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3页
  • 94页
  • 9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高超的摄影技艺 过人的心理素质
——泰勒·希克斯的普利策专题摄影奖获奖作品评析
□郭建良
  第98届普利策奖2014年4月15日揭晓。业界谈论最多的是花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美国版)》的“公共服务奖”,但传播效果最好的当数摄影奖作品,任何一家报纸只要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普利策奖新闻的,多半会选择使用摄影奖获奖作品,因为图片的传播优势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纽约时报》再次通吃摄影奖
  今年《纽约时报》拿下了普利策奖中仅有的两项摄影奖: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因报道发生在肯尼亚内罗毕一家高档商场的恐怖袭击事件,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乔希·哈纳(Josh Haner)因拍摄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一名幸存者的康复进程,获得专题摄影奖。这是该报第二次“通吃”摄影奖。上一次是在2002年,该报凭借对“9·11”事件的摄影报道赢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凭借着“9·11”之后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战区的拍摄采访获得专题摄影奖。那一年《纽约时报》共拿下了7项普利策奖,其中6项与“9·11”及之后的反恐报道有关。如此辉煌的业绩有赖于上任不到一周就赶上“9·11”的倒霉总编辑豪厄尔·雷恩斯(Howell Raines)的出色领导。说他是倒霉总编辑还因为他只干了一年零九个月,就因为年轻记者布莱尔新闻造假丑闻,于2003年6月4日引咎辞职,成为该报史上最短命的优秀总编辑。
  《纽约时报》新闻摄影的实力由此也可见一斑。正如负责新闻图片的助理主编米歇尔·麦克纳利(Michele McNally)所说:“这两个奖项认可了我们新闻摄影的水平与《纽约时报》报道的总体水平是一致的,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是全世界最好的。”
  
一组照片三大赛事获奖
  两位获奖者中,34岁的乔希·哈纳此前并无多少有影响的作品问世,在业界也没有太高的知名度,此次获奖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而44岁的泰勒·希克斯则是一位身经百战、硕果累累的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此次获奖确是实至名归。
  这是泰勒·希克斯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上一次是在2009年,他因参与《纽约时报》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摄影报道赢得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更早的2006年,希克斯就曾获得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最佳报纸摄影记者奖。而他的这组“肯尼亚超市大屠杀案”(Massacre at a Kenyan Mall),在获得普利策奖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多项世界级赛事的奖项,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几项:在2014年2月11日揭晓的第71届POYi(Picture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图片奖中,获得新闻故事一等奖;在2014年2月11日结束的第35届世界新闻设计大赛上,这组照片中的一张获得突发新闻摄影银奖;在2014年2月14日揭晓的第57届“荷赛”上,荣获突发新闻摄影类组照二等奖。这三项赛事均属全球新闻摄影顶级赛事。
  
照片的拍摄与最初的使用
  2013年9月21日,肯尼亚内罗毕西门超市发生屠杀案,事态4天之后才得以平息。世界著名新闻媒体摄影记者云集内罗毕采访,大量优秀作品频见报端,希克斯的作品只是这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分。
  事发之时,恰好在内罗毕的希克斯距离案发地点只有几个街区远,他立即赶到现场,和搜索歹徒的军警一道进入了商场拍摄,并在接下来恐怖分子与警方对峙的数天里持续采访,才有了后来获奖的这组照片。
  但是,这组照片最初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作为该组作品标志性照片的“三人伏地躲避枪击”(封三 见本期封三左中)最初也少有报纸用在头版。检索2013年9月22日至25日每天数百份海外报纸头版后,只发现在南非德班出版的《水星报》(The Mercury)于9月23日将这幅照片剪裁后发在了头版。编辑裁掉了原作周围几乎所有的环境内容,只留下了三个人物形象,原作紧张的现场气氛被严重削弱了,传播效果远不如原图(图1 图1见本期第94页)。
  希克斯居高临下拍摄的另一张照片被23日英国《卫报》发表在头版头条:警察和军人在地上匍匐前进搜索罪犯。歹徒在暗处,军警在明处,画面上军警们的动作都十分谨慎(图2 图2见本期第94页)。
  但是,希克斯并没有将这幅照片列入参赛作品之中,而是选择了这个视点拍摄的下一个瞬间照片参赛。被选中的照片画面上警察匍匐前进的动作更加标准、姿势更加专业,警察机警地回头张望也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比较来看,的确比《卫报》头版照片更具有现场感和紧张气氛(图3 图3见本期第94页)。
  在希克斯这一组19张照片中,当初发表在报纸头版的寥寥无几,就连他的东家《纽约时报》也仅在头版使用了其中的一幅。
  
最能代表作者专业水准的照片
  2013年9月22日,也就是枪击案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使用了这组照片中的“便衣警察持枪搜寻凶徒”。这是这组照片中最能代表希克斯专业水准的一幅。画面上的主体形象是蹑手蹑脚、以交叉步侧身沿着滚动电梯拾级而上的警察。他张开双臂,右手平拿着手枪,左手保持着平衡。希克斯紧跟在这位警察的身后,以极低的角度几乎伏在电梯上拍摄了这幅照片。
  从照片上较大的背景范围以及主体和背景的透视关系看,当时希克斯使用了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镜头几乎就贴在警察交叉步的后脚上,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拍摄,记者本能的反应应该是使用长焦镜头躲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伺机拍摄,希克斯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意味着他要冒着比警察还大的风险。警察有枪,且可以四下张望,遇到危险可以及时躲避。希克斯却只能透过取景器专注于眼前的拍摄对象,无暇顾及其他。这需要非凡的胆量。
  从《纽约时报》对这张照片的使用看,虽然是在头版头条,却只给了五分之三宽的版面,显然对该照片的价值评估还不够充分。当然,《纽约时报》在照片使用上惜“版”如金,行内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头版(封三 见本期封三左上)。
  从放大以后的该照片看,画面的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警察的手枪上。由于手枪与警察的面部相对于相机镜头来说处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警察的表情也在焦点上。这样,画面中最核心的视觉形象就因焦点的精准而得以清晰地表现。从警察被虚化了的左手来看,当时希克斯选择使用了非常慢的快门速度,这快门速度甚至低于蹑手蹑脚的警察轻缓的动作。据此判断,希克斯当时使用的快门速度应该是1/30秒。这一快门速度即便是在和平环境下,手持相机拍摄也是相当不保险的,按动快门的时候哪怕是轻微的呼吸造成的震动都会令整个画面拍虚,更何况是在冷枪时而响起、气氛异常紧张的屠杀事发现场。心理脆弱的人,手都会发抖,技术动作都会变形,焦点都很难找准。希克斯却在如此低的快门速度下,做到了该实的地方实,该虚的地方虚,以虚实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表现紧张气氛。这不但需要精湛的摄影技术,更需要过人的心理素质。
  “便衣警察持枪搜寻凶徒”本身的表现力,以及照片所反映出来作者的沉着勇敢,深深打动了读者和报纸编辑的心,9月2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版的《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头版头条拿出五分之四宽的版面发表这幅照片。
  2013年底,《纽约时报》在年终盘点新闻摄影作品的时候,再一次发表了这幅照片。大概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终于发现了这幅照片当初被低估了的价值,这一次舍得给版面了。2013年12月29日,《纽约时报》在内页上把整个一版都给了这幅照片。原本横幅结构的照片被剪裁成了竖幅,裁掉了画面右边的产品海报和左边的天棚,使得警察的主体形象更加醒目,面部表情以及手枪更加突出(图4 图4见本期第95页)。版面设计得非常简洁:除了必要的报纸出版信息,就是天头处的通栏大字标题“年度照片”,甚至连照片的标题和文字说明都省略了,只标明了照片作者和媒体名称。
  这个版面被《纽约时报》选中拿去参加了由国际新闻设计协会(SND)和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纽豪斯大众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第35届世界新闻设计大赛,角逐“摄影作品/单张照片”类“专题摄影”项目的奖项。该奖项参赛要求是:“作品必须是首次使用或者是本报摄影记者的原创;为摄影作品提交一张完整的版面;评委只评参赛作品,而不是整张版页”。编辑在这个版面上极力突出照片,大概也是奔着一年一度的这项赛事而去的吧,不然的话直接拿着首发这幅照片的那个头版去参赛就好了。结果赢得银奖。
  在超市里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一般记者会选择上调感光度以保障较高的快门速度。但是,上调感光度会牺牲掉画面像素的技术质量,噪点会变大,颗粒会变粗,希克斯没有这样做,宁可冒险使用低快门,也要保障画面技术质量。这除了需要强大的心理定力外,还应了那句老话,叫做“艺高人胆大”。
  
  普利策奖评委会对希克斯获奖作品“肯尼亚超市大屠杀案”的评语是:“富有技巧和勇气”。评语虽然简短,却像希克斯照片的焦点一样极其精准,一语中的。 ■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版面设计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