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26页
  • 27页
  • 28页
  • 2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媒体融合为什么成了夹生饭
■彭增军
  英语Media Convergence ,中文可译为媒介融合或媒体融合。从中文的意思上讲, 媒介融合偏向技术,而媒体融合则更多指向媒体运营,为媒介融合的后果。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媒体融合。
  如果从未来学家费德勒(Fidler)1996年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算起, 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刹那,但在媒介革命的语境下,二十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要知道,二十年前,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因特网为何物,苹果手机的问世还要再等十一年 。在这二十年的头十年里, 媒体融合基本处在觉醒、酝酿阶段。从2005年开始,以报纸、电视、网站的跨媒体、跨平台合作、合并为基本模式, 先后有多家媒体进行了融合改革。媒体融合成为时尚,几乎成了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转型的救命稻草。
  同时,学界对媒体融合兴趣盎然, 媒介融合、融媒体、多媒体、全媒体、跨媒体等名词概念令人目不暇接。
  业界和学界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真正撸起袖子干的也就那么几家,更多的是永远都在“转变观念”,光说不练。一位名叫哈吉拉普(Ulrik Haagerup)的丹麦记者在一次研讨会上开玩笑说:“媒体融合这东西,犹如青少年的性爱,个个都在说,个个都觉得别人在做,而实际上真做的没几个,而真正做得好的就更少了。”
  比喻虽不太文雅,但却很贴切。如今十年过去,当初媒体融合的先驱,不少成了先烈,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论坛报》(Tampa Tribune)同一集团旗下的一家电视台“融合”了不到两年就再也过不下去,只好“离婚”,做了倒行逆施的 “分化”(De-Convergence),无奈日子越过越惨,终于在2016年5月关张大吉。 同样的,荷兰的《人民报》( De Volkrant)在合并两年后也与电视、网络彻底分家单过。从国内来看, 2014年在政府号召下,媒体融合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可惜没见大的成效。综观国内外媒体融合的态势,几乎可以得出结论:十几年的媒体融合如今成了一锅夹生饭。
  问题出在哪里?
  
媒体融合究竟融合什么
  从传播科技的历史来看,媒介的进化犹如《三国演义》的开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初的口语传播,可以看做是原始的“合一”,而后从甲骨、金石到纸,从印刷术到影音,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成为人们身体的延伸。媒介一直在分化(divergence)而当每个分支发展到一定程度,犹如人的五官四肢,相互触碰,最终经过可穿戴设备,同人融为一体, 完成一个轮回。
  学界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有影响的首先是费德勒(Fidler)的定义。 在他看来,媒介融合的重点是融合了人类社会的三大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文本传播和电子传播。简单来说,媒介融合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在此之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始终是两条平行线。费德勒这一观点有很强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为思考和研究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张力的理论视角。社交媒体就是这样一种融合的产物。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吐槽或者转发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进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一般认为,媒体融合有赖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媒介科技的发展, 具体说就是数字化。无论是影像还是文字,掰开揉碎了无非是比特而已,从而消灭了不同媒介的界限。 第二,政府政策的松动。 媒体组织可以拥有多个、多种媒体平台,为跨媒体融合扫除了障碍。第三,受众分化,兴趣和行为发生根本改变。
  技术融合当然是基础,是先决条件,但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而旦涉及多个层面和方面。早在2006年,美国著名新媒体学者詹金斯(Jenkins)就把媒体融合定义为“内容的跨平台流动,不同行业的合作,以及受众行为的转移”,并强调融合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文化融合。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的生态环境在变, 媒体自身也在变。
  有关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的理论探讨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经验研究,也有批判分析。但是,媒体融合更是个实践问题。学者可以凭概念和定义吃饭,业界则需要行动,需要产品,需要像赵本山所说的“出来走两步”,而普通人则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融媒体”。
  这样一个能让人们身体力行的、里程碑式的产品终于出现:2007年6月,iPhone 横空出世,媒介融合从一个飘飘忽忽的概念变成了人们手上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只需回想一下自己前iPhone 和iPhone时代的生活,就可以充分理解媒介融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iPhone是电话,是相机,是浏览器,是网络,是终端,是渠道,是平台,iPhone是枕边人,iPhone几乎存在于我们吃喝拉撒睡一切活动中。
  从媒体生产来讲,新闻工作者用iPhone就可以轻松实现多媒体报道,甚至现场直播。从受众角度讲,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使受众在消费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而且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iPhone使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彻底消失。夸张一点说,没有iPhone,就没有今天的媒介融合。没有iPhone,我们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就没有如此真切。难怪在第一代iPhone问世不久, 一个叫梅耶(Kevin Myer) 的新闻人在博客里写了一段充满远见卓识的话:“这是我们的古登堡时刻,是两个时代的分水岭,后一个时代的人简直不能理解上一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引申出媒介融合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界限的模糊和消失;二是社会关系的重构。
  媒介融合不等同于媒体融合。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涉及行业、组织、社会、文化、受众等各个方面。媒体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媒介融合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变。 所以,詹金斯强调媒体融合主要是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为界限和关系。媒介科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和秩序,媒体业百年之久的领地受到“侵略”,门槛和界限逐渐模糊和消失,媒体的角色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在以前,媒体是媒体,受众是受众,界限分明,关系明确。以往的媒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而现在由于融合,其商业模式必须是开放的,受众成为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不仅仅有受众自产内容(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而且还有用户分享的内容(USC, User-Shared Content)。更可怕的一点是,他们再也不是单个的消费者,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社会。说到底,媒体融合,是媒体生态的改变,是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磨合、形成与巩固。
  
媒体融合为什么成了夹生饭
  前面讨论的媒体融合的定义也好,关键问题也好,媒体组织的管理者并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没有资源,或者缺乏战略计划和变革措施,但是为什么媒体融合这锅饭十几年都没有烧熟呢?
  德国学者斯托伯尔(Stober)在一篇论文中列举了媒体进化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发明,然后是创新,最后磨合制度化,也就是形成文化。具体到媒体融合, 这三个阶段中, 科技发明已经到位, 但如何落实则需要创新。这犹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再好的科学发明,也需要工程师实现。而创新势必要触及现状和传统,包括理念和流程,以及利益格局。
  所以媒体融合夹生的第一大原因是缺乏创新。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科里思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 1997年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创新者的困境:为什么大公司败于新技术》(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其中心意思是说,越是大公司,越是优秀的公司, 越容易在技术革新中失败。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固然有利于企业按部就班、高效地运转,同时,也使新生事物失去生存的缝隙。
  许多大的媒体公司管理严密,高度体制化 。这样的一个大公司同一个高科技创业公司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一个高科技的创业公司里,新的思想会受到欢迎和鼓励,而且会得到支持并付诸行动;而在一个老的公司里,一个新想法必须经过一干领导点头同意,但凡有一个领导看出了一点毛病, 这个东西就很难通过。而挑毛病的这个家伙,其实并不关心这个想法本身, 常常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智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幸的是,几乎在每一个报社或者电视台里, 都会有一个或者数个这样的 Mr. No 。 这位“不”先生,聪明、干练、敏锐,火眼金睛,洞察一切,一眼就可以 看出任何新观念和新技术的缺点,而且往往击中要害。结果, 一切新观念新建议都会被喷死。新闻生产经过上百年的磨炼,可以说每一道工序都有非常严格的操作规范,细致到一个标点符号, 容不得半点差错。问题是:任何创新,一开始必然是粗糙的, 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往往因为一点瑕疵,整个想法都会被攻击、被扼杀。
  当然,缺乏创新的原因还在于媒体组织的动力不足。美国报纸上百年的日子是非常滋润的,利润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在一般企业利润只有5%的情况下,这简直不是在印报纸而是在印钞票。以往报纸动辄几十个版面,不是因为内容多,而是为了多印钞票(广告)。长期以来的名利双收,使报纸即使意识到危机,也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规避风险。长期以来,媒体公司的科研经费不到预算的1%,正是媒体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最好写照。媒体融合,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反控制和去中心化的过程,让媒体组织自废武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新媒体公司生气勃勃,一路夺城掠地,捞金无数,而传统媒体有那么多的资源,相反则每况愈下。传统媒体包袱太重,抱着坛坛罐罐去抢金子, 其结果只能是金子没捞到, 坛坛罐罐也碎了一路。
  前面说过, 媒体融合关键的一点是文化的融合。就媒体来说, 什么是文化呢?粗略地讲,编辑部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就是文化。报人会认为自己是正统,做的是真正的新闻,是公共服务,而电视台则是娱乐媒体。电视要求的是画面、是煽情、是收视率,而报社记者在以前很少考虑阅读率,编辑说好,上得了头版,就是好,得了普利策奖就是牛。报纸和电视的编辑部应该怎么融合?在一个中央厨房里做菜,如果一个要口味,一个要营养,这饭又该怎么做?
  媒体融合对于新闻生产的传统理念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新闻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是真相,是客观、公正、独立。 传统的新闻记者强调独立, 而媒体融合则强调团队与协作。传统的新闻讲把关、讲准确、讲核实,而媒体融合则强调速度。
  媒体融合的典型模式就是所谓的中央厨房, 其目的在于整合、分享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全天候、多平台、多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并根据受众的习惯和偏好,做到精确定制。而在呈现方式上,就是多平台、多媒体。
  而多平台、多媒体的生产方式要求每一位采编人员都成为瑞士军刀,或者超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从中央厨房的设计目的来讲,瑞士军刀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该用菜刀的时候用菜刀, 该用铲子用铲子。不是强调团队作业吗?瑞士军刀凑合做点快餐还可以,做高质量的大餐就不行了。 瑞士军刀的也许更适合野外作业,不应该成为编辑部的日常。
  话又说回来,即使有瑞士军刀这样的人才,早会被新媒体公司挖去,或者自己创业去了, 不会留在报社里“穷过渡”。
  应该指出的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人,而媒体融合在现实中成了媒体剥削新闻民工的同义词。对于许多媒体人来说,中央厨房的结果是自己被炒鱿鱼,即使没有被炒掉, 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多媒体、多平台更意味着翻倍的工作量,而工作待遇往往不升反降。如果每个厨子都在担心自己的饭碗,这样的中央厨房能把饭烧熟才怪。
  造成媒体融合夹生饭还有一个重要的、但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因, 那就是受众加入了这个过程。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可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来光顾你的中央厨房。不仅这样,你做出的饭菜还有赖于受众的参与,许多做菜的原材料还要靠受众来提供。 从历史上看,媒体面对的挑战非常多,也很严峻,比如报纸就遭遇了多次挑战,包括电台、电视台, 但是每次都能从容过关。根本原因是,那些挑战基本还是在媒体行业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搞定。现在完全不同了,媒体融合,媒体自己说了不算,必须有受众的参与,任何媒体融合的模式,必须是开放的 。
  因此,媒体融合必须把受众考虑进去,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模式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融合只是手段,是商业模式,不是目的,不能为融合而融合。否则,媒体融合就真成了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永远成了一锅煮不熟的夹生饭。■
  
彭增军/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江学者、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教授。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