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仿真 思维跨域 伦理嵌入
——新闻业裂变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三维方向
■甄巍然 白贵 彭焕萍
【本文提要】在新媒介技术推动下的媒体融合背后暗含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新闻业裂变悄然而至。它体现为:“融媒型”传播平台建设中的行业裂变;媒介微化与角色分化中的职业裂变;传媒产业图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被“边缘化”问题中的专业裂变。行业裂变与职业裂变体现了技术与思维变革的两种朝向,即表现在物(或渠道)的技术更新与人(或传播者)的思维跨越相结合的外在与内在因素,加之专业裂变所暴露的新闻伦理淡漠问题,为新闻院校提出了传媒人才培养的三维方向与路径:技术维度下的全媒体人才“仿真实验室”、“思维跨域”下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专业维度下的“全课程伦理嵌入”教学模式。
【关键词】技术仿真 思维跨域 伦理嵌入 新闻业 传媒人才
【中图分类号】G214
随着信息时代的汹涌而至,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媒介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媒体融合从实践的层面,最初起源于信息渠道扩展、产业链延伸,到信源与信宿的交互控制、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勃兴,再到互联网思维的跨行业跨领域渗透,以致最终整个传播业态的融合变革趋势。同时,它作为新闻教育变革的现实话语参照,则体现为技术与思维变革的两种面向,或统一于物(或渠道)的技术更新与人(或传播者)的思维跨越相结合的外在与内在因素,加之新闻专业无法消匿的职业伦理道德,成为促使新闻教育变革的三维力量。
一、裂变与融合:新媒体传播格局下传媒业境遇解读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探讨最多的是新闻业遭遇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应当如何实现媒体融合来完成自身再造的过程。但是,“新闻业”是一个多层面多语境的含混概念,按其内涵分属不同的范畴,可以大概分为“新闻行业、新闻职业以及新闻专业”。①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别探讨,我们可以剖析新闻业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的变革。
1.行业裂变:数字化技术推动“融媒型”传播平台建设
所谓新闻行业裂变,呈现为在新闻内容生产、组织经营、市场管理等宏观层面,由于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整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已不再只是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背后的内驱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传媒格局形成与走向的主导力。2016年12月8日,Webbmedia集团发布的“数字媒体及科技潮流对媒体机构所造成影响的年度趋势报告”指出,未来12个月里传媒领域将呈现出81个趋势,预示全球的媒体机构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其中重点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等基于大数据自动撰写新闻,以及进行有效的精准推送。“环境界面”与“兔子洞”则是以用户思维为前提,前者基于移动媒体的定位系统为用户提供即时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后者则是运用互联网链接功能在重大事件报道方面为用户优化“信息地图”,为其提供了解该事件最便捷和最丰富的信息路径。
数字媒体在为用户搭建高效即时传播平台的同时,无疑也冲击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传播模式,从技术的外围引发了传媒生态的内在裂变。这种“媒介裂变环境因技术而引发,新闻生产首当其冲,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大数据是影响新闻生产的关键因素,社会化媒体开启了 ‘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②精英话语主导的传播模式趋向于被社交媒体下的大众话语替代,传统媒体无法固守自己封闭式平台进行一厢情愿的传播,而是需要搭建开放平台或与微信、微博、优酷、豆瓣等开放性、分享性平台进行融合,通过内容向不同社群的精准推送实现媒体自身再造。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再造压力和社交媒体应用的繁荣盛况,从而形成一个优劣分明的不平衡螺旋,朝向必然是新媒体。
2.职业裂变: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体角色的微化与分化
所谓新闻职业裂变,即从社会分工、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声望的角度,体现了新闻业中观层面所发生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变革。“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民传播不断弱化大众传播的效果,“UGC”模式对媒体人带来了明显的职业冲击。不仅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同时,更多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开放而免费的社交化平台或自身搭建的媒介渠道对接信宿,整个传播流程正在实现一种跨越和再造,这个过程正在吞噬着新闻职业的社会生存空间,使媒体的社会角色呈现微化与分化的趋向。
传统媒体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实现自身的重新定位。特别是在用户体验方面需要向新媒体学习,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和管理方式。同时,基于网络互联技术,实现媒介多元融合发展,其社会角色发生改变,不再是传播流程中的源头和权威。“媒介的经营开始重视用户的争夺及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以日益丰富的信息满足消费者的‘分众’需求”。③因此,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也需要从传、受者“本位”的问题考量转移到“即时分享”“平等协作”的关系建构上。自觉打破传播时空限制,向不同用户群或个体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做到“互动、个性、定制”。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就是一个典型,它的“两微一端”在传播效率、公众普及方面表现突出,因为它不仅仅是传播介质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话语体系的重构,真正将用户需要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到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3.专业裂变:传媒产业图景中新闻专业主义的“边缘化”
所谓新闻专业裂变,是指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内核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场域力量影响下发生分裂和畸变的状态。尽管基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媒生态环境,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内核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即自由与责任在认知与践行中的辩证统一、服务公众理念与自律他律结合原则。
媒体盈利的压力和公关力量的渗入,在无形中侵蚀着媒体监督守望的专业精神。新闻专业主义被“边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行业内的信仰与规范被淡化或被漠视,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在媒体市场的商业规则下慢慢放下了对新闻理想的坚守,这也是造成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行业裂变催生传媒人才培养的技术朝向:搭建技术仿真平台
1.传媒业转型凸显“技术型”人才需求
传统媒体人才偏重于采、写、编、评和媒介管理等能力,特别是前者是考核一个传媒人才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也是体现其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生产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已成为当前媒体对人才的最突出需求。就目前来看,媒体融合战略已从政府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实施推广,传媒产业的新媒体转型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新闻教育领域也悄然开始了一场以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转型竞赛。
从目前的传媒市场发展来看,基于社交媒体的微传播和凭借信息技术实现的全景同步再现传播在传统新闻传播领地基础上凸显出两个亮点:媒体微化与内容再造。所谓媒体微化是指一个微小的个体也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都有一个传播的平台,媒体微化的趋势既是对职业化、组织化媒体的冲击和消解,也给专业化传播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所谓内容再造,即改变传统报道模式下的新闻信息话语惯习,以自觉的用户意识来重塑信息传播话语以适应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传受心理。若前者是人才面向的市场趋势,那么后者即是人才培养的主方向,如何再造适合不同媒体需求的内容?如何了解和把握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这些都需要新闻教育拓展多元化的媒体实操平台,培养能够了解新媒体传播特征与话语表达习惯的新型传播人才。
2.新闻院校亟需构建技术实操型人才培养资源系统
以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转型主旨在于构建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和技术管理三位一体的实操型人才培养体系,但这并非意味着信息技术依赖。新闻教育毕竟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而是技能、思维和理念的结合体。技术朝向的目的是为了契合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信息技术更新的现实与传媒人才教育有效结合,搭建新闻专业技能训练的全新平台。
这种全能型人才离不开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了解与把握,“传统新闻媒体与数字化媒体之间的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懂技术的多面手记者可以视为数字化记者的前身”。④所谓“懂技术的多面手新闻记者”即是技术朝向下新闻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处于新闻教育转型的新闻专业院校而言,技术朝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必须要寻找一定的路径进行拓展,才能真正培养出传媒市场所急需的人才。
3.以技术维度创立全媒体人才“仿真实验室”
以技术维度为突破口,强化新媒体发展创新中对某些应用型技术的把握和使用,诸如音视频拍摄与编辑技术的应用,如何将数字媒体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发布等环节,如对VR、H5、无人机等的了解与使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技术为先导,加强并完善以全媒体实验室为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人才培养搭建全新的“仿真实验室”,以更有针对性地与传媒市场对接。同时,培养一支全媒体技术型师资力量作为实现专业转型的主力。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跨院系合作的方式,将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相关课程进行板块融合,或者以项目创新或校外培训的方式,通过项目团队内的技术讲解和使用专业培训机构的软件教授,实现对技术型师资的培养。
三、职业裂变倒逼传媒人才培养的思维朝向:强化思维跨域
1.传媒职业分化亟需三种传媒人才
以往媒体组织化、精英化等特性逐步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体化、草根化所取代,随着这种变化,传媒业的竞争除了行业内水平方向上的各类媒体间竞争之外,又增加了行业外纵向的非媒介性、非组织化的传播竞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竞争,传媒行业所需人才也开始呈现为三个方向:“专家型”人才,即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精品内容,推动实现从UGC到OGC和PGC内容生产主模式的转向。“专家型新闻人才是适应受众细分化、媒介小众化的趋势,培养学生某一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以便工作以后能够进行专业性深度报道”。⑤“市场型”人才,即以用户思维实施有效管理,将媒介组织管理与一般性企业管理对接,从市场中寻找媒体企业的盈利点,从关系经济中创新媒体效益观念,从多元价值中强化正向的社会价值;“创意型”人才,即以创新能量拓展职业空间,能够将媒体的社会价值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能够建立各种社会连接以实现传播最大效能。
2.以“思维跨域”打造新型传媒人才的着力点
基于以上传媒人才需求的三个方向,专家型和创意型人才能够作为媒介内容的生产力量;市场型和创意型人才可作为媒介经济创新发展力量;专家型和市场型人才又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结合成技术型多面手人才。关键是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亟需突破传统观念中固化的职业思维,在新闻基本技能全面打造的基础上突出某一类型的特长,让“一专多能”成为人才的普遍素养。
首先,从培养内容型传媒人才来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思维上要建立“大传播”的概念,面向媒体而不拘泥其中,在内容生产方面进行专长培养和训练。同时,对于内容性传媒人才来说,随着传媒领域信息输出端口的多元、媒介的微化、原生内容的泛滥、优质内容的崛起等一系列变化,内容生产领域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如何将内容精品化,强化深度和专业性是媒体永保内容为王的重要手段。“业务素质方面,有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一般。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单一新闻知识背景,而其他学科背景知识知之甚少。” ⑥这种现实状况就要求新闻从业者的知识体系中除了新闻专业技能之外,亟需拓展思维领域,在学校阶段就要具备一个坚实的、其他学科的专业基础。
其次,从培养技能型传媒人才来看,如何围绕着技能型传媒人才的特点,探寻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创建多学科、多学院、多领域的融合培养机制,成为探索培养路径的关键。美国东北大学新闻学院在强化技能方面比较突出,除了建立能够与媒体相媲美的全媒体实验室,与媒体的合作也是日常性的之外,早在新世纪初就对教学课程进行了根本调整:取消了按不同媒体组织教学的传统方法,“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不同媒体导论课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一体化、综合运用不同媒体进行报道的技能型课程”。⑦通过技术基础培养、传媒专业素养和融通性技能训练三个环节,为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偏好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同学提供更多的相关课程和实践机会,将其打造成能够在应用新媒体硬件、软件方面都得心应手并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从培养管理型传媒人才来看,这类人才的兴趣点在于对媒体市场的管理、媒介组织的管理和媒介竞争力的管理等等。对于新闻教育来说,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相关专业背景上进行融合来实现,但由于这类人才就业起点较高,难以被市场直接吸收,因此可以从降低管理目标和范围的角度来实现。新闻院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作为传媒人才如果缺少管理的角度,就缺少了一种整体性创新的思维,缺少透视大局的新视角。相反,如果有了较强的管理创新意识,即便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媒体平台,都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受众市场分析、媒介资源整合,乃至传媒资本的跨界融合与对接。
四、专业裂变强化传媒人才培养的伦理朝向:核心价值嵌入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新闻院校培养的应当是媒体需要的人才,但是这多少也带有教育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色彩。新闻专业高校教育不仅要满足传媒业的当下需求,还要兼顾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技术与思维的转变中要保持一种新闻伦理导向的嵌入,永保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主义的边界与神采。
1.以专业维度构建传媒人才职业观的隐形边界
伦理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规范,新闻伦理归根结底是关涉新闻职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即新闻活动(或行为)的合理性原则与规范。相较于“职业”所强调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资料占有而言,“专业”更突出在职业伦理与道德、职业精神与理想等层面的规范与自治。正如戴维德·卡尔所归纳“专业”的五个特点:“提供重要的服务”“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特别的伦理维度”“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职业人员的独立判断权力”;⑧潘忠党和陆晔将新闻专业主义归纳为“社会责任、身份识别、社会公用、职业价值取向与专业自律” ⑨五个方面,吴飞提出新闻专业主义四个方面的原则体系:“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 ⑩可以看出,伦理、精神与理念层面的价值规约是专业构建的基础,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明晰的价值规约作为精神内核,才能保持专业的伦理边界,进而形成职业不可取代的社会作用。
2.新闻伦理是新闻职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不管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还是我们所提倡践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体都被视为公共表达自由和社会民主力量的象征,在面对政治权力和市场逻辑的双重博弈中被赋予了强烈的公共性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全球新闻伦理的实质,也是一个媒体的公信力。
“因为传媒不再仰仗党派而要仰仗受众的支持来维持和发展自身,新闻业的公信力成为一种资源”。[11]公信力来源于媒体本身固有的公共性品质,能够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和职业伦理,就能够在公共性上保持媒体的声誉,这也是媒体社会正向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新闻行业自有的规律决定了大众媒体中新闻的公共性品质,这一品质定位是新闻学知识体系应有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传媒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在我国,新闻公共性品质的核心定位体现了媒体以表达和维护人民公共利益为自身价值和追求,也符合了我国媒体“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从公共性品质延伸开来的,便是结合了各国国情的具体化的媒介管理体制和传播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等,也是每个国家的新闻界所遵循并传承的职业伦理。
3.创建“全课程伦理嵌入”教学模式
规范的制定必然也要以保障这一核心品质得以最大程度实现为基础和归旨。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明确新闻媒体固有的公共性品质,明晰并遵循新闻行业自身的传播规律,认知新闻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以此来廓清行业与其外在因素的界线,也作为新闻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和基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创建“全课程伦理嵌入”的教学模式,即新闻伦理的传授不仅仅体现在与之直接相关的课程中,还要渗透到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不同课程中,要从职业价值、职业理想、职业期待、职业适应、职业归属等不同的层面强化新闻媒体公共性品质,为学生勾勒出清晰的职业底线与专业边界,明确其从业后的职业追求和可能面临的职业困境,为其树立牢固的新闻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实施“全课程伦理嵌入”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新闻院校从新闻学院管理者到一线教研人员对新闻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视,他们需同时具有明确的新闻伦理认知和强烈的传授责任意识,能够将自身的新闻伦理认知与所讲课程的架构、体系、知识点融合起来,在教学互动中言传身教而一以贯之。■
①②蒋晓丽、谢太平:《变与不变:媒介裂变环境下的新闻业、新闻人才及新闻教育》,《湘潭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③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新闻界》2011年第5期
④⑦余红、杨伯溆:《新闻学教育新视野》,《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⑤林如鹏:《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方向》,《中国记者》2011年第2期
⑥王灿发、王佳、侯欣洁:《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⑧David Carr, Expositions and ApprisalsEditors: Frederick Eliston and Peter McCormickLond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7p.26.
⑨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转引自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第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⑩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第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1][12]陈力丹:《“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论的基础》,《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
甄巍然 白贵 彭焕萍/甄巍然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白贵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焕萍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GJJG002。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改课题“‘融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