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
■张昆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不仅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都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在这个背景下,传播媒介、传媒职业、新闻传播教育成了引领社会前行的力量,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种来自传媒业界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其基本诉求在于改革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以适应业界的变化了的人才需求。各高校新闻院系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应,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有不小进步,但是远远没有满足业界的期待。
一、背景与问题
要分析当下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三个时代特点必须把握。
第一,媒介融合与传播生态的转变。由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来自不同渠道不同介质的信息产品,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承载于一个统一数字平台。原来各种不同媒体画地为牢、各行其道的局面被彻底颠覆。由此带来了新闻传播机制、信息传播模式、信息消费形态、新闻生产流程、传媒经营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又倒逼传媒人才在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方面适应再造了的新闻生产流程,满足媒介融合条件下不同岗位对于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
第二,互联网崛起,网络巨头携其巨额资本进军传统媒体领域。在中国,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在度过了与执政党和政府的磨合期以后,已经取得了政府的信任,并且成为了党和政府的重要拱卫力量。2015年12月11日,阿里巴巴正式收购《南华早报》。此前,马云已通过直接、间接、关联公司、个人入股等方式,将24家媒体纳入其麾下,或战略入股,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第一财经、光线传媒、新浪微博、头条、优酷、土豆、封面新闻等。这一迹象意味着,传媒产业链条及其生长空间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第三,大国崛起与中国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高等教育界吸纳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加上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高等教育达到了新的水平。一些重点大学综合排名全面提升。北大、清华进入全球顶尖大学的前五十名。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程教育超越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排名全球第一。当然不容否认,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上的腾飞,最终必然会推动其教育的提升,美国、德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过程。如果说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趋势不变,那么中国大学教育,包括新闻传播教育也会面临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
以上三个因素告诉我们,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式微,并不意味着整个传媒行业出现了危机,相反,随着互联网巨头的渗透与扩张,传媒业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社会对传媒及关联行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同时,基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教育发展的机遇自然会惠及新闻传播教育。
中国当前的传媒教育怎么样了?我们可以看一组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1080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分布在637个学校;93所学校设有新闻传播学硕士点,17所院校设有一级博士点,在校大学生约20万人;大约有近5000名在校专职教师服务于新闻传播教育。也就是说,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多的高校涉足新闻传播教育,包括985高校、211高校、一般高校、独立学院,可谓规模空前。但是其中问题也不少,仅就一流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而言,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业界的需求,业界实践已经远远地抛离了教育界:全球传播、大数据、数据新闻、社交媒体、文化产业、政治参与、社会转型等,大多数学校的新闻院系都没有跟上;大多数高校的新闻院系仍苦于专业细分化与融合化的矛盾难以自拔。二是学术生态的恶化。新闻传播学科在高校整体学科格局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新闻传播学科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度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日益艰难。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几乎所有的高校,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都是同一个定位,而这个定位都是由来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职业型特征,千篇一律,没有区隔,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以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
二、一流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定位的内在矛盾
在高等教育最发达、信息传播最发达的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只有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新闻学院,而且其主体在于研究生教育。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都没有传媒专业。日本东京大学也没有传媒专业。其他国家也相似,顶尖大学普遍都没有设置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这些顶尖大学的办学定位直接相关。一流顶尖大学大都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以探索真理、追求真知为目的,而很少有功利上的考虑。所以其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基础理论学科为重点,致力于知识增量,而不大在意知识的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被置于重要的位置,而一般应用型专业,则难以进入校长的法眼。
中国大陆则不同,目前排名前十位的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全部都涉足新闻传播教育,建设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专业体系。何以如此?恐怕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之路,缘于中国共产党宣传与武装并重,一手抓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收抓笔杆子,笔杆子影响社会舆论,决定人心向背。在此之前的国民党也是如此。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及后来的中国国民党,都把报刊宣传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政治传统影响到学校的办学。二是媒介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正值近代报业繁荣、广播电视兴起的时刻,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中后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超越了此前的任何时代。信息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产、生活,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在这个背景下,将新闻传播纳入重点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定位,一流大学全部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或学术型大学,以探究科学规律,增加知识存量,传承人类文化为己任。可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又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性质。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新闻传播类专业背后,有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类专业分类与这一产业的岗位设置高度相关,或者说有相当程度的匹配性。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也极其深远。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信息传播相关的知识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养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为基础学科的文学历史哲学完全不同。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核心课程体系的要求来看,无论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大学,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所培养的都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的范畴。
也就是说,一个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创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际是从事的职业型教育。而对于这些学科专业水平的评价,按照国内通行的标准和办法,又是完全的学术导向。其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上是有利于研究型学术型的学科专业。如在师资队伍考核方面,非常重视高端学术人才,重视来自海外的博士研究生;特别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尤其是SSCI、C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重视重大课题、重视研究经费、重视高级别的尤其是政府颁发的学术奖;片面追求研究生学位点,起码是硕士点,稍有条件的就要追求博士点。而与技能、专业知识相关的要素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很低,如学生的质量,课程的水平,实务课程教师的业界经历、实验实践环节等。于是,一方面要保证学科的学术水平,要重视研究和论著的发表;另一方面要进行一流的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杰出的职业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在难以做到。
困难在于每个学科专业的人力资源有限、编制有限,学术型的师资多了,实务型的老师就会缺额,反之亦然。同时每个教师的精力也很有限,能文能武,左右开弓的全才型老师是很少的,顾了教学,可能会削弱科研;重视了科研,教学可能顾不上。学校的经费投入也有限,可能只能满足研究或教学中的一种。学校的办学空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办学者不得不在研究与职业教育方面做出选择。总之,在现有的办学格局下,国内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普遍纠结于职业型与学术型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担任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实在是一种苦刑,左支右绌,难以两全,乃至陷于人格分裂的境地。
三、一流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应如何定位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一流重点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应该是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应该注意:
首先是研究型。既然是研究型学院,在科研方面,就应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致力于传播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人类命运的探索,不仅关注当下的现实,更要回溯既往,前瞻未来。学术研究旨在追求真相,填补空白,探索真理,创新知识,如两河流域的泥板书、埃及的纸草文书、中国的甲骨文,以及先贤对于信息传播的智慧等,今天看来未必实用,但是能够为既有的知识提供增量,填补人类认知的空白,有利于丰富人类的思想,提高人类的心灵境界。
人才培养方面,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基础理论、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探究传播学理,或透过传播视窗,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重视批判思维、独立思考,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创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道应该重于术。在人道、世道的认识,在求道的路径探索和能力建构方面,一流大学的新闻学院应该走在一般大学的前面。
其次是职业教育。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文史哲等学科。社会上没有一个独立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职业,或者学习了相应的专业,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而新闻传播则不然,社会已经为新闻传播专业准备好了一个庞大的媒介产业,新闻传播学科的每一个具体的专业都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且容量巨大。只要愿意,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成为职业传媒人绝对不是一件难事。在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技能不可或缺,新闻的采写编评摄、广告与公共关系策划、媒介经营等,这些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是传媒人的看家本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强化实验装备和实验教学,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发挥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虽然今天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但决不是每个麦克风传播出的都是权威的声音,也不是每个镜头都会对准我们应该注意的方向。众声喧哗之中,人们最需要的还是理性声音的引领,这就是职业传媒人存在的依据。
一流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必须将这两个关键词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坚持这样的定位,就能够将一流大学与一般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区别开来。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瞄准传媒行业的高端市场,应该占领主流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为此,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应该有批判精神,应该有历史的洞察力,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应该有家国情怀。坚持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还有利于将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区分开来。新闻传播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工具,但是新闻传播专业具有差异化的独特的认识视角,其基础在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因此,传媒从业者具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更加快速的节奏,更加活跃的联想,更加强烈的批判意识,在承担社会的瞭望者、守卫者的职能方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具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难以替代的品质。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对新闻传播现象的探讨,或者通过传播视窗研究社会现象、问题,在方法论上新闻传播学科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互补。
四、办好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的路径
怎么才能办好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是困扰一流大学新闻院系的现实问题。中国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成功的范例。我以为,如果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或许能够达成目标。
第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少而精
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流的学术精英和研究设施,自然应该以学术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高端的学术研究人才。故以高层次研究生培养为主,是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但是研究生教育不仅一流大学有,一般大学也有。所以前者的定位也不能与后者混为一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更优、要求更严、水准更高。在研究生之外,本科生教育也不可或缺。本科教育也是一流大学的核心职能。因其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加上一流的生源,故在本科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一般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要保持这一优势,必须适当地控制本科生的规模。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本科层次人才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其师资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或研究生培养。
第二,研究生阶段,实行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流,以学术硕士为主
目前国内已经设立了几十个新闻与传播、出版等专业硕士点,似乎解决了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分流的问题,其实不然。根据顶层设计,学术硕士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博士教育的前期阶段。惟其如此,其规模不宜过大,教育培养的重点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问题意识,引领他们进入学术前沿。专业硕士则不然,专业硕士有其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其直接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传媒从业者,故其教育的重心在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专业技能的养成,职业理想的型塑。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目标不一,培养模式和基本要求也大异其趣。但是在国内高校,许多学校并没有理解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设的真谛,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这不仅背离了顶层设计的宗旨,而且削弱了学术硕士的研究性,同时淡化了专业硕士的职业性。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明确地将两种研究生教育区隔开来,学术硕士少而精,趋向前沿理论研究,专业硕士适当扩大,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图占领高端传媒市场。
第三,贯彻双师制,实行分类管理
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先于中国,其教育模式对中国有重大的影响。一些知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就形成了双师制的传统。即他们的师资队伍由来自两方面的人组成,一是具有博士学位、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们,他们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传播专业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其成果表现为论文、专著;二是来自业界或具有业界经验的传媒人,他们一般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经受系统的学术训练,但他们具有丰富的传媒从业经验,对传媒内容生产、信息产品分销、传媒管理与经营等环节驾轻就熟,在传播实务类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两种师资对于一所高水平的新闻学院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第一种人,就没有学术,研究型大学就会落空;没有第二种人,就没有高效的技能培养,职业教育就会成为泡影。但是国内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的生态环境,并不利于第二种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改革大学管理制度,对于新闻传播院系,明确实行双师制,两类教师实行分类管理,给彼此都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
第四,产学联通,组建利益共同体
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教育。新闻传播院系面对着一个庞大的传媒产业。正是这个产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师资、实践环节、人才市场、资源补给地。没有这个行业,就不会有今天发达的新闻传播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传媒行业而言,新闻传播学院又是他们人力资源的基本来源,是他们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咨询对象,是传媒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库。也就是说,一流大学的新闻学院和传播业界,在客观上是唇齿相依,肝胆相照,共存共荣。这种关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应该进一步强化,上升到利益共同体的高度。只有从彼此合作中得到双赢,这种关系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总之,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不同于一般大学,也要与一流大学内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区隔开来。如果坚持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的定位,并且在实际运作中保证这一定位落地,就能够使其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同时又有高端的专业传媒人才培养。在学术研究上,新闻传播学科将拥有不输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的学术地位,同时保证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引领;在人才培养上,则能够拉开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占领高端传媒人才市场,以权威的资讯,服务于社会、国家和人类需要。■
张 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