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5页
  • 36页
  • 3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瞄准经济增长点,报刊竞相试水艺术品收藏市场
□曹鹏 博士
  中国大陆报刊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还有哪些出路与机遇?——这是业内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与研究的现实课题。报刊原有主营业务与核心竞争力遭受蚕食、分流、挑战,可谓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政策环境与市场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报刊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萎缩与衰减显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尽管无法在大势上挽狂澜于既倒,但对于有事业心的同行来说,只要认真对待努力争取,具体单位业绩逆市上扬,实现局部的创新、突破、增长,就还是有可能的。
  比如,艺术品收藏市场连年持续高速度增长,中国已经跃居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在此背景下,近来各地若干家报刊不约而同都在探索尝试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军艺术品市场。
    
《中国商报》俨然成为“收藏大王”
  大约十年前,《中国商报》只是一家普通的中央行业报纸,无论是新闻评论还是发行广告,都不显山不露水,现在情况基本还是如此。不过,这只是在新闻界或报界对《中国商报》的认识,而在北京收藏界,《中国商报》却已是与潘家园、琉璃厂、宋庄、789艺术区分庭抗礼的一个重要山头。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商报社创办了一份《中国收藏》月刊,迅速成为收藏类杂志中的权威品牌,发行量极大,成为一棵摇钱树。《中国商报》还开辟了一期收藏拍卖专刊,与杂志遥相呼应,成为收藏界一个有影响的声音。中国商报社还注册成立了拍卖公司,比较早地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到《中国商报》找同学,发现这家报社居然是在一家寺庙里办公。报社所在的报国寺(旁边包括顾亭林祠),是宣武一处名胜古迹,院里古树参天,大殿金碧辉煌。后来报国寺开设了收藏市场,开始每周四、六、日开放,由于人气渐旺,近几年干脆日日开放了。和潘家园相比,报国寺有区位优势,是老城区,店铺多由本地人经营,客人也主要是本地人。这里有若干项在北京收藏界领先,其中连环画收藏店铺之多、品种之丰富,全国第一。
  报社大院开设收藏市场的,就我所知仅此一家。《中国商报》是报界进军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先行者,得风气之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大获全胜。
  
《美术报》办起了拍卖公司  
  今年4月中旬,《美术报》大张旗鼓宣传并购重组了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这是在浙报集团成功上市后的一个企业化运作。
  在北京的《中国美术报》停刊后,中国综合性的美术报只剩下了一家《美术报》,这家隶属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周报,成为美术界的信息集散中心,虽然和都市报、晚报的经济指标无法相提并论,可是就美术报刊而论,却是相当出类拔萃的企业了。
  由《浙江日报》与中国美术学院合办的《美术报》,在美术专业领域有极强的号召力与广泛的人脉关系。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格外活跃,增长迅猛,《美术报》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准了拍卖行的商机。艺术品拍卖公司最主要的投入在于品牌推广与广告宣传,由于浙江艺术品拍卖市场需求旺盛,而拍卖企业相对而言并不算多,《美术报》又拥有集团媒体与本报广告宣传优势,可以为自己的拍卖行提供强力推介支持。这样,既不需要巨额收购资金、又不需要冒什么风险,通过组织拍卖,就可以得到可观的佣金回报,算起账来是以小博大、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中国报协与《中国文化报》分别成立书画院
  文化事业单位设立书画院,作为单位业余文化活动的平台,这种做法在报界久已有之,不过,最近新成立书画院的消息突然多了起来。
  2011年12月23日,中国报业书画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院长为中国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清楚,他本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且长年任人民日报江西分社社长,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与良好合作关系;名誉院长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在书法界也是老资格的重量级人物。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报业书画艺术研究院并不是某单位的下属书画院,而是面向全国报业的美术家与书画爱好者的同仁机构。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报业》杂志从今年第一期起开始在中心彩色插页上刊发书画作品,作为书画院书画作品的园地。
  今年4月15日,由《中国文化报》改制而组建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在北京宣布成立,这个文化部下属的传媒集团,利用站位优势,打出了一个很响亮的招牌。
    
都市报参与包装画家、组织联展
  《成都商报》是中国最早借壳上市的报业企业,近来对包装画家表现出浓厚兴趣。最近我收到一本这家报纸的宣传册,其中就把成立“岁月画廊”包装画家,列为一项重要的业务与亮点。
  《成都商报》签约包装了一批有发展前景与成长潜力的画家,通过市场化手段,让公众特别是收藏界认识、了解、接受自己选择的艺术家,目的是实现中长期获利。
  前不久,广州等地举办过一个巡展,是由9个城市的都市报共同合作推出的,虽然艺术家选择带有局限性与尝试性,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图却旗帜鲜明,多个中心城市的多家媒体联手推介画家,利用报纸的强势影响与资金优势,低成本介入艺术品市场。
  报界敏感地认识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迎来一轮空前的行情,所以,有意搭上顺风车,利用自己的资源与资本优势,参与到艺术品市场中。这也正符合艺术品市场对传媒的期望。客观上说,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影响力,所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廊或艺术品机构,都欢迎或希望与传媒机构合作,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地方报纸开设名家专刊  
  艺术品收藏的特点与规律是集中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因此,一般而言,中小城市与县级市的报纸往往处于艺术报道与评论的边缘地位,没有条件大做文章。但是,《江阴日报》从前年起,却开设了“名家”专刊,而且邀请沈鹏、冯远、陈传席等美术界权威名家为顾问,每星期用一个对开整版集中评介一位艺术名家,对于格外有份量的如刚刚去世的徐邦达先生,甚至连续6周推出6个整版,并且把同一内容再在当地城市杂志中重点刊出,做深做透,在投入版面规模与数量上达到了领先于国内各报的水平。
  这个专刊在美术界渐渐有了影响,其他城市的报纸对于这种形式也表示有兴趣借鉴,对当地读者来说,形成了对书画艺术的高端评论的阅读习惯,提升了艺术鉴赏力,开阔了审美视野。在县市报中,《江阴日报》是相当超前的,也是与江阴市的经济文化实力地位相称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前两年的“名家”专刊文章结集,《名家意匠——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一书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出版的国内第一本由县市报专刊文章结集而成的美术批评专著。
    
做艺术品收藏项目并非“只赚不赔”
  报刊社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兴趣与热情,反映的是社会潮流崇尚,然而,并不是艺术品收藏真的能做到只赚不赔。事实上,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已经有不止一家报刊在从事艺术品收藏项目上吃了哑巴亏,虽然损失金额有限,但其太外行、太盲目的表现在业界传为笑柄。书画艺术品有真假之别,有精品与应酬作品之别,有大师、名家与俗手之别,同是一张作品,可能价值连城,也可能只是一张废纸,选择与把关不严,一念之差,就可能铸成大错。
  艺术品市场的兴盛,成因很复杂,作为投资的艺术品收藏,有着极强的专业性,是一个高度依赖专业人才与专业眼光的行业。在艺术品收藏市场,自古有“早知三天,富贵千年”的商谚,报刊作为新闻信息采集发布机构,当然有先知先觉的便利,不过,如果没有专业人才,只凭跑艺术品收藏口的记者编辑的所谓专业眼光进行决策,则很容易掉到坑里。因为,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专业跑口记者与编辑,即使人头再熟,行情再清楚,也只是了解皮毛表相,并不真的是内行专家。毕竟报道评论是一回事,真正经营运作是另一回事,这种现象其实不止在艺术品收藏一个领域存在。
  对于艺术家或艺术收藏经营者来说,报刊能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所以,艺术家与艺术品收藏经营者都会乐于与报刊合作。但是,报刊进军艺术品市场,包装炒作画家,却要首先选准选对了对象,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能依仗传媒资源,认为自己包装、炒作谁,谁就一定能出名、升值。
  任何目的在赢利的经营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则:不熟不做。因此,到现在为止,进军艺术品收藏市场项目的报刊社,凡是成功的,都是在人才上有充足准备的,或者自己拥有艺术收藏专业高手,或者与艺术品收藏机构合作,总之,是内行专家在操盘。■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现任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