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文字尊严”
□敬元勋
  本文标题引自我国台湾歌词作家方文山的一次谈话。这里要说的也是语言文字的问题,但不涉及歌词,借“题”发挥而已。
  语言、文字(指词语表达,非文字形态)不是一泓静水,而犹如滔滔江河,是流动着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国际国内的频繁交往,语言及文字表达也必将相应发生变化,有些词、语新生了,有些词、语淘汰了。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透露,2011年冒出的新词近六百个,而此前五年出现的新词六成已迅速消亡。因此,认为语言文字一成不变,对新词、新语一概排斥,甚至力主封杀,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反之,认为语言文字可以无视章法,随意拼接,炫奇立异,则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玷污和亵渎。
  当今,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的快速普及,网络语言蓬勃兴起,数量大、流速快、传播广,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对人际语言交流产生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我们在甄选和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应对网络语言保持理性和分析的态度。网络语言的主创者大多为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其中多数是尚在求知的在校学生,他们在网上交流往往带有浓厚的游戏心态,蓄意追求语言形式的怪异和新奇,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到有趣和开心。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网络用语的出现和流行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网络语言呈现出越来越低俗化的趋势”(教育专家孔敬祥);“网民上网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娱乐、休闲、宣泄情绪……所以,情绪化的语言比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很多谐音的网络语言,则是用来进行娱乐性的交流的”(《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
  面对勃然兴起的网络语言,要求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正视和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既不能把它视之为洪水猛兽,又不能盲目跟风,为那些唯“趣”是从,滥用谐音,调皮搞笑,毫无理据的语言文字游戏推波助澜。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即严格区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界限。鉴于网络语言的特性,要清理网络语言环境,规范网络语言应用,恐怕也是不现实的想法。笔者认为,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固不可少,但也毋需一律强求年轻人规范网络用语,应宽容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方式。
  然而,无论如何,正规出版物里应严格遵循文字规范化的原则,对采纳网络词、语持既开明又慎重的态度,切不可助长那种网络游戏语言在全社会泛滥,籍以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坚守汉语言文字的尊严。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有些大众传媒,甚至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时下也在盲目跟风,使用一些有失规范的网络文字,以标榜时髦、新潮,博取年轻人的好感和亲近。这种做法的短视和有害,是显而易见的。以往,一些网络文字还只是在新闻中出现,如今却已上了头版大字标题,“粉丝”、“打酱油”、“菜鸟”、“驴友”、“拼爹”等等。至于将北方高校写成“北约”、将南方高校写成“华约”,则更是荒唐。还有一个网络新词,叫“hold住”,将英语单词与汉字拼在一起,这是明显违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报纸上却也频频使用,并且屡见标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词汇愈来愈多地涌入国内,翻译界人士有责任予以恰当汉译,规范传播,不应听任网络上游戏式的翻译流传。比如报上经常使用的新词“粉丝”,原是英语fans的音译,网民出于有趣袭用日常食品“粉丝”一词,加之大众传媒的“信手拈来”,似乎已“约定俗成”了。其实,这个词可以另译,避免与食品“粉丝”相混淆。我们的大众传媒不同于网络“自媒体”,它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其语言文字的社会影响非同小可。古人云:“风雷风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我们期待着大众传媒树立起对汉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为引导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作出表率。行笔至此,我想借用著名老作家杨绛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因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我们仨》)。■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