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学研究的8个新议题
——基于国外新闻学研究者的文献综述
□郜书锴
【本文提要】媒介融合,始于技术领域,兴于实践领域,思于学术领域。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闻学研究的中心议题被激活,由此丰富了传统议题,延伸了新的议题,主要包括:学术价值、朴素理论、新闻融合、新闻生产、新闻定义、人本主义、公共利益和新闻教育等。围绕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深入研究现实社会客观条件下媒介融合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媒介融合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必将使新闻学研究实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学 新闻融合 中心议题
【中图分类号】G210
在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研究上,被公认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传播学者普尔(Ithielde Sola Pool),他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技术自由》(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传播的“融合模式”(the convergence of modes)。随后,媒介融合的研究领域被不断拓展,几乎已经囊括了媒介产业的各个环节,从所有权融合、战略融合、结构融合,到形式融合,再到内容融合,无论深度与广度如何拓展,其根本目的始终指向提升品质、产品增值、合作共赢和新闻共享。①媒介融合改变着新闻业,也在改变着新闻学。因而,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围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对传统议题和新议题进行一番探索,必将把新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引向深入。
一、融合实践与学术价值
在美国,媒介融合最成功的尝试是由著名的通用媒体公司(Media General)完成的。2000年3月,美国通用媒体公司所属的《坦帕论坛报》(The Tampa Tribune)、WFLA-电视和坦帕湾在线搬入同一个屋檐下——坦帕新闻中心(The Tampa News Center),这个被认为是未来新闻编辑室“榜样”的融合实验,开启了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划时代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业界的成功实验真的没有学术研究价值吗?美国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格瑞森(Bruce Garrison)教授和杜培根(Michel Dupagne)副教授为探索这一个案的学术价值,他们深入新闻中心内部,对新闻主编、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等进行系列深度访谈,他们设计了三个问题:
1.怎么界定媒介融合?
2.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3.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的目的,就是为寻找和提炼媒介融合的理论价值、新闻文化的变迁和新闻教育的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主题被反复提及:资源(resources),即媒介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工作”与“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融合使其工作流程与角色任务发生改变。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全能、合作与实战。基于调查结果,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媒介融合对新闻的影响主要在技术层面,其次在资源层面。新闻工作者角色变化取决于资源因素、设备因素和责任因素。②基于此,当代新闻教育要强化写作、报道和沟通技巧教育,也要强化多媒体技术教育,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
二、媒介融合与朴素理论
美国媒介融合实验成功以后,媒介融合的媒体实验在全球如火如荼,这一实践热潮的背后隐含着至少三个“朴素理论”(simple theory),一是媒介融合可以生产出好新闻,二是对规模与范围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三是可以使媒介机构增强竞争优势。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先生(Yuyan Ernest Zhang)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三个“朴素理论”的关系并不复杂,基于规模经济理论(theories of scale economies)与范围经济理论(theories of scope economies),高质量的新闻业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增强媒介机构的竞争优势。③作者的研究还发现,一方面是媒介融合在全球传媒领域形成热潮,其目标和积极影响也不断得到验证,媒介融合与好新闻之间的必然性得到普遍认同;另一方面是在媒介融合实践中,中小型媒介机构面临的压力普遍较小,虽然中小型媒介机构经济实力上不尽如人意,但它们在实施多种融合策略时更为灵活,更容易在短期内显现竞争优势。
作者在研究结论中指出,媒介融合是全球传媒业之大势所趋,令人期待;媒介融合强化了传播内容,增强了媒介公信力;媒介融合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媒介融合提高了产业利润;媒介融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媒介融合增强媒介的竞争优势。(图见本期21页)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融合
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的词义非常宽泛,几乎涉及到从媒介边界到职业技能的每一个方面,主要包括:
1.职业技能。
2.媒介形态。
3.生产策略。
4.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
对于不同的新闻媒介,以上诸方面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后果就是媒介融合。换句话说,新闻融合的起点即是不同媒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那么,无论媒介融合或新闻融合,其结构与解构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都明戈(David Domingo)等学者团队,把新闻融合的结构分解即解构成四个维度(Four Dimensions of Journalistic Convergence):一是生产流程整合,二是多媒体专业技能,三是全媒体传播平台,四是受众互动参与。这四个维度可以单独应用于媒介分析,也可综合应用其中。这种解构性分析框架有利于打破既有思维定势,对不同媒体机构都显示出其开放性。基于此,作者认为新闻融合的四维分析至少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媒介实现融合的动力因素,二是可以用于新闻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而且还广泛适用于包括民族志和调查研究,以及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媒介或新闻融合的研究领域。
正是基于新闻融合的四维分析理论,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全媒体传播平台是媒介融合最成功的传播策略,因为对既有的专业规范和价值观都不会产生冲击。对生产流程整合和多媒体专业技能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直接,最适于地方或区域性、员工数量不大的媒介机构。而对于全国性媒介机构而言,全媒体传播平台和受众互动参与的复合策略则是最佳选择。④
四、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
数字化新闻生产改变了媒介组织结构和新闻实践,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组织融合,促使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与转型。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电视新闻生产领域的成果可谓是蔚为大观,而广播新闻生产领域的成果却屈指可数。挪威奥斯陆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伊戴(Ivar John Erdal)研究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研究广播新闻生产,更要结合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语境,包括数字化、新技术、组织流程、生产流程和新闻产品形态等,还要结合这些不同语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职业实践的变化和新闻生产的类型,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职业实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跨媒介生产改变了记者的日常工作方式。
2.媒介机构内部的多媒体组织结构、实践与观念发生了改变。
3.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采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而以上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都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新闻的类型。因此,媒介融合过程中的职业实践的变化与新闻生产类型的变迁是互为条件、紧密相关的。作者研究的结论认为:媒介融合已经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数字化和技术融合模糊或打破了不同媒体的边界,同一新闻产品可以同时为不同的媒介所传播,因此而形成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和全媒体集团正呼之欲出。⑤媒介融合,奏响了全球传媒业重组的号角,传统传媒业与新兴传媒业的博弈高潮迭起,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淘汰、新贵频出的大趋势。媒介景观,正在悄然改变。
五、媒介融合与新闻定义
无论怎样具体定义,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终究是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产物。如今,无论是新闻的生产方式,还是新闻的呈现方式,融合新闻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都有巨大差异。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学者拉金(Juliet Larkin)研究指出:媒介融合时代,公民参与新闻的生产,任何人都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结构,受众自己也变成了更加自治的公民,记者和新闻本身的内涵都已经被改变。至此,新闻定义的核心要素在本质上已经被解构。其实,被改变的不仅仅是新闻定义,记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媒介业主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这些关系都因此而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被重新定义。拉金在研究结论中指出: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媒介权力格局,颠覆了“把关人”模式。更为深远的是,新闻定义的改变,必将形成新的新闻文化观,这对社会的改变将产生巨大影响。⑥
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新的新闻文化观、价值观,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和权力结构的改变。新的媒介语法中,很多学者不得不再次审视那个最基本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新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界在自省,也遭到人们的质问。当今时代,“社会重要性”赋予了新闻概念新的内涵,也“赋予”新闻实践新的价值取向。传统新闻必须超越单纯的报道和写作,在更广的沟通语境中承担角色和责任,而不是以不断丧失它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为代价。
六、媒介融合与人本主义
1947年,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式问世,到媒介融合发生以前,这一单向的信息模式实质上一直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然而,自新媒体参与信息传播以后,打破了技术为本的固有模式,消除了单向传播的种种弊端,体现和突出了人的体验与感受。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开始主动参与信息的互动传播。正是受众/用户主动参与互动传播的需要,即人本主义促使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寻求融合,“媒介融合”在全球媒介领域风起云涌。
资深学者约翰逊(Kirsten Johnson)研究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模式中,新闻的生产以受众/用户为中心,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众/用户的新闻接收更加自由,他们参与新闻生产的渠道更加便捷。受众/用户的新闻需求成为新闻媒介从生产、编辑、发行到进化等所有环节的核心,即人本主义成为媒介融合的目的与归宿。⑦
传统媒体时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统治地位,社会公众呼唤人本主义理念,要求新闻生产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为人服务,体现应有的人文情怀。因此,人本主义是对新闻专业主义专制语境的一种回应和反弹,也是对新闻自由、客观理念传统的接力和升华。因为在新闻的价值中,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公正、客观等理念,它们的终极所指都是活生生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的世俗性和理想的超越性。媒介融合时代,用户通过直接参与新闻生产而“自我赋权”,最大程度地把人本主义理想变成现实,各种自媒体和“带着体温的媒体”,更是直接让“新闻成为人体的延伸”。
七、媒介融合与公共利益
媒介融合正在重塑传统的新闻媒介,改变着新闻的生产方式。那么,传统媒体所扮演的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守护神的角色是否会受到冲击?新西兰青年学者沃克(Tamara Walker)在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认真研究了媒介融合时代公共利益这一重要议题。他在研究中首先测量出媒介融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媒体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结果发现:媒介融合对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新媒介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民主协商,媒介融合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资讯,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提高了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度与支持度。消极的一面表现为整体新闻质量下降,全媒体新闻记者的报道能力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媒介融合削弱了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维护力度。⑧因此,媒介融合对公共利益新闻生产带来巨大风险。但就作者对新西兰的研究结果来看,媒介融合总体上表现为利大于弊,公共利益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作者的研究值得高兴,然而世界的整体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新的传媒格局尚未完全建立,新媒体尚未完全独自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特别是在公共利益的守护上出现了传媒真空地带。换句话说,往往在传媒“市场失灵”的时候,公众就会本能担心商业利益冲击公共利益,而谋求公共利益的呼声就会上升。显然,公民直接参与新闻生产,就是谋求维护公共利益的直接行动。此外,网络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的发展壮大,不断拓展和重塑的公共领域,成为守护公共利益最肥沃的土壤。
八、媒介融合与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始于实践领域,如今已经延伸到学术和理论领域。在全球,媒介融合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雨后春笋,媒介融合的专题研究和专业杂志红红火火,媒介融合的理论之争在学界蓬勃兴起……产业领域的媒介融合正步步深入,如今的新闻教育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坦纳(Andrea Tanner)和杜赫(Sonya Duhe)研究发现:80%的新闻教师已经开始讲授媒介融合的课程内容,80%的新闻高管已经在践行媒介融合。人们的行动表明,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必须转型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四分之三的新闻教师认为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二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媒介融合内容应纳入新闻教育课程,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需要让学生掌握媒介融合的技术。调查数据表明: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还是第一位的,其重要性高于为适应媒介融合需要培养的技能。这一结论无论对学界教育者还是业界新闻业者而言,他们的看法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⑨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加速了公民新闻主流化的进程,改变了媒介的权力格局和社会权力格局。这些积极的变革,源于媒介融合整体上丰富了媒介内容、改善了媒介公信力和提高了新闻品质。但要防止新闻教育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特别要强化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在媒介融合时代不但是不能忽略的,反而是要着力强化的。以此,才能切实履行把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终极关怀的新闻教育的使命,让新闻成为解决人类冲突、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必然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所进行的探索,就是要深入研究现实社会客观条件下媒介融合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目的是要实现新闻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这一根本宗旨。■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校聘教授。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融合理论与数字报业发展战略”,项目批准号:10YJC860009;校内博士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西报业战略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B2011-015)
注释:
①Lawson-Borders,G.:Media Organizations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Mahway,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②Bruce Garrison,Michel Dupagne:A Case Study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Media General’s Tamp a News Center, Presented at the“Expanding Convergence: Media Use in a Chang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Conference,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SC,November 6-8,2003.
③Yuyan Ernest Zhang:Examing Media Convergence: Does It Converge Good Journalism,Economic Syner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May2008.
④David Domingoetc:Four Dimensions of Journalistic Convergence: A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Current Media Trends at Spain,Research Report of Project on Media Convergence inSpain,2006-2009.
⑤Ivar John Erdal:Researching Media Convergence and Crossmedia News Production,Nordicom Review Volume28, Issue2.March2007.
⑥Juliet Larkin:Convergence Journalism: Towards a New Media Landscape,A Robert Bell Travelling Scholarship report,2008.
⑦Kirsten Johnson:User Participation in a Converged Media World: A Model of Media Convergence,Drexel Research Day 2005.
⑧Tamara Walker:Doing More With Less?Convergence an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New Zealand News Media”.Athesis Submitted to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⑨Andrea Tanner and Sonya Duhe:Trends in Mass Media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Preparing Students for Careers in a Converging News Environment,Studies in Media&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Volume 5,Issue 3,August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