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争议报道盘点
□明奕
伦敦奥运会已然落下帷幕。其间,各家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扣人心弦的精彩报道,但也出现一些记者行为或媒体报道上的问题,引发受众的质疑或批评。好在现在有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受众的意见可以直言无碍地表达,甚至可以与相关媒体互动。在这里,我们对伦敦奥运期间媒体行为及报道争议事件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职业修养,提供一个明辨思考的基础。
一、“不要乱拍”事件
事件始末
7月28日伦敦奥运开幕当天,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图说,在为“非注册记者”服务的奥运媒体中心,出现仅用中文张贴的摄像须知,内容为:“中国的记者朋友们,请照顾一下伦敦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果你们想拍他们的话,请提前询问他们,尊重一下他们的私人空间。谢谢你们!”
这条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对媒体中心的歧视态度表示不满和抗议。对此,伦敦媒体中心主管马克·霍威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些天用中文写的摄像须知已经撤下,此前确实贴过这样的通知。因为几天前中心刚启动的时候,来了大量记者,且时间集中,他们有的一进来不与工作人员沟通,便拿起摄像机拍摄工作中的人员,影响了中心正常运转。他说,如有中国记者感到被伤害了,那一定是误会,“我深表歉意”。
微博讨论
@杨武陵:哪怕有个别记者的确做错,也不能如此发告示,哪个国家的记者或公民能完全不犯错误?这不是公然对全体中国记者和中国人的侮辱吗?!
@途中的微笑:如果说国外对中国游客素质有各种抱怨,我们还能以“都是些没文化的暴发户出国丢人现眼”来自我安慰,这张告示就太说明问题了,究其本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必然催生各种粗暴无礼、素质低下。
@徐半仙XL:7月28日,在伦敦奥运会的新闻中心,出现了这么一条令人尴尬的中文提示牌。中国记者的“敬业”无疑引发了不愉快的事情。此次采访奥运的基本是中国实力雄厚的媒体,但在英国,人家可不买你账。中国记者还是要学习如何尊重采访对象,毕竟“只有尊重别人的情况下,自己才会得到尊重”。
微评
对“不准乱拍”事件,不少网友上纲上线,既有人从国家尊严、民族感情高度表示极大不满;也有人藉此反思国人的道德素质、国民性。其实,还是《扬子晚报》说得在理:“客观地讲,这些情形的主要诱发因素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所谓的素质问题并无太大的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那么或许就该尊重一下东道主的习惯。”
二、喻丹受冷落事件
事件始末
7月28日,在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射击比赛中,中国选手易思玲和喻丹分获金牌和铜牌。由于该项目是本届奥运会中国首金项目,媒体大多把镜头和焦点对准易思玲。有网友注意到了这点,在微博上评论说:“赛后采访时记者似乎忘记了站在一边获得铜牌的喻丹,这个温暖恬静的女孩很懂事地默默离开了。你为这个国家脆弱的虚荣心付出的同样多,在我们心里,你和冠军一样精彩,就算你没入围也一样。”短短的一段话,获得2000多次转发和500多条评论。
场内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的喻丹,在场外“火”了。网友纷纷对媒体“势利眼”抒发不满,为喻丹鸣不平。新浪微博甚至出现了加V认证的名为“射击-喻丹”的用户,发了一则“道歉声明”:“对不起,我尽力了。”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1万多次。不过,事后证明喻丹是“被道歉”了。
微博讨论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快乐:看奥运会回放的时候,突然发现伦敦奥运会的第一枚奖牌是挂在喻丹脖子上的,第一束鲜花也是第一个拿在手中的,同时也是罗格给运动员颁发第一枚奖牌,喻丹你应该感到自豪,你才是中国代表团的那个“第一”。
@wlmaq2004:人类追求第一是共性竞争的残酷性就是这样正如奥运会无论哪个国家冠军总是被人们所推崇.也是对后进者的鞭策如果媒体全部对准所有的参与者那么奥运会不办也罢!
微评
面对网友们的怒火,不少媒体人感到委屈——新闻价值理论你们懂吗?奥运金牌、冠军得主的新闻价值当然要比第三名大得多!其实,这也不无道理,媒体本质就是“势利眼”,它不是一面将社会全貌一览无遗的镜子,而只能选择那些最重大、最变异的片段。但另一方面,在体育报道中,也需要改变简单庸俗的“以金牌论英雄”、“以成败论英雄”的报道观念。白岩松说:“我从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开始就不断到处推广,让大家慢慢告别金牌崇拜,去寻找运动场上的人和人性的故事。”这个观念值得倡导。
三、叶诗文被疑服用兴奋剂事件
事件始末
中国16岁小将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随后又在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赛中,两次打破奥运纪录,最终夺冠。
英国BBC直播游泳项目的主持人巴尔汀赛后表示质疑:“一个人突然能游出比自己最好成绩快出很多的成绩,这得有多少怀疑啊?”在女子200米混合泳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一个外国记者就直接质问叶诗文:“叶诗文,我想问你,你到底有没有使用兴奋剂获得金牌,请你正面回答我还有你的粉丝,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援引美国游泳教练莱昂纳多的话,暗示叶诗文“难以置信”的表现或与兴奋剂有关。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网站发表题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认为叶诗文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
中国民众和媒体对外媒的无理质疑表示严正指责和抗议,外国媒体也逐渐开始回归理性。《卫报》发起了“约翰·莱昂纳多是否应该向叶诗文道歉”的民调,有98%的参与者选择了“是”。《自然》杂志发布声明,就其网站刊载的文章缺乏事实根据而道歉,并在其纸质版刊载表示异议的读者来信。《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我们英国人为什么视中国运动员为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的文章,对以一种混杂着嫉妒和无知的丑陋心态看待中国人进行了反省。
微博讨论
@hanghang13257136565:最近看外国奥运报道上讲中国女子游泳健将叶诗文比赛前吃了兴奋剂才打破世界记录,最终发现报道完全不符合事实。这些外国媒体为什么要不分青红皂白侮辱中国?难道是为了炒作?还是为了使更多的国际友人反感中国,从而掀起反华倾向?
@尹天倾:1.没有必要把外国媒体的质疑提高到民族政治的层面,这只不过外媒的一贯伎俩罢了。想当初博尔特、菲尔普斯不也遭到了外国甚至本国媒体的质疑?2.就好比一个平常考60分的同学,突然某次考试考了90,会被怀疑作弊也是正常的。3.清者自清。能力是自己的,质疑是别人的。何必在乎?
微评
围绕叶诗文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媒体的种种面相:有出于意识形态的成见而发的不怀好意的无端指责;有长期“西方中心论”心态下形成的傲慢与偏见,更有出于商业利益的蓄意炒作;还有秉持“坏消息才是好新闻”观念,追逐负面信息;当然也不乏体现严肃严谨风格的客观报道。
我们不妨将此事件作为改进国际传播、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一个样本。对于复杂的国际媒体立场、报道倾向要有所认知,面对质疑、批评,也应有大国的从容自信,有理有据地传播我们的信息、态度、意见。当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本身要做得好,过得硬。
四、媒体羞辱周俊事件
事件始末
7月29日,在伦敦奥运会53公斤级女子举重赛场上,17岁的湖北小将周俊三次试举95公斤失败,成绩为0。事件一出,众多媒体立即聚焦这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质疑声、谴责声纷纷袭来。其中云南《都市时报》相关报道标题竟为:《中国女举最耻辱一败周俊B组出战三举零成功》。这家身处西南边陲的都市小报影响力本不大,这条新闻在版面处理上也很不突出,但是经网站等纷纷转载后,这条刺激读者眼球的标题引发巨大关注,网友反讽这是媒体的“耻辱”。
7月30日,《都市时报》总编辑周智琛在微博上向公众道歉:“今天有数家媒体在周俊报道上使用了‘耻辱’一词,本报在内。错已铸成,我们除了惭愧,将在明天报纸上真诚向周俊致歉。”7月31日,致歉信如约刊登在《都市时报》当天奥运特刊的头版。
微博讨论
@angela_小欣:不是东道主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媒体也许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位媒体人的责任。中国体育制度的弊端固然存在,也许相当一段时间难以改变,但是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更应该以进步、宽容、理智的态度,去让社会普通民众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笑着快乐着的海跳:周俊只不过抓举三次失败而导致没有总成绩,媒体就以“奥运会最耻辱一败”为标题。运动员刻苦训练,比赛拼死拼活,却因为一次失败就被批、被辱。试问“尊重”二字在哪里!这个势利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去生存,真怕一不小心就跌入万丈深渊……
@赵楚:这份报纸不简单,道歉版面醒目、清楚,足见诚意。钦佩。
微评
《都市时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似乎与其主事者的办报观念有关。该报总编辑周智琛后来的微博中有一段思考:“中国媒体环境向来比较独特,很多领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少有能够肆意张扬的地带,除了体育娱乐。所以,不少提倡体育报道娱乐化的媒体,甚喜做一些有点意淫性质的标题,以彰性情。但这类标题如情绪控制不好,易被诟病。在我看来,其最高的境界应是幽默简洁、轻而不飘、重而无痕。”其实,虽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的特点较之于其他新闻可显得更轻松,但也不应置之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之外。为了吸引眼球而大肆夸张、渲染,甚至编造虚假新闻的案例,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中尤其突出。须知,一旦自律不存在了,更严格的他律必将接管。
五、记者贸然采访王晓理奶奶事件
事件始末
7月31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中,为了避开提前与本方队友在淘汰赛中相遇,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以及韩国、印尼等选手涉嫌放水,被伦敦奥组委指控为"消极比赛",取消比赛资格。
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同为中央媒体的观点也不尽一致。如央视白岩松在评论中认为新规则不合理,新华社则连续发表题为《国羽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尊严和品格比金牌重要中国队该醒悟》的评论。
双方意见争执不下之际,发生了中新社记者未经王晓理家人的允许,到王晓理家中采访她年迈的奶奶的事情。对此,王晓理在微博上点名指责:“不管你们出于什么目的!你们凭什么去骚扰一个老人!我本来这段时间不想发微博!你们怎么骂我我都忍了!但有你们这样欺负人的吗?我外婆前几个月刚去世!家人现在就一个老人了!我最爱的人!连一个老人都不放过!你们贸然去采访!如果老人出什么意外你负得了责吗?难道新闻稿比人性还重要?”
微博讨论
@蔬菜罐头:中国媒体尤其是新华社是第一批出来骂运动员的,国外媒体还没有任何反应,中国媒体就用上了“无耻之极”、“耻辱”、“恶劣”等字眼,放大加粗头条冠给于洋、王晓理。她俩让球难道是为自己吗??她俩排名世界第一,让球只是听从安排,想给中国多一枚银牌。结果被中方媒体冠上如此难听的字眼。
@glayf:就算追时事热点也太自私了点。只希望以后媒体做事前多一些考量和责任感,不要降低素质,和狗仔一个身价。别忘了媒体和明星的衣食父母都是民众。
@重剑金刚:当事人已经致歉。不过貌似记者这样的软暴力行为,在现在这个窥私成性的时代被大众默许,只有某个当事人被这把软刀子捅到的时候才会放声大骂,骂完了转身继续去看报纸报道的别人隐私,实在是悲哀……
微评
此事发生后不久,又有两件类似案例。一是7.21北京大暴雨后,湖南卫视一档号称“大型减压励志节目”的《完美释放》在官方微博预告,下期节目的主人公将是“广渠门事件”中遇难者丁志健的妻子邱燕。此消息一出,即遭到网友们铺天盖地的质疑,认为湖南卫视是打着“减压励志”的幌子“消费苦难”。再一件是,8月14日作恶多端、罪不容诛的悍匪周克华被击毙。当天,就有媒体去周家采访了周克华母亲。记者试图强拍周克华年迈母亲,而周母则始终用一把扇子遮住自己的面部,记者的追问更是让周母身体颤抖。
苦难、悲伤事件极具新闻价值,但记者在挖新闻时也要考虑,一次又一次地揭开相关人的伤疤,职业良心是否会有点颤抖?还是看看财讯网的相关评论吧:“焦点新闻一经产生,记者为了抢第一手新闻,有的往往慌不择路,随手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而忽视了受伤者的感受,这样的新闻传播出去的社会效应要大打折扣”,“诚如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基本原则宣言》所示,我们采访、传播、评论的第一要务是尊重事实、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这似乎是我们的最高道德,但摄影记者威廉·桑德斯指出了一个常识般的事实:我们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
六、刘翔摔倒事件
事件始末
8月7日,在男子110米栏预赛第六小组中,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飞人”刘翔在跨跃第一个栏时打栏被绊倒,退出比赛。之后,右脚受伤的刘翔坚持单脚跳到终点,亲吻最后一组栏架,他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伦敦奥运之旅。
刘翔的表现,既有主持人含悲带泣地称之为“失败的英雄”、“一名战士”;也有媒体和网友质疑刘翔是在“做秀”,是被商业利益绑架上场,还有媒体以大字标题诘责:《主演刘翔导演是谁》。8月23日,有媒体披露,其实央视赛前就知道刘翔伤重,现场直播主持人的悲情解说也是事先拟好稿的。
微博讨论
@泪雨如砚:叶诗文受到西方媒体质疑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西方的诋毁与阴谋。可当这些人面对刘翔的时候,又熟练地使用了他曾所不齿的手段,这种分裂思维太神奇了。
@michael20120408:刘翔失败轰动国人,很平常的事搞得沸沸扬扬。刘翔强势复出,之前的状态可以看出奥运比赛没什么问题,比赛中摔倒也正常,那场比赛不只一两个人失利。之后爬起来直接蹦到终点,显然就是在表演了。主流媒体唯恐偶像倒下,刘翔是个运动员,职业就是比赛,比赛就有输赢,有什么接受不了的!
微评
对于刘翔个人,《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得不错:“在万众瞩目的赛场上,刘翔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了当代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价值追求。”对于媒体以及所谓的包装团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体育精神和娱乐化手段是有根本冲突的,新闻求真与表演作秀也是有根本冲突的,对于像刘翔这样的优秀运动员,能不能避免明星式、偶像式的报道(包装)套路?
小结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微博中说:“在伦敦奥运的全过程中,中国互联网还是相当公道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舆论的方向,使得舆论的主流趋于中道和理性。对开幕式的评价如此,而当羽毛球女双的问题被激烈抨击,诸多主流媒体都参与抨击时,网民觉得她们确有不当,却惩罚过度,这也矫正了主流媒体的选择。公道自在人心。沉默的大多数有主见。”
回顾本次伦敦奥运报道,特别是这些引发争议的报道事件,我们欣喜地感到,中国的受众正在成熟,中国的媒体正在进步。《人民日报》报道,有调研报告指出,与北京奥运会时相比,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绝大多数观众的心态已经理性降温,从激情奥运转变为享受奥运、欣赏体育,公众心态成熟、需求转变和积极参与也促使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有了相应变化。从上述案例梳理可以看到,虽然某些媒体尚有不足,但是通过微博这个开放的舆论场,得到及时有效的受众反馈,兄弟媒体间也积极开展批评纠偏,出现了当事媒体(记者)道歉反思等景象。经过这一次次的争论、质疑、批评,我们相信,体育精神、人文关怀能够更深入地渗透到受众心灵和未来的体育报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