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16页
  • 17页
  • 18页
  • 19页
  • 20页
  • 2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职场培养到学院专业教育
——早稻田大学濑川至朗教授谈日本新闻传播教育转型
□雷跃捷 高昊
  传统的日本新闻传播教育往往是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进行,即在媒体职场中开展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因此,与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不同,日本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情况并不多见。2008年4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正式开设新闻传播硕士学位课程,相应成立的新闻学院(JOURNALISM-SCHOOL)也成为日本首个培养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学院。2014年1月至6月,笔者受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负责人濑川至朗教授的邀请,赴早稻田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工作。访学期间,笔者就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关问题,对濑川至朗教授进行了专访。
  
“师傅带徒弟模式”发生了变化
  问: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本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通过“On the job training”(职场训练)来完成。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媒体职场中进行人才培养。而且,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来自各个学科和专业,并非是来自新闻传播专业。这一现象是否至今还存在?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认为这种现象至今在一定程度还存在,主要原因在于:
  日本的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十分重视培养在自己的员工。我认为这一方面是受到终身雇佣制的影响,这也许是日本企业的一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记者需具备较强的采访和写作技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效率比较高。
  此外,我认为,日本实行这一模式还与日本存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简称全国报)有关。在日本,大型的全国报在东京、大阪及福冈等地拥有多个本部(发行基地),在所有的道、府、县均设有分支机构。每个县至少配备6~7名记者。新入职的记者基本上都被分配至媒体的分支机构中。各分支机构中多年前入职的前辈或负责人,为了能让新人早日上手,都认为有必要对新人进行指导。通过新人在分支机构的锻炼情况,媒体可以对新人所适合的领域进行判断,进而进行再次分流。比如有些人会被分配至本部的政治部或者科学部,有些记者被分配至编辑部门,等等。甚至也会产生在分支机构中不停轮换的记者。在分支机构的“On the job training”,也具备对新进记者进行分配的机制。
  还有,从用人习惯而言,一般的媒体喜欢使用如同“白纸”的新人。他们容易被培养成为具有该媒体色彩的员工。而相反,接受过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人,往往会让用人单位觉得其受过专业训练而不再“单纯”,这样会因其可塑性不强而被敬而远之。
  问: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新闻业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主要是互联网发展以及媒介数字化发展给日本的新闻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以报业为例,新世纪以来,报社所有的装备实现数字化变革,加之互联网的登场和普及使得各报社,尤其是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其分社的环境产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随着数字化内容传输技术的日益成熟,原先不需要或很少承担报纸校对业务的分社,现在也需要承担校对等工作,各分社的业务开始变得更加繁忙。对于新闻教育而言,原先承担新人培养任务的分社,开始变得无暇培养新人。
  二是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新闻业务也面临变革。新兴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原先业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产生变化了。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中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前辈们较少,往往无法在这一方面给予新人指导。
  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大众传媒的要求提高,大众传播工作的职业伦理道德也日益受到关注,传媒更多地被赋予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高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来系统完成
  问:虽然在职场进行新闻人才培养已是日本多年的传统,但是据了解还是有一些大学开办了不同层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现在,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有哪些?
  答:开办专门的新闻学院(J-SCHOOL),仅早稻田大学一家。
  其他大学中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有:
  本科教育层次方面,上智大学文学部新闻学科、日本大学法学部新闻学科、庆应大学媒介传播研究所等等;还有就是早稻田大学作为全校性的辅修项目以及政治经济学部的新闻学课程辅修项目。
  研究生教育层次方面,除了早稻田大学以外,还有庆应法学研究科的新闻学课程、北海道大学旅游观光·国际媒介传播学院的媒介研究课程等等。
  问:2005年,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科开设正规的硕士课程“科学技术新闻记者培养计划”;2008年,成立专门的新闻学院;2011年,新闻学院开始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早稻田大学为何要开办专业性强、办学层次高的新闻传播教育呢?
  答: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早稻田大学向言论界、新闻传播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早稻田大学曾于上世纪60年代进行创办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尝试,然而由于受日本新闻传播人才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授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学本科教育未能得以持续开展。早稻田大学创办专业性的新闻学院,就某种意义而言,是对早稻田新闻教育传统的延续。
  其次,面对全球化日益深入和社会发展复杂化的趋势,为了解读、传播更多的全球性、社会性问题,需要大量专业化程度高的新闻人才。以2011年发生的“3·11”东日本大地震为例,媒体在地震发生前应当更加积极地针对核电的防灾政策进行批评;从东日本大地震的媒介报道来看,更多的是“大本营发表”,若媒介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的话,报道会显得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因此,在现如今,培养专业性强、层次高的新闻传播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问:早稻田大学将新闻学院设置在政治经济研究科内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其一,政治经济学术院是早稻田大学最具传统的学术院;政治经济学也是早稻田大学实力最强的学科。其二,如亚里斯多德所言,政治学是“栋梁性学问”(Master of Science),是以人类善举和善制为对象的实践性学科,具有疏通各学科的统合性的特征。
  实际上,政治经济学术院里拥有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文化及科学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这些资源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而言更为有利。
  问: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是基于何样的标准来选拔新闻传播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对学生之前所读专业是否有特别的考虑?
  答:硕士研究生招录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会考虑考生报考新闻学科研究生的缘由和动机。其次,对活跃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的业界人士比较欢迎;第三,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较强的思辨性思考能力。招录研究生时,对本科所学的专业并无特别要求。留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日语能力,如果还懂英语的话会更好。
  博士研究生招录时,首先注重考生的研究能力,这与其他的学科并无差异。但是,具有媒介从业经验的人会优先考虑。
  问: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是基于何样的目标和理念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
  答:早稻田大学的新闻学院,是以培养高度专业化职业记者为教育目标。新闻学院秉着“记者需必备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智力型专业技能”的理念而建成。
  一是培养职业性的记者。实践中遵守伦理、掌握知识、技能;能够完全适应21世纪新媒介环境;能使用多种媒介形式,能从既存媒体内部进行变革。
  二是培养专业型记者。具备能够“发现、解读、传播”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路径的能力。
  三是培养具有亚洲视野的记者。培养熟悉亚洲其他地区的日本籍记者,或者培养熟悉日本的非日本籍记者;能够为构建亚洲公共圈做出贡献的记者,以及能与亚洲实力较强的新闻传播研究院(机构)建立合作的记者。
  因此,为了实现以上的人才培养愿景,早稻田大学在设置新闻学院的时候便追求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对话与融合,学院与业界的联合。新闻学院也在努力创造学院派的研究者和新闻业界的实务专家相遇与碰撞的机会。
  新闻学院培养学生主要有两大思路:一是培养预备成为新闻记者、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毕业生;二是为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提供补充新知,并将其实践经验体系化的继续教育。
  
课程设置的五大理念
  问:早稻田大学新闻学课程的设置方面持有什么理念?课程设置的基准是什么?
  答:在课程设置方面,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持有五大理念,即“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对新闻传播及媒介角色的深刻洞察”、“专业知识:基于宽泛的专业视野理解科学知识和哲学”、“采访和表达能力的职业化技能”、“现场知识: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这五大理念都一一体现在新闻学的课程设置方面。
  “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在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这一能力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优秀的新闻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对权力进行监视也是新闻的重要功能,具有批判精神十分重要。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要从社会公正的视点,以构建更加良好社会为前提提出问题。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基于该理念,设置了相应的科目:一是方法论科目群(新闻学课程),主要有政治学研究方法(数理分析、经验、规范)、方法论讨论小组(经验、规范、数理分析)、数据分析、研究设计、言论自由基础理论、公共哲学、高级计量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是必修科目群(经济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据分析,等等。
  “对新闻传播及媒介角色的深刻洞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需要重新考问新闻的意义以及媒介的功能。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世界构造的大变革。要想以专业的新闻视角从事本真的实践活动,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学习新闻及媒介的结构、历史及理论。基于该理念,设置的课程为:一是核心理论科目(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媒介研究讨论小组(分为新闻的使命、报道现场论、媒介产业论等方向)、新闻·媒介研究(包括新闻理论、新闻研究、影像新闻研究、大众传播理论、大众媒介法及伦理、媒介史、社交媒介论、亚洲新闻、媒介新时代的电视报道等等);二是核心科目(经济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新闻研究讨论小组(分为经济新闻研究、经济媒体研究方向)、新闻·媒介研究(新闻研究、新闻理论、大众媒介法及伦理、媒介史、媒介产业论、广告理论等等)、经济新闻·媒介研究(实证分析入门、经济分析入门、经济史入门、经营史入门、企业分析入门等等)。
  “专业知识:基于宽泛的专业视野理解科学知识和哲学”:新闻记者不仅仅需要知晓政治、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系统地获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哲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以宏观视野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在科目设置上:一是核心理论·专业科目(新闻学课程),主要分为政治(现代日本的政治进程、舆论研究、政治宣传论、政治学入门、政治传播等)、国际(国际政治学入门、日本外交论、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现代亚太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政治等)、经济(经济学入门、日本经济分析入门、现代日本经济与金融·企业治理、产业经济等)、社会(公共性与安全、宪法理论、司法制度论、犯罪与法、现代社会学、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等)、文化(亚洲·日本文化论、文艺批评论、读书文化史研究、电影中的国际政治、演剧与媒介等)、科技(科技政策论、科学方法论、科学史、自然科学概论、生命伦理、进化人类学入门、风险管理、医疗与媒介、医学概论、环境问题等)、综合研究(智能论、地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网络社会和民主)等领域;专业研究科目(经济新闻课程),包括经济学史、统计学、日本经济分析入门、金融论、社会政策、公共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医疗经济学、开发经济论、现代日本经济与金融·企业治理、环境经济·政策论、可持续性发展及国际开发合作等等。
  “采访和表达能力的职业化技能”:新闻记者需具备独立获取接近事实真相的信息的采访能力,以及在分析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文章、视频及照片等作品向受众传播的表达能力。通过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采访、表达等实践性技能。所设置的科目有:一是核心实践科目(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实践(Newsroom、报纸阅读法、朝日新闻讲座、科学传播实习、文章表达、个案研究等)、媒介制作实习(影像纪录片、影像新闻、图片新闻、网络音视频新闻、调查报道方法、杂志编辑、报纸编辑、杂志编辑等);二是核心科目(实践科目、经济新闻课程),主要有新闻实践(经济Newsroom)。
  “现场知识:基于田野考察的思考”:在实践课程中,重视在现场的采访。通过实习,学生们可以直面所发生的事件,以养成观察现场的视角。所设相关科目主要体现在新闻学课程的核心实践科目的实习环节和经济新闻课程中的核心科目(实践科目)中的实习环节。
  问:中国的新闻学专业往往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核心课程。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闻学专业是否设置类似的核心课程?
  答:到目前为止,方法论科目为必修(主要课程设置见上一问题)、实习科目为必修。2014年课程改革后,在之前的必修课基础上,增加新闻实践基础、论文写作基础、新闻·大众传播基础理论、新闻写作入门为必修课程。
  
专业新闻教育将更重要
  问: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就业去向如何?是否都与媒体有关?既然日本媒体持有职场培养人才的倾向,那么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从就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在媒体就业,或是在企业从事公共关系、企业宣传相关的工作。
  一般而言,媒体的人事部门已经逐渐理解J-SCHOOL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招录的面试官往往是一线人员,如部长或负责人,持有传统的“职场培训教育”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也还有人觉得新闻学毕业生令人“头大”而敬而远之。但是,从2013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有一些学生获得朝日新闻社和共同通讯社录用内定,这也说明因为学长们在一线的活跃使得用人单位逐渐改变原有的观念。
  问:在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传播的媒体被称为新媒体。日本的新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影响?
  答: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日本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职场培训教育模式遭受挑战和发生变革。一方面,传统媒体开展新媒体业务时,前辈和领导由于缺乏相应的新媒体工作经验,无法向后辈、年轻人传授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开始失灵。另一方面,新兴的媒介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也无法建立成熟的培训体系。新媒体企业的采访报道人员很大部分来自传统媒体,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报道经验,但是对新媒体传播经验也有所缺失。所以,大学的新闻教育,尤其是新媒体相关的新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无论是传统媒体企业和新媒体企业都对大学的专业新闻教育持有期待。
  早稻田大学设置新闻学院时,正值新媒体发展之时。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便开始注重新媒体相关课程的设置,如“网络视音频传播”、“网络新闻报道”、“网络社会与民主”等课程。而且,新闻学院的前身“科学技术新闻课程”积累了大量教授科学技术传播相关课程的经验。新闻学院的师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理工科背景。所以,在成立新闻学院之始,早稻田大学已经认识到新媒体新闻教育的重要性。
  问:您对日本新闻传播教育有何展望?
  答:一是大学新闻教育将变得更为重要。“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的新闻业界和学界都在重新思考新闻应有的状态。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很多媒介报道往往直接使用政府的公开信息,使得报道成为“大本营发表”,失去了媒介应有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面对核辐射和灾害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新闻界也缺少相关专业性的记者,使得报道无法深入。总体而言,日本的新闻界缺少具有独立自主问题意识和较强专业知识的记者,这不是媒介企业能够培养出来的。这使得大学的专业新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重新思考新闻的意义与公共性。通过“3·11”东日本大地震,透视出人们对媒体存在不信任感。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靠媒介传播技能所能解决的,需要更多地去思考为什么要采访、需要采访什么等理念层面的问题,思考作为记者的使命感何在。这些问题也是今后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是实验性实践前沿问题。一些前沿问题的出现,使得单纯靠一个媒介企业或机构无法完成报道和解释,今后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倾向会越来越多。专业性的大学新闻教育能够为企业合作提供一个综合性平台。因此,今后新闻学院会加强大数据新闻、调查报道、创业者新闻等课程的设置。
  问:您对中日两国有关新闻传播教育及研究的合作和交流,有何想法和期待?
  答:很遗憾,目前中日关系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这与媒体报道也不无关系。改善中日关系,需要媒介发挥重大作用。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熟知日本的中国籍记者”和“熟知中国的日本籍记者”为目标。从这一意义而言,有必要就媒体如何在改善中日关系发挥作用等问题上,进一步加强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合作和交流。■
  
作者雷跃捷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高昊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收听收看中心编辑。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