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艰难自救
——美国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模式与争议
□郭之恩
【本文提要】在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的同时,非营利新闻机构开始勃兴。其中由高校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不仅弥补了严肃新闻缺失的局面,而且还承担了培养未来新闻人才、传承美国新闻业优秀传统的重任。本文介绍了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特殊优势,以及业界、学界对这类机构的争议。
【关键词】非营利新闻机构 基金会 新闻业 资助
【中图分类号】G211
一、传统新闻业危机与非营利新闻机构的兴起
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已不是新鲜话题,越来越多的证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据Paper Cuts网站的不完全统计, 2008年美国有42家报纸关张;2009年总计有112家报纸关门,其中不乏像《洛基山新闻报》这样维持了149年的老牌报纸;2010年报纸关张速度有所减缓,但是当年仍有29家报纸歇业;2011年,这一数字为21家。从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美国共有205家报纸倒闭。①将这些报纸按地域标注在地图上(见图1,见本期第49页),这一片“黑色”也许恰是当下美国报业最形象的写照。
在这样的情形下,报业采编人员的日子当然也不好过,因为裁员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节省成本的主要途径。美国新闻编辑人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报业采编从业人员的数量已经大幅缩水,比起2007年发展顶峰时期减少了26%,甚至比1978年还少了3000人(见图2,见本期第50页)。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美国传媒业研究报告披露,报纸行业衰落的一个标志性迹象是,众多报纸机构放弃了原来可以作为城市地标存在的宏伟的总部大楼,进而选择更小更便宜的办公室作为办公场所。而剩下的没有这样做的报纸也已经开始从他们的写字楼中腾出空间用于对外出租。
从表面上看,报纸的倒闭是企业经营的问题;但是,就政治而言,这更是一场美国式民主的危机。因此,2009年,《华盛顿邮报》前总编辑小列奥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 Jr)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调研报告《美国新闻业的重建》(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m)中提出,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如调查报道等,理念崇高,但是囿于高额的成本,报纸“养”不起,凭百姓个人是“无法养”的。这时政府和基金会就要出面进行干预了。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资助的形式帮助那些负责任的报纸渡过难关,而基金会则可出资资助报纸进行调查报道。②
上述报告发布后的三年中,由基金会支持、记者运作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在美国开始了蓬勃发展。目前全美非营利新闻机构约有75家,比较知名的有ProPublica、调查报道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公共道德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圣路易斯的灯塔(Beacon)、得克萨斯论坛(Texas Tribune)以及芝加哥新闻协作会(Chicago News Cooperative)等。
非营利新闻机构中,由大学资助的有17家,约占非营利新闻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③比较知名的有:加州大学伯克莱新闻学院的调查报道项目(Investigative Reporting Program)、华盛顿美利坚大学的调查报道工作坊(Investigative Reporting Workshop)、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的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The New England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西北大学的米德尔舆论监督(Medill Watchdog)、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衣阿华观察(The Iowa Watch)、威斯康辛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威斯康辛调查新闻中心(Wisconsin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布兰迪斯大学的舒斯特调查新闻研究所(Schuster Institution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等。
二、美国高校非营利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
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高校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这些院校有着优秀的师资、矢志从事严肃新闻报道的学生。他们在校方的支持下,与学校所在地的新闻媒体联手创办面向社会的报道机构。其运作模式大致如下:
1.资金来源
美国高校非营利新闻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此外,各类媒体会提供经济资助、派遣资深从业人员指导业务。由于高校本身就是非营利机构,没有过多的创收,因此,各校新闻传播学院主要提供办公场地、专业教师、图书馆资料等硬件设施。
虽然高校提供的资金有限,但是却在其中扮演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高校基金会、院系的募捐能力,直接影响着非营利新闻机构的经济状况。以波士顿大学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于2009年1月,由波士顿大学发起,奈特基金会出资25万美元创办。2010年,奈特基金会追加拨款40万美元④。2012年,奈特基金会又拨款100万美元,用于维持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的运作。该中心还与《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有线新闻台、WBUR台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莱新闻学院发起海湾地区新闻项目(Bay Area News Project),凭借着出色的募资能力,旧金山富商沃伦·赫尔曼(Warren Hellman)一次性注资500万美元。另外,当地公共广播电台KQED-FM也同意派遣资深从业人员指导业务。
高校拥有良好的声誉以及本身比较成熟的募捐能力(如校友会、基金会等),这些都为非营利新闻机构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这类机构的工作人员不用再为每年的经费而担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下岗”新闻“老兵”们创办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募捐能力成为其生存的一大难题。传统新闻业为了保持编辑独立,一直奉行“编辑与经营相分离”的政策,造成新闻“老兵”们的募资能力十分有限。比如,2012年2月,由于资助方麦克阿瑟基金会不再提供资助,创办仅28个月的芝加哥新闻协作会被迫关门。有统计显示,各大非营利新闻机构仅有四分之一能够得到后续的资助。⑤
2.人员构成
高校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的主要人员构成可以分为两类:导师和学生。近年来,美国新闻学教育遭到质疑,甚至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也一度面临“关门”的危机。⑥此后,新闻教育向着更加务实、面向实践的方向进行调整。由于新闻业的不景气,许多资深新闻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其中的佼佼者正好可以补充新闻院校的师资,成为强化“实战教学”的不二人选。而这些“实践派”教员的最佳教学方式便是在高校里创办新闻机构,通过报道任务,手把手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重要初衷,便是服务教学,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
高校职位的聘用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比如职称的评定等,聘用资深新闻人的数量毕竟有限。因此,与媒体合作,由媒体派遣资深新闻从业者进驻非营利新闻机构合作报道,也成为一种双赢的模式。对于新闻院校而言,获得了优秀的实践师资;对于媒体而言,有了高校资源(办公场所、图书馆、资料库等)、学生的帮助,严肃报道特别是调查报道的成本相对降低。
新闻“老兵”戴维·普鲁特思(David Protess)成为西北大学米德尔新闻学院的教师后,带领学生从事调查报道,迄今已经成功帮助十余名无辜死囚脱罪,其中不乏排期等待执行死刑者。⑦
3.报道内容
从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资金来源、人员构成不难看出,新闻院系开办这类机构除了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外,还试图将传统新闻业的优秀报道方式传承下去,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从事严肃报道,继续从事因为传媒盈利不佳而遇冷的调查性报道。
面对“一城一报”甚至“一城无报”的现状,有的高校创办非营利新闻机构立足社区报道,服务社群。威斯康辛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威斯康辛调查新闻中心立足威斯康辛州,在商业媒体缩减本州府院(政府、议院)报道的情况下,承担起向公众报道府院新闻的重担; CBS《60分钟》前制片人查尔斯·路易斯(Charles Lewis)任教首都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创办“调查报道工作坊”聚焦联邦政府以及国会的新闻;当然,也有关注特定领域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衣阿华公共事务新闻中心关注儿童健康新闻,从事调查移民儿童心理、儿童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报道。
4.报道的发表途径
非营利新闻机构本身的创办资金十分有限,办报、开台并不现实,因此,大部分机构选择建立网站,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因为与传统媒体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们的作品大多也能发表在合作媒体上。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就在《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凭借着查尔斯·路易斯与CBS的良好关系,调查报道工作坊里学生们的作品也频频登上CBS的电视新闻。
5.自我“造血”能力
高校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大多依靠基金会的资助为生,然而,美国基金会所秉持的大多是“授人以渔”的慈善态度。基金会资助非营利机构的创办,但是不会无限期资助下去,非营利机构需要找到自己维持下去的收入来源。像前文提到的芝加哥新闻协作会就是因为无法自己“造血”,基金会不再资助,最终只得关门。非营利机构同样得“赚钱”,只不过它们不以“赚钱”为目的,赚来的钱除了维持自身运营外,结余的需要用到公共服务中去。
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最终产品是新闻,对于这个产品,有的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将作品挂在自己的网站上,向其他新闻机构免费供稿。有的机构则通过向媒体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弥补收入上的不足,比如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就以每篇报道500美元的价格向刊载其作品的媒体收取费用。此外,其网站上的新闻需要订阅才能阅读全文,通过订阅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然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培育影响力。另外,信息作为民主的基础,收费事实上有违新闻业的初衷。因此,靠“用稿收费”这一手段维持运营并不现实。
开发新闻衍生品成为另外一种选择。在这方面,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做了比较好的尝试。2012年暑期,该中心推出面向高中新闻爱好者的培训计划,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共吸引41人报名参加,获利900美元。此外,该中心还接受私人客户“雇佣记者进行私人调查”的业务。一些非营利机构还通过将报道写成畅销书、编写“新闻培训教材”等方式扩大收入来源。
总体而言,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仍处于基金会资助的哺乳期,这些经营维持模式仍处于探索期,还显稚嫩。
三、美国高校非营利新闻机构的优势
与社会上的非营利新闻机构相比,除了服务教学、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这一立意上的明显区别外,高校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可以规避制度尴尬。
非营利新闻机构的创办一般以新闻人创办、基金会资助为主要模式,大多从事严肃的调查报道。调查报道耗时、费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几乎无法盈利。因此,非营利新闻机构都希望向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申请免税资格。
拥有免税资格事实上就是确认这些机构的公益性,实现减少税收,扶植其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获得这一资格,各大基金会的捐助才能直接划拨。没有了这一资格,基金会的捐助无法免除税款,为了规避这一限制,很多基金会只能委托其他机构以办公费用的名义划拨资助,无形当中增加了运营成本。
美国国税局对待非营利新闻机构的申请迟疑不决,公开表示要延迟办理非营利新闻机构的申请。芝加哥新闻协作会在2010年向美国国税局递交免税申请,直到2012年2月关门都未获批复。正因为这种尴尬的身份,使得基金会的支持迟迟无法落实,造成资金不足,难以为继。与芝加哥新闻协作会有相同遭遇的非营利新闻机构不在少数。2009年后美国国税局收紧对非营利新闻机构的免税审批,两年来申请的机构不少于70多家,但是获批的却寥寥无几。学界和业界纷纷呼吁美国国税局积极回应,著名的新闻NGO组织“传媒自由”(Free Press)发起签名运动,向国会递交请愿书,目前已有一千多位社会贤达署名。
然而,美国国税局的犹豫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非营利新闻机构申请免税时所援引的联邦501(c)(3)款免税法案中明确规定,只有担负向公众提供宗教、慈善、科研以及教育的机构才能免税。而非营利新闻机构以“身负向公众提供真实信息属于教育职能”为由申请免税,这一说法不符合法案中对“教育”的界定。少数获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新闻机构大都接到美国国税局复函,要求将申请中的“新闻”删除,修改为“教育”,才获得通过。由此看来,美国国税局在对待非营利新闻机构的申请方面实际已是“网开一面”。但是,国税局本身无法绕过立法机构,因此,非营利新闻机构要想获得制度的认可,还需要立法机构结合社会和新闻业的现状重新“释法”。⑧
高校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由高校负责资金的筹集,服务教学、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的目的也符合501(c)(3)免税法案“教育”的要求,在申请时自然一路绿灯,规避了制度上的障碍。
四、美国高校非营利新闻机构的争议
然而,美国新闻界对于高校资助创办非营利新闻机构也不乏批评的声音。
首先,基金会通过控制资金影响新闻。不少新闻人认为,在商业模式下,媒体的编辑独立尚可通过广告的多元化实现。但是,对于仰仗基金会资助维持生存的非营利新闻机构而言,依附并屈从于基金会的意图使得其编辑独立成为了空谈,由此,这类新闻机构是否具有公信力就值得怀疑了。
如果说商业模式下传媒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并服务读者的话,那么在这种“慈善模式”下,基金会衡量这类机构成功与否的指标便是影响力。有钱人退居幕后,通过基金会操纵影响政治、立法,按照他们的意图来改造世界。对于非营利机构,出资者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回报,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收益。
马里兰大学菲利普·梅里尔新闻学院(Philip Merrill College of Journal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接受儿童发展基金会(Founda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的资助,从事儿童与家庭政策方面的报道。在创建之初,基金会对于新闻选题并没有过多干涉,福利改革对家庭的影响、侵害未成年行为的零容忍政策研究、玩具的智力开发作用、隔代看管现象等都是基金会资助的内容。然而,4年之后,基金会改变资助方向,仅关注移民儿童、学前教育以及儿童健康指标研究。儿童发展基金会认为这些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打造自己的影响力。⑨
其次,有扰乱新闻劳动力市场之嫌。高校非营利新闻机构让学生参与严肃报道,虽然一方面培养了未来人才,但是,却给本已动荡的新闻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不安。加州大学伯克莱新闻学院的沿海地区新闻项目有120名学生参与,不计报酬。当地记者罗伯特·加蒙(Robert Gammon)就在博客上指出,这群学生是“奴工”(slave labor)。短期看来这类机构确实能服务公众,但是,由此引发的商业新闻机构缩减规模、裁员最终会使公众利益受损。公众最后只能仰仗“毫无经验、不计报酬”的学生们为他们提供新闻。⑩
再次,非营利新闻机构并不代表新闻业的未来。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将“调查报道奖”颁给了与《纽约时报》共同“揭黑”的非营利调查报道机构ProPublica,成为热议。2011年,普利策新闻奖再次将“全国报道奖”的桂冠颁给ProPublica,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一时间,富商们设立的基金会如奈特基金会、桑德勒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会等纷纷出资支持,失业下岗的新闻老兵们纷纷转投各类非营利机构。有人甚至断言,美国严肃新闻的未来在非营利新闻机构身上。
然而,表面的发展并不代表这种模式将会成为美国新闻业未来的主流。罗伯特·皮卡德教授在2008年就曾将私营、公营、基金会资助、同人机构(employee)四种传媒所有制类型进行比较,结论是并不看好基金会资助的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未来。皮卡德从影响运营的八大因素来分析这四类新闻机构:(1)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程度;(2)监督决策和执行的机构成本;(3)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信息的对称;(4)获得投资的能力;(5)自我增值的能力;(6)营利的动力;(7)增值的动力;(8)是否重视长期生存(具体分析见表1,表1见本期第54页)。
从现代企业制度来分析,非营利新闻机构缺乏投资者的监管,没有资本市场资金的投入,不以利润为指向。因此,它缺乏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财政上捉襟见肘,由此造成求稳心态,不愿冒险。在非营利机构中,处于管理层的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的利益群体,缺乏营利机构那样的管理动力。皮卡德最终得出结论,就传媒而言,最为高效的管理模式依然是私营制。[11]
新闻业遭遇的运营困境一言以蔽之:传统营利模式式微,广告收入萎缩,想通过读者维生,却发现读者不愿埋单,基金会资助并非长久之计,且有新闻伦理上的顾虑。新闻业真正要解决的实际上是怎样才能让读者掏钱买新闻的问题。付费新闻这一模式是否真的会实现?ProPublica的总经理理查德·托菲尔(Richard Tofel)很乐观。他认为,早期的电视也是免费的。然而,伴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看电视缴费已经成为习惯。在他看来,付费看新闻只是一个习惯养成时间长短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非营利新闻机构可能只是新闻业发展的过渡,待到读者养成付费看新闻的习惯,新闻机构依然会走上商业。综上所述,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可能只是美国新闻业发展中的一个有益的注脚。■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系教师。本文是“中美大学基金会比较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12YBT02)
注释:
①数据引自Paper Cuts网站
②LEONARD DOWNIE Jr and MICHAEL SCHUDSON(2009) “ 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09 Nov-December.
③CHARLES LEWIS (2010) New Journalism Ecosystem Thrives, http://investigativereportingworkshop.org/ilab/story/ecosystem/
④MARY WALTON (2010) “The Nonprofit Explosion”,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September 2010.
⑤JACK SHAFER (2009) “Nonprofit Journalism Comes at a Cost ”,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September 2009.
⑥2002年前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Bollinger对新闻学院的教育模式公开质疑,并表示,在没有确定新闻学院未来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哥大不会任命新闻学院的院长。详情可见于蔡雯、周欣枫:《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上)——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5期
⑦CHARLES LEWIS (2007) “The Nonprofit Road: It’s Paved not with Gold, but with Good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007 September-October P 36.
⑧关于美国联邦税法501(c)(3)与非营利新闻机构的关系,可以参考哈佛法学院“数字传媒法研究计划”(Digital Media Law)中的两份报告:Can Nonprofits Save Journalism? Legal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2009.10)以及Guide to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under Section 501(c)(3)for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2.4)。
⑨CAROL GUENSBURG?(2008) “Nonprofit News”,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March 2008.
⑩JACK SHAFER (2009) “Nonprofit Journalism Comes at a Cost”,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September 2009.
[11]ROBERT G PICARD and ALDO VAN WEEZEL(2008) “Capital and Control: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Newspaper Ownershi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and Management, 10:2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