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助力华文教育
——简析东南亚华文报纸的中文学习版面
■朱晓昆
【本文提要】东南亚国家历来是华人华侨较为集中的区域,因而也成了海外华人报纸的集中创办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各国政策的变化和限制,在上世纪中后叶,中文的使用在东南亚多个国家一度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环境的变化,华文媒体开发并坚持出版专门的版面,帮助当地中小学生学习、练习中文。本文以案例剖析的方式,重点分析印尼《讯报》和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中文学习版面,对东南亚华文报纸的中文学习版面及华文媒体的特点、发展瓶颈、未来趋势作出分析。
【关键词】东南亚 华文报纸 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6
一、东南亚华文媒体的坎坷历程
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区。至200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总数的73.5%。①在社会文化方面,华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和华文社团等领域。因而,作为海外侨胞传统的聚居地,东南亚地区既是海外华文媒体最早的诞生地,也一直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版中心。
东南亚华文报纸起源于19世纪初,学术界目前公认的第一份近代华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创刊于1815年的马来西亚马六甲。东南亚地区华文报纸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它们还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极强的贴近性,在当地国家生根发展,记录了多年来华人华侨在这一地区打拼生存的发展史。
有研究者将东南亚华文报业分为四个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前,许多维新知识分子被迫出国,革命派和保皇派各自利用报刊在东南亚展开言论激战。第二个高潮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南来移民掀起高潮,此时华文报达到60种。第三个高潮是二战结束和新中国诞生之后一段时间,日本侵略东南亚,几乎所有东南亚华文报纸都被封闭。在经历这段史上最黑暗时期之后,随着日本侵略者战败,至1957年东南亚涌现了86家华文报。第四个高潮则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又特别重视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国家也基于形势发展,开始调整政策,从抑制华文发展到鼓励华文发展。②
在这个历史发展沿革过程中,还有一段时间的变化和影响不可小觑。那就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排华、反华、驱华事件,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普遍对华文发展采取压制政策,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一度取消了华文传媒和华文学校,二战之后华文媒体的良好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并陷入了“最黑暗的时光”。王士谷先生所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从二战后到七十年代,东南亚十一国华文报刊从634家增加到1082家,而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又锐减到655家。③
这种强制性的封锁华文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目前上述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中文断层。具体表现为:
一是当地中青年人大多已经不懂中文,不会讲也不会写。有统计数据显示,印尼的1000多万华人中,大约每200人才阅读一份华文报纸;而在泰国,华文报读者中,45岁以上的占75.5%。④读者的年龄已明显老化。
二是新一代华裔及华人移民后代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语言,对学习中文缺少兴趣和热情。这个群体大多在当地出生,对中国文化在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不及他们的父辈,再加上学习中文比学习英文、日文等更难,他们在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三是华文报纸的从业人员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印尼一份华人报纸甚至出现80岁高龄老人还在担任报纸编辑的尴尬境况。
但与此同时,除了割舍不断的祖籍国情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项目的增多,懂得中文成为当地年轻人一项稀缺且实用的技能。在此情况下,当前富有责任感的东南亚华文媒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中文学习为主的华文教育中,并成为办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讯报》《光华日报》中文学习版面简析
在本文中,以印尼《讯报》和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中文学习版面为例,简要介绍东南亚华文报纸推广普及中文教育的做法,以收管中窥豹之效。
1.印尼《讯报》之“青讯报”
印尼现有华人华侨600多万,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5%。历史上,印尼华人华侨饱受歧视和排斥,尤其在苏哈托时代达到顶峰。当时仅有一份官办的《印度尼西亚日报》,其内容华文和印尼文各占一半版面。目前全印尼有近10家华文报纸。
印尼华文报纸《讯报》创刊于2007年,目前日发行量1.5万份左右,发行地区为苏门答腊岛地区以及首都雅加达地区。在《讯报》创刊两年后,2009年,《青讯报》创刊,作为一份送给青少年的中文阅读及学习刊物,以“成长路上,有我们相伴”为口号,每天出版8个版,随主报发行。
翻开2015年11月18日的《青讯报》,头版是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善心队探访敬老院》。事情本身不复杂,稿子也比较简单,但比较有匠心的是编辑在文中挑选了部分稍有难度的词语,加注拼音和简要的注解。例如“滂沱”、“融洽”、“聘请”、“膳宿”等,编辑的意图是帮助学生读者能完整地阅读并理解文意。
《讯报》社长林荣盛在谈到办刊初衷时说,当初的想法是,由于印尼本地中文教育出现长达30年的断层,虽然目前中文已全面解禁,中文教育也逐渐恢复和起步,但华人青少年的学习还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主。放眼全印尼,都找不到一份适合青少年阅读并学习中文的课外刊物,这对他们有效地巩固并实践中文是有影响的。因而,《青讯报》的阅读群体包括在校中小学生以及各种中文补习班的学生,也包括少量正在学习中文的成年人,希望他们通过阅读这张报纸提高自己的中文能力。
在头版之后,《青讯报》当日的版面分别为:第二版“学习中文”——教学生认字、学习汉字书写;第三版“语文天地”——选摘简单的文章,如寓言、成语故事等,辅以拼音;第四至第五版“习作园地”——选登学生的习作;第六版“开心坊”——以脑筋急转弯、数字剪贴等游戏方式来学语言;第七版“学生画廊”——选登学生的绘画作品;第八版“青春校园”——以图片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并有造句训练等。
除了封面、“习作园地”、“青春校园”为每期固定刊出的版面外,其他4个版的内容每天都会有些变化。在这些版面中,“学习中文”版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版面上,每次教识一个汉字,提供了这个字的部首结构、笔画笔顺、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释义等,当然还有相应的英文和印尼文解释。除了识字,每次还教写一个汉字,从每一笔教起,比如“跪”字分13个笔画步骤,13个田字格一字排开,每个格子里笔画顺序清清楚楚,和国内小学一年级时学写字并无二致。而“习作园地”和“学生画廊”是互动性最强的版面,编辑介绍说:每天都有学生用邮寄的方式投稿,编辑也会定期前往相关学校收取稿件。目前,为《青讯报》投稿的学校和补习班总共约有15所,来稿的数量每周约为30到40篇。
“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显示版面在学生中有了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人气。”《讯报》总编辑杨冬表示。杨冬200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新闻系,是被社长林荣盛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挖过去的中国内地大学生,他已经在《讯报》工作了6年,从普通编辑成长为总编辑。杨冬说,在《青讯报》具体操作过程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将自己当成一个刚刚接触中文,并以零基础开始学习中文的学生,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以及课外阅读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文资料。因此,编辑部考量最多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合,也就是选择能吸引青少年读者,并且有教育意义、轻松、益智的内容。二是细致,也就是保证版面上没有差错、没有歧义。事实上,正是由于林荣盛、杨冬们的不懈努力,目前当地很多学校或者补习班的中文老师,在教授中文时,经常会以《青讯报》作为课外读物甚至教辅材料,部分学生也会根据《青讯报》的提示、要求或启发进行投稿。
2.马来西亚《光华日报》之“大红花”“小太阳”
马来西亚现有华人华侨近700万,仅次于马来族居第二位。马来西亚总体上对华人政策比较温和,这里华人社团众多,也是目前海外出版华文报刊种类最多的国家,有30多种。
《光华日报》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1910年12月20日由孙中山在槟城创办,迄今已走过105年历史。1994年其儿童刊物《大红花》创刊,之后又创办了《小太阳》副刊。
《大红花》和《小太阳》各有分工。前者面向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后者则主要服务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其封面上也注明读者对象为5至9岁。这两份读物最大的特色是编排活泼、色彩明亮,充满了童趣和朝气。
2000年主报创刊90周年时,《大红花》在头版骄傲地宣布“《大红花》的母亲《光华日报》90岁了”,并邀请小朋友“也来为这位寿星祝福吧!”那一期,也是《大红花》出刊第196期。《光华日报》总编辑王平松先生介绍,1994年,为了鼓励小学生阅读、了解、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并致力于培养未来的栋梁,《光华日报》特别设立了小组来策划一份高质量的儿童读物。刚创刊时《大红花》以小开张20版独立发行,后来才改为副刊的一部分,双周出版,内容包括讲故事、学生投稿、语文作业、互动游戏、手工绘画等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2015年8月的一份《大红花》上,用了大半个版的篇幅编排了“小校记玩转3D艺术”,用学生记者自己的习作,记录了参观3D艺术馆之后的感受,读来非常精彩有趣。“小小校记团”目前是《大红花》旗下颇有知名度的品牌团队,其活动通常会有赞助商资助。这些校园小记者来自北马来西亚各个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年都有成立仪式、一日游以及假期外出参访等丰富的活动。《大红花》的版面为小“校记”提供了展示、交流中文的平台;这些作品也成为同龄读者学习、提升中文的参考范文。
与《大红花》相比,《小太阳》更注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在它的创刊号上,封面即是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一个可爱的大眼睛女孩在搭建着一幢漂亮的小房子大标题是“小太阳的大眼睛”。编辑介绍,这句话其实诠释了《小太阳》的宗旨,就是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寻找美、发现美。《小太阳》经常鼓励小读者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在一篇《最有意义的父亲节》习作之后,编辑部给小读者留了两个提示:你打算如何过父亲节?你会怎样令爸爸妈妈开心呢?不少名人格言、小知识也在《小太阳》上以图文并茂的样式出现,读来非常亲切有趣。
作为马来西亚北部最畅销的华文报,《光华日报》这张百年报纸的大家庭中,《大红花》和《小太阳》宛如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既给家庭带来欢乐的气氛,又将知识和中文的魅力传播给更多的小读者。
三、华文教育版面的功效、瓶颈和前景
传播中华文化,是所有华文报纸共有的特点。广义的文化中,又以汉文字的传播和推广最为显著。因为只有华文,才是中华民族和其他族群最根本的区别点。而华文报纸为华人学习中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维系海外华人族群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华文媒体在中文教育上所作的努力。事实上,在东南亚地区,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如《世界日报》开辟“教与学”板块作为学生中文学习教材;《南洋商报》创办“南洋学生”和“考试辅导”帮助学生学习中文;印尼《千岛日报》开办“汉字溯源”、“拼音学儿歌”等;《印度尼西亚日报》有“学汉语”版;《国际日报》还特地把读者细分为6~10岁、11~15岁、16~20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开设小栏目。⑤
从历史上说,东南亚华文媒体的创办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开拓过程。而通过华文教育的尝试和深化,逐步培养更多有兴趣和能力阅读华文报纸的读者,从而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华文报纸的消费者群体,也是华文报纸的自身需要。因此,华文报刊和华文教育之间本身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
从学习效果来说,通过媒体进行的教学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扮演着“校外老师”的角色。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通过大量有趣味性的阅读并参与互动,提高读写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华文媒体的中文传播,不仅让华人读者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更能让那些从小远离祖籍国的新一代华人后代,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找自己思想和文化上的根,这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满足是其他任何产品和体验都无法提供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华文媒体的中文学习版面,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东南亚华文媒体中文学习版面最主要的瓶颈有两个方面:一是成本投入。除了少量的赞助商,这些版面基本难以自给自足,而且赞助主要是实物奖品或单项的活动。如《青讯报》的赞助商主要提供学生的稿费和学习用品等奖品,但由于出版、印刷、运输等各项费用的增加,加之印尼盾兑美元汇率长期疲软,导致用美元支付的各项成本不断上升,这份从创刊之初就以赠送方式发行的青少年学习刊物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二是专业人员缺失。由于中文人才断层的存在,不少报纸确实要度过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不过,随着东南亚不少大学中文系招生的扩大,再加上部分媒体已加大力度,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引进人才,在人员储备上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状况有望逐步改观。
最具有持久动力的是,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多,这一地区的华文媒体及中文教育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华人后代利用假期回国参加“寻根之旅”活动,仅上海每年都会有1000人左右,2010年世博年更是达到2000人,“寻根之旅”的主题便是包括中文学习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推介和普及。海内外的有效互动和共同努力,也必然为海外华人媒体的中文普及、教育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注释:
①庄国土等:《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侨务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
②彭伟步:《东南亚华文报纸研究》第24~2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③王士谷:《海外华文报刊的量化分析》,《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④崔贵强:《东南亚华文日报现状之研究》,南洋学会2002年版
⑤韦宝毅:《印尼华文媒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2014年10月
朱晓昆/新民晚报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