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2页
  • 73页
  • 74页
  • 75页
  • 76页
  • 77页
  • 78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技术:企图垄断文明的杠杆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眉批录
■杨保军
  技术垄断文明的到来,也是文明至死的开始。但,这只是想象或假设。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面前,人类始终都要清醒地知道: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技术,我们不是机器,它们只是延伸。身体与智慧的延伸。坚守这一信念,是人之为人之独立性的基本底线。
  技术是人的产物,但却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方式,既可以向有益于人之生存的一面,也可以向有害于人之一面;技术一经创造出来,便不再是中性的,它的偏向既是预先注入的,又是后天赋予的。
  人的社会只能以人为中心,这个中心一旦转换,社会便不再是人的社会;因而,关于技术文明的任何乌托邦想象都不能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这个世界,或这个信念。(扉页)
  2.有些讨论,一开始便针对着错误或虚假的问题,但更多时候,是一些不懂问题实质的人,争来争去,不知所云,结果是他们各自得胜回朝。自以为是。真正的好问题,特别是那些关涉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其实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人们的争论显得没有意义,而这也许正是意义所在。我们面临问题,没有可靠的答案,这令人类始终放心不下,那就一直讨论下去,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次所谓的人类胜利与进步。(译者序)
  3.人们最易出错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致同意”或“一致反对”,特别是对那些并不百分之百确定的事务;若是一致就没有了修正的机会,剩下的只能是将来后悔,或者连后悔的机会也一并失去。民主是由悲剧生来的,而非胜利孕育的。(P3)
  4.在大历史尺度中,人类到底是越来越快乐了、幸福了,还是并不一定,这很可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给出确切的答案;即使在小的时代内部,用社会科学方法画出一条幸福起伏曲线,那也仅是曲线而已,并不就是生命、生活本身。幸福是感觉,但并不是任何个人的恒久感觉。能衡量的幸福大多是快乐与满意,恰好又不是幸福。(P5)
  5.新技术使我们从老现象中看出新现象(问题),也可能使我们看到全新的现象,这就必然引发老概念的新生和新概念的创生。理论必须以概念方式把握现象,因而技术与概念(词语)间的关系本身就是重要的学术问题。(P7)
  6.划时代的技术一定会创造一批划时代的语汇、划时代的概念,从而产生划时代的思维、思想、观念和理论。技术的本质就是精神时代化的呈现。(P7)
  7.学了别人的理论,常会忘记自己的思想,这对初入某个领域的人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可悲的是有人终生如此,那便成为他人理论的工具,难成自身观念的主人。(P11)
  8.没有时间的事物,只是纯粹的呈现,而不存在历史;这是我们对时间诞生前的唯一想象。时间一旦开始,呈现便成为过程,过程便成为生命。当生命开始自觉,历史才开启了自己的大门。历史只是人的历史,人的眼光中的历史。
  人,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创造物将会如何,这就像父母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女将会如何一样。创造物开始独立于创造者,便具有了不可控制的属性;或者说,它就有可能使每一种潜在的属性产生功能,至于功能导致的作用善恶更是难以约束。因而,每一种创造都包含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每一种媒介形态背后,都有技术支持,都有符号偏向,因而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思维立场,每一种技术都企图以自己的世界观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世界并不会因技术而改变自身。这便是技术的无奈,也可以说是技术的限度。技术是附丽世界的,并不是世界本有的。文化、文明终将屈服于惨淡的自然。(P13)
  9.一个时代的技术丛,是整体性的结构社会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技术丛,技术丛中都有核心技术,成为时代技术的标志。当技术结构出新的局面,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也就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新的生存方式同时形成。这便是技术作为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生产力也隐藏着摧毁自身的因素。(P17)
  10.技术直接表现为物理工具,内含一套操作观念、程序与方法,背后则是系统的科学原理,但并不是这三者全部齐备,才会有现实的技术;越是在人类的早期,越是缺乏第三个要素,而越是靠近当代和走向未来,第三个要素越是成为技术的先在要素。科学的技术化是技术发展的成熟逻辑。(P19)
  11.以技术的整体水平为参照,自然可以划分人类的历史时代;技术标示着人类的心智、工艺、发明创造水平,从而也标示着人类的文明水平。技术史家们正是将技术作为尺度,来衡量人类时代特征的。(P21)
  12.权力既可约束技术,亦可解放技术;反过来,技术可以创造权力,亦可解放权力。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自然可以生产新权力,消灭老权力;这既可以表现在物质领域,亦可以表现在精神领域。技术在改变提升人的能力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人际关系的结构方式与表现。(P23)
  13.技术总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方式,这也就自然改变了其中的一些生活观念,技术因而总有某种程度的意识形态倾向、价值倾向。因此,新技术进入一个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就不只是纯粹的工具问题,也是精神世界的问题。
  技术若是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说技术一旦发现了原有世界的新面目,人类也便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这两种看法都有所改变,那就完全可以说一种技术/技术丛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或一个新的世界。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动力之伟大力量也就得以明显地呈现。(P25)
  14.宗教是未知前提下的信仰,科学是发现前提下的相信,二者当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能够存在,不只因为心灵的求安,更根本的原因仍是认知的无界;只要还有未知,上帝就有空间,信仰就会存在。(P29)
  15.时代超越者是“神”启的造物或结果,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常人无法理解超越时代者。但另一种超越则是后世解读的结果,后世者用当代的观念解读先世的语汇,也就成就了先贤的神伟。其实,先世可能只是用了符号的形式,并未深解符号的实质。当形式被转换成今世的实质时,一种伟大便被塑造出来了。(P34)
  16.“看不见的手”是自动的,因而才能被称作上帝之手或规律自在之手,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看得见的手,或者说无数只看得见的手塑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不仅创造了上帝,也创造了自身活动的规律。(P36)
  17.发明成为自觉是发明的真正开始;发明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自觉,便是发明时代的到来;当发明成为一种真正的专业、职业,则是发明的发明,即发明不再普通。
  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权力结构,也改变了伦理关系,说到底,技术改变了人本身,于是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迷惑,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技术在任何时代的现实社会中都是有偏向的存在,它是一些人手中的工具,又成为另一些人的主人;这种结构不改变,技术就不可能是中性的事物,而没有属性倾向的工具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的。(P39)
  18.所有的技术不可能给活着或生命意义一个确定的答案,反倒是意义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试图通过技术解决人生困境,只是一种妄想,技术难以成为带来快乐与幸福的灵验手段,不仅如此,它还总是添加着烦乱和苦恼。技术既能使生活丰富多彩,也会使生活乱七八糟,能让人减少寂寞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孤独。(P42)
  19.新的总是好的,更新的是更好的;技术可以开辟未来,新技术可以开辟更新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环境,使得美国的技术创新始终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技术观念的确立,与美国的建国史、文化史、建设史是高度一致的。(P49)
  20.被技术垄断的文明,是技术支配的文明,是技术塑造建构的文明;技术成为文明的动力,人类成为技术动物,技术不再是被应用的工具,而是人成为技术的工具,人被自己所创造的技术所左右,于是不得不按照技术的逻辑展开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生命的运行与修复也要完全依赖技术的逻辑,人的思维、情感也要按照技术的功能、属性而展开。人,在技术垄断文明的情境中,实质上成为技术的奴隶。这是技术垄断文明的逻辑必然,但并非客观事实的全部。人是技术动物,但技术又是人的创造发明,是人之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在技术垄断与技术控制之间如何平衡倒确实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P50)
  2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迷信框架,一旦进入这个框架,绝大多数人便不知不觉;在上一个时代,你只要说,这是圣经上说的或神说的,人们就深信不疑,在下一个时代,你只要说,这是科学实验证明的,人们就可能深以为然。时代的迷信框架是更替性的,很难轻易打破;说极端点,在这些不同的时代框架之间,并不存在实质的区别。尽管人类能够自觉到这一点,但依然难以逃脱时代的框架,也许这就是人作为历史存在的必然。难道这不是框架吗?范式中的心灵很难超越范式。(P53)
  22.思想惯性会造成心理预期,若是惯性断裂,心理就会生成惊奇;遇到这种情境,人便会兴奋、不安、狂喜、恐惧。这正是好新闻的生成机制。(P55)
  23.信息传收方式的变革,改变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从而也改变了我们理解自我的方式;时空感觉的改变,心理感觉的改变,使我们对人生的方式、价值与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P63)
  24.人们对信息匮乏与过量(过载)感受强烈,但对适度却感受迟钝。过量的吸收与超量的输出一样,都会产生负面效应,因而怎样的信息质、信息量是适度的,才是真正的问题。每个人,特别是想做点事的人,一定需要封闭一些信息通道,拒绝接受一些信息,而只专注于一些信息,如此,才能凝聚注意力,将想做的事情做好。今天的信息社会,更难的可能表现为如何放弃信息,而非如何接受信息,当然,这只是同一事情的两面说法。掉入迷宫后的任务,不是欣赏迷宫,而是如何走出迷宫。(P64)
  25.学校以制度化或建制化的方式对知识与非知识划了界限;所设的学科就是正当的知识,未设的或不准设的就是非正当的知识。知识的科学划界标准是个艰深的问题。但在社会知识秩序中,却是通过历史汰选的方式进行的。现代社会通过学校(不限于学校)建制区分了知识的范围,这是历史性的,也是社会性的,背后则有各种力量之间的较量与博弈。(P69)
  26.理论大多是以简化细节的方式把握对象,以抽取共性略去特殊性的方式理解某类现象;因而理论不仅是简化的,也是抽象的;理论的灰色性也正在于它抓取的是落去繁茂绿叶后的枝干。因而,理论整体上是稳定的,不是四季都会变换面目。(P71)
  27.人是不可完全数据化的存在,这不仅是因为情感意志不能完全数据化,就是认知同样不可绝对数据化;因而,用数据的精确,呈现人的属性与行为、认知与情意,是极其有限的;数字表达是可以的,但并不就是准确的,它只是大致描述、反映和预测人类属性、行为的一种方式。科学,只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身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全部。科学迷信同样也是迷信,人,并不是为科学而存在的。(P80)
  2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信息的控制,或者说,是用信息来控制;控制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控制。每当有新的信息传收技术生成发明,社会控制就会进入一种新的状态或方式。掌握信息的人总是拥有更大更多权力的人;而一旦信息秩序失控,社会也就落入混乱的状态。(P82)
  29.西医的典型特征,病与人是分离的。
  医疗技术隔开了医生与病人,技术成了真正的中介;或者说,医生看的是病而不是人,病与人的分离是技术造成的直接后果。因而,技术专家越来越比医疗专家重要,而病人则像物一样存在着,其感受体验对治疗的参考作用无足轻重,这也是现代西医的典型特征。
  技术(手段)正在结构整个治疗过程,成为很多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病人不过是围绕技术旋转的存在;医生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数据的评判上,而病人在技术面前是完全的物化的存在。这种离开病人感受、甚至不依赖医生经验的治疗,陷入了技术垄断主义的框架,难以用整体系统的方式消除病人的病痛。中医似乎预示着另一种可能。(P92)
  30.生命生产的技术化(如剖腹产)违背了自然规律,它所造成的灾难/后患是无穷的,相伴新生命的终生,而且无法弥补,至于对母亲造成的更大伤害却被人们以对婴儿成活率会更高的虚假数据所遮蔽。技术是方便的,但它造成的后患却是复杂的。(P94)
  31.人在享受到一个事物的好处时,便极易忽视甚或忘掉它的坏处,从而也就更加放大了它的好处,形成片面的认知;若是长期陷入这样的单向渠道,就连好处也会变成坏处;问题是,到了这种地步,人们通常还会乐在其中、扬扬得意。人更容易看到前面,而非后面,若转过身来,还是如此;要是360度转圈看,又容易眩晕,分不清南北西东,不知所措。人,对自己的有限性自觉越早,越能少犯错误,少行罪恶,少受惩罚。(P96)
  32.在人与技术之间,有几条原则或几个道理是简朴明了的,不可随意改变:其一,技术是人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其二,人是知情意的统一物/存在,而依托技术的机器不是;其三,人可以创造亦可以毁灭技术,反过来也有可能,而这才是人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四,人性有度,技术有度,是人应有的信念。(P108)
  33.每当一种新技术诞生后,总有人会“吹毛求疵”,也总有人会“担惊受怕”;这对整个人类的技术创造、技术应用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大多数人爱吃甜的,不爱吃苦的;爱欣赏美的,不爱看丑的,但正是那些“硬着头皮”充当后一类的人,才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更长的时间保持真善美的东西。悲观者的悲观是产生乐观者乐观的根源之一,挑刺的人总是能够减轻有刺人的痛苦。人类是在互补的共在中一并前行的。(P112)
  34.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依赖不同语言的思维应有不同的优长;语言种类不同的思维偏向,很可能是造成不同实践领域偏向性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语言深层结构的统一性(乔姆斯基)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从而使每一种语言都有可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或以新的方式获得以往被“隐藏”的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世界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相异的特征是必然的。(P113)
  35.一个问题的提法影响着寻求答案的方法,也影响着可能的答案;问题是内含倾向的,也就是说,以不同的方式提问,就预期了某种可能的回答。这种“耍把戏”的所谓科学研究中,是屡见不鲜的诡计,但很多迷信科学的人却被蒙在鼓里。真诚地讲真话,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P116)
  36.当把不能完全用数字衡量的东西用数字衡量,那结果一定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荒谬的。一切都可量化,本就是个古怪的信念;这与坚信世界的本质就是数并无实质区别。数字只是表征万事万物的一种方式,并不就是事物本身。因而,当人们振振有词用数字说明证实他们的见解时,我们总要闭上一只眼睛,因为我们要准备去看数字还不能说明的东西。(P121)
  37.很多时候,大众的趣味并不是作家写作的根据和动力,作家应有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应有自己的想象与故事;这就像一个思想者,总要生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猜摸他人想听什么,想让你想什么;思想者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深到别人深不到的,广到别人广不到的,高到别人高不到的,妙到别人妙不到的。独特性,是思想者的境界与追求。至于根源在哪里,不同的思想者有不同的源泉。(P126)
  38.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统计数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专家们、研究者们、学习者们,还有普通人,动不动就用这些所谓科学的数据,或有根有据的数据论辩、交谈,但我们往往不去质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更不要说这些数据的意义,因而,很多人被这些数据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一个数据的时代,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掉入数据的泥潭和陷阱。(P133)
  39.很多建立在“如果”条件上的推理、结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如果;异想天开是创新的思维方法,但它有时与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相距甚近,因而显得荒诞。(P135)
  40.当一个概念不恰当地指称某一对象时,它引来的一定是混乱;当把不属于一定范畴的事物归属于该范畴,它带来的可能不只是混乱,而是扭曲、错置。从而使事物走上错误的道路。举个极端的例子,把男人归属于女人,一切都会出笑话的。(P137)
  41.“社会科学”是以近似自然科学的方式揭示社会的某些稳定关系,但这种稳定性本身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趋势性的,这就使得社会科学又从根本上不像自然科学;就连那些最为普遍的、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所谓普遍规律又有着特殊的社会表现,这就更不像自然科学了。因此,社会科学即使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它仍然不像科学,它只是描述阐释社会现象的一类方式。(P141)
  42.人是可能性的展开,人的行为的规律性只能是趋势性的,并不只有铁定的必然性,这使得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不那么“真理”。很多是研究者的信念。(P146)
  43.很多问题溯本求源也解决不了,倒是以当下可见的事实为起点,探索可能的方式更为有效。面对现实,善恶皆具,是人性、人之行为的基本表现,在这样的文化事实面前,如何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安宁与快乐,就是有事实依托的真实问题,是可设想可设计解决路径策略的问题。欲想从根源上、从起点上彻底消除恶简直无法想象,试图通过统计、计算的科学方式找到一劳永逸的治理办法更是把人当成了机器,近乎妄想。人的问题还是须有人的办法,科学不可能解决人文的全部问题。(P152)
  44.符号泛滥成灾之后,任何一类符号的神圣性、权威性都已荡然无存。可信的是人心,而非符号;如果人心已经不轨,符号也就难测了。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甚至是摸到的、嗅到的,都可能是虚假的,世界已经可疑,存在又何真实。人们以为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自然,但事实是社会越来越人为,你什么时候是自己、什么时候不是自己,都已成为问题,这倒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人心。但最让人心迷惑的是,人心为什么越来越虚伪,而不是越来越真诚。理性越来越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越来越成为人心的工具。(P153)
  45.符号的意义在符号的滥用中将会消失,从而成为纯粹的符号,就像话语中的停顿、写作中的标点,没了语境便是无。一些十分熟悉的话语,一旦被问及含义,很多人都将不知所措。(P156)
  46.将小的说成大的(或相反),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丑的说成美的,把痛苦说成快乐,把悲惨说成幸福,这是所有广告内在的一种特点,没有逃脱者、没有超越者。没有过程,只有结果,这是所有广告最根本的艺术手段。
  只要消费了,你就会成为消费符号;只要拥有了,你就会像广告中的拥有者;让你在迷醉中忘却一切、驰骋想象;广告逻辑就是不讲逻辑,通过断裂跳跃让你直接达致巅峰体验。这仅是批评的一面。(P158)
  47.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设置与选择。教育的目的一定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元的至少是多维的:有知识论的目的,有方法论的目的,有价值论的目的,可能还有其他的,但这些目的具体化为怎样的目标,才是正当的、合理的,恐怕是一个永远都会争论下去的问题。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或追求,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获得快乐成长和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P169)
  48.一定现实文化中的教育目标,是直接现实的,是以现实文化及其所希冀的目标为中心的,因而,教育本身必然是意识形态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中心主义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其他的东西可能都会被当作中性主义的事物。教育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获得认可和维护现行政治统治的观念和能力,至少是不背叛现行政治权力认可的价值观念与政治规范。但教育在任何社会中往往与预期的适得其反,因为一代又一代人总是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人们又往往总是认为现实的生活是糟糕的,美好的生活也总在未来,总需要通过改变现实的方式去创造。因此,教育成了使受教育者认清现实面目、追求明日灿烂的最方便且有力的途径。(P170)
  49.我们既需要真理,也需要道理,而且生活中的人,更需要的是道理。道理的核心是理解社会、理解人生。(P174)
  50.没有理论与思想的人,没有信念与见解的人,就只剩下贩卖技术了;这并不是说技术没用,而是说没有了驾驭技术的灵魂,技术就近乎魔鬼了。(P176)
  51.探寻历史的过程,是清理源流的过程,也是我们与先人对话渐进并理解我们自己何以如是的过程,如此,我们不再单薄浅显,而是丰厚充实;我们不只是简单的自己,而是历史的苗头,是未来的生长之处。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学习,便是人类的、历史的,从而将是深厚的、久远的,向着过去,也向着未来……(P178)
  52.当社会是大众的,教育或校园就应该是高雅的;当社会是铺天盖地的公众,校园就应是具有象牙塔意味的精英场所,这样,社会才不至于俗不可耐,人类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在滚滚向前的洪流中,最不具冲击力的不是水,而是泡沫。这是我们永远都应明白的,尽管泡沫总在上面。(P187)
  53.波兹曼看重历史、科学哲学、语义学、经典艺术,其核心是让学生理解人类特有的精神气质,理解人类特有的人文气息,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只有理解了人的历史、科学的本性、语义的奥妙、艺术的传承,才不至于把人看成技术的工具、数字的体现,人有人的品质。人永远是人,不能归结为机器,不能归结为数据,而是知情意特有的统一体。(P188)■
  
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