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报道中的媒体角色
——从一组呼吁为贫困患者捐款的系列报道谈起
□崔清活
笔者所在城市的一家晚报从2013年11月11日起用三天的时间,连续报道了一个大四女孩高萌萌独自撑起家庭为父亲筹备医疗费的事情。这组报道每篇篇幅都不小(半版),并且公布了当事人高萌萌的银行账户,呼吁大家为她捐款。一时间热心市民有的打电话询问情况有的慷慨解囊还有的表示要免费帮助看护病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对于这组新闻,笔者在课堂上请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讨论,结果,同学们对这组新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赞成者说,这组新闻体现了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重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给一个困难中的小姑娘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反对者则质疑这组新闻呼吁捐款的正当性,认为记者在报道中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与客观报道的理念不符,容易带来一系列问题。
同学们的讨论不禁让笔者想到另一个与此相类似的案例。一位日籍华人记者刘庆云参与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富人与农民工》中,讲述了一对在天津打工的内蒙古夫妇。他们孩子的一条胳膊受伤需要做手术,但因为没有手术费,只能让孩子的胳膊畸形生长。雪上加霜的是,当没有挣到多少钱的年轻夫妇回家过年时,发现孩子的奶奶又得了病。为了省下钱救治孙子,孩子的奶奶拒绝去医院看病。节目在日本NHK播出后不到一个星期电视台收到了数千万日元的捐赠款每天有近百个要求帮助孩子的电话。但是导演与记者感动之余,反复权衡,还是认为媒体没有权利改变甚至颠覆孩子本来的生活轨迹,最终将这些钱一笔笔全额退还给汇款人。到后来,一位名古屋的超市老板自己找上门去捐了几万元人民币为孩子动了手术。①
以上两个案例,都提醒我们,新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行业,它有自身的运作规律,编辑记者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严格区分事实和意见,不能掺杂个人因素在里面,这体现了新闻职业的严谨,是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之所在。如果在报道中,记者完全站在报道对象的立场上,很容易产生以下问题:一是伪造事实,扭曲报道;二是报道片面,而且感情太过偏倚;三是记者变成新闻事件的主角,甚至导演事件的正常发展。因此,虽然上述那家地方晚报报道高萌萌为父治病筹款的消息出发点不错,也很感动人,但从新闻专业立场来说,却违背了客观公正的要求。而NHK之所以把人们的捐款一笔笔退回,恐怕也是出于媒体仅仅是一个中介,而不应介入新闻的考虑吧。
再从媒体的功能上说,它有监测环境、整合社会、传承文化、娱乐身心等效用。以上这些媒体的功能不能简单割裂,而要辩证对待。但无论如何,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是第一位的。就像1849年2月,马克思在法庭上为《新莱茵报》辩护时所指出的: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包括通过新闻报道,展示社会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为政府献策和为人民解忧的目的。
高萌萌遇到的不幸并非个案。这两年,我们通过媒体先后获悉了诸如广西平果县一位年近八旬韦姓老人剖腹截肠、重庆一个吴姓女村民剖腹放水、河北一个郑姓村民自行截腿等新闻。这些新闻在让我们震惊心酸的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更应该揭示公民面对疾病治疗的无依、无靠和无助的深层次原因,思考如何让社会基本医疗、商业医疗保险以及一些社会慈善组织的善举惠及更多的社会人群,同时督促政府,比如民政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让高萌萌们享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不再绝望无助而采取极端的行动。
在社会救助中,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有学者认为,媒体做公益有先天的优势,这体现在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上面,这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这话不错,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政府的相关部门跟进,媒体要和政府有效对接。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高萌萌的困难可以报道,但媒体不宜大张旗鼓地为她发动捐款。这一方面违背了媒体客观的职业角色,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只有制度可以拯救一批人。据报道,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7%,占当年GDP总量的1.7%;2012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14%,占当年GDP总量的1.38%。③这就意味着近年来我们的医疗卫生投入数额和GDP总量成反比。而在这些投入中,医疗资源又严重失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媒体理应结合新闻报道为政府献言献策,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转型期间,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幼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终”的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每个人的中国梦。有些问题,比如让患者安心就医而不用担心费用,让医生静心看病而不用担心人身安全,重建理应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个责任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得起。只有这方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萌萌们的困境,这也说明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等措施的急切性和必要性。
这里分析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案例,其实类似的慈善报道、公益报道中,媒体既要履行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和瞭望者的责任,又要行使好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权利,为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心尽责和献言献策,在责任、立场、角度、倾向等的选择上,存在很多微妙的界限,不可不慎。■
注释:
①《NHK策划刘庆云》,中国传媒家2009年4月25日
②彭澎:《重大疾病救助主导方应为政府而非媒体》,凤凰网博报2012年11月27日
③李瑾:《医患矛盾:制度扭曲带来的关系错位》,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2日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本文得到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