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上的三家《新闻记者》
□李秀云
近日,笔者在使用“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过程中,输入“新闻记者”按刊名进行检索时,看到如下介绍:
刊名:《新闻记者》;创刊年代:1938;主管单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出版社:汉口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编辑部:《新闻记者》编辑部;创办地:上海;出版周期:月。
这段文字明显地把1938年创刊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与1983年创刊的上海市新闻学会主办的《新闻记者》的基本信息混淆在一起,而且要素不完整。其实,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也不只这两家,而是三家。
三家《新闻记者》的上海之缘
中国新闻史上共有三家《新闻记者》,其中两家在民国时期创刊,第三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刊。而且三家《新闻记者》都和上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既不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主办的,也不是上海市新闻学会主办的,而是顾执中主编的《新闻记者》。1937年6月5日,《新闻记者》月刊于上海创刊,顾执中任主编兼发行人。
第二家《新闻记者》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创办,这家《新闻记者》在汉口出版发行,却与上海有一定关联。
1937年11月4日,范长江、羊枣、夏衍、碧泉、邵宗汉、朱明、恽逸群等一起商量,决定组织一个名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团体,并推选范长江、羊枣、恽逸群三人负责筹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并通过决议,授权范长江到武汉推动组织武汉分会,拟由此组织推动各地发展会务。范长江等人在武汉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酝酿,于1938年元旦成立了武汉分会,并商定上海、武汉两会共推代表三人组织联合办事处。联合办事处于1938年3月15日决议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除上海、武汉两地外,长沙、广州、西安、成都、重庆、香港、南洋各地的代表出席了大会。范长江致开幕词,着重说明组织新闻学会的目的:(一)进行自我教育;(二)部分地解决当前新闻事业的困难。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一为出版讨论战时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术的刊物,一为利用座谈会或讨论会的方式,学习与交流工作经验,以求“互相教育”。这样,就有了《新闻记者》的创办。
1938年4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编辑发行《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10月以后,《新闻记者》开始在桂林出版,直至1941年停刊。《新闻记者》曾开设的栏目有“学术论坛”、“论文”、“壁报运动”、“短评”、“理想与修养”、“经验之谈”、“工作经验”、“新闻界动态”、“新闻界新闻”、“通讯”、“特写精选”、“记者信箱”、“特写拔萃”等十余个,每个栏目的理论视角虽各有不同,但都围绕“新闻抗战”这一核心话题进行,几乎每期都有文章论及“新闻抗战”的方方面面,如《战时新闻纸的几个重要问题》《我怎样在敌人后方办报》《战地报纸供应的教训》《对于战时新闻报道的几点意见》《战地记者的任务》《怎样发战事电讯与战地通讯》《怎样写空战报道》《我随军采访和报道的经验》《拥护战时新闻政策》《我怎样在战地学习》《怎样对付汉奸的反动宣传》等。
第三家《新闻记者》,于1983年在上海创刊,连续出版至今。据初创时期的老编辑回忆,当时对刊名问题内部同志也议论过,提出诸如“新闻界”、“新闻窗”、“新闻天地”、“新闻战士”等等,但是当时主管创刊工作的《文汇报》原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陆灏先生听后似乎都不甚满意。经过再三斟酌,他确定还是使用“新闻记者”这个名称,并要求从韬奋遗墨中取这四个字,作为刊名字体。开始,编辑们对“新闻记者”这一名称不无疑虑,似乎同拓展读者面的要求不尽相符。陆灏解释说:“这要从广义上去理解。记者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尖兵,它体现了这一职业的神圣,代表着一种精神。我们的刊名所以要采选韬奋的手迹,也就是提倡学习韬奋处处为读者着想、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他舍己为公,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办刊宗旨。” ①当年3月,《新闻记者》正式创刊,由上海市新闻学会主办、《文汇报》新闻研究部负责编辑工作。1988年1月,《新闻记者》改由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1995年10月,由《新民晚报》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联合主办,现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
第三家《新闻记者》最为当今的广大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学人所熟悉和喜爱。作为新闻专业刊物,《新闻记者》的文章既重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作者队伍包括专业新闻研究人员,也包括工作在采编一线的记者编辑,还包括那些活跃在媒体机构外围的业余记者与未来记者。《新闻记者》“注重系统性、学理性”的办刊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2001年起,《新闻记者》每年评点“十大假新闻”,2002年开始,《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等,这些举措不仅对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国的新闻学术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不应忘却的第一家《新闻记者》
新闻史上的第二家《新闻记者》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主办,由于学界对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关注,这家《新闻记者》每每被学者提及。1992年第7期《新闻记者》杂志刊登本刊编辑吴元栋的文章《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通过访问老报人冯英子、陆诒等,对中青记创办的《新闻记者》有了比较详尽的介绍。2011年7月,《新闻记者》又刊载段勃、陈娟的文章《解读70年前的〈新闻记者〉》,依据现存文献资料,比较全面地对第二家《新闻记者》的内容做了介绍。
而第三家《新闻记者》创办时间最晚,但因其“系统性、学理性”的办刊探索,在学术界获得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引起当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样本、对象。
三家《新闻记者》中,唯独第一家《新闻记者》目前仍被学界所忽视。除了曾任第三家《新闻记者》责任编辑的吴元栋先生在《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中简单介绍过以外,目前还没有看到其他相关文献。借第三家《新闻记者》创刊三十周年之机,笔者以看到的两期《新闻记者》为依据,对其作简略介绍,既是提供新闻史上一段资料,也是作为对第三家《新闻记者》创办三十周年的祝贺。
顾执中主编的《新闻记者》持有鲜明的抗战立场。顾执中在创刊号上发表《致读者(第一函)》,明确宣称:“侵略者自今年开始很明显的已是手牵手地彼此联络,他们对于未来和平的破坏,已进而有集体的结合的阴谋。人类从此在更危险的状态中惴惴地生存着,因为那未来的东西两地的侵略者用着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酝酿的战争,其残杀的范围必较一九一四年的大战为更大,是很显而见的。新闻记者应是和平神的信徒,却不是侵略者的工具和走狗,我们为了全世界人类的安全,必须把我们犀利的战具,充量地使用起来,为世界和平筑就了一座坚固的堡垒。拿着我们的笔,为全世界人类找寻和保护和平的不受摧残,是我们在现阶段应当忠勇地担负起来的责任!”
当期《新闻记者》的封面就是一位拿着“笔枪”的记者——一个战士模样的人站在城楼前注视着远方。不过,他肩上扛的是笔,腰带上束的是墨水瓶。木刻旁一竖条文字为:“我们要坚持着我们的武器以保守我们的岗位。” ②对主编顾执中在创刊号的“致读者”中的立场以形象化的再现。《新闻记者》坚持抗战的“正大的主张,光明的态度”,得到了读者的支持,“大家在文字上口头上”,都“表示着一致的满意”。《新闻记者》向读者明确表示:“只要你不离开我们,我们就觉得世界上没有危险”。③
值得一提的是,顾执中主编的《新闻记者》不仅表达了新闻工作者以“笔枪”进行抗战的决心与勇气,更是引领了“战时新闻学”的理论研究。1936年至1945年间,随着抗战的深入,刚刚建立的中国新闻学便开始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新闻学者纷纷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在解决新闻如何抗战的时代课题中,建构了中国新闻学的战时新闻学理论形态。这时期一系列以探讨战时新闻事业发展为核心的新闻学研究著作相继问世,如任毕明的《战时新闻学》(1938年)、张友鸾的《到敌人后方去办报》(1939年)、杜绍文的《战时报学讲话》(1941年)等等。④除了撰写新闻学著作,利用新闻专业刊物进行战时新闻理论研究,也是新闻工作者解决时代课题的一种途径。这一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除了《新闻记者》月刊,还有1938年4月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编辑发行《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9月由浙江省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战时记者》、1939年11月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研究会主编的《新闻学季刊》、1941年3月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新闻学研究会创办《新闻战线》月刊等。这些刊物纷纷以“战时新闻学”作为理论探讨的重点。就创办时间而言,顾执中的《新闻记者》杂志创办最早,在战时新闻学理论研究方面,其引领作用也就显而易见。顾执中的《新闻记者》从第二期开始,设置“读者信箱”、“读者呼声”栏目,把“基于大众立场的主张” ⑤发表出来,而新闻走向大众本身就是这一代仁人志士寻求的新闻救国的具体路径。更难能可贵的是,《新闻记者》在积极主张新闻抗战,赢得读者支持的同时,还致力于新闻业者的自我批评,对北平市一部分新闻界同业赴日本观光的荒谬行为大加挞伐。
顾执中主编的《新闻记者》,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不特是理论的而且要实质的”,“我们要把我们所找得的实际,来证明我们的理论,决定我们的认识”。⑥基于这种认识,顾执中组织上海民治新闻学专修学校的学生,从1936年底到1937年3月止,从教室跑到街上,调查上海各日报的状况,并将调查报告《上海读者和上海报纸》刊载在《新闻记者》创刊号上。《新闻记者》第二期还刊载了顾执中执笔的《上海报工的一般状况》,从不同侧面关注新闻界的“现实”。这是中国新闻学术史上最早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将读者与报工纳入新闻学研究的视野,更具有开创意义。
顾执中先生主编的《新闻记者》仅出版了两期。第二期出版后,因上海沦陷,停止了出版,顾执中先生也离开上海经香港到重庆去了。⑦
1983年第三家《新闻记者》创刊不久,顾执中先生就写来专稿《光荣的中国新闻记者》,并在文中勉励:“我感到《新闻记者》(月刊)的责任是重大的,作为纪念逝者和鼓励后人,她应该继续不断地发掘和发表以前不同时代的中国新闻记者在艰苦岁月的光荣的斗争史;她应该在全国的新闻记者中,起着彼此团结与互助的作用,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越来越走向光明,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⑧
结语
从1937年至今,中国新闻史上共出现了三家《新闻记者》。三家《新闻记者》都是新闻专业刊物,各领风骚,虽然从办刊历史上没有传承关系,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有一脉相承之处。第一家《新闻记者》引领中国新闻人走上新闻抗战之路;第二家《新闻记者》作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会刊,切实成为进步的新闻工作者进行“自我教育”与新闻抗战的园地;第三家《新闻记者》则是当今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学者的良师益友。对此,我们都不应忘记。■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周明初:《陆灏和〈新闻记者〉》,《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②⑦吴元栋:《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新闻记者》1992年第7期
③顾执中:《致读者(第二函)》,《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二号,1937年7月5日
④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⑤《编后报告》,《新闻记者》创刊号,1937年6月5日
⑥万叶:《上海读者和上海报纸》,《新闻记者》创刊号,1937年6月5日
⑧顾执中:《光荣的中国新闻记者》,《新闻记者》1983年第7期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