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12页
  • 13页
  • 14页
  • 15页
  • 16页
  • 17页
  • 18页
  • 19页
  • 2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框架视角下的美国新闻业危机
■李赛可
  【本文提要】在美国,新闻业危机的符号表述越来越丰富,成为一种广泛的信念。基于人类认识论和认知上的相关研究,人类的符号化认知和实践与现实建构紧密相连,且认知所依赖的框架要素使得认知成为可能的同时也带来认知局限和实践后果。基于已有研究对新闻业危机表述的内容与文本分析,美国新闻业危机表述是一种使用了多种认知框架的符号表述。首先,将报业乃至新闻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状况指认为“危机”本身即调用了认知框架;再者,在危机共识的主框架下,表述会围绕特定主题,即危机的归因、表征、内涵与建议等形成相异争鸣的子框架。需要对危机表述进行系统、历史的综合与比较,才能尽可能避免对议题进行极化的概念化,从而全面认识新闻业变化。本文认为,可将新闻业的现状视作社会与政治科学中提出的“关键时刻”,引入过程元素,关注未来,从而得以在积极立场上向更多的行业变化与行动敞开。
  【关键词】美国新闻业 危机 关键时刻 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1
  在美国,2008年以来,人们意识到新闻业遭遇了深度危机。①“新闻业危机”(crisis of journalism)成为学术文献、国际组织的全球报告以及媒介机构的话题,②用于诊断、描述新闻业状态。其中报业遭遇到广告收入与读者规模的急剧萎缩,成为话题讨论中心。有学者甚至宣称了报业之“死亡”或者“终止”。③然而,亦有研究检视《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与《纽约时报》在2008~2010年期间如何框架报道“报纸危机”,经系统的内容分析后提出,自2008年危机以来,美国报纸对于自身行业变局的报道某种程度上是对市场下降(衰退)的过度反应,缺乏全面、系统和历史视角。且报道基调大多数是消极的,逾四分之一的报道有“死亡”想象。④这些关于报纸死亡与讣告的过度使用与流传,导致情况变得更为糟糕。⑤还有一些观察者担心如此透彻地报道危机可能损害新闻业。事实上,行业协会与出版社一般避免使用危机话语,至少部分是基于考虑到这个概念可能影响到行业未来前景。⑥
  可以看到,危机论述越来越丰富且成为一种广泛信念的同时,对此又有不同认知、表述和对应行动。如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⑦在符号世界中,人的行动是反思的,嵌入到知识生产中,且为知识生产所改变。因而将新闻业发展某一阶段指认为危机产生,且如何认知与表述危机都具有建构现实、影响实践的实际意义。基于已有研究对新闻业危机表述的内容与文本分析,省察到危机论述作为一种符号表述,本身具有多种认知框架,可以在比较、综合美国新闻业危机表述框架的基础上,将之视作向更多变化与行动敞开的关键时刻。
  
一、符号表述与框架
  基于人类认识论上的社会构成途径,现实并非先于人而被给予,或是脱离人而具有社会意义的客观存在,恰恰相反,现实之存在是人的创造,是人通过符号的形式构筑、理解和应用。⑧这种符号化认知与实践使得反思性(reflexivity),如吉登斯所言,从根本意义上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即人类总是与其所做事情的基础惯常地保持联系,这本身构成了其所做事情的内在要素之一。⑨新闻业危机话语作为一种符号表述,是现实的基础,人们表述危机,并且围绕危机表述形成社会实践,卷入到行业未来发展之中。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要素之一,类似于“场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将所包含的元素以一定的逻辑前提予以组合。⑩将框架引入文化社会学的戈夫曼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我们能够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11]即框架使得人类认知成为可能。
  恩特曼区分出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即定义问题、识别原因、进行评估和提供建议。[12]然而,尽管“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有可能同时使用多个不同的框架(对现实的不同组织,或不同境遇),或采取不同的视角,但是,在任何一个行动的具体情景下,总是有某一个框架位于‘前台’,将符合于它的现象凸显在行动者的视野内”。[13]因而框架本质上包含着选择与凸显,一方面帮助理解相关事实,使得认知呈现与资讯处理成为可能,一方面将复杂现实转变为认知捷径,通过将注意力引向特定议题,规定政策目标,圈定合法的工具与解决方案范围等,对于议程能够产生实质后果。因而既需要肯定框架对于人类认知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认知局限以及延伸出来的实践后果。
  
二、新闻业危机的框架分析
  转向新闻业的危机论述,可以从确认“危机”本身到危机具体议题的论述,看到框架如何界定新闻业将走向何处,为何走到那里,隐含意义是什么,什么能够影响到其进程等。
  1.“危机”即框架
  首先,将报业乃至新闻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状况指认为“危机”本身即调用了认知框架。就新闻业近年发展,除了危机之外,研究者还调用了“转型”(transformation)、“过渡”(transition)、“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等概念来描述这样一个阶段。
  面对同样的行业状况,皮卡德(Picard)对这个时期显然持乐观态度,根本就不认为这个阶段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令人害怕新闻业之未来的危机,而是行业创新转型之时期。其具体分析指出,20世纪晚期媒介组织与投资者从广告商那里获取丰厚收入,新闻记者过着舒适的社会中层的生活,出于利己主义,这种行业状态之逝去为许多新闻工作者所哀叹,但这一时期新闻业高利润本身是不寻常的,并非新闻业的发展常态。而当下改变的媒介生态并非意味着高质量新闻业发展机遇的消逝,只是机遇变得不同,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实现。在新闻工作者与社会批评家继续悼念新闻组织报道能力衰退的同时,一些新的公司管理者、新闻操作方式以及资金来源出现了。[14]据Franklin的研究,在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公开讨论中广为接受的新闻业危机框架凸显报纸发行量的急剧下降、新闻从业者数量缩减以及广告收入下降,由此导致报纸引人注目的衰落与终结。然而,其认为此危机框架过于简单,忽略了报业针对经济和技术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且发展出了新的新闻形式。[15]Nikki Usher通过2010年亲身参与观察《纽约时报》编辑部运作,发现《纽约时报》的新闻从业者并非如同其他一些大报一样担心失去工作。Nikki Usher认为,说新闻业将死过于夸大,新闻业依然生存得很好且活跃,尤其是《纽约时报》。而其民族志研究所揭示的故事,主要是关于数字时代改变的故事,而非新闻人如何应对经济困境的故事。[16]还有研究者借鉴熊彼特经济理论,将新闻业当前变化归纳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或者“破坏性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框架。[17]认为创新具有破坏的一面,市场中旧的力量被破坏摧毁,新的因素进入,这个并非平滑转换的过程是创新产业发展之必然且必需的。因而,特定报纸出版商的危机并不必要引起关注,因为新因素和行动者会提供更能适应在线环境的内容。假如传统媒体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内部结构,则其亦有可能成为自身的破坏者。[18]综合上述分析,“危机”不仅是一个分析术语,还是争辩的概念,危机表述不应视作是对报业状况的实际描述,而是对当前进展的特定框架。
  2.危机的子框架与争鸣
  已有研究者认为框架可以分层,形成广泛共识的理解模式一般作为主要框架,在此主要框架下,不同的子框架争夺注意力。[19]这也适用于已有的新闻业危机表述。如基于Siles 和 Boczkowski对新闻业危机探讨文献的分析,危机表述主要围绕四大主题,即危机的归因、表征、内涵与建议。[20]如果说,在指认新闻行业处于危机阶段以及具体危机表征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如一般认为危机表现为读者规模下降、新闻组织员工与资源减缩、媒体内容改变等,在危机归因与建议上则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异框架。危机归因上,吉特林(Gitlin)认为,收益下降作为重要因素导致了危机。[21]麦克切斯尼(McChesney)则认为,将互联网与当下经济衰退视作危机根源是一个误解,结构性根源是自1979年开始新闻商业化及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新闻业危机因而是自食其果。[22]而梅耶(Meyer)则认为,报业衰退源于更大的社会转型,即公众对报纸和新闻业逐渐失去了信任感。[23]在建议上,一些研究者强调应充分拥抱互联网与其他传播技术。如将新媒体视作新闻组织创新、吸纳受众至新闻生产流程,寻找替代经济模式,降低印刷之高生产成本的机遇。[24]亦有研究者并不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必然会复兴新闻业与民主。如卡伦(Curran)认为,网络这支装甲骑兵力量太小,难以充分弥补传统新闻业下降带来的损失。[25]一些研究者倡议通过使用公共资源以重建新闻业,但是其中对适当的政府干预的建议在美国引起了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当前新闻业危机提供了一个政府战略介入的难得机会,可以减轻新闻媒体之盈利压力,帮助实现更为健康且民主的媒介系统。[26]在2009~2010年,美国有数份报告提出了政策规划的初步建议,用来支持新闻业发展模式的替代选择。其中皮卡德等设想了在政府支持下的可能解决路径,包括短期改革(所有制结构与新闻业流程再造)与长期改革模式(公共媒介与联邦政府支持项目)。[27]但是,这些倡导联邦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提议亦被一些人视作“可怕、危险和荒谬的建议”。[28]坚持传统自由主义立场者反对政府过度介入或对报业采取任何解困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新闻业危机表述受认知框架影响,且往往调用了多种子框架,则需要危机表述进行系统、历史的综合与比较,才能更为全面认识新闻业的变化。尽可能避免对议题进行极化的概念化,因为其过于简化了极为复杂的发展动态,忽略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与关键的微妙之处。即如Morin所言,危机不仅仅是所有元素,还包括这些元素的互动、组合、互补、竞争以及这些过程与现象的对抗性游戏。[29]是这些互相关联的因素形塑了危机。就危机归因而言,尽管视角与结论不同,但是严谨的思考都可以贡献对新闻业变化的认识。对应危机建议也是如此,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同意单一的解决措施是不充分的,应将多种建议整合起来。[30]3.关键时刻
  前文指出,框架作为认知模式具有实践后果,危机表述因而常常成为框架当前处境的策略性手段,能够实际影响到传媒政策制定与行业未来。[31]而在现代化民主追求进程中,新闻业举足轻重。研究者一般认为,新闻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民主的正常运转,因为报业原本扮演的看门狗与自由言论传播媒介的角色被损害。[32]基于对新闻业未来的民主期待,需要对这个行业向何处去采取更为积极的视角和策略。
  将“危机”框架置于更高层次的元认知框架里,危机所指认的对象是从时间流中剥离出来具有特定表征的社会变化期。可以调用社会与政治科学中提出的“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概念工具来阐释。“关键时刻”被视作理解社会变化的手段之一。[33]其指的是这样一个时期:结构不固定,决策尚未采取,体系与政策尚未成形。麦克切斯尼认为,当下媒介与传播行业已处于关键时刻,且这样的时期罕见而且短暂,不会超过二十年。在这个时期,选择也比平常更多,最终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到社会与媒介好多年,因而人们如何认识这样的时期并进行干预是非常关键的。[34]麦克切斯尼提出,“关键时刻”出现起码需满足下列两个条件,即:革命性的新技术破坏了现存系统;媒介内容受到质疑;大的政治危机。有研究者认为这三个条件都已满足,即,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相继破坏了已存媒介系统;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正在下降;且2007年的信贷紧缩至少引起南欧大规模的政治危机。[35]“关键时刻”框架采取动态视角来看待危机,引入过程元素,关注未来,考虑到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即如研究者所言,将媒介与新闻业现状理解成“关键时刻”相较于“危机”而言会更富于启发效果,其使得干涉可能帮助引导与形成新闻业未来的手段变得明显。[36]事实上,对于危机本身的理解原是有着框架转换的。据Morin的观点,“危机”这个概念最初意味着决策,是在一个不确定过程演变中允许诊断并进行决策的时刻,而在当下,危机意味着犹豫不决,一个破坏之后不确定性升起的时刻。[37]调用“关键时刻”框架可谓回归到“危机”最初意涵。
  而在一个“关键时刻”,观念的协商以及特定时代情境往往重新塑造媒介结构发展之基础。即如德国在二战后由媒介的极化多元主义模式转向了盟军对德国报界双重的重建政策,[38]后来形成了民主法团主义模式。对于美国新闻业而言,“关键时刻”对行业发展表述框架的思考,能够扩大公众和政策制定者视野,提供重塑新闻业的可能路径。即如提出报告建言几年后舒德森接受采访时所言:“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这样一种方案摆上台面。我们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去思考如何应对。” [39]

三、新闻机构作为行动者
  研究者对西方多个国家新闻业危机表述的框架分析显示,新闻业本身应该为危机拯救负责,合适的应对方式是创新、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好地抵达阅听人的方法。[40]在关键时刻突围新闻业困境并朝向新的阶段发展,媒体及其新闻从业者,是结构中的运作主体,也是新闻业重构的重心所在。
  一些媒体精英或先行者一直在实践学者所总结或提出的一系列坚守新闻核心价值、抵抗市场逻辑的策略。[41]《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华盛顿邮报》等尽管还未从经营困境中走出,但是依旧保证了新闻报道范围之广泛覆盖与训练有素的员工,雇佣极具才能的作者、专栏作家、编辑,以及年轻的新媒体专家等,努力稳定和提升新闻内涵与质量。一系列排名靠前的都市报如《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等,提供每日新闻报道,并寻找资源生产高影响力的特稿,最近几年获得多项普利策奖。[42]这些行动者对新闻生产方式与理念的探索提供了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这里并不能提供行动者的探索全貌,而是基于近期论文和报告等,梳理出新闻机构作为行动者在关键时刻就实践理念、技术采用以及盈利模式上所做出的努力。
  1.纳入公众
  托克维尔曾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如此写道:“一份报纸只有将许许多多人的共同情感或原则公之于众才能生存。因此一份报纸总是代表一个成员是其定期读者的社团。” [43]但舒德森认为,检视美国媒介史,“新闻媒介其实一直都是精英们(也只是某些精英)用来交流的重要论坛,于普通民众则不尽然”。[44]有研究者将这归因为美国商业性媒体扩张使得这种重要关联大多消失了。但是,在新闻理念上,即使是在黄色新闻泛滥时期,建立社群而后促进民主也仍然居于新闻事业核心位置。[45]而借助多种社会条件的变化,如新媒体的出现,一个阅听人成为“新闻游牧者”,[46]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多个平台获取新闻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人可以成为记者”之理念与实践兴起与蔓延的时期,加诸政治上日益普及的民主理念,这种关联可以且需要被重新纳入到新闻生产中。
  事实上,新的媒体文化已经越来越纳入参与理念。如已有研究指出,在传统媒体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等被质疑,且报纸和电视新闻阅读率下降所带来的压力下,主流新闻媒体开始挖掘数字媒体文化,既可以用来减轻财政收入压力,也通过采用更多在线新闻的参与式新闻来连接受众。[47]CNN在2006年推出的iReport栏目被视作引领新闻创新的标志。在这个栏目中,用户可以主动上传报道内容以及自主交流,CNN设专人负责审核,并为审核通过的内容添加编者按,以保证新闻生产内容的品质。通过这种公众和记者的混合报道,主流新闻机构付出很小的成本就整合了公众生产素材。[48]而公众亦从参与中认识到新闻业的价值,反过来改变新闻业自身。无论是2011年的日本9.0级地震,还是刚刚过去之台湾反服贸事件,都可见到iReport所汇聚的公众声音。
  一些媒体从传统的把关人向“赋权者”转变,将公众视作新闻生产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系列职业与业余的配对项目(“pro-am” projects),达成专业组织与市民新闻的合作。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探索”将早间新闻决策会在网上向社会公开。《萨克拉门托蜜蜂报》曾实施计划,让公民出席有关版面头版新闻安排的会议,决定各版的头条什么新闻等。[49]2009年,《纽约时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多伦多环球邮报》都任命了一组社会媒体编辑,继而《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迅速跟进,大多数新闻组织认为“公众参与”应该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认同。[50]2.采用新技术
  尽管有研究认为传统媒体创新与适应新技术环境的能力不足,但是媒介组织也一直在探索和运用新技术来提供新闻信息与服务。其变得更加专业化,运用新技术为受众监测和获取有用的信息,由传统的报道和设置议程转向了解答用户问题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源与服务。如自2009年12月持续到2010年2月,《华盛顿邮报》 和《纽约时报》与谷歌合作进行“活新闻”(The Living Stories)实验,即利用技术提供一个不断跟进和补充的方式持续报道类似医疗改革或全球变暖等重大事件的网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基本单位”。[51]基于网络广播与播客近年来越来越引人注目,一些地方报纸,从小的社区连锁媒体Hersam Acorn到都市日报《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 Radio)纷纷创办网络广播来抵达阅听人。[52]尽管这些电台的受众与广告商增长目前还比较缓慢,但是着实为数字空间里的一种发展路径探索。一是有受众市场,据Edison Research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美国每周收听在线广播的,12岁以上者有9400万人。其中12岁至24岁之间收听比例为64%,将近三分之二,而25~54岁之间的收听比也大于三分之一,且收听时间逐年上升。[53]对于纸媒而言,借此可以引入新广告形式,如将广告整合进节目,网络广播运作成本较低,对于受众而言,其接收成本也是比较低和便捷的。而在具体运作上,据先驱报编辑所言,该业务强化了对印刷、网络、广播等媒体形式的融合。
  随着大数据理念与应用开发的兴起与拓展,传统媒体亦开始积极开发数据驱动新闻。如2014年4月《纽约时报》推出了数据新闻板块“The Upshot”,将数据驱动与解释报道结合起来,致力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诸如奥巴马医改计划、不平等以及股市等重大议题。[54]这种新闻类型不仅仅是基于更大样本量,采用数据挖掘与统计的方法来生产新闻,而是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在结合起来,朝新闻所追求的整体真实迈进,帮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整个事件发生脉络、相关情况,以及与普通人的联系。再者,通过可视化界面设计,借助信息图表、动画视频等手段有助于用户理解大量复杂信息,也可以管理在线内容,促使用户参与到信息互动、分享以及内容再生产中。
  3.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过度依赖商业广告的传统商业模式在当下新闻业关键时刻已经崩塌,在盈利模式上传统媒体已经在探索多样化收入来源。
  首先表现为内容收费的探索,从之前过度依赖广告收入发展到如今内容收费与广告收入并驾齐驱。《纽约时报》是内容收费的引领者,其收费墙模式的多样化探索主要表现为从面向普通消费的统一定价策略到了歧视定价策略,即不同平台、不同专业的内容收取不同价格。此探索适应了传播条件的变化,配合付款系统使得其成为可能。《纽约时报》推出的收费墙模式在2012年获得初步成功。据该报2014年第一季度营运数据,其数字订阅用户在第一季度末已经接近7.99万人次。[55]目前,收费墙已为美国许多报纸包括中小规模的报纸所采用。
  其次是招募吸纳捐赠。号召和借助基金会对特定类型报道提供资金,使传统媒体得以受益。如《洛杉矶时报》收到100万美元捐赠用于资助其对移民与少数民族社区的报道。[56]《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 《费城问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得克萨斯论坛报》(Texas Tribune)与 《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等得到了来自 Kaiser 家族基金中健康新闻(Kaiser Health News)的捐赠,以增进卫生保健议题相关的报道。[57]除此之外,媒介也在探索其他多种筹资模式,如发展“新闻众筹”方式,通过内容、服务收益让内容消费者为新闻写作和编辑支付费用,以获取社会化投资。其他风险投资、个人或非媒体业务等收入来源皆有所增长,也可以助其摆脱市场的约束。调查显示,2013年美国新闻行业在财务来源上除了依赖于传统广告与内容收益外,私人、风险投资等所占比例有所增长,慈善捐赠也在增长,尤其成为了宗教与调查新闻的重要资金来源。[58]
  结 语
  “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 [59]在重要的社会变化期,已有观念的局限性往往会更加突显并且被认识。新闻业的危机论述是人类认知框架与发展策略寄存的文本,通过比较各个层面与视角的危机论述,能够启发更广泛的思考,获得对于时代变化的深刻认知。而将危机视作是反思并且行动的关键时刻,内含了一种“审慎乐观”的定调。作为向更多变化与行动敞开的框架之一,可能在为美国传统新闻业衰落扼腕与对新媒体技术抱有乌托邦式幻想之间找到行进的路径。
  虽然迄今许多研究者认为,新闻业变化转型在美国表现得更为尖锐,但是,如台湾学者指出的,这是在全球科技先进与经济富裕国家激发热烈讨论,并引发政策效应的问题[60]。危机既可能愈演愈烈,也是可以把握的行动和改革转机。对美国新闻业危机论述以及行动者实践的关注与梳理在于提供思考与行动的基础材料。■
  
注释:
①[28][39] 迈克尔·舒德森、黄煜:《社会学视角下的传媒研究:新闻、民主及其未来》,《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年第30期
②María Luengo (2014). Constructing the Crisis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15:5p.576DOI: 10.1080/1461670X.2014.891858
③McChesney, Robert, and John Nichols. 2010. 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Journalism:Media Revolution that Will Begin the World Again. New York: Nation Books. CharlesA.& StewartG. A. (2011).?The end of journalism: new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eter Lang. Pew Research Center. 2008.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Accessed June 202013. http://stateofthemedia.org.
④Hsiang Iris Chyi , Seth C. Lewis & Nan Zheng (2012)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Journalism Studies13:3p. 316.
⑤Lieberman,David (2009) ‘‘Extra! Extra! Are Newspapers Dying? Closings scare some; others say no way will newsrooms die’’USA Today18 Marchp. 1B.
⑥[31][40] Brüggemann, M.HumprechtE.Kleis NielsenR.KarppinenK.Cornia, A.& EsserF. (2015). Framing the Newspaper Crisis: How debates on the state of the press are shaped in FinlandFrance, GermanyItaly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Journalism Studies(ahead-of-print)p. 1.
⑦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⑧转引自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⑨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第32页,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⑩[13]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
[11]OwenGoffman.FrameAnalysi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12]EntmanRobert M.(1993). Framing: 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4): 53. doi:10.1111/j.1460-2466.1993.tb01304.x.
[14]PicardR. G. (2014). Twilight or New Dawn of Journalism? Evidence from the changing news ecosystem.?Journalism Studies?15(5):500-501.
[15]FranklinBob. 2012.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13 (5–6): 665.doi:10.1080/1461670X.2012.712301.
[16]Usher, N. (2014).?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Nee, Rebecca Coates. 2013. “Creative Destr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Digitally Native News Nonprofits Are Innovating Online Journalism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Media Management 15 (1): 3–22. doi:10.1080/14241277.2012.732153. DoyleGillian. 2013. “Re-Invention and Survival: Newspapers in the Era of Digital Multiplatform Delivery.”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 10 (4): 1–20.
[18]Christensen, Clayton M.David Skok, and James Allworth. 2012. “Breaking News: Mastering the Art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Journalism.” Nieman Reports 66 (3): 6–20. http://www.nieman.harvard.edu/reports/article/102798/Breaking-News.aspx.
[19]Benford, Robert D.and David A. Snow. 1992.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In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edited by Aldon D. Morris and Carol M. Mueller133–155.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Siles, I.& Boczkowski, P. J. (2012). Making sense of the newspaper crisis: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work.New Media & Society1461444812455148.
[21]GitlinTodd. 2009. “Journalism’s Many Crises.” Open DemocracyMay 25. http://www.opendemocracy.net/article/a-surfeit-of-crises-circulation-revenue-attention-authority-and-deference.
[22]McChesney, Robert. 2003.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A Political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an Explanation of the Crisis in Contemporary US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4 (3): 299–329. doi:10.1080/14616700306492.
[23]Meyer P (2009) 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2nd edn.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4]Gillmor D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ebastopol,CA: O’Reilly.
[25]Curran J (2010)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11(4): 471.
[26]Victor Pickard. Social Democracy or Corporate Libertarianism? Conflicting Media Policy Narratives in the Wake of Market Failure.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ume 23Issue 4pages?November 2013.
[27]Pickard VStearns Jand Aron C (2009) Saving the News: Toward a National Journalism Strategy.WashingtonDC: Free Press.
[29]Morin E (1976) Pour une crisologie. Communications 25: 149–163.
[30]Macnamara J (2010) Remodelling media: the urgent search for new media business model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37: 20–35. Downie L and Schudson M (2009) 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m. ColumbiaJournalism Review. Available at: www.cjr.org/reconstruction/the_reconstruction_of_american.php?page=1 (consulted April 2015).
[32]Nielsen RK and Levy DAL (2010) The changing business of journa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cy. In: Levy DAL and Nielsen RK (eds) The Changing Business of Journa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cy. Oxford: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pp. 3–15. Pickard V (2011). Can government support the press? Historiciz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a policy approach to the journalism crisis. Communication Review 14(2): 73–95.
[33]LipsetSeymourand Stein Rokkan, eds. (1967).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CollierRuth, and David Collier.(1991).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4]McChesney, Robert. (2007).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Critical Junctures and the Future of Media.New York: The New Press.
[35][36] SiaperaE.Papadopoulou, L.& ArchontakisF. (2014). Post-Crisis Journalism: Critique and renewal in Greek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ahead-of-print)p.3.
[37]Morin E (1976). Pour une crisologie. Communications 25:149.
[38][43]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陈娟、展江译:《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第15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第149~157页,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42]Rick EdmondsEmily Guskin, Amy Mitchell and Mark Jurkowitz. Newspapers: Stabilizingbut Still Threatened. Part of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An Annual Report on American Journalism. The Pew Research Center’s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stateofthemedia.org. July 182013.http://stateofthemedia.org/2013/newspapers-stabilizing-but-still-threatened/
[44]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载[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著,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第185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45]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第1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49][51] 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著,陆佳怡、孙志刚译:《真相》第17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7]GrahamT. (2013).Talking back,but is anyone listening?.Rethinking journalism: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a transformed news landscapep.116.
[48]SW Anderson,E Bell, C Shirky. 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Adapting to the Present:A report,2012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
[50]Usher, N. (2014).?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52]Joseph Lichterman. Internet birthed the radio star: Local newspapers are hoping online radio can be a growth area. www.niemanlab.org.Feb192015.http://www.niemanlab.org/2015/02/internet-birthed-the-radio-star-local-newspapers-are-hoping-online-radio-can-be-a-growth-area/
[53]Edisonresearch.The-Infinite-Dial-2014.http://www.edisonresearch.com. http://www.edisonresearch.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The-Infinite-Dial-2014-from-Edison-Research-and-Triton-Digital.pdf
[54]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The New York Times Launches The Upshot.2014-04-22. http://investors.nytco.com/pres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details/2014/The-New-York-Times-Launches-The-Upshot/default.aspx
[55]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Roports:2014 First-Quarter Results. www.nytco.com. Visited on 2014-04-29.http://investors.nytco.com/files/doc_news/2014/Press%20Release%203.30.2014%20FINAL%20Thursday%20morning.pdf
[56]RaineyJames. 2012. “L.A. Times will Use $1-million Grant to Expand Key Beats.” Los Angeles TimesMay 18.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2/may/18/news/la-ford-foundation-los-angelestimes-20120517
[57]Young, Virginia. 2013. “Grant from Non-Profit helps Expand Health Care News Coverage.” St. LouisPost-DispatchSeptember 10.http://www.stltoday.com/news/local/govt-and-politics/virginia-young/grant-from-nonprofit-helps-expand-health-care-news-coverage/article_e9a4bdfb-3b2e-552b-bc3c-840593a2f97e.html
[58]Jesse Holcomb and Amy Mitchell. The Revenue Picture for American Journalism and How It Is Changing. www.journalism.org .2014-03-26. 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the-revenue-picture-for-american-journalism-and-how-it-is-changing/
[59]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罗世宏、胡元辉:《新闻业的危机与重建(全球经验与台湾省思)》第8页,先驱媒体2010年版
  
李赛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