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2页
  • 33页
  • 34页
  • 35页
  • 36页
  • 37页
  • 38页
  • 39页
  • 40页
  • 41页
  • 42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消费社交化移动化:看什么,怎么看,相信谁?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
■郭雅楠 编译
  【本文提要】一年一度由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新闻研究报告是世界范围内对于新闻消费习惯最大规模的国际对比调研。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2016年报告强调了当下社交平台和聚合类门户网站在新闻消费市场中的重要角色,并从新闻移动化、算法应用、广告拦截、付费信息和新闻可信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的革新形势和原生新闻品牌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闻业 社交媒体 数字化 分发式新闻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10
  2016年6月14日,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6),以国际性的视角为立足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数据、图表和事实描述,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新闻消费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①此次研究的受访者来自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26个国家,总受访人数超过5万人,是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去年所开展的同类研究的2倍。虽然这次研究的受访国家中尚不包含中国,但本次研究的参与者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令其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最大型的新闻消费状况对比性研究。
  
一、业态趋势与主要发现
  在这份报告中,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院长David A. L. Levy指出,目前有充分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对于当今的新闻业来说,内容分发、订制和聚合的趋势愈发明显,社交媒体等第三方平台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此外,新闻移动化、新闻业商业模式变革、新闻可信度等在本次研究中同样受到关注,成为分析预测全球新闻业发展的重要着眼点。这些变化与趋势,不仅对新闻业商业模式的变化与革新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该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
  1. 5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都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超过十分之一(1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Facebook是目前最重要的搜索、阅听和分享新闻的网站。
  2. 社交媒体对于女性(她们更加不愿意直接使用新闻网站和APP)和年轻人的意义更为重大。超过四分之一(28%)的18~24岁的年轻人认为,社交媒体是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比电视高出4个百分点。
  3. 在英国和加拿大,随着社交网站、社交门户和移动应用逐渐成为信息的接入口,信息的消费量持续增加,对原生新闻品牌获得的关注度减少了一半。在日本和韩国,聚合与分发新闻已经更为普及,原生新闻品牌的受关注度只有门户网站时期的四分之一。
  4. 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电视新闻仍旧是最重要的。但是从整个年龄段来看,电视的重要程度在下降,尤其是在预约观看(appointment to view)群体和年轻人当中。
  5. 在硬件设备中,受访者使用智能手机看新闻的情况急剧增加,已经超过一半(53%)。电脑的使用度下降,平板电脑趋于饱和。
  6. 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不愿意为在线新闻付费,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英语国家。但是在一些小国家,受到语言的制约,人们愿意付费的意愿增加了一倍。
  7. 对于很多出版商来说,广告拦截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其中日本最乐观(10%),波兰最严重(38%)。但是在35岁以下和消费新闻最多的群体中,该行为最为普遍。并且一旦下载了广告拦截,他们就会经常使用,而且很少会卸载。
  8. 只有8%的智能手机用户目前使用了广告拦截,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声称,他们打算明年去下载一个装在手机里。
  9. 尽管出版商和技术平台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用于商业目的的在线新闻视频,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拒绝的。四分之三的应答者认为他们还是会看文字。因为人们发现阅读新闻更加快捷和方便(41%),还可以避开前置广告。
  10. 新闻的可信度在芬兰最高(65%),希腊最低(20%)。但几乎在所有地方,对于编辑和记者个人的信任程度都小于新闻组织。
  11. 对于个人定制和算法推送新闻,最大的担心集中在会遗漏重大新闻和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此外,年轻人更加推崇算法而不是新闻编辑。
  
二、渠道-接触-算法-品牌: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分发与聚合
  1.社交媒体:渐成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
  近5年的数据表明,纸媒日渐衰落,电视和网络成为当今人们主要的新闻获取媒介。在这一基础之上,另一个重要的新闻消费趋势正在愈发明显,就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在新闻的阅读和分发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中,整体有12%的受访者把社交媒体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在美国将社交媒体作为新闻阅读来源的受访者已经达到46%,是2013年时的2倍;在欧洲,除英国(35%)和德国(31%)之外,其他国家从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的比例均接近半数。而如果从全部接受问卷调查的26个国家来看,则有高达5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当社交平台上越来越精密的算法让原生的突发新闻、图片、视频、直播更加频繁快速地进入读者的视野,人们对于通过社交平台阅读新闻的依赖性也正在逐渐增强。研究显示,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通过Facebook阅读新闻,而这一比例占到了样本中所有Facebook用户的三分之二。除了Facebook之外,YouTube(19%)和Twitter(10%)也在新闻界扮演着关键的作用,这二者尤其受到记者、政治家和新闻爱好者们的青睐。另外,Instagram和Whatsapp也在一些国家内受访者的新闻阅读习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此外有趣的一点是,研究显示,社交媒体对新闻阅读的影响力存在着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总体上来看,女性和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而非新闻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去阅读新闻。在受访者中,所有年龄在45岁以下的群体都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网络阅读所占比例比电视获取新闻更高;而在受访的所有18~24岁的年轻人里,则有超过四分之一(28%)的认为社交媒体是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有24%认为是电视,而仅有6%认为是报纸。
  2.接触模式:除了社交分享还要聚合原创
  Facebook等社交平台方便了人们接触新闻、阅读新闻和分享新闻,但与此同时,类似雅虎这样的大型新闻聚合平台同样在当今新闻消费格局中非常重要。这一现象在亚洲和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韩国,门户网站Naver的每周触及率能达到66%;而在日本,雅虎的每周触及率也能达到59%。同样的,葡萄牙的SAPO平台以及波兰的Onet和WP网站亦拥有着充足的财力和较好的声望与受欢迎度,持续为国民提供强大的新闻和视频聚合功能,甚至有些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原创视频新闻产品。
  3.内容推荐:是算法主导还是人工编辑
  如今,不管是社交平台、门户类网站还是个性化新闻客户端,通过分析新闻的时效性和受欢迎度、用户曾经的阅读记录和周围好友的阅读喜好与分享行为等,算法正在逐渐取代编辑,决定哪一条新闻被推送到你的手机上,哪一条新闻该出现在门户网站的头版。在这一次研究中,受访者表示相比编辑的选择,他们更偏好让算法来为他们推荐新闻。不过,受访者中也不乏对算法推荐不足之处的担心,例如,挪威人和英国人最担心的是在单纯算法推荐机制下,一些重要和关键的信息观点可能被埋没。
  4.媒体品牌:社交媒体时代主体更为模糊
  媒介研究学者艾米丽·贝尔(Emily Bell)曾指出,在当今时代,出版或内容制造的一方对于信息的分发正在失去原有的控制,而由科技公司掌控、由商业利益驱动的算法却有其不透明性与难以预测性。在新闻内容的分发与聚合平台日趋完善的趋势下,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新闻品牌在社交平台或聚合网站上出现时,还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读者的注意,因为这将影响到整个品牌是否能够借助这些社交平台上的阅读数和曝光率获利。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读者表示,他们在新闻聚合类平台上阅读文章时很少留意是哪一家媒体发布的信息。在英国和加拿大,随着社交网站、社交门户和移动应用逐渐成为信息的接入口,信息的消费量持续增加,原生新闻品牌获得的关注度已经减少了一半;而在门户网站兴盛的日本和韩国,仅仅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说他们多数情况下会留意文章所属的新闻品牌。以上情况意味着,如果聚合类门户网站未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原生新闻品牌将有可能面临的一个困境会是——虽然读者的注意力和认可度被聚合类门户网站赢得不少,但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辨识度却愈发不易。
  
三、终端-平台-形式-惯习:移动阅读大趋势与用户使用偏好
  1.终端:新闻消费的移动化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愈发普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使用者倾向于在手机端阅读新闻。近三年来,智能手机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新闻阅读渠道,其占比正在逐渐逼近甚至超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阅读新闻的情况,电脑的使用度下降,平板电脑趋于饱和。在全部26个国家的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53%)的人称他们会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而在韩国,这一比例高达66%。
  与此同时,移动式阅读迅速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智能手机让人们接触新闻更加方便。研究显示,同主要使用电脑看新闻的人相比,主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阅读新闻更加频繁——在主要通过手机阅读新闻的受访者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每天看新闻超过5次。同时,经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电子设备的人也有更加频繁的新闻阅读习惯。虽然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擅长使用多种电子设备的人本身就更喜欢阅读新闻,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多终端阅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今年的调查显示,在全部受访者中,有近一半的人在一周之内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设备阅读新闻。
  2.平台:平台媒体VS新闻客户端
  智能手机的使用和普及,进一步提升了类似Facebook等社交网站和内容分发平台在新闻阅读中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会满足于从第三方平台上引来的丰富流量、放弃开发和建设专属于自己的平台。以美国网络媒体BuzzFeed为例,其网站全部流量的四分之三都来源于社交媒体,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中,BuzzFeed正不断对其新闻客户端加大投入,以削弱其对Facebook等其他内容平台的依赖性。
  除了出于自由度和灵活度的考虑,新闻品牌大力开发客户端的另一大着眼点在于智能手机APP的提醒与推送功能。这一功能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对于帮助内容发布者吸引读者、为读者提供规律而优质的阅读体验、提高用户粘性来说至关重要。在美国,Facebook刚刚开发出一项名为“提醒”(Notify)的服务,为用户合并和简化推送通知的过程。老牌媒体《纽约时报》对此也十分重视,在新闻编辑部中有一个专门的“消息和推送”团队来负责完善其客户端的推送设计和设置,用该团队的产品总监安德鲁·菲尔普斯(Andrew Phelps)的话来说,就是“过去,我们站在山头上俯身冲人们喊话,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有当看到我们的推送的时候才会点开来看一眼新闻”。而眼下,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老牌媒体,都在着眼于新闻客户端的开发,以留住用户、培养忠实读者,更好地进行盈利,维持更加可持续的运营。
  3.形式:新闻呈现形势更多样化
  不仅是阅读方式,移动互联网还从根本上颠覆了新闻的呈现形式。分发或聚合式平台使得人们可以跟踪接触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个特定的新闻主题,这里的新闻,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则图文推送,还可以是一组可视化图表或者是一条短视频。虽然阅读新闻文章(59%)和新闻标题(41%)仍然是主流,但是视频、图片、互动页面、音频、新闻博客、趋势清单(List)以及可视化图表等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4.惯习:视频消费尚未成为主流
  移动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着新闻品牌的内容投放策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手机和电脑已经渐渐取代报纸、电视、收音机,成为人们在新的一天中接收动态、获取信息的第一个信使。对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美国(39%)、英国(31%)、法国(28%)、爱尔兰(38%)、芬兰(40%)、日本(28%)和意大利(35%)受访者表示网络是他们每天早上阅读新闻的第一渠道,每天最先通过互联网(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接触新闻的在美国(38%)、爱尔兰(37%)和芬兰(40%)比例约为40%。
  尽管如此,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仍然存在着国家间的差异,一些传统媒介在一些国家仍占据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并形成某种传统。在芬兰和日本这两个国民阅读传统较为浓厚的国家,仍有相当比例(分别为20% 和14%)的受访者保持着“早上一份报”的阅读习惯;在爱尔兰,有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早上接触新闻的第一渠道是收听广播;而在日本,有超过一半(5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清晨起床后浏览新闻的第一方式是打开电视。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提醒人们不必过分高估网络视频在新闻消费中的角色。虽说近年来网络视频常常在各类分析文章中被称作是未来内容呈现的重要趋势之一,但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闻类网络视频的发展比人们料想的要慢得多。虽然调查显示年轻人和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者会比普通受众更愿意收看新闻类视频,但总体来看,在全部26个国家的受访者中,以上网观看视频为主要新闻消费形式的受访者比例仅有5%,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2%)的人表示他们曾在一周之内收看过新闻类的网络视频,近八成(78%)的人表示他们一般只会阅读新闻文章或仅仅偶尔看看特别有趣的新闻类视频。
  当被问及为什么更偏好阅读新闻文章而非观看视频时,41%的人认为阅读文章比观看视频更加方便快捷,节省时间;19%的人认为视频相比文字新闻并无任何信息增量;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35%)的受访者认为,视频播放前的广告让他们厌烦——而相比往年,今年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比例在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都有所提高。
  
四、广告拦截与付费阅读:媒体商业模式上的挑战与机遇
  在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通过线上广告的盈利方式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智能手机屏幕较小,压缩了可用的广告位置;其次,Facebook、Google等第三方平台对广告市场的占据;第三,广告拦截软件或服务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26个国家中,使用广告拦截软件的比率在10%(日本)到38%(波兰)之间波动,而在35岁以下和消费新闻最多的群体中,进行广告拦截的行为则最为普遍。访问结果表明,这些人一旦下载了广告拦截插件,就会经常使用,而且几乎很少会卸载。
  除了广告,付费阅读也是转型中的媒体盈利点之一。在此次研究的全部受访者中,有45%的人称每周至少付费购买一次报纸,然而,想让人们在线上也进行付费阅读却要难很多,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不愿意为在线新闻付费,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英语国家。在美国,在过去一年内曾经付费阅读线上新闻内容的人从11%下降到了9%,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一些媒体正在尝试放弃或降低付费壁垒,有的甚至干脆转为免费——比如《纽约时报》客户端。不过也有部分媒体,比如英国《卫报》,正在着眼于生产一些吸引人们通过会员资格才能阅读的付费性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小国家,受到语言和新闻内容供给的制约,人们愿意付费的意愿会增加一倍。
  
五、机构声望与个人能力:社交移动背景下的新闻可信度
  在新闻社交化、移动化的背景下,很多新闻工作者有了宣传自身形象以及与读者直接互动的机会,甚至令不少记者走上了创业之路、建立起自媒体品牌。然而除法国之外,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出读者给予媒体机构和新闻品牌的信任还是高于记者本身。
  这样的对比提醒我们,读者对于新闻媒体机构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传统优质媒体的价值和影响力。在所有受访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称每周都会浏览纸媒或者是广播机构发布在网络上的新闻。可见,虽然社交媒体和聚合类的门户网站正在抢占原生新闻品牌的风头,但是人们对于传统和优质新闻品牌的信赖没有改变。不管形式如何革新,平台怎样变化,内容和可信度仍然是人们在新闻消费中所追求的关键。
  
六、来自业内人士和媒介学者的专业分析与建议
  在对跨国际对比中发现的关键调研结果进行详尽介绍之后,这份报告沿袭以往报告的传统,纳入4篇来自新闻业界和学者的文章,分别探讨了新闻业界中商业模式革新的挑战、信任的意义、个性化推荐的运用以及英国新闻消费者对于新闻可信度的划分标准。这4篇精彩文章,与前面提到的定量研究中的关键发现相辅相成,从定性的角度为调研结果中的数据和趋势提供了更有深度的分析和更具体的语境,也为不少在漩涡中挣扎的新闻媒体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启发。
  1.《纽约时报》CEO 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新闻业新经济的挑战
  “2016年,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新闻媒体来说,这将是一个寒冬。”
  何为新闻媒体的寒冬? 这包括纸媒衰落的哀伤,包括向数字媒体和互联网转型的艰难。但还远远不止这些。当新媒体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将盈利的赌注压在扩大读者规模和线上广告营销的商业模式上时,它可能依旧很难走出寒冬。
  线上广告的呈现流程与纸媒广告不同。首先,手机狭小的屏幕令广告的刊登非常拥挤、狭小;其次,随着社交平台和聚合类平台成为人们新闻阅读的重要来源,媒体在刊登线上广告的过程中将经过Facebook、Google等科技公司或其他第三方平台的操作,媒体和内容生产的一方往往也会在价格制定上面受到更大的制约。再次,广告拦截软件的兴起和应用,更加令这种盈利方式受到削弱。
  如何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两年半前,《纽约时报》成立T Brand Studio,一个专门负责策划和生产品牌内容(branded content)的部门。现在,该部门已经拥有包括记者、摄影摄像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在内的70名工作人员。这一部门所生产的内容为商品品牌所定制,形式包括适合于智能手机端播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及各种多媒体的结合产品,甚至将涉及虚拟现实新闻。《纽约时报》希望由此打破传统线上广告的窠臼,以这种创新性的商业性内容为《纽约时报》带来新的活力,以及盈利。当然,这种商业性的内容一旦以《纽约时报》的名义发布,则必须注明其商业性,并严格与正规新闻内容、产品区分开来,以保证对读者的忠诚,维护采编与市场的独立。因为,若一个新闻媒体无法分清采编与市场,它将在严冬中迎来死亡。只有能够让二者互相扶持,又相互独立的媒体,才能在商业模式变更的挑战中形成左膀右臂,越变越强。
  除此之外,付费内容仍有其未来,但想要用户付费,前提是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和产品。不管是实行会员制,还是采用其他的付费手段,所有的新闻媒体最应该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所提供的内容是否真正值得读者付费去阅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像一个面包师在售卖质量糟糕的面包而已,再多繁复的花样都只能是徒然;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减少花销,而是增加投资,提升内容品质,精益求精,让你的产品物有所值,然后才能依靠各种市场和营销策略招揽用户。这样的过程都是曾经盈利颇丰的纸媒和电视媒体的必经之路,那么在网络媒体崛起的现在,这条路也必须要走,而且要想可持续盈利,这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坚实才行。
  2.UK & Ireland CEO爱德华·威廉姆斯(EdWilliams):为什么信任那么重要?
  “我们是否真的在乎我们所看新闻的可靠性如何?还是说,只要可以拿来当做谈资就够了?”
  作为诞生包括BBC、《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老牌媒体的国家,英国人对媒体的信任度并不高——仅仅维持在50%左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新闻传播得越远,它所受到的质疑越多;人们面对的信息越多,他们的批判和怀疑意识越浓。当然,这也可能是供给侧所面临的问题:越是多方信源被引用,关于同一则新闻事件的多份报道中也就越容易出现不完全吻合或冲突之处。又或者,这也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关:当越来越多的骗子和煽动者通过网络技术实施骗术,我们所能给予的信任额度当然也会下降。
  没错,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像是在过着愚人节。但这个重要么?在我看来,当然重要。这与人们在生活中所能够给予彼此的信任以及他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如果人们不再相信媒体,不再相信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新闻,他们对政府、对金融机构、对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的信任程度也将可想而知。当观点在社交媒体和各类平台上变得越来越片面和两极化,新闻媒体是否还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这将是一个广泛而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借用商业上的概念,只有当人们对一个商家的产品感到满意,感到信任,他们才会愿意为这个品牌付费,才会愿意将这个品牌推荐给他们的朋友,那么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也只有高质量的新闻、可信赖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愿意为之付费,或将它推荐给友人。从这个角度来讲,信任不只关乎新闻,不只关乎媒体,还关乎每一个希望通过用户线上付费而盈利的机构,关乎每一个想要发展和盈利的机构。
  换句话说,除了技术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
  3.路透新闻研究院主任拉斯姆斯·尼尔森(Rasmus Kleis Nielsen):人们想要个性化推荐,尽管他们也为此担忧
  “你所获取的新闻,将越来越取决于你是谁,你在哪儿,你所惯常使用的内容平台对你的了解,和你相似的人,以及你周围的朋友。”
  当个性化推荐成为大势所趋,上面的描述也将加速实现。这种“算法歧视”(Algorithmic Discrimination)令一些媒体工作者和公共知识分子感到恐慌——他们担心,当基于兴趣、浏览记录和好友特征的自动的、定制性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取代由编辑进行的策划与设计,就会出现“过滤泡”(Filter Bubble),人们将只能看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与观点,不断固话和印证他们的偏见,错失掉真正重要的信息,并因为不断被收集的个人信息,面临更大的隐私泄露威胁。
  这次报告的数据显示,人们确实会被以上担心所困扰。然而,他们仍然满怀欣喜去拥抱这些自动的个性化推荐。更重要的是,在所有涉及到的26个样本国家中,人们几乎都更倾向于让系统根据自己的浏览记录自动推荐内容,而非选择依赖编辑或朋友/熟人的喜好。这揭示出的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趋势,那就是即使我们心怀疑惑和担心,我们依然会因为这些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而接纳它、使用它,以至于离不开它。
  如今,包括BBC、《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开发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次的研究结果既具鼓舞性又令人担忧。鼓舞性是因为人们似乎越发喜爱和习惯于基于浏览记录和兴趣爱好的算法所推荐的内容了;担忧则是采编作为一家媒体的特质和品牌的标志正在遭到忽视,而评判我们对自动的个性化推荐好坏的标准正在由比媒体本身掌握更多数据、更多计算机人才和更多资源的搜索引擎或社交平台所制定的。而更关键的是,科技公司和新闻媒体,这二者在很多方面上,并不能划等号。
  这就意味着,如果新闻媒体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为受众导航,就应当运用数据和科技,实现一个编辑采编、个性化筛选、社交化筛选之间的平衡。这当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作为媒体,它所推荐给用户的内容应当既呼应他们的个人喜好,又兼顾让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需要,既要持续传达受到受众关注的内容,又要对于内容的观点和主张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事实上,这远远超过对一个只知道追踪自动化推荐服务和定制性内容前沿的科技平台的要求。
  4.数位素养主编奥尔森·普雷斯顿(Alison Preston):信任的现状:来自英国新闻消费者的观点
  “对于新闻的不信任,在多大程度上显示着批判性的严谨,又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民意的不满和愤世嫉俗?”
  对英国18至24周岁(年轻组)、65周岁以上(年长组)两组新闻消费者的研究显示,相比年长组,年轻组明显更乐于通过网络以及社交媒体来阅读新闻,然而这种新闻阅读渠道上的明显倾向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传统新闻品牌存在偏见,因为研究同时表明,在年轻组所偏好的媒体中,传统新闻品牌占到了一半以上。调查还发现,相比于年长组,更多年轻组的受访者倾向于同时浏览来自多方媒体的报道。虽然,阅读来自多方媒体的大量信息可能会在整体上加深对媒体报道真实性的怀疑,不过一旦读者能够通过信息的整合做出自我判断,他们对于可靠性高的媒体的信任和好感度会有很大提升。
  那么,哪些因素会决定人们对新闻的信任程度呢?通过访谈发现,首先,对很多人来说,准确和全面客观是维持信任的两大支柱。一则新闻报道要想被人认为是可信的,其叙述必须准确、连贯、前后一致,并经过充分的调查和查证。其次,对于提供该报道的新闻机构的熟识度也是影响人们对于新闻信任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就要求一家好的新闻媒体必须有严谨而严明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再次,新闻媒体本身的透明度、身份和立场也会被读者所考虑。如果一家媒体以持有某些政治立场或具有某些政治倾向而闻名,读者也会相应地对其减少信任度。
  除却以上三种因素,定量研究和定性访谈都表明,人们对新闻的信任程度还会受到新闻呈现原始性的影响。人们倾向更加信任一手的而非二手或者多手的新闻。图片和视频被认为比文字更具有原始性,因而也更值得信赖。一些受访者还表示,如果能够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或者看到某个信源接受采访的过程,他们对于这一则报道的信任度将大大提升。不过,一些受访者指出了纯粹原始资料的不足。他们就正如我们在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即时信息一样,即使是亲历者所发,也都是零散的、孤立的,因而并不足以让我们了解真相。这时候,可信的新闻媒体的优质报道所能起到的整合信息、梳理信息的作用就至关重要。对于一个积极的新闻消费者来说,广泛阅读多方媒体报道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全面了解真相的关键一步。然而,对于那些对新闻阅读不够感兴趣或是阅读报道来源较少的人来说,想要了解真相,他们所面临的限制就会比较多。
  
七、结语
  今年的数字新闻研究数据显示出两大矛盾但又重要的信息。一方面,随着社交平台与聚合类门户网站对人们新闻消费市场的占有,算法的影响正在增强,一些消费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内容的来源,原生的新闻品牌和内容发布者面临着逐渐失去对用户和销量的控制从而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的危机。另一方面,今年的调查数据和定性分析都表明,人们仍然想要阅读,并且推崇和信任传统、优质的新闻品牌所生产的内容。虽然,这两大矛盾的产生和调和可能同个体背景、新闻内容类型甚至是读者与某一特定品牌的复杂关系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闻机构,如何在新闻社交化、移动化的大潮中通过科技的力量为读者持续提供高质量、有互动的内容,把握好算法、新闻采编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平衡关系,才是重中之重。■
  
  
注释:
①LevyD. A.Newman, N.Fletcher, R.& NielsenR. K. (2016).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6. Available at http://www.digitalnewsreport.org/.
  
郭雅楠/编译者单位:香港大学社会学系。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