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25页
  • 26页
  • 27页
  • 28页
  • 29页
  • 3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发布中发言人和记者面临的新挑战
——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发布会为个案
□张庆园
  【本文提要】本文通过考察典型个案分析指出了当下新闻发布的两大发展趋势及其给发言人和记者带来的挑战:发言人需要准备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表达和交流方式,以便与媒体和更广泛的受众进行有效交流;记者则在面对更加激烈竞争的同时,不得不在新闻产制链条上寻找自己新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了适应策略。最后还对新闻发布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新闻发布即组织或个人有意识地对外界传播与自身有关的、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发布 新闻发言人 新趋势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06
  2012年3月2日15点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超过五百位新闻记者①聚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百多分钟内来自境内外17家媒体的记者向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提出28个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政协发布会全程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微博直播等多种形式同步向国内外公众传递信息。
  新闻发布会是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新闻发布在一个有限时空范围内的缩影。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发布会(以下简称“政协发布会”)具有规模大、规格高等特征,引起了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同时,全国政协作为新闻发布会主体,其职能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政协发布会能够集中反映出有关新闻发布会及新闻发布的更广泛现象和更一般规律,并且对考察新现象和新趋势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选择政协发布会为个案,考察当下新闻发布中两类重要角色——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记者在角色及相应职能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探究相应的适应策略。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将尝试分析新闻发布的概念及本质。
    
一、新闻发布的新趋势及带来的新挑战
  2012年政协发布会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现场直播更加普遍、多样。对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进行电视直播和网络图文直播已经持续多年,形成了传统,而微博则成为直播此次政协发布会的一支崭新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发酵,微博成为国内公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2.5亿用户②通过微博相互交流并获取信息。除新华微博等专业机构“微直播”此次发布会③外,在现场的许多记者也在随时通过自己的个人微博发布最新信息。如,“@现代快报鹿伟”在发布会开始一分钟即通过手机发布微博:“#快报看两会#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开始,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亮相”。几分钟后,其同仁“@现代快报张瑜”也通过手机发布了一条关于发布会第一个问题的问答信息:“#快报看两会#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电视台记者第一个提问,关于PM2.5的问题,赵启正回答说今天北京空气轻度污染,可能是PM2.5惹祸的。政协委员们认为减少污染需要各方努力,而非简单测试数据。”
  此次政协发布会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现场提问更加广泛、深入。世行报告争议等最新的经济问题,王立军事件、达赖等敏感的政治类问题以及空气质量、养老保障等热门的社会类问题均被提及。与此同时,记者的提问还往往较为深入,十分关注深层次的原因或要求对一些重大事件做出评价,有时甚至就一个话题形成“追问”。如发言人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时谈到:“此时,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回顾90年代初到现在的历程使我们懂得,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继续坚定地前进。”美国之音记者就此进行了追问:“刚才发言人谈到中国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坚定地前进。我想问得具体一点,就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一直提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请问发言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路径和目标是什么?现在是否已经具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和动力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政协发布会呈现出的两大特征实际上也体现出当下新闻发布的两大发展趋势。第一大趋势是新闻发布主体与各类公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多。新闻发布会上直播的普遍和多样使得普通公众可以直接感知现场,主体可以直接向普通公众传递信息,而不再需要经过新闻媒体加工和转达。这给新闻记者带来的挑战是,在以后的各类新闻发布活动中,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找自己新的位置。而对新闻发言人来说,挑战来自越来越高频率的直接交流,即时就可形成社会影响,新闻发言人要善于在有效发布信息的同时避免忙中出错。
  当下新闻发布的另一大趋势是:外界对于新闻发布主体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多元、深入。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只要有新闻价值,一个话题与主体稍有关联即可能被问及,同时更加注重追问事件原因或主体动机等深层次的问题。给新闻发言人带来的挑战是,一方面需要准备的信息似乎漫无边际,而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与不同公众交流时的表达方式。对新闻记者来说,挑战则来自同行及普通公众等的竞争,究竟如何才能在众目睽睽之地找到更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二、新形势下闻发言人所需要的修养和能力④
  新闻发言人代表组织对外发布信息,无疑是一场新闻发布会的焦点。实际上,新闻发言人也是各类新闻发布活动的核心,其修养和能力直接影响新闻发布的成败优劣。
  新闻发言人的修养对应前述第一大趋势带来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需要面对外界各类公众进行越来越高频率的直接交流。新闻发言人提升修养首先需要确立坚定清晰的价值观。价值观以天理和人性为最高追求和基本底线,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所在组织的立场。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为例,他必须坚持政协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并勇于承担,不为某些不当举措辩护,或成为某个具体部门的代言人。新闻发言人提升修养还要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指出,新闻发言人是90%的“岗位人”和10%的“自然人”。新闻发言人首先代表所在机构,不能任意抒发个人感想。新闻发言人也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声望和学识,避免缺少对话感。
  新闻发言人的能力对应前述第二大趋势带来的挑战——外界对组织的关注越来越多元多样,新闻发言人一方面需要准备海量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与不同公众交流时的表达方式。新闻发言人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基于刻苦的工作。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储备全面的信息,这是准确表达的前提。以政协新闻发布会为例,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储备和处理量非常惊人。先要梳理和分析与政协相关的近千个问题,确定近百个最有新闻价值的热点问题。然后需要就每一个热点问题掌握真实情况、官方表态、境内舆论、境外舆论、政协作为等五方面的信息。新闻发言人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还需要充分掌握全面、平衡的表达原则。在完成问题分析和信息储备的基础上,赵启正认为,表达出的内容还必须“与自身有关”,以正确为基本原则,讲真实故事的同时尽可能收集多方意见,全面、客观并辩证地呈现。每个回答应都能以其真实和逻辑先说服发言人自己。在语言或文字的呈现上做到简明而突出核心观点、避免专业术语,同时生动、幽默而不过度。如果是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新闻发言人还需要很好地把握现场气氛和节奏。
  政协发布会上,香港卫视记者就藏区僧侣自焚等事件连提三问,其问题本身信息量大,同时语气非常有气势,一度“占尽风头”,成为现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其中一个问题为例,这位记者问道:“我们也观察到,达赖喇嘛去年11月份在外国媒体曾经公开表示过,不鼓励自焚的举措。中国政府一再强调跟达赖喇嘛方面有畅通的沟通管道,我们不知道中方是不是考虑通过这样的沟通促请达赖发表一个公开声明来制止这样的自焚举措?”在回答中,发言人赵启正抛开其他,首先对自焚事件表示了痛心:“其中多数僧侣都很年轻,最小的只有18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此我们深感痛心。”接着,发言人驳斥问题中所提达赖不鼓励自焚的说法:“我想提醒各位记者注意,这些不幸的事件发生之前,有人预告时间地点,有人准备好摄像机拍摄,阻碍别人去抢救自焚者。事情发生后,达赖说了什么,你的版本是他劝他们不要自焚。我知道的他是公开赞扬自焚者有很大的勇气。如果你听到的和我听到的都存在的话,那么达赖是个两面派。”
  上述案例中,发言人的回答并非来自临时的想象,而是基于已经掌握的证据。在发布会前,就已经针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得了大量准确信息,包括自焚僧侣年龄、事发及处置过程、境外舆论评价等。在回答中,发言人还将记者问题中的信息融合进回答内容,并形成了极具新闻价值的表达——“达赖是个两面派”,体现出发言人的个性风格,增强了现场对话感。事实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达赖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藏人自焚抗议行为让他面临两难境地,多家德国媒体和多位议员立即指出达赖这是在鼓励和纵容藏人自焚,纷纷对其表示质疑和谴责。⑤
    
三、新形势下新闻记者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换
  数据统计表明,从政协发布会开始的3月2日15点起,截至3月3日11点,新浪和腾讯两大微博平台上政协发布会的相关微博数量约7.8万条,超过了同一时段内不包括微博的互联网媒体信息总量(约6.39万篇),更远远超过了包括报纸、新闻类网媒在内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总量(2921篇)。虽然在信息容量和结构等方面不能简单类比,但这组数据仍能说明微博对传统新闻采编机制的巨大冲击力。新闻记者不得不寻求自身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换。
  新闻记者的角色转换对应第一大趋势带来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中,新闻记者需要找到自己新的角色。新闻记者转换角色首先需要甘心融入普通公众。直播使新闻记者接近信源的优势消失殆尽,来自各个不同媒体的记者和普通公众一起同时获得最新信息,微博又使得普通公众能够像新闻记者一样发布信息。新闻记者通过开设自己的微博是融入普通公众的有益举动,因此其首要意义并非先于所在新闻机构爆料一则新闻,而是在于深入感受普通公众所关心话题的类型、角度、趋势等。新闻记者转换角色还需要增强提问或新闻采访时的开放意识。新闻记者需要以公众的视角、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与新闻发言人或被采访对象进行对话。这样的问答才有可能生发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为公众所关注并展开讨论,形成二次传播。
  新闻记者工作方式的转换对应第二大趋势带来的挑战——面对同行及普通公众等的竞争,新闻记者究竟如何才能找到更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直播和微博使新闻发布有可能会引起数量更庞大的媒体和公众在第一时间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关注角度的广泛、多元、深入。新闻发布现场一切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第一时间就会被众多新闻记者以及数量更庞大的公众“清洗”。因此,新闻记者需要转换工作方式,在新闻发布的时间边界和角色边界之外寻找更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政协发布会为例,直播随着发布会的结束而停止,现场记者拥在新闻发言人周围竭力争取继续采访的机会,可见能够跨越时间边界仍是现场记者所拥有的一项优势。《南方都市报》记者即根据此刻获得的信息采发报道《“遗憾和记者见面太少一年才问一次,太少了”——发布会后赵启正接受记者提问,透露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政协新闻发布会》,⑥颇有新闻价值。其中对现场的描述也非常生动——“昨日发布会结束后,看着围在自己身边的记者,赵启正流露出一份不舍之情,当旁边的工作人员过来提醒他还要参加其他活动时,赵启正也没有立即离开,仍认真听着现场发出的略显杂乱的各种问题。”现场记者还能够突破角色边界,在新闻发言人之外找到有价值的新闻源。政协发布会结束后,有现场记者采访到境外记者对于发布会和发言人的看法。如,在发布会上提出尖锐问题的香港卫视记者杨锦麟在会后对其他记者表示:“他(新闻发言人)已经尽其所能,也说了他想说的话。我们也能从这个话中感到政府对此事的立场,这也是我们从业人员想得到的态度。我们也不可能像平时聊天一样,可以聊很多他想说的。在公开场合他一定要严谨地表达。”这些并未以发言人为信源的信息同样极具新闻价值,在各类媒体相关政协发布会的报道中被广为引用。
    
四、重新研讨新闻发布的概念及本质
  以上以政协发布会为个案详细分析了当下新闻发布的新趋势,并考察了新趋势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记者带来的新挑战及相应的适应策略。以此为基础,有必要进一步对新闻发布的概念及本质进行一些探讨。
  有关新闻发布明确的概念表述在相关著述中较为鲜见。有观点认为,新闻发布最早起源于政府的执政活动⑦,目前对新闻发布的定义和研究也多以政府为主体和出发点。其中较有影响的定义为:新闻发布一般是指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提供新闻稿件等多种形式,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部门的观点立场。⑧其中强调了新闻发布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多样。还有定义将新闻发布的主体进行了扩展,认为新闻发布是“政府、组织、企业、事业对某一特定信息通过媒体对公众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⑨当前相关新闻发布的著述中,更多的是绕过新闻发布本身,而直接定义新闻发布会,进而探讨新闻发布会、发布制度、发言人等具体内容。对新闻发布会的定义中比较一致的关键要素包括:会议形式,主动举行,各类组织或个人为主体,记者或新闻界为沟通对象,提供新闻材料或回答问题。⑩除此之外,在一些论文中还存在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布会混为一谈的现象。
  综合各种相关定义,目前对新闻发布的研究存在如下共识:新闻发布在本质上是组织或个人一种主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可以不囿于具体形式和特定性质的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无论是事实信息还是态度信息(观点、立场),都需要考虑使其具有新闻价值,这是新闻发布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活动的核心差异特征。此外,现有新闻发布的各类定义均一致以记者或新闻界为直接的传播对象,这一点也一度成为新闻发布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活动的另一特征。
  不过,随着当前媒介形态的急速发展变化,以记者或新闻界为传播对象已经不能再被列为新闻发布的本质属性。首先,新闻并不必然从属于新闻业。人类的新闻活动远早于新闻形成职业和产业,记者和新闻界的存在并不是新闻发布的必要条件。其次,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如今已打破了新闻职业的边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至少造成三个结果:一,普通人可以不通过新闻媒体而轻易获得所需要的新闻;二,组织或个人可以轻易与特定群体直接联系;三,普通人可以轻易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发挥起传统意义上记者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对记者和新闻界的依赖程度显然大大地降低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新闻发布定义为:组织或个人有意识地对外界传播与自身有关的、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
  新闻发布早已不是政府的专利,因此以上定义将新闻发布的主体表述为宽泛的“组织或个人”。定义还指出在新闻发布中主体总是有一定显在或潜在的动机、目的、策略、方法,而非无意识的信息泄露,体现和强调了新闻发布中主体的主动性问题。结合新闻发布的本质属性和新媒体环境,定义将新闻发布的客体表述为“外界”。这体现出新闻发布本质属性在当下的变化,打破了长久以来谈新闻发布必提媒体和记者的禁锢,让媒体和记者复归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的位置。同时“外界”这一表述还为主体的思考留足了余地,以辨析每次新闻发布真正想面对的受众是谁——在组织以外,是社会公众、是某些媒体、还是某些特殊群体如网友代表……在内容方面,定义明确了主体在新闻发布中传播的信息应“与自身有关”,这样主体才能在新闻发布中具有合法性。前文指出,需要考虑使发布的信息具有新闻价值,是新闻发布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活动的核心差异特征。基于新闻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定义严谨的表述为“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如此表述可以区别于一般性信息(如用于信息公开的专项数据等),并强调新闻发布对新闻价值及新闻规律的注重。
    
五、结语
  在新闻传播领域,无论在学界还是业界,新闻发布都不是一个陌生概念。然而,对于新闻发布的认识和讨论却常匆匆指向新闻发布会、制度、发言人或者发布的技巧、策略,似乎新闻发布本身的概念、本质属性和逻辑规律都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新闻发布会、制度、发言人等实践载体进行规律探索或历史归纳,虽然能够有所发现进而积极地指导实践,但终难以形成系统认识,也难以对不同事件环境、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历史阶段的新闻发布现象做出符合一般规律的解释。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尤其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常常出现措施混乱和策略失灵的现象,仍旧依赖经验人士的灵感和临场发挥。同时也会产生不少对过往及现时制度和措施的轻率否定和盲目批判。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布队伍和机制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考验、经历了2008年奥运的锻炼,但在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发布中依然“马失前蹄”,在有关伤亡人数的发布、倡导救灾捐款等环节上备受质疑。新闻发布工作之艰辛、对新闻发布本质规律及最新趋势的把握之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新闻发布是组织或个人有意识地对外界传播与自身有关的、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当下,新闻发布主体与各类公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多,外界对于新闻发布主体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多元、深入。这给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记者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闻发言人需要提升修养和锻炼能力,包括确立坚定清晰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身份意识,同时拥有一定的自我风格,储备全面的信息以及掌握全面、平衡的表达原则。新闻记者则需要积极转换角色和工作方式,包括甘心融入普通公众、增强提问或新闻采访时的开放意识,在新闻发布的时间和角色边界之外寻找更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其中,国外媒体记者约50人,港澳台记者超过100人。
②《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CNNIC 2012年1月16日发布
③http://t.home.news.cn/getTalk.action?talkId=126
④本小节部分观点的形成得益于笔者随同赵启正(政协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参与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组工作时的经历,工作组其他成员对此均有贡献。
⑤《德国媒体人士撰文谴责达赖支持藏人自焚行为》,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7-25/4056270.shtml
⑥稿件刊发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3日
⑦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文化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试论新闻发布制度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中国监察》2007年第10期
⑨汪磊:《新闻发布会在协调政府公共关系中的作用》,《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2期
⑩参见靖鸣、刘建明:《实用新闻发布学》第2~4页,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26页。)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