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转型中的消费报道
——当前新闻媒体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杨丽琼
【本文提要】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题词。新闻媒体既要积极报道“促消费”,又要防止宣扬“消费主义”;既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大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又要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环保;既要探讨如何消除妨碍扩大消费的种种障碍,又要讲政治,顾大局,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促消费”,又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在这些充满悖论的课题面前,媒体该如何把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正确引导舆论,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本文对此展开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转型 消费 新闻报道 悖论 辩证
【中图分类号】 G212
“消费”一词,正以日益加速的频率和密集的态势,出现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致力于扩内需促消费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学家频频研讨如何消除阻碍扩大居民消费的种种障碍;社会学家痛斥消费主义的浪潮喷涌,呼唤回归理性消费;环保主义者焦虑高消费生活方式引发的资源和环境危机;伦理学家担忧“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传统观念丧失;消费者则不断寻求消费维权……
如同一个五光十色的多棱镜,“消费”集中折射出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甚或利益等多层面、多角度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给新闻媒体有关消费的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和引导制造了诸多悖论,提出了不少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消费报道中存在着若干悖论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驱动力,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让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建立在消费主导上,这已是当今我国决策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就开始了对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居民消费率过低的深刻反思。但是,内需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他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①
“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政策,最早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写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②尔后又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③,在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中被反复强调。近年来相继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解决我国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把“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方针提上了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对于“扩内需、促消费”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全国的新闻媒体始终以高度热情给予积极的舆论配合和支持。然而,当“促消费”作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长久之策,从而毫无疑问成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全力推进的时候,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的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资源环境条件等都发生了全新的深刻变化,媒体既要积极报道“促消费”,又要防止宣扬“消费主义”;既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大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又要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环保;既要探讨如何消除妨碍扩大消费的种种障碍,又要讲政治,顾大局,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促消费”,又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物尽其用……一个个似乎相互矛盾的任务和难题,摆到了新闻媒体面前,它们之间关系应如何辩证理解,各种界限当如何划分,宣传报道的尺度分寸该如何把握?这对于新闻媒体和媒体人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梳理,否则难以避免报道思想的混乱、新闻采编上的无序和舆论引导上的自相矛盾,难以承担起引领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任。
消费报道中必须正确厘清和把握三个辩证关系
既然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在实际报道中发生冲突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对消费有正确的认知,端正一些观念,厘清一些关系。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谈需要认真辨析、恰当把握的几对关系。
1.“促消费”报道与“消费主义”的关系
当前,令诸多新闻媒体尴尬的一个事实是:当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提出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客观要求,将促消费报道作为媒体义不容辞的任务之际,也正是消费主义浪潮在中国大地空前涌动、社会各界(包括许多媒体人自己)对宣扬消费主义提出尖锐批评的时候。什么样的消费报道,才是经济发展所需而又能避免宣扬消费主义的呢?这是这里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上百度搜“促消费”,一两秒钟就能得到上百万个结果:“多管齐下促消费,打组合拳扩内需”,“三部门发文促消费每年确定一个消费促进月”“上海促消费从长计议”,“战略方向已确定,期待促消费政策的连续出台”,“把握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的几个关系”,“促消费要抓好四大着力点”……林林总总的标题,大大小小的篇幅,都是媒体人辛勤采编的“促消费报道”。只是这些报道大多局限于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多是一般性的“造声势”,看上去很热闹,却难以打开消费者的钱包,对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作用非常有限。
而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媒体“参与和制造”当前中国社会“虚幻的消费主义景观”,成为“消费主义的加速器和传播者”、“我国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首要责任承担者”的批评声浪却一直在起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从未停止过。
应该承认,上世纪末,当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各种新型消费品及消费场所、购物方式改变着居民的消费和生活时,精品、格调、名牌、轿车、豪宅、盛宴等名词及与之相关的炫耀性消费风景,确实曾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上热闹一时。但是,不加分析、甚至带着欣赏口吻津津乐道这些炫富、奢侈、超前消费现象的报道并没有持续多年,社会各方的批评很快警醒了主流媒体。本世纪以来,每当此类消费行为被报道时,常会遭到媒体态度鲜明的批评,渲染炒作非理性消费的报道越来越少了。
眼下的难题在于,很多时候宣扬消费主义和促消费报道之间的界限似乎并不清晰。20年前开一辆“夏利”牌轿车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转眼间一些城市就因轿车拥有量攀升造成交通拥堵,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当年在大街上高声接打“大哥大”足以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今天全国手机拥有量已达数亿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升级,将“奢侈品”转眼间变成家常用品。
其实,研究消费理论的专家学者早就为人们的正常消费和消费主义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那就是正常消费是为生活必需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发展得以延续的物质必需;而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则是一种符号,目的是要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这条界限,应该是媒体促消费报道与宣扬消费主义之间的分水岭,是促消费报道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此外,不断跟踪了解我国民众消费模式的变化,适时准确把握大众消费升级变化的脉搏,也是媒体做好促消费报道首先要做的“功课”。
从根本上来说,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署和任务做好报道,是促消费报道远离消费主义的最佳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加快转型和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夯实“三农”基础、加快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等多项工作已全面展开。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做好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和任务的宣传报道,有助于从源头上切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2.促消费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关系
促消费报道和宣传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低碳环保,是新闻媒体遇到的又一个悖论。
消费社会导致地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文化娱乐,其生产和消费过程都要耗费木材、石油、矿石、淡水等各种自然资源,都会产生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早在1960年代初,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人类过度消费对地球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随后,有关人类消费与地球环境资源临界点的研究成果、统计数据在世界各地不断发表;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群体日益扩大,他们在全球奔走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倡导改变消费方式过低碳绿色生活,以保护地球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达成共识的口号。随着半个世纪前西方学者预言的“飞鸟绝迹、河川失色、土壤污染”等现象遍布世界各地,“环境与开发”已成为20年来联合国议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资源环境对于人类消费的有限承载力,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显得更加突出。在13亿人口的国度,任何产品的消费只要成为一种时尚,其年更新率就会迅速攀升至几千万甚至上亿件(部、台);而用13亿人口来平均,无论多么丰厚的资源都会变得微不足道。30多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日新月异,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但是,当包装、加工的食品饮料充斥城乡市场;当汽车源源不断进入家庭;当快速更换手机成为许多人的时髦;当洗衣机和抽水马桶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普及;当一次性用品随处可见……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垃圾围城等问题立即随之而至。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这同样将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这是新闻媒体促消费报道时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有鉴于此,促消费报道不是简单地鼓动人们加大消费量,盲目地更新换代,以旧换新。每一篇促消费报道,都应该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都应该时时考虑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条件。我们所要促的消费是绿色、适度、可持续的消费,我们所要大张旗鼓宣传和倡导的,是在我国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消费模式,是从需求的角度减缓对资源和要素的供给压力,是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当经济学家们担心消费疲软导致工厂库存上升,当汽车企业忧虑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轿车限购政策,房产商们制造一波又一波房价“见底”的舆论时,新闻媒体应该有着自己独立的清醒的认识,促消费报道应永远坚守人类消费须保证生态能保护,资源、环境、人口、社会之间必须协调的底线。
3.促消费与倡节俭的关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消费观源远流长,几千年历史留下的崇尚节俭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贯穿历朝历代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深入整个民族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勤俭建国、勤俭建军、勤俭办社、勤俭办厂、勤俭办校、勤俭过节……”也是新中国广为传播的口号和大力弘扬的精神。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但邓小平同志仍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④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奢侈浪费。⑤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⑥
其实,西方国家也有提倡节俭勤劳的传统,节俭也是从富翁到平民各阶层许多人士自觉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和社会,勤俭节约永远是人类社会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都被主流社会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德。
但经济学家们并不完全赞成“节俭”。西方近代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节俭是罪恶的,人类社会追求生活奢侈和感官享受,才会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派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而凯恩斯指出的道路之一,就是通过宏观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扩大,以避免经济发展停滞并引起失业。
伴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方针的提出,我国社会各方对“倡节俭与促消费”的讨论也同时展开。虽然大家都赞同“倡节俭”并不是要像守财奴那样过度节俭,但分歧也不小。有人认为,节约难以促消费,应该倡导居民“把挣的钱用于消费”;有人坚持,“中国应提倡节俭,而不是促消费”;有人提出,要防止扩大内需促消费的提法影响节约型社会建设;更有人直言不讳:在中国目前阶段,发展就是消费,消费就是发展。但更多的人认为,“节俭”是相对于“浪费”而不是相对于“消费”而言的,节俭不是不去消费,而消费也不是去奢侈地浪费,应提倡理性、适度消费。
“节俭还是消费”的讨论仍在继续,究竟什么才是理性、适度的消费,怎样从我国文化传统、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出发,将“促消费”与“倡节俭”有机统一,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需要从理论上做出更加深入的回答。但当前媒体至少可以做到的,是避免报道的片面性,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时,不去孤立地提倡“艰苦奋斗”和节俭;报道经济“稳增长”也不是只强调“促消费”。尤其要把握的是,我们所要促的消费,是满足社会需求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结构性变化,是城乡居民对基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技能提高、娱乐文化等方面快速增长的需求,是社会成员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投资所换来的消费,而不是去鼓励人们追求时髦、挥霍浪费,更不是鼓励、渲染消费品无休止的更新换代和对奢侈品的一味追逐。
弘扬公平正义消除扩大消费的障碍
多年来,政府扩内需、促消费的决心可谓不小但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效应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经济生活中仍有种种障碍,阻碍着城乡居民扩大、提升消费,导致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以打破利益掣肘、弘扬社会公平的舆论促进和帮助政府消除这些障碍,也是新闻媒体促消费报道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目前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失衡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收入占比却持续下降;而在二次收入分配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也已非常突出。低收入阶层虽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心却无力增加消费;高收入阶层需求饱和,消费难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也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不敢大胆消费。
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既是解开“促消费”难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过去多年,新闻媒体不仅积极报道了社会各方对调整改革收入分配政策的种种意见建议,还做了许多相关调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舆论配合。但收入分配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系现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的敏感问题。媒体的报道应该慎之又慎,需要的是冷静、理性的态度,多报道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推动决策者痛下决心大力破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难题。特别要避免引用所谓“富豪排行榜”、“分配不公、收入差距”等数据展示和炒作贫富差距的现状,避免因此刺痛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敏感的神经。此外,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的舆论监督,消费方式的正确引领等等,也应该是媒体促消费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改进。■
(作者系《新民晚报》驻京记者站站长)
注释
①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求是》杂志2012年第4期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1998年2月。转引自戚义明《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
③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转引自2006年12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页
⑤参见江泽民:《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1995年12月5日),《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1997年1月29日),《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193、245、533页
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5月5日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