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怎样使用推特
——对特朗普推文的大数据分析
■赵路平 于泓洋 叶超
【本文提要】本文主要基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特朗普推特文本的大数据分析,展示特朗普在推特中发帖的内容、情感特点等,并结合时代特征,对特朗普的网络政治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政治 特朗普 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特朗普是位名副其实的“推特总统”。据统计,特朗普从2009年3月开通推特(Twitter)到本研究截止日期(2009年3月18日-2017年4月8日),共发布3.4714万条推文。从2016年2月1日在艾奥瓦州初选到2017年11月8日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共计发布6214条推文,比希拉里同期发布的推文多2324条,而在此期间,奥巴马仅发推文107条。作为“推特控”的特朗普也藉由他的社交媒体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他在推特上的粉丝总数超过2900万,在全球推特粉丝排行榜中进入前100位。
特朗普不仅使用社交媒体助力大选,创下1.9亿美元的近年来竞选最低成本,①仅为希拉里的一半,更在大选后开展“推特治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中的特朗普既是“网红”,也是“大V”。可以说,通过推特他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帝国,并将虚拟世界的网络权力与现实世界的政治权力相结合,由此在政治传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特朗普幕后,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的新媒体经理贾斯廷·麦康尼、特朗普女婿杰里德·卡什诺等人组成的助选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选过程中,特朗普的一些言论被粉丝纷纷转载,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解读,观看特朗普的推文成为一项网络奇观。
与传统媒体喜欢维持社会精英恪守的政治正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情绪化、碎片化、观点极化的话题更易传播。特朗普在媒体上的言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娱乐心态和对偶像的期待。在流量决定一切的网络世界中,尽管特朗普不如希拉里那样专业,但是他所展现出的真实和特立独行却紧紧抓住了选民的眼球;②尽管他的推文包含许多粗俗的用词,但很多人却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他的真实、不做作。回顾这次美国大选,人们记住更多的就是特朗普的这些奇谈怪论,而这样的效果也正是特朗普所期待的。
如果人们一直关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那么了解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被吸引,并最终成为坚定的支持者,这也使得特朗普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从“臭名昭著”到“民粹英雄”(populist hero)的蜕变。③可以说,特朗普成功引领了新媒体的舆论走向,而新媒体也助力特朗普实现了大选获胜的目标。
在推特中,特朗普究竟说了些什么?这些言论体现了他在网络政治传播方面怎样的特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特朗普发布的3.4714万条推文,使用Twitonomy工具④从发布时间、发布频率等纬度进行统计,使用Foller.me工具⑤对特朗普推文的提及情况进行了分析。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则主要选择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2017年1月21日-2017年4月8日)转发量超过1万的316条推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人工编码、统计的方式,通过对人称、词汇、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特朗普推特发布的语言风格;通过内容分析,研究特朗普推特发布的话题分布情况,类目建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的身份定位(总统/个人)、话题涉及的领域(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性事务/家庭及其他),并着重分析了其中涉华内容;另外,还对以上样本基于中科院NLPIR汉语分词词表进行了情感倾向分析。本研究内容分析部分的编码由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两位研究生参与完成,其中一位完成编码后,研究者在整体样本中随机抽取了10%,邀请另一位研究生为独立编码者予以检验,根据霍斯提(Holsti)公式算得编码员间信度为92%,编码可信。
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特朗普在网络政治传播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颠覆传统,塑造立体形象
内容统计显示,在特朗普所发布的转发量过1万的推文中,以总统身份发出的推文共143条,占据总数的45.3%,比如对外国政要访问表示欢迎,代表白宫表示在共和党带领下将使美国重回伟大等;以个人身份发布的推文共173条,占54.7%,如怒斥媒体有偏见的报道等。
在情感表达上,特朗普的推文通常含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其中230条推文里传递出了负面情绪,或消极指责,或恶语相向,占总量的72.8%;含有积极正面情绪的推文只有72条,约占总量的22.8%;只有在占总量4.4%的14条推文中,特朗普保持了克制和冷静,以相对中立的态度进行表述。
在话语修辞上,特朗普的文风比较简单粗暴。他喜欢使用第一人称,使用“I”等第一人称主格的推文数量为108条,占总数的34.2%。其中56条,约17.7%的推文使用了“I”或“my”做主语;另外52条推文则用“we”或“our”做主语。在特朗普以“I”为主语的推文中,大都是其以总统身份对外国政要的来访表示欢迎,而特朗普在表达个人看法时,则常常省略主语,直接以“Will”或问句开头,比如他在2017年4月21日发表对巴黎恐怖袭击的看法时,就表述为“Will have a big effect on presidential election!”(恐怖袭击将对大选产生巨大影响)。
特朗普常常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甚至是攻击性、侮辱性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意见,在其发表的推文中使用各类形容词的共243条,占总数的76.9%。比如,他经常就媒体对自己的报道进行指责,在此过程中,horrible、terrible、rude等是他常用的词汇,而且他还会直接在媒体名称前冠以failing、fake等形容词来进行称呼。比如2017年3月30日特朗普批评《纽约时报》时称“堕落的《纽约时报》让媒体界蒙羞。他们诬陷了我整整两年。要不要修改诽谤法?”(The failing @nytimes has disgraced the media world. Gotten me wrong for two solid years. Change libel laws?)另外,特朗普在推文中还非常喜欢使用感叹号,在316条样本中有62.3%使用了感叹号加以强调,传递出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颠覆了人们对国家领导人理性、冷静、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通过坦率、直白、不修饰的自我表露、自我解构和自我炒作,特朗普塑造了多面、立体、亲民的人性化形象,体现了网络文化时代偶像的生存之道,这在职业政客垄断美国政界的时代是极为少见的。
(二)制造话题,引导舆论走向
在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网络时代,话题制造能力成为网络媒体的立足之本。从赢得注意力到产生影响力,从制造话题到设置议程,作为曾两次获艾美奖提名的资深电视人,特朗普深谙传统媒体的喜好和网络媒体的运营法则。推特不仅是特朗普自我展示的舞台,更是他与包括媒体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博弈的工具。
分析发现,特朗普的推文涉及的话题方方面面,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主,同时经常攻击、贬低对手或为自己辩解;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常因单词拼错等闹笑话;喜欢使用两类话题标签,一类贴给自己,强调个人主张,一类是为竞选对手贴上贬低性的外号;喜欢使用@功能,不仅@竞选搭档,还喜欢@对手、媒体。在特朗普频繁@的媒体中,福克斯新闻网由于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自由派媒体不同的政治倾向,备受青睐。本文使用Foller.me工具呈现了特朗普一月内(2017年3月7日-2017年4月8日)推文的提及情况,其@福克斯新闻(foxnews)以及福克斯早间节目foxandfriends的占比接近4%。(图1 图1见本期第21页)
从时间上来看,特朗普推文发布频率平均每天均值为11.8条;一天之内推文发布频率最高的时间是凌晨0点前后,并喜欢在“半夜”攻击对手。利用推特分析工具Twitonomy获得的特朗普推文发送时间分布情况详见(图2 图2见本期第21页)。
这样的发布频率、风格以及时间选择让特朗普成功吸引到各方关注,不仅能够轻松地将自己的议题变成媒体和大众的话题,更能先发制人,在议题讨论上占据主动。以往许多候选人为了赢得主流媒体关注,不得不主动迎合媒体的偏好表现自己,但对特朗普,记者们却只能被动接受,无论传统媒体的立场是正面还是负面,最终都在围着特朗普既定的议题打转,增加了其曝光度。这不仅改写了传统媒体的守则,也进一步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动摇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也让特朗普在舆论中掌握了话语权。
(三)投石问路,收集各方反馈
当选美国总统以后,特朗普更是推行“推特治国”,通过推特指点江山,发表有关内阁人事、商业活动、贸易外交等方面的信息、看法。在转发量超过1万的316条样本中,政治议题135条,占比约为42.7%;经济议题62条,占比约为19.6%;福利保障、社会医疗、媒体形象等社会性事务的议题47条,约占14.9%;外交相关议题56条,占比约为17.7%;涉及家庭及其他事务的推文则有16条,约占5.1%。(图3 图3见本期第22页)
其中,中国议题也占有较为重要的份量。通过对特朗普推文中涉及中国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1月特朗普在推特中首次提及中国以来,至本研究结束已经提及超过470次,其中95%的内容为负面,指责、蔑视是最常出现的两种情绪。在相关推文的议题中,多涉及能源货币等经济问题,以及近年来棘手的朝鲜问题等地区性或全球性议题(图4 图4见本期第22页)。在2016年12月特朗普发布的推文中更是触及台湾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和南海问题等中美外交中的敏感问题,2017年3月在谈及朝鲜问题时又指责中国不作为,引发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特朗普首次在推特出现对中国表示欢迎和友好的内容,出现在2017年4月8日对习近平主席及夫人彭丽媛的欢迎推文中,他同时也转发了女儿伊万卡欢迎中国客人到访的推文与视频链接。
社交媒体不是国家间正式的交往平台,却是彼此传递信息、释放信号的高效途径,同时社交媒体因其非正式性又成为一种极具灵活性和互动性的内政外交手段。社交媒体上看似随意的意见发布、情绪表达,背后却隐藏着明确的政治目标。通过这些推文,特朗普将自己的议题以非正式的渠道抛出,一方面不需要为其承担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却足以引起相关方面和媒体的重视,起到了投石问路的效果。推特评论和媒体等方面带来的舆论反馈,可以帮助特朗普掌握民意和各方的态度,为后期的实际行动做好调整准备,为政府与民众、政府与政府间的谈判、交易搭桥铺路,也强调了自己的重要性和在政治议题上的主导地位,可谓一举多得。比如,特朗普在与蔡英文通话遭到质疑后,给出的理由是“向台湾出售了几十亿美元的武器”,并在美国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的专访中说:“我完全理解‘一个中国’政策。但我不知道,如果我们不跟中国在贸易等其他问题上达成交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受制于‘一个中国’政策。” ⑥显然是想以“一个中国”为筹码,在两国贸易上换取更大的利益。
(四)去中介化,重构政治生态
特朗普曾在推特上发文称,“如果媒体能对我做出精准且尊重的报道,那我将会少了很多发文的理由。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个希望未来是否有成真的一天”。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遵循着政治人物/机构——媒体——公众的路线,媒体是政治人物或机构接触公众的桥梁,也是公众了解政治人物或机构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以往竞选中,历届候选人一方面重视与选民的直接见面,另一方面更重视与媒体的关系维护。特朗普却与媒体积怨已久,他似乎也未曾想要改善这种关系,因为推特为特朗普与选民之间搭建了一个直接、快速、有效的传播平台。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网络延伸的不仅是作为受者的公众,作为传者的个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中间环节的消失直接提高了特朗普政治传播的效率。
炫富、大嘴、“愤青”……围绕具有“网红”特质的特朗普,粉丝、媒体、反对者与其共同构成了一个政治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脑残粉”为其摇旗呐喊,有“理性粉”为其分析解释,有媒体为其制造声势,有对手为其推波助澜……特朗普将推特打造成其实现政治目标的有效平台。统计发现,商人、工程师、学者、作家是关注特朗普的主要群体。在特朗普的舆论圈层里,他是“大V”,是核心,能够制造话题、引爆舆论,他的相当数量的粉丝则是在专业领域拥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V”是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能够对其言论进行解释、修正,最终形成舆论合力。同时,通过议题的扩散以及评论功能的发挥,各种有目的的水军和无目的的水军甚至操控舆论,制造了虚假的民意,并最终影响了大众的观点与行动。
综上所述,特朗普的政治传播策略既迎合了网络传播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下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公布“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post-truth),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⑦特朗普竞选成功被认为是“后真相”现象的典型代表,这一广受西方精英和主流媒体关注与反思的现象,其产生不仅与社交媒体的崛起有关,也契合了当前西方社会整体格局的变化与社会心理的变迁。“后真相”反映了当前西方政治传播的新特点: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情绪、立场在舆论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网络时代舆论发生、演变的新特征,对今后的政治传播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①新华社:《美总统选战不差钱的特朗普成近年来“最寒酸”》,新华网2016年12月21日
②Gunn Enli. Twitter as arena for the authentic outsider: exploring the social media campaigns of Trump and Clinton in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732(1):50-61.
③Chris WellsDhavan V. Shan, Jon C. Pevehouse. How Trump Drove Coverage to the Nomination: Hybrid Media Campaining. [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1633:669-676.
④Twitonomy是一款Twitter分析工具,能得到关于推文发布时间、转发、回复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⑤Foller.me提供对Twitter公开账户的分析,能得到包括主题、标签、提及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⑥韩显阳:《白宫重申美国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光明网2016年12月14日
⑦‘Post-truth’ declared word of the year by Oxford Dictionaries[N]. BBC NEWS, 2016-11-16.
赵路平 于泓洋 叶超/赵路平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泓洋、叶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青年项目“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研究”,编号11CXW017;2015年度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协同推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