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国际网球赛的电视直播艺术
——兼评童可欣、许旸2013年温网男单决赛的现场解说
□ 陈昕瑜
【本文提要】 承载着英国人77年梦想的2013年温网男单决赛令人回味无穷,而一场精彩的比赛需配上精彩的解说才堪称完美。在央视体育频道对本次赛事的全程直播中,体育节目主持人、评论员童可欣与评论嘉宾许旸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充分阅读比赛的能力、精准有节制的比赛预判以及充满人性温暖的解说,满足了受众娱乐、求知、审美以及心绪转换的高峰体验等多方面需求,为电视直播网球赛事的现场评论提供了一个范例,给地方电视台体育解说以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 电视直播 温网 体育比赛解说
【中图分类号】 G222
7月7日,承载着英国人77年梦想的2013年温网男单决赛在温布尔登激情上演。这场备受瞩目、具有历史意义的比赛,不仅是世界男子网球顶尖高手的终极对决,更是重负压力下心智的较量;不仅有观众与球迷对穆雷圆梦还是小德获胜的心理纠结,更有穆雷最终捧起大满贯奖杯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以及德约科维奇“很荣幸地成为这场决赛一部分”的赛后感言。史诗般的比赛需要精彩的解说为之增色添彩,在央视体育频道对本次比赛的全程直播中,童可欣、许旸的精彩点评与穆雷、小德近乎完美的表现,共同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鲜美”的网球竞技大餐。
网球解说在李娜法网夺冠之前基本上是冷门,李娜夺冠之后,央视及各地方台开始热起来,尤其是今年法网、温网,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在解说,但水平参差不齐。相比而言,央视童可昕的解说最受观众欢迎。探究原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即把受众心理需求放在首位,通过专业、独特、充满个性魅力的现场评论使观众获得了心理、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在此,笔者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2013年温网男单决赛的现场解说进行评析,探讨网球赛事电视直播的解说艺术。
一、体现扎实的专业素养,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传播学者麦奎尔等归纳出电视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1975 年,社会学家赖特在著作《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中补充了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提供娱乐”。电视网球赛事直播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可使人们释放压力,放松身心。所以网球解说应首先把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来提高信息质量,才能满足受众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功能。
对网球解说员来说,专业素养不仅仅指吐字清晰、音色动听,扎实的网球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新闻传播素养,才是解说员与观众产生心理共鸣的前提。童可欣在一次采访中说:“体育评论员的解说在基本动作没有做好的基础上随意发挥是颇为危险的事情。在解说上,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死球之前不讲话,不去不断重复显而易见的事实。声画一定要对位,不去长时间地谈论与比赛情况无关的话题。” ①
童可欣提到的“基本动作”,即指网球基本知识的储备与网球解说前的案头工作,包括赛事的历史数据、球员状态、双方技术特点、交战记录等,这些信息是解说员与观众交流的起点。而“不去不断重复显而易见的事实”、“声画对位”则包含了童可欣对电视直播赛事现场评论的理解,站在观众的立场来考虑什么内容是观众想要知道的,尽量延伸画面,给予观众专业的指引和导向。
在2013年温网男单的决赛中,童可欣的解说从头至尾贯穿着这样的专业思维。当德约科维奇在第1局5:3比分落后时滑了一跤,童可欣马上作出专业解读:“在草地上滑步与其他硬地滑步不一样”、“摔得很严重”,许旸补充道,“草地非常容易打滑,又打滑了……”。针对小德的几次摔跤,童可欣最先注意到他的“自我保护很好”,因为小德快要摔倒时,总是“把球拍先出手”,以便腾出的手可以为身体提供支撑与保护。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对运动常识的介绍,对观众、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十分必要、难得。
当摄像机镜头对准赛场,镜头本身就具备了解说功能,它所提供的赛场画面,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仍可以把观众带入赛场。而解说是对画面语言的补充,穆雷发球时,童可欣说“飞机阴影影响了发球”,当穆雷、小德同时戴上了帽子,许旸解释为“天气很热”,这些解说内容都是电视观众在转播画面中看不到的信息,解说员不提供这些附加信息也没什么大错,但提供了,无疑为解说增色不少。
此外,比赛中,童可欣适时介绍了温网选手均穿白衣的传统,“汗渍在白衣上看不出来”、“英国人重视礼仪的体现”,而许旸则表达了“白色球衣和绿色草地很合”的观感,给紧张的比赛带来片刻松弛之际,完成了普及体育知识的解说功能。从“1936年,弗雷德第3次获得温网冠军后,英国人77年来再没有人获得温网大满冠”等数据准确、资料翔实的背景介绍中,可以看出主持人丰富的网球知识积累以及赛前充分的解说准备。
这场巅峰对决的看台上名流如云,而当电视画面切到某人近景或特写时,童可欣总能够即刻对这些明星、政要、家属作出介绍,如“英国曼联球员鲁尼”、“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英国首相卡梅伦”……等等。这些虽然只是比赛的附加信息,但也是比赛的一部分,在大型或者重要比赛时,这些附加信息甚至是比赛的重要部分,因为它凸显了比赛的价值所在。能够如数家珍般将这些信息介绍给观众,体现了体育解说员的素养,以及对体育解说的态度。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天同一时段某地方台转播的这场比赛中,解说员误把穆雷的女朋友错认成了德约科维奇的女朋友,乱点鸳鸯谱,暴露出解说员功课没做好。
二、展现充分阅读比赛的能力,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
传播学者卡茨等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放到了重要地位,认为“人们积极地寻找特定的媒体或特定的内容,从而得到一定的满足(或结果)”。②随着观众或球迷网球知识的增多以及鉴赏能力的提高,体育解说要得到认同,就得满足观众的求知需求。对于网球赛事直播节目来说,观众期待专业性的网球解说,即解说员不仅是比赛的说明者,还要能够分析出不可预知的、电视直播画面中看不到的下一秒将要发生的精彩事件,这就要求解说员具备一定的阅读比赛的能力。
童可欣认为,优秀的网球评论员应该具备八种基本素质,包括:“击球技术分析、战术分析、心理分析、观察深度、球员基本资料的掌握、评论的启发价值、语调和态度,懂得何时留白”。③在2013年温网男单的决赛解说中,处处可见童可欣、许旸对比赛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敏锐的洞察力。穆雷换球时,童可欣这样解读:“换了球,更硬,在空中更有穿透力”,而当穆雷发球失误时,许旸评价说来自“阳光对他的影响”、“非常有力量的收缩与反弹”。小德一个被动接球失分后,童可欣说原因来自跑动有些“错脚”,录像回放果然如此。穆雷在第2盘比分4:5落后时,发球出界,许旸观察到“站位不对”。
解说的专业性还体现在对每个球成败原因的即时分析上。比赛进行到第3盘时,小德0:2落后,发脾气,情绪陷入低谷,许旸首先对两人的状态作出比较:“此时双方的情绪完全不一样,穆雷非常享受比赛,而小德则表现得没兴趣,很消极”,童可欣判断:“稳定情绪对小德非常重要”。当许旸基于数据分析对小德的战术作出解读时,童可欣则补充对穆雷战术的分析,这样,整个解说就既有了对“得分”战术的分析,又有了对“失分”战术的分析。两人对球的判断也并非总是一致,童可欣有次觉得“空档很大”,许旸有不同观点,但他没有说“你说得不对,我认为……”,而是通过轻松、平淡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带出来,对搭档的点评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令人称道的还有对球员准确到位的心理分析,观众只能从直播画面中看到穆雷与小德一直坚持多拍对打,而许旸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在性格上,他们都有坚强的毅力,所以不愿意冒风险,更多来到网前寻找机会”。此后,童可欣适时补充了穆雷作为英国本土选手在本次温网享受的种种优待,而小德则刚刚与德尔波特罗打完“温网史上最长的半决赛”等背景资料,同时对直播画面中看不到的两位选手之间的对决数据作了分析,得出“穆雷跑得更多”结论,为许旸的观点“不愿意在技术上冒风险,而更愿意挑战体能”提供了论据支持。
三、节制也是解说的美德,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生活中讲究“中庸之道”,体育比赛的解说,也需要适度的节制和“中庸”,不说过头话,不轻易下结论。网球解说的节制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新”、“精”、“准”,即新颖的表达、精当的点评、准确的预判。
一些地方台的网球解说员在解说时,也会使用“love game”、“现在来到决胜盘”、“好球”、“漂亮”,但这些词汇要么空洞乏味,要么只是情绪的抒发,缺少技术含量。其实,把这些话放在另外一场比赛同样适用。这种拙劣的解说词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有的甚至对看球形成噪音干扰,导致观众直接把声音消掉。
在2013年温网男单决赛的现场评论中,童可欣、许旸通过默契配合,游刃有余地展示了主持人、评论嘉宾的语言功底,彰显了极具个性魅力的解说风格,满足了受众的独特审美需求。当第1盘以比分3:3来到小德发球局,小德连续失分时,许旸不无惋惜地说“哦,发球局丢这2分,这可是很敏感的时候”,童可欣点评说“他自己对球的要求太高了,比着边线打。”而并不是简单使用“失误了”。许旸在解说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想着要1个高标准球,结果手软了”,“切球防御出现了问题”等,用丰富多样化的语言取代“高弹跳”、“大外角”、“出界了”这些简单的画面描述语,既有赛事分析,又能从中感受到对网球顶尖选手的尊重。
节制的点评也能增添解说的精彩程度。许旸总结第1盘前2局比赛时说:“穆雷控制比赛节奏,试图把比赛时间拉长些,而德约科维奇想法正好相反,出于体能原因,希望比赛早点结束。两种不同的方式执行,最后穆雷做得更好。可以说,在前面的比赛中,穆雷实现了自己的战术意图。”值得一提的是,许旸在这里使用的是“实现了战术意图”,而下一盘同样的语境中,他则表述为“很好的专注力帮助穆雷赢得了发球局”。又如在第1盘穆雷对小德以5:3来到穆雷发球局时,许旸说“这一局具有战略价值”,不是说“稳操胜券”。当穆雷在第2盘1:4落后情况下逆袭将比分追成5:4,童可欣感慨接下来是小德“非保不可的发球局”,还有“网前截击的手感不错”,“从数据上看,对小德不是特别有利”等有保留的比赛预判,用词极为审慎、严谨,寥寥数语见真功。
此外,两人在解说时还经常冒出一些具有动感同时也有陌生化效果的语言,如童可欣的“破发效率”,许旸的“坚硬的表情”、“非常有血性的一分”、“能看出比赛走势”等,均带有鲜明的个人语言特征,精准而节制。
四、越人性、越体育,受众从解说中获得高峰体验
一般的解说员都会在电视台直播完网球比赛就松懈了,而童可欣、许旸在温网男单决赛结束时,伴随穆雷冲向看台包厢及电视直播相应的镜头切换,他们适时向观众介绍穆雷的营养师、体能教练、穆雷的母亲、教练伦德尔、肯特公爵、主裁拉亚尼、总裁判长……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评论员甚至留意到德约科维奇的父亲也从包厢走出来,十分有风度地向穆雷表示庆祝……这些解说词为沉浸在欢乐海洋中的现场平添了一份温馨与人性的关怀,对比同步播出的其他电视台解说,也正因缺少这些内容而黯然失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次,而“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高峰体验”的产生。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能够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马斯洛还指出,“高峰体验”虽然并不限于艺术和审美领域,但最容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高峰体验”。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实际上是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对审美主体的本质和价值的肯定,“它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和奇妙的体验”。④
体育赛事是由“人”来参与、组织、进行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的因素:情感、思考、意义、价值等,更多的人文关怀融人评论,只会令整场解说更加丰满、更有张力、更有人情味,使观众从中获得情绪上的“高峰体验”。回顾此前结束的那场“史诗般”的温网男单半决赛,德约科维奇和德尔波特罗打到精彩处,竟不约而同地停下聊了起来,当比赛经4小时43分后终于分出胜负时,电视上播出了两人拥抱在一起的画面,童可欣、许旸感慨“这才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从中可见他们对于体育竞技运动的理解与态度。
与之相对照的事件是,不久前李娜因2013年法网第二轮出局引发的“三叩九拜”风波。尽管李娜在整场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已给球迷、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事后有记者问“是否该对球迷或观众说些什么”,李娜因回答“有必要说什么吗?就是一场球输了而已。我要对他们三叩九拜?”招致一些自以为“主流”的媒体的批评。出人意料的是,舆论并未倒向这些媒体一边。当有媒体还以陈旧的“国家体育”思维评判李娜行为不当时,更多球迷与观众在网络上力挺李娜。以央视《体育世界》5月31日播出的节目为例,评论标题《无需三叩九拜,但应心存感激》就带有鲜明的意见倾向性与主持人的主观色彩。殊不知,他们面对的已不是靠国家或纳税人的钱培养的李娜,而是一个靠自己的真实的李娜。况且球迷与运动员的感激本来就是相互的,观众喜爱李娜,无论从比赛中享受愉悦还是感受痛苦,都是自愿的。而李娜把感激放在心里,好好打球,就尊重了比赛,尊重了观众,没义务“该说些什么”。媒体千万不要低估了观众与球迷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能力,就想当然地“代表”球迷和观众。
体育运动虽然有竞争,但体育的魅力绝不止于比赛结果。正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运动员轻易不言败、对竞争对手的出色表现发出由衷的欣赏与赞美,并在逆境中奋起,展开绝地反击带给人心灵的鼓舞与力量,远胜于输赢本身,那些在比赛进程中呈现的爱、温暖与人性的美好,更应作为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解说员的重视与关注。越人性,就越体育,童可欣和许旸做到了。
一场精彩的比赛让人回味无穷,而精彩的比赛再配上有专业素养、预判能力、有适度的节制并且充满人性温暖、满足了受众多元需求的解说,则更让人如醉如痴。■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本文为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QNCG24)
注释:
①③李海良、陈功:《童可欣的解说之路》,《网球》2012年第2期
②理查德·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第7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