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1页
  • 82页
  • 83页
  • 84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有特色的新型舆论场
——《东方早报》“走转改”多维破题刍议
□陆炎
  去年8月以来,中宣部等五部门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上海《东方早报》迅速反应,一方面,创新新闻舆论场的顶层设计,以迎合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夯实内容、多维破题,为媒体在新闻蓝海中脱颖而出提供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了具有《东方早报》特质的“走转改”经验。顶层设计的创新和基层实践的破题,使《东方早报》的“走转改”活动不单在业务实践层面有所突破,在新闻理论领域也有所收获。
  
一、顶层设计的创新——构建新闻舆论场  
  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口口相传尤其基于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BBS、QQ、博客上传播信息,议论时事,针砭时弊,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两个舆论场互有勾连,唇齿相依。打通两个舆论场,设计有《东方早报》特色的舆论场,让话题围“我”而转,形成以“我”为主导的舆论漩涡,是报纸主流价值的体现,是《东方早报》贯彻“走转改”的重要立意和考量。
  近年来,“民间舆论场”异动明显,微博、BBS、博客等平台过分放大负面因素,发酵民众非理性情绪;而“主流媒体舆论场”在面对新型媒体的冲击时略显疲态,传播能力与效应显得不足。“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力量失衡,动摇了传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信念,记者编辑的“去精英化”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把自媒体中围观、沉默的大多数民众甚至是新闻从业者们的目光收拢来,使《东方早报》在两个舆论场中突围?重建有《东方早报》特色的舆论场?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走转改”的契机,督促我们更快地构建新型舆论场。这是《东方早报》自身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平面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要构建有《东方早报》特色的舆论场,应利用其成型的纸媒风格构建新型舆论场,撇开刻板的舆论引导思路,合理摆脱既定典型人物、典型报道的掣肘,提升顶层设计的高度和前瞻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同时传播思想和观点,丰盈舆论场的内涵。财经、大都会,我们认为传统板块的影响力,应成为《东方早报》在新型舆论场构建中的中流砥柱,要深度挖掘它们在专题制作中的潜能;每一个基层创作的主题,都确保为落实“走转改”精神输氧供血,也成为下一个创作主题的经验积累,以此夯实纸媒统一、和谐的舆论场。
  《东方早报》陆续有4个“走转改”专题被成功构建:去年8月底见报的《实事是如何办成的》专题,从群众生活出发观察和审视当代社会的宏观面貌;10月底见报的《坚守者》专题,结合了当下中国社会存在诸多人情冷漠现象的时代背景,通过这组人物故事报道,拨动这个时代的敏感神经,引人反思,呼唤读者争做不冷漠、不浮躁、不彷徨的人,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11月底见报的《转型样本》专题,从7家企业点点滴滴的变化着手,让公众通过具体可感的案例,清晰了解经济转型的本质;今年4月以来的《转型报告——区县委书记访谈录》,让读者了解创新转型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是转型样本的现实。
  这一系列专题设计,立足于让记者走入基层、沉入基层,战胜自己的刻板成见,形成文风独立的报道;立足于利用连续的大型专题策划,构建围“我”而转的“东早舆论场”,形成正面的舆论引导。构建专题的核心在于直面社会转型、变革剧烈的时代,让新的舆论场立足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舆论场的构建,既是我们为大众的舆论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也是我们自身通过“走基层”寻找到正确的行动方向。在“走转改”活动设计之初,一直有记者存在误解。走“基层”是不是走“现场”?有记者不服气地提出,“基层就是现场,我们的采访一直在现场,从来不是飘在空中”。但“现场”即“基层”的看法远远不够。“基层”在新闻学中更多的是以百姓的面貌出现,由老百姓的关注点和影响他们一举一动的信息环境构成。贴近沉默的大多数,贴近事件背后百姓的呼声,才是我们理解“走转改”的关键。我们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暴露别人的伤痛,而在于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的目的是“改”。提供智力指引,才是“走”的最终归宿。
  
二、中层设计的演绎——各要素多维运用  
  多维度设计,能够提升报道的穿透力、丰满新闻作品的灵魂。打开媒体报道的多维度,指的是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项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东方早报》从典型报道、专题设置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相对单个的典型报道而言,多维的视角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新闻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从整合的专题报道而言,多维的设置能全面、精准地表达专题所涵盖的全部内容。
  《东方早报》专题报道设计的效果分析可以归纳为:话语立体呈现,内容大体量投放,文本视觉设计全面,传播方式多元。
  1.话语权的平台设计
  这一平台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客观新闻报道的维度从一维的“线”拓展成三维立体。
  以《转型样本》的专题设置为例。类似专题的惯常做法,是通过记者与被访企业或是专家的一维联系展开报道,即记者先采访企业后采访专家或者先采访专家后采访企业。而在“走转改”实践中,我们去“简”求“繁”,通过联合调研,打造出一个专家、企业家、记者三方互通对话的立体平台。利用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智库、记者、报社等多维共赢。一方面,让企业家获得了与“智库专家”沟通探讨的机会,共同探讨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题;另一方面,也让来自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的智库专家获得了深入接触企业的机会,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
  记者在“走”基层、“下”平台中收益显著:一是更加深刻理解上海经济再转型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加深对基层经济实体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二是创作了符合一线实际又具理论高度的报道成品。
  作为记者身后的“瞭望台”、“指挥棒”,报社通过平台设计,成为最后的赢家:版面表现上,确保记者报道的立场客观,涵盖了专家的理论剖析,并迎合了企业的宣传诉求;就编辑部而言,平台设计的专题营销方案提高了它的品牌吸引度、拓宽了它的受众范围。正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所言:“这组报道在集束式新闻的采编、媒体记者与专家的合作、都市类报纸通俗解读中心工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也是都市类报纸‘走转改’的生动案例”。
  今年4月的《转型报告——区县委书记访谈录》专题,同样延续了平台思路。通过对上海14位区县委书记面对面的采访对话,了解各区对上海转型发展的认识和布局。这个设计为政府与学界提供了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记者深入各区调研,将各区的转型问题和情况一一带到区县委书记面前;专家的解读,也让不单纯从政绩工程的原始冲动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惠民工程建设的区县委书记的形象跃然纸上。
  2.大体量的内容设计
  “走转改”专题中,《东方早报》开篇立意、大体量铺陈的专辑手法仍然沿用。以立意开篇,铺陈大体量的通讯报道,使专题预备好的内容如开闸洪水般倾泻而出。
  以《坚守者》专题报道过程为例。专题《坚守者》的前期宣传最为高调,专题正式推出前一天,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映射了顶层设计的思路:“当下的中国,有冷漠的路人,有浮躁的盲从者,有彷徨的围观者,但是,还有更多的人,不冷漠,不浮躁,不彷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坚守着精神家园。”10月24日推出第一期人物的同时,又推出了系列报道的开篇语,直接将这组报道和人们热议的“小悦悦事件”联系在一起,使读者阅读后立刻明白《坚守者》系列报道的用意。在这样一个需要重新审视当下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及精神世界的时候,推出一组能让人感动且能为大家树立榜样的人物报道是再恰当不过了。记者选择的报道对象大多来自一些环境恶劣、相对偏远的地区,且不局限于当地宣传部门推荐的模范、典型人物,而是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扮演了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角色的一些形象。如在莫高窟30年进行壁画修复的文物保护者、22年行走内蒙古抗沙造林的林业工作人员、54年坚守北大荒的第一代垦荒老兵、义务守护长城30年的秦皇岛农民等等。他们或参与了某项重大工程,或见证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痴迷着一项事业,或用自己的一生恪守着承诺,守护着民族的心灵家园,却很少走进人们的视野。《东方早报》的策划思路,就是寻找、走近并记录了这些“坚守者”。
  而《转型样本》这个专题以述评文章“上海下一步的信心”开篇,即从理论高度对上海经济转型的初见成效、严峻挑战、突破瓶颈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专题中,《东方早报》设计了7个企业样本来铺陈内容,包括先进的半导体企业、金融创新投资公司、文化动漫产业、新能源汽车、大型建筑国企、航天能源企业、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银行等。
  3.文本、视觉以及传播方式的多维表达
  文本设计也称为专题的体裁运用。文本设计对于专题呈现具有决定性意义,囊括多种体裁的立体式报道整合才能达到舆论宣传的目标。以《守望者》为例,以通讯、人物对话和记者手记三种文体来勾勒和刻画每一个主题。通讯突出的是一线人物生活的点滴和细节,人物对话则是更深切地走进人物内心和生活,而记者手记则是《东方早报》记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和升华主题。通过三种文体的搭配,整个策划在阅读上流畅顺利,且各有偏重。
  在视觉呈现上,《守望者》系列报道运用大量的配图,每一张图片都来自于生活,尤其是人物肖像的照片都是在傍晚时间拍摄,将人物放在广袤的真实环境中,有沉淀有张力。读者在翻阅报纸时,能透过这些照片,对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认识。
  除了在报纸上传统地呈现报道内容,《东方早报》大都会新闻部还开展跨媒体合作,联袂东方卫视制作“新春走基层”特别栏目《大爱东方》,用文字和镜头聚焦百姓真善美,“寻找心中最温暖的地方”,旨在通过对当下普通人物生活的刻画和记录,唤起观众对社会道德的思考和讨论,展现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
  
三、基层实践突破——原有构建基础上的细节创新
  “走转改”的价值,不仅仅是深入基层去报道一些好人好事,还包括记者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行者。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采访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凭着新闻记者的职业良知和社会正义感,孤身深入到西北黄土高原腹地,勇敢地掀开了与真相隔绝的历史帷幕,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理想和希望的红色之星”。从顶层设计到一次次的专题策划报道,再内化为基层记者日常的每一个采访写作。走得越深入,发现得越多,记者的破题就愈发频密,文风的转变就愈发坦然。尝到了货色齐备的“走基层”甜头,记者作风改变从被动为主动,对专题策划的热情愈发高涨,对顶层设计的好感愈发溢于“言”表。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妙手偶得的细节捕捉,往往体现了“走基层”最大的优势。《流水线上的婚纱照》是《东方早报》记者在工厂、车间为农民工夫妻拍摄的一组婚纱照。2月14日情人节,在这个每年的常规例行报道中,《东方早报》以5个版的篇幅推出了这组报道。意料之外的收获引发了意料之内的强烈关注。2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栏目,特别制作了时长8分钟的节目,包括采访东早记者和转载“东早”报道。腾讯网也在首页进行了转发,当天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
  我们的记者坦言,《流水线上的婚纱照》题材挖掘和采访过程,是一连串“走转改”实践的成果。这个抓细节的成功,反映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还原生活,呈现基层人民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是赢得受众、提升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走转改”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有了之前深入基层采访“用工荒”,才有了为这些农民工拍摄婚纱的灵感,也才让记者更深入地走近他们,以致走出了人文关怀,成功的报道突破才信手拈来。■
  (作者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81、83页。)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