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5页
  • 36页
  • 37页
  • 38页
  • 39页
  • 40页
  • 41页
  • 42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2013年上海市女性新闻工作者调查报告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工作委员会
  【本文提要】 本次针对上海35家新闻单位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调查,发现了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优势、困境和机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特点。首先,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自我能力评价方面较正面;其次,如今的女性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压力场的变化与叠加。她们普遍年轻、素质高、追求理想与品质生活,乐意以新闻作为终身职业,而来自家庭生活、婚姻感情方面的压力成为女性新闻工作者首当其冲的职业障碍。2013年末,上海新闻传媒行业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变革压力。在上述各种压力交叠之下,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有所下降,职业倦怠感则有所上升。
  【关键词】 调查 上海 女性新闻工作者 职业现状 职业自豪感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14
  过去三十年间,全球媒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女记者数量大增。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女性正以空前的规模进入新闻界,在一些国家女记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男性,以至业内一些人断言,“新闻业的未来是女性的”。为了解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优势、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等多方面的情况,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工作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焦点小组定量、定性结合的调查方法,于2013年对上海35家媒体600多位女性从业者进行了调查。①(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1 表1见本期第36页)
  我们还将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同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记者》杂志于2001年完成的《“半边天”名副其实乎?——上海市女性新闻工作者现状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01年调查”)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观察这些年来的变化。
  
一、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职业现状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总体呈现出人数比例越来越高,职能能力越来越强,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强等特点,但同时在评优和晋升方面仍面临性别障碍。
  1.女性从业者占比有较大提升
  调查显示,上海新闻工作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十余年前有大幅提升,现与全国情况基本持平。
  本次调查调取了原解放日报集团和原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员工资料,②发现其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6.81%,女性占43.19%。对比“2001年调查”结果(男性62.9%、女性37.1%),可以发现,女性新闻工作者比例在这十余年里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而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5日,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男性14.0684万人,女性10.7417万人,男女比例为57:43。③也就是说,上海新闻工作者男女比例与全国情况基本持平。
  2.女性对其工作能力持积极评价
  从人员数量上看,新闻工作对女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那么,女性在新闻工作上是否具有某些天然优势?女性新闻从业者如何评估自身的职业水平与工作能力?本次调查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解读发现,超过半数甚至更高比例的女性新闻工业者对女性从事新闻工作持正面、积极的评价。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女性在职业技能、竞争意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不但不输给男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男性更有职业优势。比如女性更认真细致、更值得依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配合等(表2、3 表2、3见本期第36页)。
  3.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场表现与评优机会
  在新闻工作中,是否存在对女性的偏见甚至歧视呢?从“发表作品”、“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出国访问、进修、重大采访任务”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看,八成调查对象认为在“发表作品”方面不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但是在“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出国访问、进修、重大采访任务”机会均等方面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只有约四成的调查对象选择男女机会均等。(表4 表4见本期第37页)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清楚”(占比分别为10.5%、37.4%、26.5%),表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4.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晋升机会
  虽然女性新闻工作者基本占据半壁江山,但从职业晋升角度考察,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进入部门领导岗位和单位决策层的不确定性较大,只有32.2%的人认为在这方面“男女机会平等”或“女性机会更多”(图1 图1见本期第37页)。在新闻界,女性职业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仍然存在。
  但是对于女性较难进入新闻机构决策层的原因,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女性受牵累的事太多(如生育孩子、家庭责任感太强等)”,其次才是“在社会潜意识中存在着排斥女性的倾向”。与“2001年调查”结果比较,可以发现,从女性新闻工作者看来,男女平等的外部环境大大改善,但是女性自身的价值重心定位则更显传统(图2 图2见本期第37页)。
  
二、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
  中国新闻人一向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这个群体的职业使命。那么,这颇有点阳刚之气的职业理想、职业自豪感,在女性新闻从业者哪里如何表现呢?本次调查还着重考察了女性新闻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知、情感与态度等问题。
  1.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有所减退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的受访者认为新闻职业曾给自己带来过高度的职业自豪感。但大约65.4%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同时表示,其职业自豪感因为各种原因有所消退(图3 图3见本期第38页)。
  仅从现象上讲,这是“职业倦怠”的表现,较常出现于特定行业的转型时期或宏观经济低迷时期,是一种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导致的身心俱疲症状。④
  从我们后续的焦点小组调查中看,受访者认为“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每一位上班族、每个行业中。她们表示自己在从业的前5年均不同程度地经历倦怠感,而且跳槽到别的行业的同事也反映了她们在转行后同样会经历职业倦怠。另外,受访者表示,在重大事件或特定事件发生时(比如“两会”时期、突发公共事件时期),虽然工作压力往往更大,但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并不表示疲倦,相反职业倦怠更多地体现在比较日常的、普通题材的报道中。由此可看出,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激情与职业热情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被不断激发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提供制度化的职业培训、增加女性职业参与机会和晋升机会等方式。
  2.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前景与规划
  当然,职业自豪感的衰退还有新媒体冲击下职业环境转型带来的压力,这部分的内容下文另作分析。那么,女性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如何考虑呢?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于转换现有工作持不排斥态度。其中,考虑“在新闻行业之外转换工作”的比例,略高于考虑“在新闻行业之内转换工作”的比例(图4 图4见本期第38页)。在近期的职业规划方面,六到七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最近五年内愿意将个人转换工作的意愿付诸行动。她们或是选择主动作为,或是等机会来了会放手一试(图5 图5见本期第39页)。
  3.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困扰
  是什么在困扰着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削弱了她们的职业自豪感?哪些因素左右着她们的职业规划?本次调查试图分析困扰女性新闻工作者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工作、日常生活、家庭等方面,而前七大问题依次为:
  * 婚姻家庭与工作的冲突(51.5%);
  * 报酬水平偏低,家庭负担重(43.6%);
  * 工作量太大(37.0%);
  * 进修机会少,业务提高慢,兴趣减退(35.9%);
  * 晋升空间和机会有限(33.4%);
  * 技术更新过快(15.3%);
  * 性别歧视(14.0%)(图6 图6见本期第39页)。
  而根据“2001年调查”,当时困扰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最大问题的前六项分别为:缺少进修机会,业务提高慢(45.3%);家务太重影响工作(30.5%);身体不好难以承受工作重任(27.4%);得不到晋升提拔的机会(20.6%);收入低,家庭负担重(13.5%);受到男性歧视(10.8%)。
  综合这两次调查可以看到,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最大困扰并非来源于工作本身或是工作能力的不足,而主要是家庭生活、婚姻感情的冲突,以及新闻传媒环境的变化对从业人员造成的压力。
  
三、女性新闻工作者对新媒体的态度与评价
  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新闻工作者认为“传统媒体必将灭亡”的论调不符合客观事实。她们认为:目前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优势尚未形成,而其传播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的效率仍有待考证,因此暂无替代传统媒体的可能。再者,新媒体的发展尚未释放出所有潜在可能,从业者仍期待它们能表现得更加开放和多元,期待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生更深入、广泛的合作,借以突破目前新闻工作的瓶颈与局限,而非“我在故你亡”的局面。由于本次问卷调查的35个抽样单位中,32家属于传统媒体机构,被调查者的态度可以说明传统媒体在面对传媒技术融合与技术转型中的自信。
  具体到新媒体对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包括: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44.1%)、明显提升工作效率(36.5%)、带来新的同业竞争(34.5%)。总体来看,受访者承认新媒体给自己的个人工作和新闻行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图7 图7见本期第39页)。
  在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问题上,女性新闻工作者强调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表现出学习的兴趣与能力。38%的女性从业者选择在工作中自学,32%希望通过制度性培训来掌握新技术另有30%的受访者选择根据战略需要自行研发,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针对“女性新闻工作者对新技术的期望”的问题,“智能处理海量信息”的需求占首位(图8 图8见本期第40页)。
  由此,我们认为,上海媒体的新媒体机构可以考虑结成松散型的战略联盟,根据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独特优势,以项目化的灵活形式,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提供一次“新媒体新职业”的职业再造机会,比如女性博客专栏、女性新闻网、女性微信专线等。
  
四、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生活品质
  1.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
  中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⑤我国18~64岁的女性中,64.2%健康自评“良好”,最近三年内53.7%的城镇女性做过健康体检。与此相比,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较一般女性更为关注和敏感。这表现在:
  第一,81.1%的被调查对象每年接受健康体检(另有12.3%有体检机会,但没有坚持每年去),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45.9%的调查对象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很好”与“较好”,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第三,只有17.1%的女性新闻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医疗保障能够带来足够的保障,大部分女性表示医保不够充分,缺乏安全感(表5 表5见本期第40页)。
  调查还显示,16.4%的调查对象自2005年来接受过住院治疗,其中治疗次数多为1次或2次。虽然女性新闻工作者患大病的比例较低,但图11显示女性新闻工作者更多地呈现出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状况通常与职场压力相关,常见的不适症状包括:乏力、睡眠不好、眼睛不好、情绪紧张、胃纳不好、头昏胸闷等(图9 图9见本期第40页)。
  2.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作息概况
  75.1%的被调查者通常晚上11点后才入睡,9.4%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作息不规律。从加班时间来看,晚上回家后一般没有继续工作的人数为29.7%。从做家务时间考察,73%的调查对象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而2010年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城乡在业女性工作日用于家务的时间分别为102和143分钟,可看出上海女性工作者的家务时间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大部分女性新闻工作者都面临着私人时间被工作时间挤压的可能(表6 表6见本期第41页)。
  3.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家庭生活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婚姻感情状况较为稳定,夫妻离异的比例相对较低。有79.9%的被调查者认为夫妻感情“非常好”或“较好”。当双方发生冲突时,彼此都表现得较为理性和谦让,只有26.4%的女性新闻工作者表示要更多地迁就男方(表7 表7见本期第41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海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在家庭生活方面,宽容度较高,与一般公众认为上海女性相对比较自我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家务事分配方面,本次调查发现:“主要由女方分担家务事”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丈夫、双方父母或家政人员共同在分担家务。但“由男性主要负责家务”的比例还是远远小于“女性主要负责家务”的比例(图10 图10见本期第41页)。
  如果说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感情生活比较稳定、家务时间相对较少且可分担出去,那么她们来自家庭的最主要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后续的深入访谈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如何处理好孩子与工作的关系是她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家庭冲突,甚至有被访者表示“女性在生了小孩之后,就该考虑转行了”。
  4.女性新闻工作者能否兼顾家庭和事业
  本次调查中,4.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比事业更重要,39.2%的调查对象认为她们能够兼顾二者,但差不多比例(37.1%)的女性认为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图11 图11见本期第41页)。
  主观上来看,女性新闻工作者大多有着较强的事业心,但客观上,新闻职业仍对她们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了影响。在进一步的访谈中,65%的被访者认为新闻工作对她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作息不规律,特别是需要上夜班的时候;其次,出差频繁,照顾家人方面有所欠缺;此外,工作时间弹性大,几乎没有完全下班的状态。这与调查问卷中关于女性新闻工作者个人作息概况的结果大体一致。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稳定导致可以自由掌握的时间难以确保,这不仅会影响到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到了她们的家庭生活品质。
  
小结
  本次针对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调查,发现了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优势、困境和机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特点。
  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职业优势比较明显。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她们认为女性有能力、也有优势胜任新闻工作,其中,79.3%的调查对象认为“女性工作认真细致,更值得依赖”,63.9%的调查对象认为“性别差异对做好新闻工作没有影响”,63.3%的调查对象认为“女性更善良处理人际关系,更容易合作”。同时,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熟练运用外语采编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开展社会公关活动能力三方面的能力强于男性或与男性一样。而以往相关调查所关注的性别歧视现象、“玻璃天花板现象”有所改善,约为20%的调查对象认为“男性进入领导层的机会比女性多”,而在中层领导层,女性数量与男性大体持平。此外,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在健康状况、个人作息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状况普遍高于全国妇女平均水平。在充分的自我意识、职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上海女性新闻从业者十分注意注重职业的自主选择权。
  女性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压力场的变化与叠加。在个人方面,女性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最大困扰不再是来自工作或职业本身的困扰,有高达97.3%的调查对象认为可通过学习和进修来完成工作能力的提升。上海的女性新闻从业者普遍年轻、素质高、追求理想与品质生活,乐意以新闻作为终身职业。而来自家庭生活、婚姻感情方面的压力成为女性新闻工作者首当其冲的职业障碍。本次调查中,“婚姻家庭与工作的冲突”成为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职业困扰,婚姻或小孩成为其职业发展的第一大分水岭,相当数量的女性新闻从业者表示愿意为了家庭和子女适当舍弃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在行业和社会环境方面,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倒逼加剧了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学习压力与适应压力,女性也不例外。在上述各种压力交叠之下,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有所下降,职业倦怠感则有所上升。■
  
注释:
①本次问卷调查从2013年5月中旬开始,至同年10月上旬结束。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市女性新闻工作者进行全面调查(本调查所说的“新闻工作者”,特指在职的记者、编辑、校对、翻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采编部门的负责人等一线采编人员)。前后两次调查共发放电子和纸质问卷609份,回收有效问卷577份,总体的有效问卷率为94.7%,定性访谈于2013年10月进行,焦点小组于2013年11月进行。本次调查涉及的新闻媒体包括:《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新民周刊》《上海日报》、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以及东方网、新民网和解放牛网等3家网络媒体,涉及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单位,基本涵盖了主要媒体类型。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的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年龄层次、教育水平、新闻工龄等基本情况,大致符合上海新闻界的总体情况,因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②本次调查进行时,上海市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尚未正式合并。其中,当时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男性从业者比例为60%,女性为40%;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男性从业者比例为52.01%,女性为47.99%。综合两大集团的数据,男性从业者为56.81%,女性为43.19%。
③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④长期致力于职业枯竭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认为,枯竭表现为个体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种症状。其中,情绪衰竭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和身边的人;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
⑤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丛论》2011年第11期

  本调研报告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课题组合作完成。特此鸣谢!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