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重要的或是有趣的?
——兼议央视《新闻联播》“假日调查:你幸福吗?”
□陆晔 胡吉
2001年,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的丹·拉瑟,在面对一项有关严肃新闻业何去何从的研究时,忧心忡忡地表示,和他刚坐上新闻主播台的1980年代相比,如今的电视新闻更为软性、粗略,多元媒介竞争和电视受众流失的巨大压力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选择标准。为了赢得收视率,需要“一些当天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有时候,最有趣的事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决定内容提要非常容易。但是,也有一些时候,最有趣的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人们完全可以质疑这些事情是否真的重要”。①重要的或是有趣的?大洋彼岸同行十多年前对于电视新闻选择的讨论,同样可以用来观照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假日调查:你幸福吗?”及其引发的热议。
不可否认,这一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尤其是那些被网友们戏称为“神回复”的“无厘头”内容,竟然出现在多年来总是板着面孔、端庄有余的《新闻联播》里。但,它是重要的吗?或者,它的重要性与国家电视台最重要时段新闻栏目的地位相称吗?又或者,电视新闻在今天仍有必要以重要性为选择要素(或要素之一)吗?有媒体归纳了新浪微博上以此为关键词的5355万条搜索结果,认为对其评价呈两极趋势②:反对者认为该节目虚伪造作、主题先行、空洞无物,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与其寻找幸福的答案,不如关注权利与机遇的公平”;而支持者则认为其表达了一种真诚的态度。
面对镜头向毫不设防的普通百姓提问,并通过摄像机捕捉形形色色的即兴反应,在纪录片当中并不鲜见。央视“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的主创人员坦承这一“走基层”长假特别策划背后的蓝本,不仅有1960年代初法国纪录片导演让·鲁什的《夏日纪事》和1990年代末国内独立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更是对央视纪录片频道《纪事》栏目2005年《幸福在哪里?》、《你想要什么?》的直接借鉴,以及对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创办时《生活空间》提出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价值理念的传承。③从《新闻联播》“变脸”的角度看,这样的软性、粗粝、直接,甚至无厘头的表达,的确很有象征意义。这个小栏目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打破僵化报道框架和思维定势的“解放”的力量,不管其内驱力是顺应市场需求软性化的逐利本能,还是新闻职业社区力图超越宣传的高高在上、反映当下中国社会众生百态的理想主义情怀,或者两者兼备。这种“打破框架”本身就值得肯定,这也应是该节目在央视内部和公众当中获得正面评价的重要原因。
近二十年前,《东方时空》一改以往央视新闻节目中大人物一统荧屏的局面,第一次将国家电视台的新闻摄像机对准普通百姓,力图“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替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书写的历史”,④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二十年间,由于都市报、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和公民新闻的兴起,在大众媒介上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理念。如《南方周末》多年来的春节特别策划“本报记者回家过年”,无论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刻画描摹还是报道的思想深度,都远在“假日调查:你幸福吗?”之上。因此,《新闻联播》“变脸”的确令业界和公众感到欣喜,但这一报道迅速走红本身,同时令人五味杂陈。尽管节目制作者表示,这样呈现百姓生活原生态的报道模式还会继续下去,“目前正在构思春节、七夕节、重阳节的方案”,⑤但从《新闻联播》的整体看,类似这样用镜头展示老百姓心声的内容也只是个例。在“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播出期间,每一期《新闻联播》的主体内容,仍是党政领导人活动和讴歌式的主题报道。即便“你幸福吗?”这个小板块将镜头对准百姓,但画面原生态的丰富内涵,也被开篇语和编后语的老套、陈腐遮蔽了(参见附录)。尽管这一报道系列当中诸如“你幸福吗?我姓曾”、“我吃低保”这样的“神回复”,被网友解读出有关中国社会生态的多元丰富的潜台词,但在“播种努力,收获幸福”、“其实谈幸福是在说发展”、“生活有质量了,幸福指数也会不断提升”的简单概括下,很难成为评价这一节目内在价值的依据。那些“神回复”被网友视为“高级黑”便也不足为奇。
尽管从媒介形态、媒介定位等多方面,央视及其最重磅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与国内其他任何媒体都缺少可比性,但下述观照仍有助于提供思考“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特征和意义的不同视角。近年来,不少以民生新闻见长的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早已经不满足于高收视率掩盖下那种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状况的琐碎化、碎片化的新闻表达局限,力求更多地通过严肃新闻报道促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⑥在这样的媒介竞争环境下,央视《新闻联播》“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特别策划,仍满足于琐屑、碎片的所谓“原生态”,即便是有趣的和令观众感到亲切、有好感,从严肃新闻报道的角度看也不免令人遗憾。这一特别策划只是软性化、趣味化的主题报道,它无法弥补《新闻联播》整体上硬新闻不足和对硬新闻重要性凸显不够的硬伤。若将“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播出期间的《新闻联播》与次日《东方早报》头版相对照(参见附录),就会发现其间发生的重大硬新闻,如高速公路拥堵、人大提请罢免薄熙来代表职务、香港撞船事故、游客挤爆华山大量滞留、云南彝良震区泥石流吞噬18名补课小学生,这些《东方早报》头版刊载的新闻事件,在《新闻联播》的版面上,除了香港撞船事故以“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关心香港撞船事故”、“香港撞船事故已造成37人死亡”分列当日头条、二条之外,其他都未出现在头条位置。尤其是对云南彝良震区泥石流的报道的处理,未能体现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尽管这也是整个长假期间没有播出“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特别策划的唯一一天。
同样是“喜迎十八大”主题报道,同样聚焦“幸福”这个关键词,《人物》杂志10月号专题“再见10年——十六大到十八大之间的中国人与公共生活”,通过10个人物的10年,力图展现“无论个人生活与国家利益孰轻孰重,个人的自由与幸福都是国家存在的目的。也许公众观念的变化,就是这10年来最大的进步”这一厚重命题;笔者之一参与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3集专题片《大道同行》,直面10年改革的成就、矛盾、困境,“关注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关注公平正义的努力、关注政务公开和社会管理创新”,“梳理改革探索,发现推动中国进步的改革实践,为改革下一步提供现实和理论资源,是为‘改革方法论’”。这些主题报道的立意和深度显然在“你幸福吗?”之上。
此外,从纪实影像的理念和创作技巧上看,相对于《幸福在哪里》的完整叙事段落和《北京的风很大》几乎1:1的片比,“假日调查:你幸福吗?”从3550个采访对象中选取147人的访谈片段播出,也有“伪纪录”之嫌。尽管主持人将这一做法称为随机采访,但这种街头采访并非统计学意义上的随机,并不具备代表性。实际上早在1996年,央视《新闻调查》开播之初,就在《西古县村纪事》(样片未播出)和《铁路面临重大改革》等报道中按照统计学方法进行过精确新闻报道的尝试。若能以此为起点,将此类“假日调查”变成严格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呈现中国百姓有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态度、价值观,会更有意义。
在当今这个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不仅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信息全球流通,也产生了信息过剩和信息碎片化的种种问题。移动终端和个人手持数字设备改变了“早晨听广播、中午读报纸、晚上看电视”的传统新闻接收习惯,互联网也为公众接触新闻提供了新的平台,并加深了职业记者与公众之间的多元互动。有研究者将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划分为微博(Twitter Alert)、博客(Blog Post)、报道(Article/Package)、背景(Context)、分析(Analysis)、互动(Conversation)、定制(Customization)7个阶段。⑦显然,对于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业来说,在报道新闻事件基础上提供背景和分析才是优势所在。中国的改革日渐复杂,职业记者需要激情也需要洞见和判断力,需要社会关怀也需要系统的认知框架。电视新闻需要“有趣”,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更必须“重要”,因为新闻“扩大了整个社会可以共同思考的内容”,它通过作为“培育民主政治的场所”的公共领域,和“通过新闻得以维持”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两种方式,“促成了共同的社会世界的日常反思与再建构”。⑧■
(作者陆晔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吉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传统的消逝:影像传播与日常生活”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0JJD86003)
注释:
①小唐尼·凯泽著,党生翠等译:《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第133页,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②⑤《新闻联播怎样“找幸福”》,《VISTA看天下》第28期/总第223期,2012年10月18日
③《新闻联播怎样“找幸福”》,《VISTA看天下》第28期/总第223期,2012年10月18日;《微访谈:央视讲述“你幸福吗”》新浪微博2012年10月12日
④《生活空间》首任制片人陈虻语,参见《新闻联播怎样“找幸福”》,《VISTA看天下》第28期/总第223期,2012年10月18日
⑥陈阳:《为什么民生新闻记者期望着转向公共新闻?》,第三届文人论政学术研讨会《中国记者和传媒的专业主义——历史路径与现实建构》论文,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4月26-27日
⑦ Bradshaw. The news diamond -A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sroom. http://onlinejournalismblog.com/2007/09/17/a-model-for-the-21st-century-newsroom-pt1-the-news-diamond/.
⑧舒德森著,贺文发译:《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链接
毛尖:《夏日纪事》是半个世纪前作为“真实电影”的一部典范之作,巴黎街头走着形形色色的人,尚·卢治的摄影机对着陌生人,他的问题和央视一样:“你幸福吗?”最先接受访问的是录音师玛瑟琳,然后玛瑟琳去问路人,“你幸福吗?”有些人走开了,有些人伤感了,有些闪烁其词,有些兴兴头头。最后,两位导演把所有的受访者召集在一起,让他们一起看拍摄素材,请他们谈,“真不真实?”包括玛瑟琳在内的很多人觉得,这不真实;而另外的人认为,这过于真实。影片从尚·卢治和莫兰关于“真实电影”的思考开始,最终结束在两人关于“真实”的讨论上。
对“真实”的警惕,是《夏日纪事》的一个贡献,当然,“真实”问题对我们的电视台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高远的目标。但《夏日纪事》提供的一个电影方法,却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应该学的,那就是,在你访问普通百姓之前,先把摄影机对准自己,因为,央视的这个“你幸福吗”调查最受议论的地方就是,受访者和访问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文汇报》2012年10月14日)
附录:“你幸福吗?”开篇语、编后话及当日《新闻联播》串联单(部分)与次日《东方早报》头版比照(见本期第17页、第18页、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