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对话综述
□王平 何筱媛
【本文提要】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就“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互联网空间改变了什么”几个主题展开研讨,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大数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 社会发展 新媒体 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23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并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大数据究竟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通过大数据进一步理解社会?2012年12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对话。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50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Helen Margetts认为,数字化产生了大量关于人类行为的数据,这种数据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问卷调查数据,它们更庞大、更复杂,而且通常是非结构性的。若想使用这些数据,需要更科学的手段和技术。Helen教授认为,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以及公共决策方式的改变。然而用海量的数据信息来准确地解读社会并不容易,研究方法和技术上都存在挑战,还涉及到个人隐私泄露等伦理问题。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解读,需要新的技术力量的介入来生产数据,需要跨学科、跨院校之间的合作解读数据、理解社会。
关于互联网是否影响了中国的政治,长江学者、美国田纳西大学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钟杨认为,互联网对中国的政治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互联网使个体更具力量,促使政府进行回应。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可以使政府通过新媒体与民众进行沟通。但新媒体并没有使中国制度上更加民主,也没有实际改变中国的许多政策。新媒体可以对一个人或一个案件进行现实问题的处理,但并没有因此改变制度上和法律上的安排。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认为,互联网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他指出,通过对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公共政策的事件多达204起。其中,以民生类事件最多。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只有网络民意转化为官意时,才可能导致政策的变更。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公众议程通过网络来表达,当进入传统媒体议程后,才有可能再进入政策议程,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横向的应用工具,移动化给我们带来的是关于位置和行为轨迹的信息,而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地理位置服务)带来的是个体在社会上的位置信息。这些应用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数据能力。现在关于人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的梳理、修改及再传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通过对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用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个人本的服务。
关于新媒体对社会的变革作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孙少晶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为何中国网民如此关注草根明星,以及他们怎样与这些网络草根明星进行互动。通过对访谈内容及网民的评论进行编码,孙少晶分析了网民对于芙蓉姐姐、旭日阳刚等网络草根明星的态度、观点和情绪,而通过对网民对网络草根明星的认知反应进行归类,还可以看出新媒体平台的社会关系近边缘之于边缘的关系,无权之于有权、认同之于关系认同。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宁提出,大数据是否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更精确的结果?多大的数据规模算大数据?他认为,数据规模并不能决定精确度,有时通过APT检索选择的小样本数据可能更具代表性,这些数据是网络的核心部分。
西南政法大学柯泽教授认为,无论是二战前的大规模心理战,还是冷战时期的心理战,大众传媒本身一直被视为一个社会控制的工具,而互联网及各种监控手段,实际上也慢慢地演化成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甚至是一种心理战争的工具。当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形成的这种社会管制是一种心理战争,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所谓的消费新闻,分散受众的注意力,改变着人的兴趣点。社会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反而失去了更多自由。
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关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与传者、受众关系的影响,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仅仅改变移动终端载体而没有新的影响逻辑是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的。传统媒体如果孤立地适应新媒体而没有新的服务逻辑勾连起来,难以成功,内容为王只有走向服务为王,所提供的内容才有价值。新媒体的提供逻辑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更准确地发现个体需求,再加以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认为,中国媒体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的是人际媒介和信息媒介的融合,社交媒体是其融合产物,而公民新闻可以大大提升媒体的信息收集能力。因此,引入公民新闻的长效机制,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培养观众的参与技能、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才能使传统媒体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如何进行创新和价值再造?《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认为,报纸仍是媒介格局中最能体现新闻专业价值的媒介,面对报业衰退不断加速的事实,中国报界同仁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这包括党报尊重宣传规律,重塑党报形象、提升党报影响力;报纸的定位向本土化、社区化发展;发挥报纸优势,强化深度报道,实现价值重塑;报纸形态杂志化包装,头版封面化,新闻目录导读化,内容架构版组化,实现快速浅阅读与选择性深阅读的综合形态;尝试报纸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探索跨区域办报模式等。
说到新媒体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以上海为例,对互联网中最具竞争力的行业——网络视听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网络视听从业者存在年龄结构轻、学历层次高、从业时间短的特点,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内容策划制作、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领域。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而不博,使得网络视听专业人才仍匮乏。为此,严三九教授提出,应融合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跨学科综合教堂平台,校企联合,培养适合网络视听等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培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三、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哪些挑战?谢耘耕教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传统人文社科普遍数据采集能力不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上的创新,文科与理科、工科相结合,才能带来质的突破。
大数据时代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杜登斌认为,数据的最终作用是为领导者决策或执行部门的行动提供参考,如何有效整合大数据,首先要做到快速分析、及时反应和动态应用,其次是在技术上实现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存储、深度挖掘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地采集和预警。目前人民网已建立了基于全网大数据内容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方案,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全网大数据信息进行7-24小时实时监测,能从海量信息中及早发现可能引起民众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潜在源头,进行实时预警。■
(作者王平、何筱媛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