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
——“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之三
□周葆华 胡叶楠 寇志红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一项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N=1631),描述和分析当前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状况。调查发现:网络新闻从业者在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同时,也在使用传统媒体,其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呈现“电视>报纸>广播”的特征。他们平均每天上网近9小时,主要的网络活动是使用微信和微博。他们已经较为频繁地运用网络,特别是新兴社交媒体服务于新闻工作,其最主要的运用是获取背景资料和补充报道素材。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达以个人日常生活、社交性转发和公共事务表达为主,同时也部分地披露出新闻生产和新闻业的“后台”。
【关键词】 新闻网站 新闻从业者 媒介使用 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14
作为专门从事网络新闻生产的职业群体,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呈现怎样的形态?身为网络的“重度用户”,他们是否还使用传统媒体?他们使用网络的基本特征为何?主要在互联网上从事哪些活动?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影响的日益深入,它们在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网络新闻从业者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达哪些内容?他们对新媒体影响的观念又是怎样的?回答有关媒介使用的这些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网络新闻从业者这一群体的全面理解,而且由于“媒体间议程设置”(inter-media agenda-setting①)机制的存在,他们的媒体使用也可能影响其新闻生产过程与内容产品,因此,分析他们的媒体使用,也就对有关网络新闻的整体研究具有了更为宽广的意义。为此,本次“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 ②专门调研了这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集中报告相关的研究发现。
一、传统媒体使用
网络新闻从业者是否还使用传统媒体呢?调查发现:大多数网络新闻从业者同时也在使用传统媒体,但也有一成左右(10.4%)已完全不使用报纸、广播、电视中的任何一种。进一步检验发现:相比于同时使用传统媒体的同行,这部分从业者的男性比例更高(48.2% vs. 39.6%,卡方检验p<.05),平均年龄更轻(28.3vs. 29.2周岁,均值t检验p<.05)。
就三大传统媒体的使用而言,呈现“电视>报纸>广播”的基本特征:近八成的网络新闻从业者(77.1%)收看电视,平均每天收看电视时间为65.2分钟;63.6%的受访者阅读报纸,平均每天阅读报纸32.1分钟;48.7%的受访者收听广播,平均每天收听广播34.1分钟。就三类新闻网站从业者的比较而言: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最低,仅有68.9%收看电视、45.0%阅读报纸、36.4%收听广播,而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尤其是地方新闻网站的从业者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显著更高(表1 表1见本期第65页)。
就网络新闻从业者最经常接触的具体媒体而言,调查发现:受访者最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提名比例24.3%),紧随其后的是《爸爸去哪儿》(11.7%)③,随后依次包括《焦点访谈》(3.2%)、《快乐大本营》(2.6%)、《新闻直播间》(2.5%)等;最经常阅读的平面媒体是《人民日报》(提名比例9.3%),第二位是《新京报》(7.6%),随后依次包括《南方周末》(5.9%)、《北京晚报》(3.7%)、《三联生活周刊》(3.7%)等④。
二、新媒体使用基本特征
对“全员皆网”的网络新闻从业者而言,网络无疑是其工作、生活中的“第一媒介”。调查发现:全国网络新闻从业者最早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是1995年,其平均网龄为13年(即约2001年开始上网)。其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530.3分钟(近9小时)。
在上网终端的选择上,以电脑和手机为主,使用比例分别达到99.5%和94.7%,而选择平板设备(PAD)上网的比例也有四成以上(43.3%)。但就上网时间而言,由于工作的关系,网络新闻从业者使用电脑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天达到437.4分钟(超过7小时);其次是手机上网,平均每天94.7分钟(约1.5小时);第三是平板设备上网,日均66.7分钟(约1小时)⑤(表2 表2见本期第65页)。
调查发现:虽然微博(97.7%)的用户比例略高于微信(96.5%),但就使用频率而言,网络新闻从业者在互联网上进行最多的行为是“浏览微信”(均值=3.93),其次是“浏览微博”(均值=3.88),第三是“转发、评论或发布微博”(均值=3.31),随后依次是“网络购物”(均值=3.28)、“转发、评论或发布微信”(均值=3.19)、“收看(听)网络视(音)频”(均值=3.06);相对较少进行的行为包括“浏览天涯、贴吧等社区论坛”(均值=2.13)、“在网络论坛/社区发言或评论”(均值=1.82)、“网络游戏”(均值=1.54)等(表3 表3见本期第66页)。
对三类网站新闻从业者的上网行为频率进行均值比较⑥后发现:他们使用微信(包括浏览和发布)、购物、音视频以及游戏的频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微博和网络论坛两类应用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商业新闻网站的从业者浏览微博的频率(均值=4.37)显著高于中央(均值=3.78)和地方(均值=3.74)新闻网站的从业者,其转发、评论或发布微博的频率(均值=3.88)也显著高于后两者,而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发布微博的频率(均值=3.26)也显著高于中央新闻网站从业者(均值=3.03);就网络论坛而言,则以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的使用频率为最高(浏览均值=2.26,发言均值=2.04),显著高于中央(浏览均值=2.05,发言均值=1.68)和商业(浏览均值=1.97,发言均值=1.59)新闻网站的从业者。由此也形成了三类新闻从业者网络行为排序上的差异:对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从业者而言,其最主要的网络行为是浏览微信,而商业网站新闻从业者最主要的网络行为则是浏览微博。
本次调查还询问了网络新闻从业者使用较多的新闻客户端,结果显示:他们使用最多的是网易新闻客户端(提名比例为19.7%),其次为新浪新闻客户端(15.7%),第三是腾讯新闻客户端(12.0%),随后依次是搜狐新闻客户端(4.7%)和微信平台(4.6%)等。手机系统方面,使用IOS和安卓的受访者最多,所占比例均为46.4%,其他系统(如Windows、塞班等)的使用者则很少。
三、新闻工作中的新媒体与社交媒体使用
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基于其及时迅速、无远弗届、扩大信源、便于互动等优势,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包括网络新闻从业者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本次调查发现(见表4):除“‘翻墙’查找相关新闻资料或信息”一项外,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运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搜索新闻资料、寻找新闻线索、关注新闻人物、促进受众互动、增进同行交流等方面的使用比例都已达到九成以上。
具体而言,网络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最多的是“搜索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资料”(均值=4.00),其次是“关注新闻人物的博客/微博了解其背景”(均值=3.69),第三是“关注新闻人物或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以获取其观点”(均值=3.64)。随后依次是“关注、浏览新闻界同行的博客/微博”(均值=3.63)、“寻找或征集新闻线索”(均值=3.61)、“利用博客/微博等了解受众的想法”(均值=3.53)、“利用互联网与报道对象联络或采访”(均值=3.19)、“利用博客/微博等与受众直接互动”(均值=3.02)、“利用博客/微博等讨论新闻业务和专业问题”(均值=3.02),而“‘翻墙’查找相关的新闻资料或信息”的频率最低,均值为2.07。
对三类新闻网站从业者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在寻找线索和联络采访两方面,受访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就“搜索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资料”而言,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的运用频率(均值=3.85)显著低于中央新闻网站的从业者(均值=4.08);但除此一项外,商业新闻网站的从业者在网上从事跟新闻工作相关活动的程度均显著高于地方新闻网站的从业者——这些活动包括关注新闻人物或意见领袖的微博、关注同行微博并展开业务交流、利用社交媒体了解受众及与受众互动,以及“翻墙”查阅资料等。不仅如此,在关注同行微博及展开业务交流,以及利用社交媒体与受众互动这三项上,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的活动频率也显著高于中央新闻网站的从业者。对“翻墙”查阅资料而言,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的活动频率不仅低于商业网站同行,也低于中央新闻网站的同行(表4 表4见本期第66页)。
如上所述,网络新闻从业者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比例很高,那么,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主要表达哪些内容呢?调查发现:无论就比例还是频率而言,“个人日常生活”都是受访者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达最多的内容(均值=3.22,比例=95.0%),其次是“转发工作单位官方微博/微信的内容”(均值=2.52,比例=80.7%),第三是“转发单位同事/媒体同行的微博/微信”(均值=2.47,比例=81.4%),第四是“对公共议题或社会问题发表评论”(均值=2.36,比例=82.6%),尽管后三项的比例和频率顺序稍有差异,但上述四项是网络新闻从业者个人社交媒体最主要发布的内容。
与此同时,相当多的网络新闻从业者也已经利用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跟新闻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表达关于新闻业的话语,从而部分地将原本隐而不见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业的“后台”推至公众可见的“前台”⑧。这些“可视化”的表达包括:“披露新闻现场或采编过程中所见所闻”(均值=2.11,比例=79.5%)、“发表对新闻界或新闻工作的观点或看法”(均值=2.09,比例=78.8%)、“表达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感想”(均值=2.08,比例=77.9%)、“张贴或转载个人正式发表的新闻作品”(均值=1.91,比例=69.9%),以及“新闻报道正式上线前的披露或预告”(均值=1.67,比例=65.2%)。相对而言,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较少的是“记录单位内部的一些活动、规章或讨论”(均值=1.13,比例=49.0%),以及“张贴个人或同行‘被枪毙’或敏感稿件”(均值=1.06,比例=44.8%)(表5 表5见本期第68页)。
就三类新闻网站从业者的比较而言,研究发现在所有表达项目上,均呈现“商业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中央新闻网站”的递减趋势,即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达最为活跃,而中央新闻网站从业者最不活跃。其中,经统计检验后发现:除“对公共议题或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一项外,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在其余各项上的表达活跃度均显著高于中央新闻网站从业者,其中在转发单位官微、同事同行微博或微信、披露新闻现场或所见所闻、张贴新闻作品、报道上线前预告、以及张贴敏感稿件上的表达频率也显著高于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而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在转发单位官微、同事同行微博或微信,以及披露新闻现场或所见所闻上的表达程度也显著高于中央新闻网站从业者。
四、对新媒体影响的观念与评价
本次调查询问了网络新闻从业者对一组有关新媒体影响的陈述的评价,以了解他们对新媒体影响,以及新旧媒体关系的观念(表6 表6见本期第68页)。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的新闻自由”这一说法的赞同程度最高,均值达到4.01,且在三类新闻网站从业者的认知中高度统一,其均值均达到4.00及以上;对“互联网会取代传统新闻业”这一说法,受访者倾向于赞同,赞同程度均值为3.15,显著高于五级量表的中值3⑨,这一看法同样为不同类型的网络新闻从业者所共享,其中地方新闻网站从业者对该说法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中央新闻网站从业者;对“网络舆论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有负面影响”的说法,受访者态度中立——赞同程度均值为3.05,虽超过中值3但未达到统计检验上的显著度;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总体是可信的”,赞同程度均值仅有2.91,显著低于五级量表的中值3;而对“公民记者会取代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这一说法,受访者倾向于不赞同,赞同程度均值仅为2.63,不同网站的新闻从业者对该问题的看法也没有显著差异。
五、小结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状况,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网络新闻从业者媒介使用的基本特征:作为专门从事网络新闻生产的职业群体,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以互联网为主。他们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近9小时,主要以电脑上网为主,但手机和平板电脑(PAD)上网也已占到较高比例。他们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是使用微信和微博,其浏览和发言的比例均在九成以上,曾经风光一时的网络论坛和社区等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吸引力已经大幅下降。在高度使用网络的同时,传统媒体依然在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使用版图中占据一定比例。除一成左右更为年轻、男性比例相对更高的从业者外,其余大部分网络新闻从业者同时也是传统媒体的使用者。其传统媒体的使用以电视为主,其后是报纸和广播。
第二,网络新闻从业者工作中的新媒体运用与社交媒体表达: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已经较为频繁地在新闻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特别是新兴的社交媒体。他们最主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来搜索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资料,通过关注新闻人物或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来了解其背景,并获取其观点。由此可见,网络和社交媒体给网络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最大便利是获取背景资料和补充报道素材(如观点)。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显著增进了他们与报道对象、新闻界同行以及受众的联系,相关行为的比例均达九成以上。由于绝大多数网络新闻从业者都拥有自己的微博或微信,这些个人社交媒体也成为他们在为机构生产网络新闻之外更加个性化的表达平台。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达最多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其次是转发自己所服务单位官方微博/微信的内容、其他同事或同行的社交媒体内容,以及针对公共议题发表意见。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已成为他们披露新闻生产过程、表达自身对新闻工作和新闻业意见的重要平台,使得普通受众得以有机会一窥新闻生产和新闻业的“后台”,这也符合有学者所分析的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重要区别——更诉诸透明,更强调对话⑩。有意思的是,除个别题项外,商业新闻网站从业者在工作中运用互联网和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达的活跃度均显著高于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从业者,这应主要与不同网站的市场化程度,及其影响下机构对社交媒体运用的鼓励程度、使用氛围等有关。
第三,网络新闻从业者对新媒体影响的观念与评价: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普遍认为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的新闻自由,倾向于赞同互联网会取代传统新闻业;对网络舆论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判断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判断趋于中立;尽管他们从事网络新闻的专业生产,但他们对网络新闻的总体可信度评价不高;虽然“公民记者”成为当代新闻生产,特别是网络新闻生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网络新闻从业者认为他们并无法取代传统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①如Reese, S. D.& DanielianL. H. (1989). Intermedia influence and the drug issue: Converging on cocaine.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about drugs: Government, mediaand the public, 529-46. RobertsM.& McCombsM. (1994). Agenda setting and political advertising: Origins of the news agenda.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1(3)249-262.
②有关本次调查的前期成果,请参见周葆华、谢欣阳、寇志红:《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构成与工作状况》,《新闻记者》2014年第1期(本次调查的背景介绍与方法设计也可参见此文);及周葆华、龚萌菡、寇志红:《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
③该亲子真人秀节目在本次调查进行期间热播。
④报纸提名中北京本地报纸较多,与较大比例(57.6%)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工作地点位于北京有关。
⑤因对每天上网时间和不同终端的上网时间采取分开测量的方式,且不同终端的上网行为可能同时发生,故这里不同终端的上网时间总和可能大于其所报告的总体上网时间。
⑥本文均值比较的统计检验方式均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了两两比较的多重检验。
⑦本文所有包含“总体比例”、“总体频率”及三类新闻网站从业者行为频率的表格(表3、4、5)均按照“总体频率”进行排序。
⑧周葆华:《从“后台”到“前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业的“可视化”》,《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年第25期
⑨本文所报告的与五级量表中值(3)的比较均经过了单样本t检验。
⑩可参SingerJ. B. (2007). Contested autonomy: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claims on journalistic norms. Journalism Studies8(1)79-95. Karlsson, M. (2010). Rituals of transparency: Evaluating online news outlets’ uses of transparency rit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Sweden. Journalism Studies11(4)535-545.
周葆华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主任,胡叶楠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寇志红系东方网品牌公关部总监。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社会化媒体对转型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CXW021)的阶段性成果。感谢课题组其他成员许吴彬、姚琳琳、谢欣阳、龚萌菡、陆余恬、吕舒宁等对本文写作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