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10页
  • 11页
  • 12页
  • 13页
  • 14页
  • 15页
  • 16页
  • 17页
  • 18页
  • 1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思想笔谈
媒体人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级编辑 高渊

  一、把握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我们的媒体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这个两重性,一方面是要全面讲,不能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要讲重点、讲本质。媒体属性的本质,还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有过误区。一是认识误区,认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媒体主要是文化产业,因此要淡化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去意识形态”;二是实践误区,传统报业市场普遍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分化,致使读者分流、发行萎缩、广告下降,不少报纸不得不把相当的人力、物力集中于经济效益上。在媒体属性上的动摇和迷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向,削弱了阵地,也削弱了队伍。
  我们每一天的日常报道、大多数的版面,尤其是热点新闻,都有意识形态元素,都是意识形态“敏感区”,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频发的复杂态势,我们在报道中要注重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绝不做有损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事;在反映社会问题时,要坚持进步向上是我们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的基本面判断,避免造成误读和误导;在反映公众不满时,要坚持理性引导和科学辨析,不受偏激、过激情绪的影响。
  党报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党创办,因党而兴,为党发声。同时,党报也应当做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记者编辑必须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既要表达一个个普通群众的内心世界,又要由现象及本质,去表达人民的整体需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积聚更多共识和能量。
  
  二、营造好作风,打造好文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一线新闻记者来说,转作风就是要转变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这样的工作套路,对于党报编辑来说,同样要从以往打电话、看网络、闭门造车这样的工作路子中走出来。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任何精品都是打磨出来的。在采访之前,应当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做到与被采访者对话“有底气”;在写作过程中,要不畏数易其稿,让文章不枯燥,深入浅出,做到“有看点”;在稿子见报前,要不厌其烦,一遍遍核对细节,确保无误,做到“有保障”。
  无论转作风还是转文风,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扑下身子,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拥抱实践,紧跟时代步伐,让作品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同时追根本、理脉络、求确证。
  也许,在一切都崇尚“快”的速读时代,没有人会太在意一篇文章是否可读、耐读、好读,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唯有以对待新生儿的态度去对待你所经手的每一篇文章,勤恳耕耘,细心呵护,才有可能在时间的淘洗中收获尊重。
  我们要坚守媒体人初心,把双脚牢牢扎根在群众实践的大地上。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要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双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中,不仅身体力行,更要充满感情全心投入,把火热实践作为报道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主角,真实记录这个变革的时代。
  
  三、抓住融合大机遇,提升主流媒体社会影响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快速崛起的媒体大变革时代,作为主流媒体,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加快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只有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提高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不仅媒体要转型,我们每个媒体人更要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闻舆论工作时特别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
  我们每个编辑记者,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都要适应新媒体发展大势,不仅要继续做好传统媒体,更要尽快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对于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阻挡或改变,必须抓紧学习,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记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最大的挑战在自身,在于观念理念的更新。要发展壮大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始终坚持用户导向。如何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永立潮头,牢牢把握发展的风口期、机遇期,关键是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闻产品,汇聚各方独家资源,做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我们媒体人时刻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随着自媒体的崛起,记者就像驾驶员,不再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然而,担负社会责任的深度分析与思考,依然需要职业记者来做。就像大家都会开小车,而会开重卡和大巴的永远是少数。我们媒体人要承担起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文汇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范兵

  欲事立,须是心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党的新闻工作者永远不忘的至诚初心,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始终以高尚的理想情怀、优秀的新闻作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这既是中国新闻界历来的优秀传统,也是一代代新闻人共同的理想抱负。
  “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记者节上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激发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崭新篇章,就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四向四做”的谆谆嘱托。新闻界有同志把总书记的“四向四做”对应诠释为“信仰初心”“责任初心”“职业初心”“使命初心”,我觉得非常生动形象。引申开来看,初心不仅仅是一股青春奋斗的激情与浪漫,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情怀与梦想,它更多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担当、脚踏实地的拼搏,更多的是一种有着极为丰富的革命传统与时代内涵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就意味着我们要继承发扬新闻界历来的优秀传统,努力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真正把“四向四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具体分三个层面来看,不忘初心,首先要永葆一颗赤诚之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在思想上坚定信仰、坚定理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和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立命之本。事实一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乱云飞渡仍从容”,舆论生态越是复杂多元,我们在政治方向上就越要清醒坚定.新闻工作者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特别对于媒体的理论评论工作来说,理论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突出体现了新闻媒体的思想导向。举旗定向,亮剑发声,就是理论评论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正气的鲜明体现。“文者,贯道之器也。”当前,理论评论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知行合一,积极传播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理论评论当家的新优势,以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忘初心,还要永葆一颗进取之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在媒体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改进创新既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价值取向,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导向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丰富的。它包含鲜活的内容,需要我们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不断创新方法手段,用生动丰富、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样式包括理论评论的表现形式,抓住人们关心的热点、社会发展的难点、理论创新的重点,发挥言论优势,加强思想引导,既要说得出,又要传得开,还要让人听得进,从而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党的主张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
  不忘初心,还要永葆一颗真诚匠心。创新包括理念、内容、方法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如果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让主流价值的声音更加响亮,更多的是涉及理念、内容等创新的话,那么注重区分不同受众,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平台,则是一种方法、业态和机制的创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别开生面,匠心独运。须知,正面宣传绝不等于“剪刀加糨糊”的粘贴复制,更不能去搞“假大空”式的形式主义说教。当前特别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力争做到读者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将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正能量”。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只有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新闻工作才能常做常新,才能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对于理论评论工作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载体工具怎样变、受众心理怎么变,思想的高度、力度和广度仍是理论评论最重要的品质。高度决定了力度和广度。主流媒体的理论评论素来在社会舆论上具有“定音鼓”的作用。只有通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锤炼匠心,特别是进一步打造和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理论评论优秀品牌,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这一独特的品牌优势,我们才能使主阵地更牢固、主旋律更响亮,成为舆论场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文汇报教科卫报道中心专业首席记者 樊丽萍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新闻舆论工作不仅仅是传播信息,还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对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而言,在日常采编工作中,把好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切实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
  虽然每位记者、编辑所处的具体岗位不同,采访的条线领域各异,但是人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立场和认识: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这一点,在任何场合、条件下都要坚持,要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得到坚决的落实。
  
  改进正面宣传,提高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而改进正面宣传,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则十分考验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作品既要真实,也要传达真情,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坚持“走、转、改”的工作作风,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写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域报道的记者,除了做好常规报道,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挖掘更鲜活的、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素材。这也需要新闻记者具有极强的专业精神和使命感,在重大选题上做好策划、采写工作。
  
  创新理念方法,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每个人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大潮之中,面对着挑战和机遇。认清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生产符合人民群众阅读需要的优质新闻产品,是主流媒体记者必须过的业务关。从时间角度看,新媒体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要快得多,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舍得”投入时间,适应更快的工作节奏,鲜活的新闻要在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从传播手法来看,新闻工作者要有转型的意识,尤其是要注意话语系统的转换,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作品,切不能“说教”,空讲大道理。要善于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民晚报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李天扬

  今年9月9日,新民晚报迎来创刊88周年纪念日,是为“米寿”之庆。作为一张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的老报纸,新民晚报有着明确的传统和清晰的文脉,那是以赵超构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报人开创的事业,即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己任。一代又一代新民晚报的编辑记者都在传承这个优秀的文脉,密切联心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心声。学习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传承文脉,也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继续努力,做出新成效。
  
  牢记宗旨,坚定方向
  宗旨意识,是须臾不可忘记的。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守党和人民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样也是新民晚报坚持了几十年的办报方针。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是为谁办报,为什么办报。具体说起来,就是在策划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版面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选题、这样的报道,是不是群众需要的,是不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是坚持了正确的舆论能否导向。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想到自己手中的笔(或者说是电脑键盘)有千钧之重。我们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我们的任务,是为民立言。只有方向对头,立场坚定,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付出才有意义。
  
  深入一线,贴近群众
  那么,如何做到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党有一个法宝,就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一定不能以“白领”自居,偏好出入高大上场所,而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在基层发现、挖掘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成就经验,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同时,也要关心、了解群众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下情上达的桥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做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贴近群众,还体现在文风上,文风体现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新闻舆论工作“要有很强的笔力”,强调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要拜人民群众为师,说真话,说实话,说大白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
  
  开拓创新,引领时代
  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一定不要忽视当前的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随着新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传统主流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值米寿之际的新民晚报,万万不可暮气沉沉,而是要青春勃发。我们一定不能躺在过去的辉煌和经验上过日子,而是要勇于开拓创新。新民晚报已经迈出了融媒体改革的第一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再造采编新流程,争取舆论新高地。新民晚报的声音,不仅要在纸上发,更要在电脑上、手机上发,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要做到引领时代,不改革,不创新,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一切工作,我们的一切努力,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才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今天,如何面对党和人民的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 秦畅

  我们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使命,更是我们融入血液的追求。我相信,很多新闻工作者都和我一样,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都怀有崇高的新闻志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的新闻理想,靠什么来指导?靠什么来把握方向?
  2000年起,我开始主持上海广播的品牌节目《市民与社会》节目的主持,到今年,是第17个年头。而这档节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今年恰好25年。25年,那个懵懂学语的孩童已经进入壮年。然而,积累了二十多年丰富经验,获得了各种业内肯定的《市民与社会》却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地遭遇媒体转型。面对广播开机率的降低,原来的广播听众越来越多的使用移动客户端,听众不再仅仅通过声音来传递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他们更愿意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来表达自己。
  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大的志向就是通过一篇篇的报道,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进步。可面对进入不了手机客户端就无法实现集聚和传播的现实,面对公众如潮水般的转向,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而不是简单的追随受众。
  今年是《市民与社会》创办25周年,需要策划系列活动来持续进行品牌建设,可以说,这个策划实践过程就是落实执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
  作为一个和受众距离最近的媒体,我们希望通过一场能够彰显这档节目目标追求的线下活动,希望通过和听众电波之外的交流,能够更紧密地、更多地了解他们、认识他们、走近他们。从而才有可能真正地产生影响力。策划之初,我脑海里就不断盘旋着“四向四做”这些关键词。
  如何通过大型线下活动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十多位平均年龄二十八岁的代表,在兴业路的一间民居里,庄严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而就在一大会址周边,聚集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当中不可磨灭的特征。
  当人们说起上海、想起上海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更多是外滩、陆家嘴。能不能把红色旅游、把重要的历史节点,融入人们爱上海、看上海、发现上海的公共活动中去?让人们通过回顾历史、认识当下并展望未来?怎样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去走近、呈现、传播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让坚定的共产党人,尤其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们能够主动靠近并被这段历史鼓舞?这就是需要我们媒体人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用自己的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来进行表达。
  这档活动策划之初,我们就告诉自己:要站得高,同时又要深深的把双脚扎根在土壤里。我们大量采用了在今天青年人当中被认可的“密室逃脱”“定向运动”“浸润式体验”等元素融入活动。从一大会址出发,通过寻找博文女校,渔阳里,看石库门新颜、周公馆、孙中山故居等历史遗迹,串联设计一场两个小时的城市“发现之旅”。用比赛的方式让各行各业的青年人们,从一大会址出发,通过手机APP接收任务,所有参与者必须带着问题通过认真研读展品和展板介绍,并辅以资料查阅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过程中,参与者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主动的探访者。
  比如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简况表”前,青年参与者们需要一个一个仔细记录参加一大会议代表的年龄,再计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当发现十三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时,每个青年人都不禁感慨,那时的年轻人们带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热爱,不计个人的功利得失,为了自己的信念信仰,坚定地投入了毕生所有。“二十八岁”恰恰就是青年参与者的同龄人,不少年轻人在展板前问自己:我二十八岁,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来自于光明集团的一位青年人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从一大会址走到复兴公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也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美景的徜徉者我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而作为今天建设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参与者。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职责!”
  作为活动策划人,听到这样的感慨,思绪汹涌澎湃。
  在今天,影响力就是点击率、点赞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惊悚”的标题、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张冠李戴的错误!在这个所谓的影响力的引导下,谣言谎言找到温床,人们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混乱。
  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每天有千万件大事发生。我们选取哪一件,通过有限的媒体资源来展现、传播?选取这些事件判断的依据、标准是什么?真实、准确、客观是新闻媒体人基本的专业要求。而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更要告诉自己:你营造怎样的环境,环境里的每一个个体就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生长和发展。在这次“红色一公里的城市发现之旅”活动中:积极向上、深度思考、热情参与、勇担责任、合作共赢是每个参与者的主“色调”。我们只是更专业、更用心地用媒体人的工作取向把这些积极元素挖掘、表达、展示出来。
  这次发现之旅的特别活动,通过电波和阿基米德FM传播,菠菜直播近600条跟帖评论;在澎湃新闻客户端直播浏览量达到7.1029万。在直播结束后共衍生出网站消息104条;客户端46条;微博消息104条;微信20条。各大媒体如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观察及澎湃等都做了大量多角度报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现场的每一个年轻人,每一位参与者、每一位上海市民脸上所浮现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我们更加坚定:我们是党和人民的工作者,只有践行“四向四做”,才能真正担当起今天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和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
  上海交通广播总监 丁芳

  2016年3月18日,经过近一年的报备、审批,上海交通广播正式被市政府授牌为“上海应急广播”。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第一时间传递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权威声音;在长假、恶劣天气等期间,跨前做好服务和预警。
  今年国庆长假,由于下雨,原定30日晚间道路管制措施未实施。10月3日,好天气带来大客流,傍晚,市政府应急办与交通广播沟通,希望及时发布外滩相关交通管制信息,而此时,已是长假录播版面。频率管理层在会商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唤直播团队到岗。此时恰逢晚饭时间,大多数人是从饭桌上放下碗筷赶赴直播室、外滩现场、指挥中心等处的,一场2小时的特别直播即刻开工。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准备时间中,记者、编辑联系到多位现场的公安交警、武警战士、轨交站点管理人员、路网中心值班长等一线同志,加上两位现场记者,共连线十多档直播节目。
  习总书记说,记者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以提高业务技能,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以锤炼良好作风。两个小时不算长,但依靠的是记者编辑们强烈的职业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服务市民的责任意识;依靠的是主持人在每天直播中锻炼出来的那份专业过硬、处事不惊的素养;依靠的是平常打造出来的那张坚实的通讯员网络基础。“一个电话,全线到岗”,这是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去年5月23日凌晨,上海中环发生重大交通事件,天亮就是周一早高峰,半个城市、一千多万人的出行将受到严重影响。还记得当天凌晨,应急广播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上海的大动脉——中环断裂!凌晨1点,总监指挥统筹、全面部署,录播节目全部改为直播,打响了一场跨越黑夜和白昼的“交通保卫战”。沉睡的上海街头,记者兵分几路紧急行动;主持人从梦中被叫醒,赶往直播室;文字编辑和新媒体编辑迅速到岗……大家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凌晨2:00到5:00,应急广播记者作为唯一被获准进入现场临时指挥部的媒体,源源不断将权威信息滚动播发,事故情况、现场施救、封路范围、绕行引导等各类信息140多条次,有效遏制了小道消息的蔓延。新媒体于凌晨3:00、5:00推送“中环事故造成桥梁主柱支撑损坏”等2条官微,截至第二天,浏览量累计超过10万+。
  经过一整夜的努力,第二天早高峰平稳过渡,大直播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事后在该事件的现场处置会上说道:“我是一路听着应急广播的指引开车到现场的,很及时、很准确!”中环事件中,广播媒体独领风骚、可圈可点,充分说明了上海应急广播在重大突发事件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今年暑期,由中宣部新闻局亲自牵头组织“砥砺奋进的五年”之“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全国报道组,12家中央媒体和5家地方媒体接领任务,上海交通广播作为5家地方媒体之一被“点名上岗”。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交通广播8月7日开始重点推出“双绿”系列报道,记者采写的《郊野公园:助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轨交十号线引领上海地铁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等报道,朴实无华、生动有趣。同时,拥有百万粉丝的交通广播微信、微博进行主题推送,由“1057TV”团队全程拍摄制作的视频新闻同步播出。7月的中下旬,恰逢上海140年一遇的高温天,交通广播总监和多路文字、音频、视频记者们,冒着酷暑进行了整整20天的全媒体蹲点式采访,展现了上海这座未来之城脚踏实地、热火朝天的建设过程,抒写了改革者、创新者、奉献者的精神风貌,并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发扬绿色创新精神,提升舆论传播水平。
  习总书记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增强“四个意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认清传媒变局。跟着一线记者“走转改”下基层,他们告诉我,即使是已经非常熟悉的条线领域,在这样的大型和深度策划采访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历练。
  
  在群众中找到新闻“根据地”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陶秋石

  政治坚定是时代要求,更是职责所系。改革发展到今天,遇到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新闻媒体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赢得挑战,保证我们的动作不“变形”,方向不“跑偏”,声音不“走调”,根本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能否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2016年6月7日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市委“整体转型、融合发展”的要求,为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凝聚力量,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有员工近千人,负责运维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网、上海外语频道(ICS),以及东方卫视的所有新闻节目制作播出,横跨传统电视与移动互联网新旧两种媒介形态,融合发展的任务很重,难度不小,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转型绝不意味着“转向”,满足用户需求更不意味着片面迎合受众,必须坚持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专业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记录者,更需要舆论的引领者。虽然当下传媒大格局重塑,新旧媒介面临更替转换,但优秀的新闻人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推出的全新升级新媒体产品看看新闻Knews,就以“叩击时代”为口号,力争与个体共鸣、与时代共振,引领舆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大型新闻纪录片《人间世》就是一个把握了“时度效”,巧设议题、善引舆论的典型。这部纪录片全部8个摄制组历时两年,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对象,蹲守在上海的大小医院,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正是这种真实,蕴含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不少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很多病人就是看了《人间世》,才对医生、医院多了一分了解,多了一分将心比心。
  做好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尊重规律、业务精湛,否则再好的经也可能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负面效果。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尊重规律,不尊重人才,工作就会打折扣,政治上难保不掉链子。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系列直播节目《还看今朝》,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配合其“上海篇”《奋楫者先》的制作播出,全景呈现了上海5年来改革发展成就和民众的幸福获得感。该节目10月1日播出,虽然恰逢长假开机率较平日低,但仍然创出0.32高收视率,排在央视新闻频道全国31省市所有《还看今朝》节目的第一位。这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不断加大新闻投入,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打得响的新闻团队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闻人是时代的“探照灯”,是社会的“瞭望哨”。要坚守媒体人初心,就必须把双脚牢牢扎根在群众中,扎根在大地上。前文提及的《人间世》和《还看今朝》的成功,就是“走转改”实践的成功,是优秀新闻作风的成功。“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走转改”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的工作,最近一年来,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一系列主题报道、专题节目,如《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经济新动力》《营改增加减法》《长三角砥砺行》《传习录》《第五空间》等等,都来自第一线采访调查,记者们也深有感触,只有在群众中才能找到新闻,也只有在群众中,才能找到新闻媒体的“根据地”。■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