, k.(2011).Intrinsic motivation as a modera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job autonomy and work performance.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3)367-387;Lorenzo, B.Giuseppe, S.(2011).The Paradox of Authentic Selves and Chameleons:Self-MonitoringPerceived Job Autonomy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of Management,22(2)324-339.
[15]丁方舟、韦路:《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认知转变与职业转型》,《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0期
[16]Weaver & David H. & WilhoitG. Cleavl.(1996).The American Journalist in the 1990s : Ut S. News People at the End of an EraMahwah, NJ : Lawrence Erlbaum.
[17]McQuail,Denis.(1992).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18]Johnstone, John W. C.SlawskiEdward J&BowmanWilliam W.(1976).The News People ; A Sociological Portrait of American Journalists and Their Work,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张志安、曹艳辉:《新闻从业者的社会控制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
[21]陆晔:《社会控制与自主性—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与角色冲突分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23]钟瑛、李亚玲:《我国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4]张志安、陶建杰:《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及影响因素——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四》,《新闻记者》2014年第3期
[25]周葆华:《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运用及其影响因素:一项针对上海青年新闻从业者的调查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2期
[26]郭小安、张伟伟:《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意愿——一项针对成渝两地新媒体从业者的调查研究》,《新闻大学》2016年第4期
[27]曾丽红:《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28][29]班杜拉:《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1]Fichten, C. S.BourdonC. V.AmselR.& FoxL. (1987).Validation of the college interaction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8(5)449–458.
[32]Smith, H. M.& Betz, N. E. (2000).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elf-efficacy.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8(3)283–301.
[33]CampbellA. G.Miller, W.(1954). The voter decides.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3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35]Breaugh, J. A.& Becker, A. S. (1987).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work autonomy scales: Three studies. Human Relations40381–400.
[36]刘小青:《降低评价尺度偏差:一项政治效能感测量的实验》,《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7]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李艳霞:《何种信任与为何信任?——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现状与来源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2期
[39]张明新、刘伟:《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
  
郭小安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百人计划”学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伟伟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时代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媒介动员机制研究”(批准号15BXW041)。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