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48页
  • 49页
  • 50页
  • 5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研究
□谢天勇 张国良
  【本文提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三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之一的QS发布的三年(2012~2014年)“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排名数据,获得若干具有启迪意义的结论,如该学科领域排名总体呈现“西强东弱”态势;中国(大陆)的表现不够稳定,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尚未获得应有地位;中国(大陆)国内学科评估指标中,引导、激励、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制和因素依然偏弱,导致“内强外弱”的局面。这些发现,将有益于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 国际影响力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中图分类号】 G201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率先进行世界大学排名,引起各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3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英国QS(Quacquarelli Symonds,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①英国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中国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即“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世界大学评估机构,并出现了众多相关研究(集中于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新闻传播学领域尚付之阙如)。
  总的来说,其推动学科建设的作用得到肯定,尽管它们的各自缺陷也受到批评,如测量指标不够完善、文科权重不够充分等。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已不能无视其存在和影响,这些机构的排名被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英美国家一流大学引用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排名越靠前的大学,在学校网页等宣传窗口中对大学排名的引用率越高。②
  除了对于大学的综合评价之外,它们也推出了对于学科的评价。但遗憾的是,THE和ARWU都失之宽泛,就文科分类而言,前者只粗略分为“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两类,后者也只分为“社会科学”、“经济学/商学”两类,唯QS较为详尽,不仅分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两大类,而且,将之进一步细分为6类和8类,共计14类,这就为各国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了解、评估各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表1 表1见本期第48页)。
  如表1显示,QS的学科排名中,包括了“传播与媒体研究”(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大体相当于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科”,这就为我们考察其国际影响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础数据。
  
一、研究方法
  首先,就QS的方法而言,其运用5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世界大学和学科,即:
  1.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
  2.雇主的学生就业评价(Recruiter review),占10%;
  3.教师与学生的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占20%;
  4.教师成果的人均被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
  5.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占10%。
  总的来看,这一指标体系虽不精细,但大体覆盖了科研、教学、学术影响、国际交流等方面,其显著特点是,相对偏重“口碑”(1、2皆属此类),因而,对于文科学科的评估尤具参考价值。
  其次,就本研究的方法而言,我们将依据QS发布的近三年(2012~2014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纵向、横向比较,国际、国内比较,境外、境内比较等,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结论。
  
二、主要发现
  (1)总体的态势
  QS的学科排名,始于2012年,每年发布各学科领域的世界前200名院校,因而,我们可观察到自那时以来的三年数据(表2 表2见本期第49页)。
  由表2可知,三年来的总体变化不大。2012年,在“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世界前100名的学校里,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这一数字依旧,但实际上,有3个国家(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出局了,另有3个国家(西班牙、瑞士、爱沙尼亚)入列了。
  从2014年的数据看,22个国家和地区里,美国份额有所减少,但仍然独占鳌头,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英国增长较快,紧随其后,约占六分之一;澳大利亚始终保持第三,接近十分之一。它们三者合计的比例超过了半数(51%)。
  如果按洲别看,则分布如下:美洲占40%(其中,北美洲占39%),欧洲占36%(其中,西欧占35%),大洋洲占9%,亚洲占15%,呈现出明显的“西强东弱”的态势。
  (2)中国大陆的状况
  就中国(大陆)状况而言,起伏相对较大,其跻身新闻传播学科世界百强的院校,从2012年的5所,减至2013年的1所,再增为2014年的2所。可见,整体而言,不够稳定(表3 表3见本期第49页)。
  表3显示,连续三年“世界百强”榜上有名的院校仅有1所,即北京大学;连续两年上榜的院校,也只有1所,即上海交通大学;另有一年曾上榜的院校3所,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换言之,三年里至少上榜一次的院校,共计5所,但其中的南京大学于2014年跌出了前150名。如此看来,国际影响力相对比较稳定的“第一梯队”院校,实为4所,即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
  作为“第二梯队”,即处于前151~200名、较有潜力在近期内问鼎“世界百强”的院校,除南京大学外,还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计也是4所。
  综上所述,以上8所院校,当前走在了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科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前列,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表现最为突出。
  (3)与亚洲和港台地区的比较
  如果说,中国(大陆)在总体上与美英等国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但与亚洲其他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小,值得对比、参照。
  表2显示,在“世界百强”的亚洲国家及地区里,从2014年的数据看,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院校,可分为4个层次:首先,韩国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名列前茅(5所);其次,香港不仅出色,而且稳健(3所);再次,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并驾齐驱(2所),但日本退步明显,而仅有几百万人口的新加坡令人刮目相看;最后,台湾的状态则不太理想(1所)。
  作为参考,列举这批——除中国(大陆)外的——院校如下(括号内为前101~200名):
  韩国(5所+6所):高丽大学、首尔大学、延世大学、仁荷大学、成均馆大学(中央大学、梨花女子大学、汉阳大学、庆熙大学、釜山国立大学、西江大学);
  中国香港(3所+1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日本(2所+4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新加坡(2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国台湾(1所+2所):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值得中国(大陆)同行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学习、借鉴这些国家、地区(尤其是韩国、香港、新加坡)的经验,从而尽快缩短与它们之间的差距。
  虽然本研究旨在考察国际影响力的状况,而非探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但受QS排名指标及领先院校实践的启发,不妨在此简述国际化的一般路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与世界顶尖机构(院校、学术团体、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国际优秀人才的招徕和培养、国际前沿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国际高端会议的参与和举办、国际一流论著的发表和出版、国际知名刊物的创办和发行。
  (4)与国内排名的比较
  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对照了国内相关排名,发现其与国际排名不尽一致。
  (表4 表4见本期第51页)显示,从国内最为权威的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新闻传播学科评估数据看,前10名的12所(有3所并列第10名)院校中,只有2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入2014年QS世界前100名,只有4所(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前200名,共计6所,显然差异较大。即国内影响力居于前10名的12所院校中,只有六分之一进入国际影响力居于前100名的行列,只有二分之一进入国际影响力居于前200名的行列。
  反过来看,2014年QS前200名的8所院校中,有2所未进入教育部前10名,一是南京大学(并列前11名,实为前13名,接近前10名,因其尚未获得博士点而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是西安交通大学,未参与评估。
  由此可见,这一学科内外影响力不平衡(半数院校“内强外弱”)的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目前中国(大陆)国内学科评估指标中,有助于引导、激励、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制和因素(即上述国际化的一般路径)尽管已有明显优化,但总体而言依然偏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简要结论
  最后,概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QS三年来的数据分析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态势;
  2.中国 (大陆) 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够稳定,较稳定进入世界百强的院校,目前仅有2所,在世界和亚洲范围内,尚未获得应有地位;
  3.根据QS排名的指标及领先院校的实践,国际化的一般路径,可归纳为与世界顶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国际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国际前沿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国际高端会议的参与和举办、国际一流论著的发表和出版、国际知名刊物的创办和发行;
  4.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科的国内排名,与国际排名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出现了半数院校“内强外弱”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目前国内学科评估指标中,有助于引导、激励、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制和因素依然偏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①据《维基百科》介绍,QS的缘起为,1990年由当时还在沃顿商学院修读工商管理硕士的Nunzio Quacquarelli创立,最初发布有关商科课程的信息与排名,后于2004年与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合作,共同推出了世界大学排名,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其终止与泰晤士(THE)合作,开始推出自己独立的排名,从此,与THE、ARWU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
②谢亚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茅锐、张明珠:《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的变化及提升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6期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