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观
——对浙江、美国两项受众调查的分析
■任琦
【本文提要】 伴随着数字媒体一起出生成长的“千禧一代”,又被称为“数字世代”。他们的媒介消费习惯有哪些新的特点?他们的日常新闻消费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两项针对浙江当代青年和美国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行为调查,展示了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年轻人日渐相似的多情境、社交化、自我控制、自我表达的新闻消费特点。
【关键词】 数字原住民 新闻消费 受众调查 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06
所谓互联网思维中的重要一环——用户思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理解用户,不仅是现在的,也包括潜在的、未来的用户。
2014年末和2015年初,浙江传媒研究院对浙江当代青年的媒介选择和主流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了解这些“数字原住民”在新闻消费时的行为习惯,以及主流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效果。
巧合的是,在大洋彼岸,由美联社、NORC研究中心和美国出版研究所于2015年3月中旬发布了《千禧一代是怎么获得新闻的》研究报告。所谓千禧一代是指那些18~34岁的青年人,他们成长在数字媒体作为生存环境的社会现实中,是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该报告通过对美国1046名18~34岁年轻人的问卷调查和23名年轻人的深度访谈,对美国第一代“数字原住民”的新闻消费习惯进行了深入地审视和分析。
浙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浙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调研对象主要为18~30岁的年轻人(959人);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为领先的地位,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代青年的数字消费习惯。由于两个研究中被调查的人群在年龄层次上有极大的重合,因此,可以从调查结果中了解两国“数字原住民”在新闻消费中的一些异同。
仍然关注新闻,但获知新闻的方式确实变了
年轻人对新闻越来越不感兴趣,读报纸的不是中年大叔就是老爷爷……这样的论调在两国似乎都非常流行,但是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关注新闻仍旧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在美国,每天关注新闻的年轻人在受访者中占比69%,高达85%的年轻人认为新闻对他们很重要;而在浙江,说自己每天都关注新闻的虽然只有34.2%,但若加上那些看新闻,却不是太经常的人群的话,这个比例会达到91.9%。真正很少或从不看新闻的只有8.1%。
年轻人越来越不关心政治和时事是另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事实是怎么样的?硬新闻也并非那么不对年轻人的胃口,美国近一半的(45%)的年轻人关心5种以上的硬新闻,包括政治犯罪、技术、当地社区及社会事务等新闻,高于流行文化、名人和时尚类新闻话题。同样,浙江年轻人在被问及“平常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网络新闻”的7个选项中,选择: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新闻”的位列前三,远远高于其他选项。但是另一方面,软新闻和实用性新闻也广受青年群体的关注。以浙江为例,娱乐新闻是继上述三项新闻之后的第四选项,且与第三选项占比相差无几。而在美国,年轻人在网上对影音娱乐、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软性新闻信息关注度也很高。
毋庸置疑,新闻依然在人们的网络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获得新闻的方式的确改变了。82%以上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他们获取的新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来自网络。最根本的改变是,美国千禧一代接触新闻往往并不是直接指向新闻提供者,而是伴随着各种情境。比如伴随着社交行为、娱乐、社交性互动,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时,“顺便”了解新闻。他们可能在查朋友圈的动态时“不经意”地“撞”上了新闻,他们可能在娱乐时又无意间和新闻打了个照面。在浙江的调查中,一半以上的(54.8%)受访者承认,自己平时最主要的获知新闻的渠道不是传统媒体,而是通过其他传播渠道,如微博、微信等获知新闻。对于传统传媒机构来说,融合发展相当迫切,因为有80.8%的受访者是通过网站、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的转载获知传统印刷媒体上刊登的新闻的。
新闻的获取正在变得碎片化、多情境化,也正在变得不那么“正式”。针对当代青年的新闻消费习惯,浙江的调查设置了10种情境,包括:专门订阅报刊,闲暇时间阅读;在单位上班(上学)时,闲暇时间翻阅单位订阅的报刊;下班后或周末看电视;开车途中或做家务时收听广播;上下班(上下学)途中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上班(上学)闲暇时间通过手机翻阅;上班(上学)时在台式或笔记本电脑上查看;闲暇时间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如微信、QQ等)了解;玩游戏时通过各种新闻弹窗了解新闻;贴吧或论坛里的各种帖子……因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选,结果收到了3101种回答,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受访者有3种以上新闻消费情境。
对年轻一代来说,数字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这也不难理解,以往一种媒介独大的媒体格局正在变成历史。但是毫无疑问,年轻一代仍旧需要新闻,重视新闻,借助新闻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社交+新闻,不可忽视的新闻平台
和过去人们依赖专业的新闻媒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交往对话的中介不同,今天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绕过新闻媒体,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建立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在手机上刷朋友圈;在微博上互粉、晒想法、传播新闻;在各种各样的QQ群里分享新闻,交流经验观点……蕴藏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之中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新闻”模式,或者说是基于社交的新闻分享。有人说,这是一个“无社交不新闻”的时代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到目前为止,所能给出的最谨慎的回答是肯定的——对年轻人来说恐怕就是这样的。从社交媒体上读取新闻,依赖社交媒体进行新闻分享已经形成青年群体的新闻阅读与选择习惯。浙江受访者在回答他们“获取新闻的网络渠道”中显示了新闻与社交之间的强关联。如果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选择通过“微博”(694人次)和“微信”(632人次)获取新闻的最高;如果是通过PC端的,则以选择“微博”(599人次)和“综合性门户网站”(540人次)为最多(注:此项为多选题)。
不独浙江如此,把目光放到全国范围内,也印证了这个结论。2014年8月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以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和微博为主的三大社交类应用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分别为89.3%、61.7%和43.6%。社交类应用普及后,当用户在网上浏览新闻资讯时,除了新闻资讯类网站以及新闻客户端外,21%的网民会通过微博关注新闻,13.9%的网民会通过社交网站关注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
美国的研究则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交媒体与新闻的关系。有些结论颇有意思:
·社交媒体已不仅仅是与亲朋好友的关系连接,而是成了使用者与世界的连接。
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主要是为了获取新闻而使用社交媒体,但一旦上了社交媒体,近九成的受访者在社交网络上会看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发信息,看新闻,分享新闻,关注外部世界动态和变化。
·脸谱在新闻消费渠道中占据了极其强悍的地位。
近六成的受访者说自己每天都会上脸谱看新闻,其中44%一天会看好几次。调查者列出了包括国际国内新闻、犯罪和公共安全、学校教育、商业和经济政治等24个不同类型的新闻话题。结果其中的13种,脸谱都是受访者获取该项新闻的第一门户,另外7种是第二获得源,也就是说24种不同类型的新闻中的20个话题,脸谱雄霸第一第二来源的地位(图1 图1见本期第68页)。
那么对传统的新闻专业机构来说,他们的机会在哪里?什么样的新闻话题是数字世代容易直接转向专业新闻报道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胜算还在硬新闻上。“政府、商业、国际新闻、健康、环境、交通和天气”这六大类新闻话题,数字世代更倾向依赖传统的新闻报道机构。
控制、选择和互动,做新闻的主动掌控者
但是社交媒体并不是万能的。正如前文所述,尽管网络和社交媒体都是重要的新闻来源,但年轻人的新闻来源是多样的,他们可能使用包括社交、搜索、聚合网站、传统媒体等多种形态在内的媒体平台,每一种新闻话题其实都有多种信息渠道。
而且当美国的千禧一代想进一步了解新闻,挖掘新闻细节时,搜索绝对是不二的选择(57%),另有23%会选择新闻网页,只有7%会继续选择脸谱。更有不少受访者在深度访谈时吐槽脸谱上有太多无用的信息,消耗了太多时间。
“比价、兴趣爱好、生活技能类新闻”以及硬新闻等都是搜索的热点。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上哪儿去继续挖掘新闻细节?主要源于两个因素:熟悉程度和新闻来源透明度。如他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经常使用并能找到对自己有用信息的(网站或者别的新闻来源);也倾向于使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链接的网站来作为自己想进一步挖掘新闻的“目的地”;当然,长久以来建立起的品牌声誉、专业程度也是年轻人考虑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数字原住民们并不是被动接受新闻的一代,相反他们希望把新闻消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话题,不同的情境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去社交媒体看看,还是去聚合网站,或者直奔专业新闻媒体而去。
中国青年一代在新闻消费中也表现出主动参与者的姿态。一个年轻人比较典型的新闻消费习惯是,看完新闻后继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超过55%),关注新闻后面网友的评论(46.9%),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转发、跟帖和评论(33.4%),当然也有20%的人会去权威媒体再求证下新闻的真实可信度。
权威和有公信力,常常是主流媒体的最大资源,也确实是今天信息来源多样生态圈中,传统媒体人的自信心所在。可是对于在“公开、平等,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文化浸淫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权威”的分量也许没有传统媒体人想象的那样重要——比起主流观念中的权威媒体,网络的使用者在新闻消费时更重视自己的搜索和寻找。大部分受访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比较注重新闻来源,偶尔也相信非权威来源”(53%),只有20%只相信权威来源,26%的年轻人则不太重视或根本不在意权威来源。
由此可见,比起被动接受新闻,自主性的搜索、参与式的讨论和自发的二次传播才是今天青年人消费的主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一代对付费新闻的态度。尽管有40%的美国年轻人说他们为某种形式的数字产品付费,如新闻APP,电子杂志、数字报纸等。有意思的是,这个付费比例比他们订阅这些产品的纸质版略低(比如付费订阅数字报的10%VS付费订阅报纸印刷版的16%)。而且也有年轻人在深度访谈中认为,在数字时代,获取新闻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应该为新闻付费。这些年轻人在展望未来时更多地谈到了对新闻机构生产更客观、无偏见新闻的期待。
总的说来,全球化和数字化使全球的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习惯趋同。他们在新闻获取方面的选择更多元化,在新闻消费时更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自己掌控的愿望和更加开放的心态。这些基本特征的勾画,对传统媒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生产不无启迪意义。■
任琦/浙江传媒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8月22日
②《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22日
④《八要点让你了解社交媒体和新闻的关系》,新浪传媒2014年4月29日
⑤《皮尤发布2014年〈新闻媒体状况〉报告》,新浪科技2014年3月28日
⑥How Millennials Get News: Inside the Habits of American's First Digital Generation,美国出版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