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视窗·声音
空话、套话、废话填补不了“信息空白”
最近,针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等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和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寇佳婵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他们认为:
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我说你听”的宣传时代,不适应“双向交流”传播时代的要求。在传播时代,“质疑”是一种常态,政府部门应当勇于面对公众的质疑,通过发布权威信息,主动设置议程,挤压不实信息的空间。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后经过近10年的推进,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经过被动发布的1.0时代、主动发布的2.0时代,在微博等新兴媒体的推动下,来到即时发布的3.0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公众知情需求的提高,给新闻发布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主动发布填补了“回应空白”,而空话、套话、废话却填补不了“信息空白”。一方面有态度问题,另一方面,官员的公关素养和沟通能力滞后于日益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许多发言人面对媒体时宁愿选择“更安全”的套话,或者有“言多必失”的顾虑,选择少说甚至不说。
应当承认,中国社会传统上习惯于一个“全知全能”型政府的存在,这也导致公众对政府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待。政府承担的这种特殊角色,使其遭受质疑成为一种“常态”。一方面,民众不允许官员“说错话”;另一方面,官员怕“说错话”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就导致了官员在质疑面前推三阻四、吞吞吐吐。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对于社会公众,政府回应的核心价值要素就是“权威”。失去了这个核心价值,政府回应就失去了意义。问题在于,有些政府部门尚未意识到,这个核心价值并不是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正确的信息发布与回应建立起来的。正确的信息发布与回应包括速度及时、态度真诚、事实清晰、措施明确。此外,还需要尊重并理解社会情绪,论断留有余地。■
(《人民日报》201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