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9页
  • 70页
  • 71页
  • 72页
  • 73页
  • 74页
  • 75页
  • 76页
  • 77页
  • 78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风险传播中的专家与公众:PX事件的风险故事竞争
■曾繁旭 戴佳 杨宇菲
  【本文提要】在很多关乎民众健康的风险项目中,不同利益主体通常形成迥异的风险认知,导致舆论场的分裂与争夺。本文运用风险故事模型理论,以PX事件为案例,观察专家学者、外行公众和媒体机构所呈现的风险故事具有哪些特征、如何互动和竞争,并由此探讨在风险沟通与决策中如何更好地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知识,从而增强风险沟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风险传播 专家 公众 风险故事 
  【中图分类号】 G206
  
一、迥异的风险故事
  近年来,PX项目在各地遭遇困局:2007年厦门PX项目引发当地民众反对后,大连、宁波、昆明等地相继爆发抵制PX项目的环境运动。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计入统计的17处(包括迁址或停产)PX项目中,有近三成项目遭到抗议并在当地引发群体性事件,尤其近6年来,几乎每新建一处PX项目都遭到公众的反对。①
  有关PX的争论,媒体中一直存在不同言论的竞争:一方面,专家以科普的方式极力为PX项目正名,用化工知识介绍PX为何物、有何用,用科学原理、统计数据、国际标准等论证其建设合理性与风险可控;而另一方面,公众则对PX项目避之不及,要求“保卫家园,抵制PX”。
  2013年5月,昆明爆发反PX项目的游行。专家们大多强调“PX毒性小、风险可控”;而在社交媒体上,昆明市民仍然“谈PX色变”,项目落地消息激起群众的抵触情绪,而后借社交媒体组织动员,PX项目再次受阻。
  媒介中出现的舆论断裂,反映了专家学者与外行公众不同的风险认知。“权威的”风险评估难以得到公众的“正确”理解,而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反应被风险管理者认为是不理性的,这造成两者之间风险沟通的困难,并进一步导致风险管理和应对的无效。②同时,也对风险传播研究提出了挑战。
  在风险认知研究之中,有学者提出了风险故事模型,强调了专家和外行对风险的不同解读模式。③风险故事模型为我们观察专家与外行公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在界定“专家故事”和“公众故事”时,认为学者、环评部门的话语主要是“专业话语”,本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风险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将其统称为“专家故事”。中国语境下,政府企业机构往往借专家之口进行项目论证,尤其在PX项目等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当中,政府企业出于避嫌与风险沟通的考虑,更多请专家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进行科学知识普及,以获得支持因此它们所讲述的也主要是“专家故事”。而公众则主要从日常生活的逻辑出发来讨论风险,主要包括了社会团体、公众意见领袖、普通公众等。此外,传统媒体的风险故事版本又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故事理论模型有助于展现中国语境中风险认知与传播的复杂形态。
  在风险故事模型的框架之下,本文以昆明反PX事件的风险故事争夺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关注不同故事版本的竞争关系是如何展开的?存在怎样的传播机制?转发节点和人群有什么特点?本文尝试丰富风险故事模型理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经验研究,并探索在风险决策和传播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进行风险沟通。
  
二、风险故事模型
  贝克曾经提出:大多数技术风险分析提供大量的统计资料给不同类型的人群,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风险给不同的人群带来的影响和大小是不同的,其风险认知和解读情境也是不同的,存在千差万别的风险认知。因此,技术风险评估的统计报告难以完全解除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公众的疑虑和恐慌。④
  有学者则进一步提出了风险故事模型。彼得·M·韦德曼等学者通过调频电磁场的案例,认为专家与外行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风险:“专家需要找到存在着有害后果的科学证据。对专家来说风险类型有五类,‘怀疑有风险’、‘事故的可能性’、‘暴露于污染物的影响之下’、‘损害的证据’、‘事故的发生’。” ⑤然而,“对公众而言,概率估计等风险统计学因素重要性不大,而一些不适合科学讨论的故事元素(违背道德观念、意图、做坏事的人、受害者、伤害、愤怒)构成了外行认知风险的基本材料,形成他们讨论风险问题的典型模式——‘事情的发生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快’、‘谁会说没有’、‘别让他们就这么走了’、‘我们都已经是受害者了’、‘那是迟早注定要发生的事’(图1 图1见本期第70页)。” ⑥
  风险故事模型中的专家观点与外行观点相对应的五种故事解读,为我们研究媒介中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操作化的参照。
  事实上,在风险传播研究中,对“专家”的概念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因此,哪些知识应该被优先考虑、谁来扮演专家的角色,一直存在争论。⑧但对于学者来说,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沟通不应低估当地公众的认知、能力及其主动参与的角色,应该使专家知识和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观以及地方性知识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建设性的专家—公众风险沟通模式,才能兼顾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⑨
  
三、案例说明:昆明PX事件
  昆明PX事件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酝酿期、爆发期和后续期。接下来我们按时间顺序梳理三个时期中专家与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互动情况:
  酝酿期(2012年11月—2013年4月):2012年底,云南安宁建炼油项目的消息在微博上曝出,引起网民猜测和讨论;2012年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云南省委全会,透露云南1000万吨中石油炼油项目将开工;2013年2月2日,《云南信息报》报道炼油项目确定正式开工,随后《昆明日报》发布消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石油云南项目 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自此激起民众抵抗情绪。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石油云南1000万吨炼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核准,⑩ 但网友认为“只见调查结果不见调查过程细节”,难以消除疑虑。[11]随后昆明本地NGO“绿色流域”和“绿色昆明”到现场调查并与当地政府和项目园区对话,要求公开全部环评报告;[12] 4月底,民众通过短信、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开始了解到,5月4日下午1:30分在昆明市中心的新昆百大门口进行抗议活动。
  爆发期(2013年5月):5月4日下午,民众上街抗议。5月10日,昆明市政府召开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新闻发布会,昆明市市长李文荣承诺“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同时中石油称该炼化项目中不含PX项目。[13]5月16日,民众再次游行。最后以昆明市长开通市长微博、重开市民座谈的承诺告终。
  后续期 (2013年6月~ 2013年8月):6月25日,环保部应信息公开申请,公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公众质疑这不是全文。7月2日,多家环保组织就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批复向环保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环保部确认受理。[14] 7月24日,当地环保组织绿色流域等机构前往安宁施工现场调查,发现该项目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随后,环保组织先后向安宁土地局、云南省环保厅等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未果,只好选择申请行政复议,促使政府公开相关信息。[15] 8月27日,自然之友、自然大学、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三家环保组织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呼吁中石油暂停云南1000万吨炼油项目违法施工,呼吁昆明市政府制止项目违法建设。环保组织还在微博上发起“ICARE昆明”公益活动,收集网民对昆明炼油项目的意见。[16]
 
四、研究设计:故事类型与统计规则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昆明PX事件中的媒体报道、微博等社交网站中的言论进行分析,观察不同阶段中的风险故事传播,以及专家与公众的风险故事如何展开竞争。
  在媒介信息的获取上,由于样本数量较多,本文仅以三个时期内的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为研究对象,即酝酿期(2012.11.1~2013.4.30)、爆发期(2013.5.1~2013.5.31)、后续期(2013.6.1~2013.8.31)。
  传统媒体的报道从Wisenews(慧科新闻)数据库中以“昆明PX”为主题词搜索获得,在酝酿期获取文章5篇,爆发期114篇,后续期53篇。在剔除掉转载、重复的内容后得到120篇报道。
  新媒体中的舆论,因为昆明市民是主要利益群体,所以将样本锁定在昆明。我们选取社交媒体的代表新浪微博作为观察对象,在“云南昆明”条件下搜索“PX”,在酝酿期(2012.11.1~2013.4.30)获得微博9888条,在爆发期(2013.5.1~2013.5.31)获得微博980条,在后续期(2013.6.1~2013.8.31)获得微博1.1536万条,剔除大量被删微博后,从中获得转发量达到50以上的微博样本271条。
  根据风险故事模型对专家和公众认知的风险类型的阐释,按以下规则对媒介信息进行分类:
  (一)专家的风险故事版本
  专家故事版本主要是指石化、纺织行业、高等院校、环境保护部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的有关专家,或者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业内人士发表的言论。
  专家故事1——“怀疑有危险”:“这种风险故事假定但没有证实某种物质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 [17]因此,本文将含有“PX属于易燃、低毒物质”、“危险性尚未定论、国际标准不一”这类描述一种假定,但没有证实PX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言论,归入此类。
  专家故事2——“事故的可能性”:这一风险故事类型强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18]本文将含有“PX发生爆炸事故的概率”“PX爆炸事故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如何防范伤害和污染排放”等关于科学技术安全性的意见归为“事故的可能性”风险类型。
  专家故事3——“暴露于污染物影响之下”:这一风险故事类型强调“已经毫无疑问存在可能造成伤害的污染物”,关键问题在于受影响程度、受影响的细节(有多少污染物存在、通过什么途径受影响等),是对风险的量化。[19]本文将含有“PX影响身体健康”、“PX在多大程度上污染环境”、“选址的合理性”等关注受影响程度的言论归为“暴露于污染物影响之下”风险类型。
  专家故事4——“损害的证据”:这一故事强调存在观察到的损害,但原因不明时,需要“获取推定因果关系的证据以便加以解释”。[20]我们将含有“水资源紧缺”、“空气质量变化”、“各地PX事件”等致力于解释石化项目带来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的言论归为“损害的证据”风险类型。
  专家故事5——“事故的发生”:这一故事类型着眼于评估和澄清与危险物质排放相关的更长期风险的问题。[21]本文将“漳州PX爆炸事故”“谁或什么会引起事故”“PX会否带来长期风险”一类的存在归咎追责的言论归为“事故的发生”风险类型。
  专家故事6——此外,在昆明案例中,有部分化工、纺织、期货等行业专家从化工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出发,认为不发展PX产业会带来经济风险。
  (二)公众的风险故事版本
  外行公众的故事版本包括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的言论,以及站在公众立场的意见领袖、民间组织在各种媒体发表的言论,同样分为五类:
  公众故事1——“事情的发生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快”:这一解读模式以墨菲定律的逻辑解读关于风险几率的信息,专注于事故可能发生的机会或可能产生的有害结果(可靠性、责任感、“人为失误”)。[22]因此,我们将“情况有多糟”、“谁是潜在的受害者”等注重事故可能性、受害者直接风险的话语归为此一类型。
  公众故事2——“谁会说没有……”:这一解读模式假定,“风险被以一种提示性的故事加以表达,并且被赋予相应的事件逻辑、先例、可疑情势及可能使人受牵连的因素、叵测的居心”。[23]我们将涉及:“PX风险的监管和治理有多大效力?”“厦门、宁波等地PX事件是否会再次上演?”“谁会捍卫我们的利益?”等,这些涉及利益纠葛和操作内幕的猜疑、呼唤环境正义的言论归为“谁会说没有……”故事类型。
  公众故事3——“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这一解读模式假定伤害已经存在于环境中,引起伤害只是时间问题。[24]本文将“昆明生活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在社会背景中解读受害者间接风险的故事归为“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类型。
  公众故事4——“别让他们就那么走了!”:这一解读模式“不仅假定伤害已经造成,而且声称找到了造成伤害的原因”,其显著特点是愤怒和呼唤行动,典型形式是丑闻报道。[25]因此,我们将“中石化和政府在PX事件中的形象”、“相关责任者的言行举止和道德特征”、“项目违法施工”等言论归为“别让他们就那么走了!”故事模型。
  公众故事5——“那是迟早注定要发生的事”:这种解读模式使灾难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描述受害者的痛苦以及责任方的动机。[26]本文将“漳州爆炸的损害是否可以避免”等涉及制度安排、决策流程导致公民权受损的言论归为此一类型。
  (三)媒体的风险故事版本
  在搜集样本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故事难以归入以上故事版本的分类。这一类言论主要以媒体评论为主,本文将其单独归类为“媒体故事”类型。
  其中,一部分媒体从技术风险争论中跳出来,强调程序理性,倡导决策正义,要求政府完善制度,民众科学理性参与决策。具体话语为“环境问题的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决策制度”、“设立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环评机构”、“为大型化工企业建立制度和法律层面的监管体系”、“民众增强环保知识、理性表达诉求和参与决策”。这属于媒体故事1,展现的是“公众立场”。
  另外一部分媒体则强调政府、企业已在努力依法推进,只是需要公众和主流媒体更多地理解与配合。这属于媒体故事2,展现的是“政府立场”。
  
五、不同媒体平台的风险故事竞争
  笔者对不同信息平台上的故事版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尝试说明风险故事在不同信息平台的扩散特点与竞争形态。
  (一)传统媒体中的风险故事
  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主要从讲述主体、故事版本、传播平台、故事形式、时间节点、传播阶段、立场这七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
  在选定的120篇传统媒体报道中,公众风险故事共有23个,专家风险故事共有36个,媒体风险故事60个。总体而言,呼吁程序理性的媒体风险故事占主导,其次是强调技术理性的专家风险故事,质疑PX的公众风险故事较少;以支持PX(42%)和中立(32%)的声音为主,持反对立场的报道(25%)相对较少。
  传统媒体中的专家风险故事,出现较多的是专家故事1“怀疑有危险”(18%);专家故事3“暴露在污染物影响之下”(9%),倾向于论证PX技术风险低、暴露在污染物下受伤害的可能性小。专家故事6“产业发展的风险”(5%)主要从化工产业和能源格局论证其必要性,主要见于行业媒体和传统党报的新闻报道中。
  公众风险故事中数量最多的是公众故事2,质疑昆明石化产业中利益纠葛、政府监管能力、公共参与程序;其次是公众故事3,强调昆明旱灾缺水、生态破坏等已有利益损害;公众故事4和公众故事5这类情绪性较强的故事,在传统媒体中出现的数量较少。
  媒体风险故事在传统媒体中出现最多,共60篇。其中,媒体风险故事1“公众立场”(35篇)比媒体风险故事2“政府立场”(25篇)的数量多。
  (二)新浪微博的风险故事
  从新浪微博中获取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到公众风险故事共有148个;专家风险故事共有58个;媒体风险故事65个。微博言论以反对PX声音为主,其次为中立,支持声音较少。
  公众风险故事在微博中数量最多。其中公众故事1“事情比你想象的还要快”、公众故事2“谁会说没有”和公众故事4“别让他们就这么走了”是公众采用较多的解读模式(图2 图2见本期第74页)。
  可以看出,三种公众风险故事版本以PX项目本身的污名和环境风险,政府和企业负面形象、暗中官商勾结的社会风险为证据出发做出风险解读。而且通过这些容易激起愤怒和恐慌情绪的表达方式,使得故事更符合外行基于日常生活对风险做出的解读模式,本来就倾向风险放大解读的外行公众由此更确信风险的存在,在舆论中形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专家故事对技术风险的讨论。
  微博上的专家风险故事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是转载自传统媒体的专家故事,这类专家故事占大多数,但在公众的转发评论中持否定态度的言论居多,往往在微博传播过程中成为公众故事做出风险放大解读的证据。一类是由化工业内人员自创的微博,以长微博的形式更为细致地解读科学原理与技术问题。虽在转发量上不如前者多,但评论中的抵触情绪较少,较容易被公众接受。专家故事6从产业格局、能源危机等社会利益角度发言,因为与公众的社会理性逻辑更相近,被接受度也较高。
  此外,传统媒体也通过微博来呈现立场。一部分在报纸上支持PX的媒体故事会呈现以中立的态度,甚至转向公众立场。例如人民日报微博就口罩实名制问题发问:“口罩为什么要实名制?刚刚开博的@昆明市长,能否解释一下原因?”以及“【你好,明天】@昆明市长 今天承诺,云南炼油项目环评近期公开。公众等待一个负责任的评价报告,更期待公共决策能收获善果:政府不再命令式思维、压制式维稳,而是对等式沟通、参与式治理。这或许影响行政效率,却会抚平民意、修复公信。权利意识不容漠视,权力运行须跟上脚步。为政者当思。安”。这类站在公众立场与政府对话的微博都在公众中引起了较大的转发量。
  可见,微博作为社交媒体,舆论更倾向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逻辑,公众风险故事与专家风险故事无论在论证还是情绪上都形成激烈对抗;而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偏向社会理性的媒体风险故事有利于反思和互动,从缓和冲突到建言献策,促进中立的讨论。
  
六、不同传播阶段的风险故事竞争
  本部分进行分阶段的故事版本统计,从而呈现整个话语争夺的过程。划分阶段呈现风险故事,是因为社会各方的风险解读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不同风险故事展开互动与竞争,形成不同的舆论焦点,风险解读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例如,公众故事从最初的集体情绪表达到吸收专家故事和媒体故事而进行制度性建议的讨论。
  (一)酝酿期(2012年11月~2013年4月)
  这一阶段的舆论主要以外行公众的声音为主。网民利用微博、BBS论坛、SNS网站(人人、果壳、知乎、豆瓣等)发表言论,集中表现在微博上:“事情比你想象的还要快”、“谁会说没有”、“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这类充满恐慌情绪和悲情逻辑的公众故事。
  在这阶段只有少量专家风险故事,主要是专家故事1(“怀疑有危险”)和专家故事6(“产业发展需要”)居多。前者作出项目生产技艺安全环保的论证;后者则强调昆明PX项目对于当地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
  这些专家风险故事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微博上,“最严格的审查”被质疑“不科学”、专家被质疑为“御用砖家”、“新闻发布会不接受记者提问”引起政府为GDP与企业合谋的质疑等,这些行为细节被公众解读成“谁会说没有”、“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的公众故事版本。
  这一阶段,媒体风险故事开始体现政府公关的尝试。针对信息不公开、程序不正当、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质疑,部分媒体通过报道新闻发布会、官员言论和党报评论等方式给予回应,展现了“官方立场”。传统媒体上还未出现公众立场的媒体风险故事,对公共参与程序、制度的要求还未提上议程。相反,微博上一些公众意见领袖建议网民冷静应对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媒体风险故事”特征。
  由此可见,酝酿期的舆论以微博为主战场,面对官方信息的缺位,公众故事充满恐慌和愤怒,导致技术权威的专家故事和政府立场的媒体故事被动应对,反而成为更多公众风险故事的证据(图3 图3见本期第75页)。
  (二)爆发期(2013年5月)
  这是风险故事争夺最激烈的阶段: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利益主体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相互论战,形成专家风险故事、公众风险故事、媒体风险故事三种故事版本激烈竞争的局面。
  这一阶段,专家风险故事占据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大部分篇幅。从内容上看,与上一阶段没有太大区别,仍是专注于技术风险,认为PX项目风险可控。只是故事数量更多,报道形式更为多样。一部分见于昆明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市民恳谈会后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中;此外,则见于媒体为PX辟谣的专题报道和评论中,例如《人民日报》连续发表PX科普系列文章。
  公众风险故事则占领了微博的大部分阵地。此时公众的解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PX项目技术本身延展到政府决策与监管的风险,提出制度层面的质疑。公众故事1(事情比你想象的还要快)和公众故事3(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占比降低,而猜测官商勾结、罔顾公共利益一类充满愤怒和谴责情绪的公众故事2(谁会说没有)、公众故事4(别让他们跑了)大量涌现。爆发期的地方政府信息管制,反而使公众猜测政府、企业、专家与媒体之间的勾连关系,形成大量的公众故事2(谁会说没有)。这类公众故事对专家身份立场提出质疑,使专家故事失去公信力。
  面对专家—公众之间的激烈竞争,大量媒体风险故事也加入争夺。这一阶段,除了政府公关的媒体故事外,出现了大量具有“公众立场”的媒体故事,将舆论引导向公共利益和社会风险方面的讨论。一些公共意见领袖也开始提出社会制度建设的建议(图4 图4见本期第76页)。
  (三)后续期(2013年6月~2013年8月)
  后续期的舆论较为冷静,对社会公共建设的讨论也逐渐深入,涉及到产业发展的需求、公共参与监管与制度建设、其他地方PX事件的公共决策等内容。
  环评报告公布后,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批评的声音较多,揭露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和操作内幕的调查性报道(《南方都市报》的“石化基地如何落地昆明”、“供水、纳污‘闪转腾挪’环评‘计算学’”等)为公众风险故事提供了证据。
  这一阶段的专家故事与公众之间有了较多互动。随着昆明PX事件的结束,技术风险分析的专家故事比例下降,转而集中在从社会风险出发的专家故事6(“产业发展的风险”)。传统党报媒体与行业媒体发表系列关于PX产能和市场供需不足依赖进口的报道,由于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联系,经由@新浪财经等媒体微博转发后,使公众成为这一专家故事版本的讲述主体而流传开来。但是作为专家故事1(怀疑有危险)的版本,《人民日报》刊登“探秘PX系列”文章引起排斥,其中“PX致癌性与咖啡同级”因科学知识有误而被大量网友讽刺。而在刊出《全球PX项目几十年未出过大的安全事故》报道当天,漳州发生闪燃事故,“今天上午,《人民日报》被扇了个大嘴巴!”这一微博转发量瞬间达到1.8805万人,评论量5077条,是这一阶段转发量最大的微博,成为公众故事1(事情发展比你想象中的要快)的证据。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再次将矛头指向社会制度建设。《人民日报》的“公民有权知道环评底细”、《南方周末》的“PX国家公关:为昨天的错误埋单,为明天的扩产蓄势”、《南方都市报》的“PX中的NGO——博弈‘公众参与’”等文章引起关注,舆论更多反思在环境决策中缺乏公众参与、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监督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从而重建公信力,例如《人民日报》的“怎么建怎么管才是关键”等(图5 图5见本期第77页)。
  
七、结论:信任缺失语境下的风险故事争夺
  (一)专家风险故事为何失败
  显而易见,专家风险故事并不能回应公众的风险评估。前五种专家故事版本,都集中在技术风险上,而未涉及人为操作、社会监管等实际落实中的风险,难以与外行公众从日常逻辑、社会理性的风险解读对接。实证结果发现,公众故事2(谁会说没有)是新媒体平台最突出的公众风险故事版本,而它的存在说明专家与公众缺乏彼此信任而沟通断裂。在这种社会信任缺失的语境中,从单一的技术风险出发的专家故事显然难以招架情绪激烈的各种公众风险故事。
  而从新媒体上公众对专家故事的反应来看,专家变成了“砖家”。由于专家总是与政府、中石化同台出场,公众已有的负面评价,往往容易转嫁到专家身上;在党报/央视等官方媒体做的科普报道中,因为作为“党的喉舌”这一媒体属性,反而让公众怀疑专家言论的立场和偏向。实证发现,专家故事中较容易为公众接受的是由普通的化工业内人士在新媒体平台上做出的科普论证,以及基于经济发展、产业格局的社会风险解读(专家故事6)。可见,公众对从社会风险出发的专家故事更容易接受,而且对科普、技术知识仍有一定需求,但往往由于专家的身份和立场、科普报道的媒体属性而对其言论抱持怀疑态度。这些发现,丰富了风险故事理论框架。
  (二)公众风险故事的逻辑
  在信任缺失的语境下,公众受到其他社会风险故事(比如PX项目本身的污名、政府和企业负面形象、官商勾结等)影响并以此作为证据做出风险解读,建构更多版本的公众故事。[27]而且新媒体平台通常使用容易激起愤怒和恐慌情绪的语言和图片,使公众故事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更符合外行的风险解读模式。[28]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迁的转型国家当中,信任缺失问题又表现得尤为突出,激发了丰富多彩且极端固执的公众风险故事。
  (三)分裂的媒体风险故事
  我们发现,除了专家风险故事与公众风险故事,媒体风险故事作为沟通桥梁,影响着专家、公众、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引入“媒体风险故事”的概念,则是本文对于风险故事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诸多角色的利益争夺当中,媒体风险故事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一方面缓和专家与公众之间的对抗关系,促进相互理解,营造公共参与的讨论氛围;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改善政府、企业、甚至媒体自身的形象,建立公信力。但本文也发现了公众立场与政府立场两种媒体故事的分裂。
  公众立场的媒体风险故事在舆论争夺中占优势,讲述者主要是商业化和专业主义媒体。这一类媒体故事将技术风险讨论引导向社会风险讨论,促进了风险沟通。政府立场的媒体风险故事讲述者主要是传统党报。
  可以说,媒体风险故事的特殊角色及其内部分裂,体现了转型国家在风险沟通上的复杂性。如何建立媒体风险故事的公信力,促成有效的风险沟通,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四)建设性的专家—公众风险沟通模式
  我们发现,公众故事具有其内在的逻辑。风险沟通中需要认真倾听,才能更为有效。公众关注的是石化项目带来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问题、城市产业发展问题、利益分配失衡、政府决策与监督乏力等社会风险。这种公众讨论虽然存在较强的情绪,但其支撑证据往往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不应该被视为非理性。
  另外,公众是由利益相关又具有社会理性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公共讨论过程有角色分工以及相应的互动机制。公众意见领袖的一些理性表达,因其身份立场和话语逻辑,比绝大多数的专家言论更容易为公众接受。这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表现十分明显。
  当然,转型时期日益提升的公众参与能力对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故事内容上,专家的论证逻辑应切实地回应公众关切,而不能止步于技术信息发布。在沟通方式上,权威的专家声音多是借助传统媒体或政府发出,反而让公众产生质疑。若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等积极搭建第三方的对话平台或者积极使用新媒体,将有利于专家与公众的磨合沟通。
  概括而言,实现具有建设性的专家—公众风险沟通模式需要专家、公众、媒体,乃至政府企业在风险沟通中的共同努力,在决策程序与制度安排上真正尊重公众的风险故事,整合不同的风险知识,重塑相互信任的沟通语境。[29]■
  
注释:
①陈柳钦:《PX项目亟待突破“塔西陀”陷阱》,《中国能源报》2013年8月12日
②伍麟、王磊:《风险缘何被放大?——国外“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与实证研究新进展》,《学术交流》2012年第1期
③⑤⑥⑦[17][18][19][20][21][22][23][24][25][26][28]彼得·M·韦德曼、马丁·克劳伯格、霍尔德·舒茨:《领会复杂风险事件的放大:应用于电磁场案例的风险情境模式》,载尼克·皮金、罗杰·E·卡斯帕森、保罗·斯洛维奇编,谭宏凯译:《风险的社会放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④BeckU. (1997).?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Rethinking modernity in the global social order?(Vol. 1). Cambridge: Polity press.转引自Heath, R. L.PalencharM. J.ProutheauS.&Hocke, T. M. (2007). Nature, crisis, risk, scienceand society: What is our ethic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1(1)34-48.
⑧⑨[29]Kinsella, W. J.?(2007).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 Toward a Critical, Constitutive Framewor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Retrieved from http://citation.allacademic.com/meta/p171418_index.html
⑩刘云:《中石油云南一千万吨炼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核准》,2013年3月29日,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3-29/4689705.shtml[11]《昆明PX项目引发网民担忧》,新华舆情2013年5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3-05/14/c_124707010.htm[12] 贾华杰:《PX项目是否放在昆明安宁将咨询民意》,2013年4月22日,http://www.eeo.com.cn/2013/0422/243006.shtml
[13]黄橙、李贵君:《昆明市长李文荣:“PX项目”上不上群众说了算》,2013年5月10日,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013/0510/c228496-18637277.html
[14]章轲:《中石油云南项目环评报告遗漏“公众参与”多家环保组织提起行政复议》,2013年7月2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28122.html
[15]吴珊:《PX中的NGO》,2013年7月31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396350&boardid=89
[16]张焱:《环保组织呼吁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停止施工》,2013年8月29日,http://www.cet.com.cn/dfpd/bwdqzg/956080.shtml
[27] Heath, R. L.PalencharM. J.ProutheauS.&Hocke, T. M. (2007). Nature, crisis, risk, scienceand society: What is our ethic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1(1)34-48.
  
曾繁旭 戴佳 杨宇菲/曾繁旭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戴佳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杨宇菲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文得到“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5年度青年项目”资助。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