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3页
  • 74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传播事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 曹鹏
  十八大结束后,全国的新闻单位都在学习贯彻并宣传报道十八大报告以及相关文件,党中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新闻战线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兼具政治性与商业性,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布局中,是最为复杂而特殊的领域之一,因此,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也就更为慎重。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新闻传播业走市场的步子迈得比较慢,特别是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WTO后,几乎每个市场领域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并逐渐与国际接轨,而新闻传播总体而言却仍处在试水状态,存在很多空白点,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亟待正视、研究、解决。
  
加强宣传学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的新闻宣传是宣传与新闻合二为一的体系,领导部门是党委宣传部,执行者是新闻单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理论学术与教学领域,却一面倒向了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都是成体系的学科,而中国宣传学、中国宣传史与中国宣传工作实务,却几乎无一家院校或科研机构有相应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就我所知也没有一家高校包括党校开设宣传专业方面的课程。
  新闻与宣传在学科与业务中是有区别的,新闻不是宣传的同义词,对新闻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教学,也无法完全替代对宣传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教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宣传部门与宣传工作者,宣传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学术理论工作者应重视对宣传学、宣传业务的研究与总结,从而为提高宣传的科学性、理论性提供学术支持。
  
市场低迷改变报刊生存格局
  全球范围的报刊业市场低迷,既是一场危机,又带来了一个转机:在中国,市场化的报刊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的报刊尚未市场化,有一些早已形同虚设、坐以待毙。现在,形势居然发生了剧变,市场化报刊在红红火火二三十年之后,掉头直转,跌入亏损或微利的深渊,而且看不到挽狂澜于既倒的希望与可能,这样一来,未曾市场化的报刊,反倒显得负担小、压力轻了。
  新闻业的这种潮流,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致的。在就业市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最热门选择,可以说,这与官本位卷土重来、“赢家通吃”是有内在关联的。
  西方国家虽然已经出现大报名刊的倒闭风,但可以断言,中国报刊业不可能出现大面积、全行业的停刊,事实上,报刊在中国从来也不是作为单纯的商品而存在的,因此,把报刊转企改制,也可能就是一种对策与出路。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近来已经很少有新报刊逆市创办,但是也还有例外,如《中国新闻出版报》前不久宣布将创办《东方周报》,并着手招兵买马。前些年同一报社办有子报《中华周末报》,因故停刊,此次东山再起,该是有充分准备的。作为新闻出版行业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的这一举措值得业内关注。
  
自费市场与公费市场平分秋色
  无论何种性质的报刊,进入第四季度,发行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过,今年各地报刊虽然也都按部就班地搞发行,但却少了火药味。因为纸媒市场大势不景气,大家都已经看清形势,在这种环境中,再你死我活地拼杀,多少有些不识时务。因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发展,而是生存,大家都是输家——竞争再激烈,也不会有赢家。
  市场化报刊占据自费市场,而体制内报刊占据公费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市场化报刊也不再有挤垮或取代体制内报刊的雄心壮志,而体制内报刊也不再有生死未卜的危机感。市场化报刊与体制内报刊互补共存,这已经是现实格局。
  
市场化与体制内人才新流向
  近些年不断有市场化报刊的高管被提拔任用为体制内报刊领导,仅我所接触到的,就有原先是民营企业聘用的办报职业经理人,后来被提拔为党报厅局级领导干部的例子。反之,几乎没有体制内报刊的领导下海掌管市场化报刊的情况。
  与此同时,在新闻单位的人才流动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一线新人流向网络、通信、金融业,中层以上“老”人流向党政机关,也就是年轻一代更容易选择离开新闻单位到市场化企业去,而有中层以上职位的“老”人,则更愿意调任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仅我所在单位这些年就向各地输出多名干部,包括省级、市级与县级,而且多为正职。
  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单位的热情减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新闻院校前些年大幅度扩招,现在已呈骑虎难下之势,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直线下降。
  新闻传播院系毕业生成了万金油,真正从事新闻传播专业工作的连一半都到不了,甚至一流名校的新闻专业毕业生都以到中国石油、中国移动或银行等大企业为上策,而且并不限于企业总部或省级总部。在高房价、高物价的经济社会,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务实选择。
  
有偿不闻导致新闻敲诈
  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在十八大期间至今年年底开展深化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重点查处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名进行新闻敲诈和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宣传报道为名,强拉广告、索要赞助、约稿收费、搞有偿新闻等行为。“新闻敲诈”作为新闻工作中的一种不正之风,被正式列入政府管理监督的黑名单。
  “新闻敲诈”的实质就是有偿不闻,也就是以报道负面新闻为要挟,勒索钱财。“有偿不闻”这个说法,我曾较早在《新闻记者》杂志提出并论述其危害,今年这个词成了官方词语出现在正式文件中。
  杜绝“新闻敲诈”最近在中央部委的文件中正式被提出来,所谓“新闻敲诈”往往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在本质上也还是一种监督,只不过以“不闻”为表现形式而已。遭遇“新闻敲诈”的单位或个人,如果本身无懈可击,那么其实是可以让搞“新闻敲诈”的人发表或播出新闻后,再后发制人,将诈骗者绳之以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社会中太少不怕曝光的企业与官员了,宁可掏封口费,破财免灾,所以,“新闻敲诈”才会得逞,成为事实。
  基于“有偿不闻”,可以推导出“不闻”同样是成立的,必须认识到,“不闻”在中国是与“新闻”伴生的。在新闻理论、新闻教育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不闻”的理论进行思考与研究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现任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