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道的信源突破: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
□曾繁旭 林珊珊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2006~2013年6个重要的调查性报道案例,对部分相关记者进行访谈,整理他们的采访手记,以探讨调查报道中信源突破的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结论包括:画出核心信息源的脉络图以展开搜索,是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步骤;逼近核心信息源并且获得突破,则往往需要调查记者善于厘清新闻事件中的利益链条以及信息源在其中的位置;当遇到信息源不愿意接受采访时,尽可能地获取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成为记者们接近真相的可选途径。
【关键词】 核心信息源 调查性报道 信息源脉络图 专业常规 替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2
很多人说在今天的中国做记者很幸运,尤其是做调查记者,因为有很多复杂的、掩盖公共利益的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虽说操作出一篇质量上乘、影响广泛的调查性报道的基础是拥有足够的信息,但调查性报道涉及各方的利益,找到信息源并获取信息往往并不容易。
一、谁是报道的核心信息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对象被称为信息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内,每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战争就是谁能找到核心信息源的战争。
例如,2006年有关“汉芯一号”的调查。①当时,一位神秘报料人在清华BBS的发帖受到很大的关注。帖子说: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声称手里拿的芯片是中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芯片,并从国家获得了数亿拨款;但那些经过专家论证的芯片其实是从摩托罗拉公司买回来的,只是请一些务工者把上面的标志给去掉,然后声称是自己的发明。这个报料很快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媒体记者纷纷前去报道。此时,作为一名记者,要怎样获取信息源呢?
1.核心信息源与核心悬念
在寻找与接触信息源之前,以下四个悬念可能会马上在记者的脑海中出现:第一,举报人说的话是否可信?第二,教授本人是否造假?第三,教授是否获利?第四,若以上都成立了,这件事如何可能?
确定报道的核心悬念再搜索核心信息源,是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步骤。在每一个调查性报道中,都可能蕴藏着无数悬念。而每一篇报道也不一定只回答一个悬念,可以回答两个,甚至更多不同的悬念。
2.画出核心信息源脉络图
确定了所需调查事件的核心悬念之后,寻找信息源并获取信息成为能否回答悬念的必经之路。寻找信息源以回答悬念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1)设置悬念;(2)进行假设;(3)厘清逻辑关系;(4)画出信息源脉络图;(5)寻找并采访信息源;(6)证实或证伪假设;(7)回答悬念。
在上述“汉芯一号”的例子中,假设将第三个悬念作为报道的核心悬念,记者就需要回答:上亿国家拨款是怎么进入到陈进个人腰包里的?这个悬念与其他三个悬念都相关,并涉及关键的利益问题。这时候,谁是核心信息源?
我们可以画出一个核心信息源的脉络图:一个国家的专利生产出来之后需要进行量产,那么,有三个机构会不可避免地被牵扯进来——首先是设计环节的机构,他们负责把一个专利设计成什么样子;其次是包装机构,对产品进行包装加工;最后是测试机构,对产品进行测试。然而,当时前两家公司都没有接受记者采访,这是在调查性报道中相当常见的情况。比如这个案例中,教授和民工都是极难采访到的。
有关该事件调查做得较为扎实详尽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系列报道中,出现的突破正是来自链条末端的测试公司。在芯片的生产流程中,包装之后会有一家公司来测试到底技术过不过关、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发给美国ENSOC公司一个订单,请他们提供这一服务。之后,这家公司给上海交通大学打了收据,表明收到了多少汇款,即将提供服务。后来,记者利用美国的注册公司信息库去检索,很快发现这家ENSOC公司的注册人叫做Jin Chen,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是陈进的英文名。当时签约时,签字的是一个叫Robin Liu的人。记者去检索这个人的信息,发现了他跟陈进在同一个大学读过书。之后,记者利用新科技手段来定位这家公司,发现地址就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居民区里面,而房子的户主就是Robin Liu。这表明了,这家公司不是真正有能力的公司,只是一个私人住宅。
在“汉芯一号”事件中,关于ENSOC的调查证实了陈进获利的悬念。它说明,至少一部分国家拨款在“专利”生产环节时,进入到陈进个人的腰包。而这家公司之所以进入调查记者的视野,可以理解为是记者从信息源脉络图当中进行甄别的结果。画出信息源脉络图,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突破的可能性。
3.变动中的核心信息源
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记者会发现自己在不停地否定原来的假设,因而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向新的可能性,不要过于执着于最早的假设。
回到“汉芯一号”的案例,如果记者选择了第四个悬念,即为何陈进能够突破层层监管获取国家拨款,要如何画出核心信息源的脉络图?
首先,了解整个芯片获得专利以及拨款的流程。只有了解流程才能知道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哪些人涉及当中。陈进所在的大学可能掌握重要的信息;专利局也是关键环节,当时是如何给他专利权的;还有拨款机构,可能是科技部门,也可能涉及到教育部门。
在每一个调查性报道中,信息源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当然,其中很多人不会接受采访,但只有思考能力够强大、设想的可能性更多,才能幸运地从众多的信息源当中突破一个,从而成为解决整个悬念的关键一步。在信息源的绳索中,往往打开其中一个扣后,才能顺着打开其他的扣。
二、如何逼近核心信息源
确定了核心悬念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逼近核心信息源的问题。在调查性报道之中,事件往往复杂而混乱,寻找核心信息源需要记者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理,并懂得利用一些工具获取信息。
以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70码事件”为例,杭州青年男子胡某驾驶跑车,撞飞横过马路的男青年谭卓,致谭当场死亡。警方公布跑车70码时速,公众纷纷表示质疑。对于这则新闻,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悬念。在寻找信息源解答悬念的过程,要注意一个问题,所有的信息源一定会有自己的利益倾向。
1.理解利益链条
事故发生时,并没有监控录像提供更多的信息。杭州市公安局很快出具官方鉴定报告:汽车时速大约为70公里。这个事件中,为什么70码会变成一个核心因素呢?因为国家有规定,超速驾驶超过50%就构成交通犯罪,事故所在的道路规定车速是50码,超过50%就是75码。因而公安局说70码时,意味着胡某并没有涉嫌犯罪。
这个事故中,谭某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胡某则被理解为“富二代”的形象。这涉及到强者跟弱者的关系,大家很容易会猜想,是不是受害者太弱了,所以整个的判定对他非常不利?杭州市公安局是否故意把速度判定低了?作为一名记者,你要设想这些人在其中的利益关系,警方、政府、双方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倾向。
在这些逻辑关系中,记者需要首先想清楚彼此之间谁制约谁、谁在上游和下游,再去想如何逼近、如何找到他们、如何去说服。
2.寻找突破口
当时这个事件成为全国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多媒体做出了情感性报道。例如,对美好生命逝去的哀叹,或是强调胡某不是第一次交通违规。这是相关事件中很常见的操作方式,但是其中有明显的缺陷——记者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运用了煽情手法。
客观而言,这个事件中的核心悬念至少有两个。首先,是不是70码?其次,事故是否发生在人行横道上,受害者本人是否违反交规?
记者其实可以尝试做这样的分析:谁在利益链条上?谁已经说话了?谁还可能说话?当时警方已经表态,说明如何得出70码的结论。这个数字当然遭到许多人的质疑。那还有谁在说话呢?论坛上有目击者描述了事故过程。这是一定要找到、并且相对容易找到的信息源。还有谁可能说话呢?他的朋友也许有可能知道真相,但是难度会相当大。
记者列出这些信息源后,可能会有助于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但一定要弄清楚他们和核心信息源之间的利益关系。假如说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与事件的利益关系越紧密,他们的可信度会更低。比如说,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可能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由于身在其中,难免会有倾向性。
3.一场心理战
确定了核心信息源以及他们的利益关系之后,记者首先面对的是心理战——先设想信息源愿不愿意接受采访,他的动机和恐惧分别是什么。
在这个事件中,官员和政府部门力求塑造出有公信力的公仆形象;受害人的父母则会有一种强烈的对于正义、安全的需求。理解他们的动机和恐惧,将有助于你沟通、说服以及警惕采访中可能的隐瞒和谎言。事实上,无论对于利益链条上的哪一方,客观、公正都是最重要的。突破的时候,不妨从他们的处境出发,告诉他们客观、公正报道的益处,并让他们相信你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应该注意,在不伤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对个人的伤害。
4.善用社会网络
事实上,每一个信息源都处在社会网络和利益的网络里面,了解这一点,才能够帮助你去考虑谁愿意说、谁不愿意说。调查性报道有一种信息源是特别好的,就是你所调查对象的敌人。他们比较可能出来说话。但你要考虑他是否真的掌握信息,还有会不会有故意使坏的可能。
5.寻找关键性证据
除了上面提到的要点之外,运用科学思维,寻找关键的证据也很重要。在这个事故中,就有专业人士提出,检查车有没有经过提速改装,以及评估车毁坏的程度,从而推导出速度,形成评估报告。事实上,最后完全扳倒警方那一套证词的就是这个第三方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时速应该在84公里到105公里之间,也就是说既使是最低的时速84公里,也已经构成交通犯罪,这是非常关键的物证。
三、如果采访不到核心信息源怎么办
根据信息源与核心信息构成的不同关系,可以对它们进行梯度分类。第一级信息源是目击者与当事人;第二级信息源一般是权威机关或者相关调查部门的信息;第三级信息源通常由了解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构成。
很多新闻媒体都尝试把不同的消息源,例如将一级信源、二级信源、三级信源结合起来操作一个调查性选题。每一类信息源能够提供的信息各不相同。核心信源提供的一般是核心事实;第二级信息源往往能够提供支撑事件或是反驳事件的官方结果;第三级信息源则提供背景信息和相关观点。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二级信源和三级信源会变得非常重要。
1.整合所有信息
调查性报道在一开始是很难接触到第一级信息源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记者从外围的采访开始,逐步向核心收缩,获取关键信息。
在《中国青年报》2009年有关习水县多名公职人员嫖宿幼女的系列报道中,记者陈强在到达习水的第六天才“浮出水面”和当地官员正面接触。从此前对事件三级信源(如当地出租车司机、小吃店老板)的询问,到采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当地做生意的人,最后记者才慢慢接近一级信源——当地的政府官员、受害女生及其家长。②
2.善用互联网
如果你没有办法采访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源,还能做出一篇有价值的调查报道吗?2011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谁的5100》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5100是一款矿泉水,它在动车高铁上大规模派发,屡屡出现在政治色彩很浓的活动上。它的成功让人生疑,它是何以做到这一点的?其背后的资源又是什么?如果直接采用常规方法,找到愿意开口的人,难度可想而知。《南方周末》记者采用什么办法呢?
当时5100正在筹备上市,《南方周末》记者决定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将股权背后的内涵弄清楚,因为股权归属和利益流向往往关系紧密。这是一个有着8层股权结构的公司,相当复杂。记者采取一种“原始”的办法,根据招股说明书的一些信息以及能查到的工商材料,设置关键词,不断排列组合,在百度和谷歌搜索。每次搜索出来的一些有意思结果又成为新的线索和关键词。最终,她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某个在招股说明书上并不显眼的名字,却出现在工商资料显示的多家公司的董事名单里,而她的家庭具有高官背景。
记者将这名女性锁定为重要关键词,反复搜索后,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名多次以5100董事长角色出席官方活动的男性,其名字却没有进入上市公司招股书里,既不是股东也不是高管。记者继续在互联网搜索,发现此人曾担任某领导人后代的秘书。最终,稿子命名为《谁的5100》,记者通过笨拙又巧妙的互联网搜索,揭示了一家神奇矿泉水公司背后不为人知的背景。③
四、利用新媒体突破核心信息源
1.以社交媒体压缩人际距离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
在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舆论狂潮中,问题指向了中红博爱公司的董事长翁涛,显然翁涛是不可回避的核心信息源。采访他便成了报道突破的关键。
在接受本文作者访谈时,《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谈到,当时的记者大多沿用常规方式去接近信源,比如通过熟人联系,可线下渠道均一无所获。④他发挥自己的互联网特长,在微博搜索到了“@翁涛yt”的账号,但无法确定那是翁涛本人。这时他查看“@翁涛yt”的微博,发现某年6月份他发布了“从深圳去北京,翻开事业新的一页”,这个时间与工商资料上中红博爱的成立时间一致,大体可以判断就是翁涛本人。
王星关注之后,丝毫没有反应,又查看“@翁涛yt”早期的关注与粉丝,按照经验,早期关注大多是现实中的朋友。他果然找到一个深圳商人,深圳商人对“南都”有概念,立刻也关注了王星,但是私信说明来意之后,后者又取消了关注。几天之后,翁涛主动在微博联系王星,愿意接受独家采访。之前微博上的互动起到了作用。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大多数时候记者与采访对象其实处在同一个平台上,之前突破信源所依靠的传统人际关系,现在很大一部分被社交媒体替代。通过社交平台,记者直接将想法告诉对方,而不必经过中间人的审查和干扰,极大地降低了接近信源的门槛。
另一些时候,记者直接发微博向粉丝求助,往往会有所收获。现实的人际关系是离散的,但经过社交媒体的处理,人际距离被瞬间压缩,很多时候通过两三次传递就能够到达目标。
2.线上线下互动搜寻人际链条
2013年,“6·7福建省厦门BRT公交爆炸案”又是一起热点新闻。人们很快发现,是一个叫陈水总的人制造了爆炸。关于陈水总的信息便是报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介绍了线上线下互动以突破信息源的方式:传统的深度调查往往是记者单打独斗,但这次报道中,前方记者到现场突破最核心的线索,后方编辑从微博搜集线索——如陈水总曾经发布过什么微博?情况如何?可能居住在哪里?后方把信息提供给前方,以帮助前方记者实现突破。
可以说,这种由后方整合新媒体碎片信息提炼可能的线索,交由前方核实补充,而后方根据电话网络做辅助性稿件,最终形成立体新闻产品,已经成为新的模式。和调查记者单打独斗的方式相比,微博和新媒体使得人际关系搜索更有效率,核心信息源突破更为便捷,由此拓宽了深度调查报道的空间,甚至改变了其形态。正如王星所说,网络空间海量信息中蕴含的新闻报道的可能性,已经是注重调查效率和质量的新闻媒体无法忽视的了。⑤尤其是从网络爆发的新闻事件,线上信源的搜集和获取是一种主导方式,通过论坛、微博进行人际链条的搜寻,成了记者的必备基本功。
事实上,调查性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题材,还应该是新闻操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报道,选取何种角度,都应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而事实应该建立在关键证据支撑的基础上。新闻的陷阱几乎无处不在,对于任何新闻事件,都应该首先进行核心悬念设置,并寻找信息源以及关键证据,还原事实真相。这是一切报道的基础。■
注释:
①杨琳桦等:《汉芯一号造假传闻调查系列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②陈强:《习水县多名公职人员嫖宿年幼女生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
③陈中小路:《谁的5100》,《南方周末》2011年7月8日;陈中小路:《谁的5100:感谢百度感谢谷歌》,《南方传媒研究》2011年9月
④⑤引自本文作者对于《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的访谈,访谈时间:2013年11月
作者曾繁旭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林珊珊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