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不能被微博牵着鼻子走
——第三届深度报道研讨会综述
□叶铁桥
【本文提要】2012年年底,举办的第三届深度报道研讨会上,与会者探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传统媒体不能被微博牵着鼻子走,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要吸纳网络信息,但别做网民的尾巴;要吸纳网络意见,但别做意见领袖的尾巴”。
【关键词】微博 深度报道 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比起网络论坛,微博更及时迅速;比起社交网站,微博更方便快捷。正因为此,微博在中国出现后即呈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但据CNNIC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较2010年年底增长了296%。目前虽无统计数据,但预计2012年微博用户数也会出现巨额增长。一个旁证是,新浪2011年财报显示,当年底新浪微博注册账户突破3亿,2012年11月16日,新浪CEO曹国伟宣布又突破了4亿。
在微博时代,自互联网诞生起就走进“历史三峡”的传统新闻业,再次遭受难以预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11月24日,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文理学院共同主办了第三届深度报道研讨会。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人民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东方早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共30余家新闻单位的代表,部分高校专家以及湖南常德、张家界宣传系统干部代表就微博时代深度报道如何更专业、媒体如何担当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的共识是: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传统媒体不能被微博牵着鼻子走,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要吸纳网络信息,但别做网民的尾巴;要吸纳网络意见,但别做意见领袖的尾巴”。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研讨会上,无人讳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巨大冲击,正如《成都商报》编委蒋泉洪所言,这几年,新媒体的攻势愈发凌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的话语权、议程设置的能力逐渐被新媒体占据”。
这种感受,对于前《南方周末》记者、现腾讯网新闻中心副总监傅剑锋来说更为真切,他做过一次统计,结果发现《南方周末》有一年的头版选题中80%是从微博发端的。《东方早报》中国新闻部主任黄杨说,他们2012年的编前会有个很大的变化,“两年前,就算是2011年,来自微博的信源也不是特别火,现在就不一样了,都是微博的信源。以前只是补充,从2012年开始出现质变”。蒋泉洪也有类似感受。他说,《成都商报》这两年的新闻线索绝大多数来自微博,“以前我们的热线部就是接接电话,现在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当然也要接电话爆料,但更多是每天在微博上搜寻线索”。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网事项目组组长李俊说,越来越多的同行在谈到微博时代挑战的时候,谈到更多的不是机遇,而是焦虑。首先是时效上的焦虑,“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做一周甚至一个月的调查时,有可能在微博上早就被其他媒体或者爆料人曝光了”。再就是议程设置上的焦虑,因为老是得跟着微博走,被微博牵着鼻子走。第三是品牌上的焦虑,传统媒体做出的好报道经常为新媒体所用,传统媒体遭遇的困境就是“都知道鸡蛋好吃,但根本没人问是哪只鸡下的”,在这种情形下,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被逐渐消解。
但是,在焦虑之余,一些研究者和传统媒体人士仍抱持着对微博的乐观态度。毕竟,在他们看来,新媒体工具的每一次发展,都会拓展和丰富传统媒体的空间,丰富传统新闻业的采写手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认为,微博提供了信息突围的可能,积极推动了新闻报道空间的拓展。他说,一方面,媒体人通过个人微博或单位微博,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滚动消息,通过跟禁令赛跑,利用微博病毒式、爆炸式传播效能,增强了信息公开的力度。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务微博的强烈围观冲动,有利于推动政府作出表态,也给媒体的报道提供了空间,或打开了缝隙。“有时候,已有要求某事不能报道,网络围观会逼迫一些政府微博公开表态,这反倒又撕开了一个口子,给媒体跟进报道提供机会”。
对蒋泉洪而言,微博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报道题材的丰富多元,“《成都商报》以前做国内新闻时,因为地域限制,常苦恼于找不到线索,但自从有了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后,《成都商报》得以跟其他媒体一样共享同样的线索资源库,从而大大加强了参与其他地区报道的可能性”。
微博对采写方式也有改变,有时候甚至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李俊说,2012年8月29日“方大国打空姐事件”在微博上引发轩然大波后,新华社记者立刻跟进报道,但苦于找不到目击者。然而,在新华社“中国网事”官方微博表达了对此事的关注后,几小时之内,这架飞机上就有5名乘客通过微博私信联系上了“中国网事”栏目组,称他们目击了该事件,愿意介绍情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部主任栾轶玫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深度报道内容上浮”。她说,在前互联网时代,记者的现场报道可能会被受众认为是事实的全貌,因为很可能只有记者在贡献信息。但现在,某个事件发生后,可能有许多网友通过微博平台来反映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情况,记者所提供的信息只是多元信息的一部分。所以,当今时代,除了要求记者能够亲历现场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其他在场者主动提供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在新闻报道中,从而形成一篇完整的现场新闻报道。
微博对于传统新闻业的深刻改变,也促使一些传统媒体开始拥抱微博,微博“国家队”甚至走在了前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介绍称,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代表的“国家队”已经异军突起,“《人民日报》微博粉丝已经突破300万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的纸媒发行量目前是280万份,这就相当于《人民日报》用几个月时间在微博上又办了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华社的微博也堪称惊艳,如“中国网事”栏目,创办于2010年8月7日,目的在于对互联网上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舆情动向进行梳理和观察。“中国网事”项目组组长李俊说,中国目前已有5亿多网民,有那么多报道现实社会、回应现实社会,写给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看和听的媒体报道形式,为什么就不能有专门为虚拟社会写作的深度报道呢?“中国网事”的创办正好呼应了这一思考,“为虚拟社会回答问题,提供真相,是我们栏目的一个重要的使命”。
他说,“中国网事”微博平台创建后,不但能征集线索,展示新华社的热点重头报道,与受众形成互动,还能作为舆论平台,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微博平台的试水,新华社对新媒体在观念上得以革新,在认识上走向了深化。
二、用新闻专业主义面对众声喧哗
很多与会者也认识到,微博也不可避免地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
蒋泉洪认为,微博世界存在视觉上的盲点,传统媒体容易被微博牵着鼻子走,但是,微博文本内容的碎片化和用户阅读的浅层化会导致信息的割裂,重要信息容易被忽视,而肤浅的表层信息容易被疯狂传播,再加上面对复杂事件,140字很难说清楚真相,导致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有时候甚至流言、谣言风行。
此外,由于微博内容极度发散,没法整合梳理,用户刷微博久了,思维很跳跃,很容易感觉累,遭遇疲劳轰炸。“传统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报纸成了‘纸微博’将没有任何优势”。
张志安则总结,微博对新闻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第一,把关不够,容易导致假新闻泛滥;第二,专业失范,有些报道照搬微博、不加验证、调查不足,容易导致以辟谣的方式传谣;第三,情感偏激,热点事件中汹涌的网络舆论,容易影响一些记者的情绪和判断,导致报道充满偏向性;第四,理性不足,公众越来越习惯于微博的快速阅读和浅阅读,这会强化新闻的娱乐化、快餐化倾向。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特别报道部主任吴湘韩则表示,微博时代,传统媒体虽然遭受巨大冲击,但仍在一些方面具有新媒体所没有的优势,第一,公信力比较高,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比新闻事实信源不单一,经多方核实;第二,从业人员具有深度调查新闻事件的能力,生产的新闻产品比较专业,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优势。
他认为,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芜杂,真假难辨,正需要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挖掘和传播真相,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求证类栏目近些年备受关注,这些栏目对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力求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帮助公众辨明是非,深受社会欢迎。
吴湘韩说,在现时代,传统媒体要有所作为,就更应当深入调查、强化深度,帮助公众更深刻地了解日益多元复杂的社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曾多次强调,中青报的优势在于深度报道和评论。确实,纸媒如果不能坚持做深度报道,再怎么比浅也比不过网络,反而会因此丧失自身优势。所以,现在《中国青年报》各个新闻版面都在加强深度报道。
除了深度报道外,传统媒体的思想性也被众多与会者认为是对抗微博的“利器”。黄杨认为,这个时代做报纸,就一定要做一张有思想的报纸,有了思想,报纸才能跟网络区分开。“报纸新闻应当强化文笔、强化思想,做到极致。一份报纸如果做得很好看,这种阅读上的享受不是微博所能取代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赞同黄杨的看法,他以“冰点”的操作手法为例,“冰点”总是在寻找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在操作中追求以小切口切入,但会努力赋予这个小切口以大关照,在小切口背后展现出宏观背景和完整思考途径,从而实现报道的思想性和新闻性的高度融合。
三、媒体与媒体人的立场
在新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中,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该抱持何种立场,也引发了广泛的深思。
祝华新认为,目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各种矛盾的累积和激化,我国形成了官和民两大对峙阵营,出现了“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的宣扬普世价值的话语体系,出现了亟待打捞的草根民众的“沉没的声音”,还出现了官场经常是颟顸而蛮横的僵硬话语,“面对三种话语体系的对峙,媒体如何在两大阵营、三种话语体系当中,促成对话,凝聚主流民意,打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对未来中国社会平稳转型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解决问题越来越失去耐心,知识界则越来越激进,“我们作为传统媒体,必须保有立场”。他建议传统媒体在激进的知识界和失去耐心的民众之间,选择一种中间的建设性的立场,不但要倾听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打捞草根“沉没的声音”,鼓励体制内的点滴进步,也要承认社会转型期存在着种种瑕疵和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同时,有些市场化媒体的从业者应力戒道德洁癖和智商优越感。
祝华新说,2012年网上的戾气越来越严重,一些得风气之先、掌握了网络话语权的人在网上好勇斗狠,如何把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变成培育公民的公共空间和为社会平稳转型效力的公器,需要传统媒体付出努力。一是厘清微博上热点事件的事实真相,二是做到观点均衡,让社会各阶层都有发声的机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利益博弈规则化、透明化、公平化,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同时疗治敏感而容易受伤的民意,修复、提振网民情绪和社会心态,涵养全社会对社会改良的信念和耐心。
祝华新强调:“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藏身壁垒就是专业主义。我们以新闻专业精神,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对网络舆论扶正抑偏。要吸纳网络信息,但别做网民的尾巴;要吸纳网络意见,但别做意见领袖的尾巴。”
李俊也认为,过去老讲有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媒体舆论场,一个群众口头舆论场,“现在微博的舆论场实际上已经非常大了,某种程度上是第三个舆论场的形成,它对整个舆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对国家民主自由的推进,对社会进步运动的作用非常大。那么,我们的深度报道能否回应虚拟社会群众的关切,能否给出一个答案,给出更多的真相,这是深度报道在虚拟社会的重要推力和职责”。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则表示,在微博时代,作为记者,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客观理性;既要有对个体事件的观察,又要对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记者做报道时,不但要有专业主义视角,也要避免民意的幻觉,避免夹杂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
张志安则在发言的最后部分发出了一系列值得所有媒体人深思的追问: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微博时代,到底是速度至上还是深度至上?到底是强调自由还是强调责任?到底是鼓励记者使用微博还是限制记者使用微博?到底是公民身份更重要还是记者的身份更重要?到底是要更重视民意还是更重视保持独立?到底是组织利益至上还是公众知情至上?■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