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好故事
——走出典型报道困境的几点思考
■刘庆生
对于媒体而言,典型人物报道是一个有些老掉牙的老话题。典型报道大多都是规定动作,而目前的不少节目却弊病甚多:观众不爱看,没有收视率;体现不出记者的采访能力和报道价值,媒体人不情不愿地做,做出来也大多敷衍对付。
老问题尚未解决,新挑战又接踵而至。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社会舆论多元复杂,典型报道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主流价值观面临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主流媒体面临复杂舆论环境的困境、媒体人面临被妖魔化的困境,我们的报道文风和工作作风也面临困境。这些困境可谓是整个传媒界的困境,在典型报道上体现得尤其充分。微博上有人调侃,央视的文风就是《新闻联播》,春晚和“感动中国”都是《新闻联播》的变体。春晚是娱乐版的《新闻联播》,“感动中国”’是悲情版的《新闻联播》。还说,戒掉《新闻联播》容易,戒掉春晚和“感动中国”比较难。辛辣调侃的背后,是观众对报道内容和形式僵化的批评。这给我们电视新闻人一个提醒,如果我们报道的故事和人物与百姓的个体感受脱节,那么,这样的正面报道有可能带来的是负面效果。
如何发现典型人物?
总结历年来的典型报道,我们似乎都在试图单独剖析,将之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相区别。这一思维本身,就体现出了典型报道的困境。不把典型报道当做新闻来做,做出来的报道,便是既无新闻性,也无趣味性、启发性的四不像。因此,在发现典型上,我们应该力求在新闻事件中寻找典型人物。
很多时候,我们接到典型人物的选题,都需追溯其过往的成就——他十年前做的事,这半年来已经做成的事等等。对此,平面媒体可以追溯采访,但电视媒体却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是头疼——没有影像资料等素材可依托,没有进行时的内容,实在很难拍,拍出来也很难看。因此,在我们的实践中,更加倾向于选择“现进行时”的新闻人物。其中一个途径便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寻找能够传播正能量的人和事。有说服力的例子就包括《周传金:不做冷漠的路人》《两名消防员扑救火灾坠楼牺牲》《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一位医生的不眠夜》。这类典型都取材于突发新闻,且将目光投向普涌人。这样就很自然地淡化了典型色彩,解决了新闻性的问题。
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就是现场图像视频资料对于报道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电视报道而言。试想,如果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见义勇为小伙周传金的报道中缺少了探头监控拍摄的画面,那么他们的典型事迹势必难以引发波及全国的舆论效应。在操作层面,电视报道有着先天的劣势。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是,很多时候,没有现场视频就意味着报道根本做不成。影像的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它更直观,也更有力量。
面对突发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央视目前的手法是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的原则来操作。简单来讲,务必求快。快速传播,随后步步跟进,层层剖析,把典型报道做成长达几天的连续剧,扩大传播效应。而对于这样的典型,央视也舍得在频道安排版面宣传。比如对于周传金的事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都有报道,新闻频道也连续三天滚动播出,播出频次达十几次。
更大的挑战来自如何通过主动策划找到典型人物。对于央视而言,主动策划一直就有。只是在以往,我们容易将典型人物塑造成道德楷模、模范标兵。一提到典型人物就是“高大上”,就要仰视他。类似焦裕禄、孔繁森一样的典型,其实有特殊的时代印记,现在照搬只会水土不服。而且过往的策划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故事老套,很多典型的事迹不痛不痒,难以抵达人心,引发共鸣。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策划思路,转变想法。我们能不能找一些敢于触碰社会痛点、热点问题的典型呢?
所谓典型,无非就是做了他人不敢做、不想做、不愿做、不能做之事。大多数典型其实是近在身边的普通人。他之所以与别人不同,皆因他做事更用心,更职业,更有创新意识,更具开拓精神罢了。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五个敢于”应该很能概括典型人物,尤其是基层公职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策划了专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之《拼在基层》,想寻找到在基层拼搏的公职人员和基层干部中的典型人物。策划缘起于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讲到的一句话——“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
这与以往的典型报道有很大的不同。至少从策划思路上,我们力求把典型人物放到现实矛盾中去加以考察。这些矛盾有的是误解造成的,也有的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这也是基层干部感觉最不容易开展工作的地方。我们既不是歌功颂德,也不开诉苦大会。所选取的典型人物虽不排除单纯的艰苦和拼命,但更要发掘那些和矛盾冲突拼、和现实问题拼、和舆论漩涡拼的人物。他们“拼”的事儿一定要是当下的问题,通过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体现干部应有的担当。但同时,“拼”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能体现用心,不光是体力上的辛苦,更多的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拼”。
我们在上海最终选取的人物是一个曾在跨年夜当晚站在陈毅广场对面的执勤民警。他叫谈立行,豫园派出所民警。那个夜晚,他曾亲眼目睹了踩踏悲剧发生的前前后后。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是因为我们知道,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警方面临的空前压力。这股压力,从一月起,就在警察系统内部弥漫。不论是对各种预案的审慎对待,还是对大型活动安保方案的细抠,用“严苛”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一个基层民警,作为警方接触基层的最小细胞,他们面临的是加班加点,是更明确的职责,是更细致的工作。2015年春节长假七天,上海警方不休一天,每天几乎都是全员上岗,以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最后记录了这位民警在大年夜和大年初一两天,分别在城隍庙和豫园九曲桥担任安保工作的状况。通过现场一个又一个突发情况,他如何应对,如何疏导人流来向观众展示这份工作背后的不易和巨大的责任。在《民警谈立行:死抠细节,拼回信任》一片中,我们还让谈立行尽情抒发了他对外滩事件的看法,并没有刻意回避上海警方此前在研判和处置上的失误。在片中,有下面一段话:
谈立行:我们之前很多次安保工作,也是很多基层一线民警辛辛苦苦去拼出来的。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以后,你之前所有的一切都一并地被抹去了。这个地方我们现在确实是跌倒了,你跌倒了总是要爬起来的,只有爬起来走得更好,走得更高,走得更快,这样其他人看起来你才不是跌倒了就这样下去了。也只有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才能让人家重新认识我们,重新觉得我们公安民警、基层民警,是可以信赖的,值得信赖的。
民警谈立行说起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刚刚跟拍完他在城隍庙的执勤。当时已到了凌晨三点,他很真诚和坦率地回答了我们的所有提问。其实,在失误的时候敢于承认错误,挺身担责,这应该也是一个典型应该做到的吧。
此外,在策划典型时,根据我们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如下判断标准:
1.业务上的先进不代表他就是典型火物。典型,外有外部环境、社会背景,内有个人的价值追求。要找准那个刺痛点。
2.典型人物肯定干得好,但如果对这份工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那么空有壳,没有内涵,人物就很难立住。
3.最怕典型人物不说人话,最怕被拔高。表达观点时应不说官话套话空话,要有真情实感。
4.不要拍摄指定人物。一个人上镜后是否有表现力,跟他的外表、气质、内涵、亲和力有关。有些人天生就在镜头前自然,让人觉得真诚。在镜头里让人喜欢,这很重要。
5.上央视的典型人物,得跟全国比。比如,同样一份工作,有比在西部山区更难的吗?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同样是调解工作,化解夫妻矛盾和拆迁矛盾哪个更难?还要考虑电视呈现是否合适。
如何拍摄典型人物?
电视是声画艺术,不靠文稿叙事,靠画面叙事。记录现场的“声音”和“画面”,其重要性不须赘述。我们常说,要靠画面来讲故事,就是为了去伪存真,让事实说话。
具体在操作当中,我们一是尽量用记录态来拍片,也就是类似纪录片式的拍摄。绝不摆拍是底线。而且记者要伴随式采访,最好能跟着被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工作同进退,这样才能记录下来第一手鲜活的现场。比如我们之前拍摄的《招工局长陈家顺》一片中,来自云南沾益县的人社局副局长带着农民工到浙江义乌打工。出发前,在火车站广场有这么一个现场。陈家顺在给第一次坐火车的农民工喊话。
(同期)陈家顺:跟自己一起来的站在一起,以村、以自然村为单位站在一起。
(正文)这一批前往义乌的打工者有269人,队伍集结以后,工作人员给他们发放了普法手册和安全套。
(同期)工作人员:这个可以防病,也可以避孕,你们不要笑,这个是正常的生理需要。
(同期)陈家顺:因为很多人首次外出,所以这些火车上的注意事项跟大家讲一下……抽烟千万不要在车厢里面抽,抽一支烟50块钱。……很多人没出过门,它厕所里面是一个小锁,你要按那个锁的时候,假如按不开,说明里面有人,你就不要再按了,按进去以后,一定要把里面的销子销起来,一定要销起来,因为厕所不分男女,只有一个厕所,进去很尴尬。
你看,小到车厢里不能抽烟、厕所的插销应该怎么用这样的细节,陈家顺都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跟农民工交代清楚。对这一现场的记录完整而鲜活,很是生动。从中也就不难看出陈家顺并没有官架子。从细微处体现的全是对农民工的关心。他的工作也的的确确是做在了前面,做到了细处。
二是在拍摄典型事迹时,尽量避免铺张和罗列各项成绩。典型报道不是汇报工作,无需事事罗列。电视又是一个线性逻辑的新闻产品,观众也缺乏耐心看一个人流水账般地做这做那。我们需要的,是核心现场和灵魂细节。给我一个好故事,给我一个核心现场,给我一个核心的冲突和矛盾,在当中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把问题说透,便能达成目的。比如,在这次《拼在基层》的报道中,《乡间小吏》一片想表现浙江省的一个镇长徐翔做基层工作的不易。在徐翔管辖的屿北村,村民的祖屋被要求必须得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但新宅的开发却迟迟不动工,土地也批不下来,一拖竟是十年。在一次沟通大会上,镇长徐翔为了争取开发新宅的时间,必须赢得村民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他拿祖宗起誓的情节。
(同期)徐翔:我姓徐的人祖宗坟墓也在你们屿北村,我不想我徐翔走了以后,我的十八代祖宗让你们骂。我对屿北村做出承诺,我在我的能力和权力范围之内,全力以赴地做好这个工作。
(同期)村民:他说自己祖宗什么的,这个在民间来说,是很重的话。他不可能轻易地说出这种话。我们也相信他是发自内心的。
(同期)徐翔:(你为什么能说出这么重的话)我也是在给祖宗做事,一样,这也是我的家乡。就一如既往地做下去,一个字,干!
在片中,放大的一个细节就是徐翔用祖宗起誓。通过这么一个细节,其实能够体察到他想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以及他对这片土地、这里父老乡亲的情义。像这样正在发生当中的“场”,其实是我们在典型报道中最欢迎的。
总而言之,典型人物报道要向人物报道回归,淡化“典型”二字是应有之义。而在传媒新格局下,典型报道更需新思路新构想,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得有创新思维。■
刘庆生/中央电视台驻上海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