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探析
□李文竹
【本文提要】在信息社会,新闻学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学的理论范式入手,探讨了新闻学理论对新闻报道实践的影响和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以发现传统新闻学理论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并由此探求科学提高新闻媒体引导力的有效理论路径。
【关键词】新闻学 理论范式 实践导向【中图分类号】G210
20世纪开始和发展的中国新闻学研究,是在华夏几千年传播思想的文化厚土中生发的,是从外人在华新闻活动的理论启蒙中开始的,是在国人对最初报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起步的。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闻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传播国际化的形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传媒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促进事业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①新闻学的出现是以新闻事业的产生为基础的,它的发展也深深根植于生生不息的新闻实践。讨论新闻价值的问题时,也不能离开新闻实践。当前,不断强化传播力,努力彰显影响力,积极拓展创新力,全面提升竞争力,是我国传媒业实现发展之要略。此时,探讨新闻学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学理论范式概说
192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大规模传入中国,丰富并改变了中国的学术传统。反映在新闻学领域,就是以不同程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者、报人和从事新闻宣传实践和管理工作的共产党人为主体,创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术范式。
(一)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1.新闻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统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新闻思想和理论的萌芽时期。从清末新闻纸的萌芽到太平天国把新闻内容写进建国纲领,再到维新运动中把新闻称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最后到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提出,新闻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尚处于萌芽状态。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新闻理论初步形成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出现影响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徐宝璜的《新闻学》从新闻学定义,到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②。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新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新闻理论的成熟时期。在这四个历史阶段,新闻理论的理念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思潮,但都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特性。
2.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辩证法导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更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首先坚持的工作准则。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报工作的理论总结,就是强调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闻观,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从实际出发则体现在对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新闻理念的贯彻。早在2002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在对宣传提出政治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的要求。2003年12月,他在一次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要求“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2008年6月,他在《人民日报》视察时指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2009年10月的世界媒体峰会的致辞中,他又将新闻传播规律具体化为“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新闻传播规律”不是几句话,而是一门学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诸如新闻价值、受众接受心理、对信息传播中规律性现象的认识、传播技巧等等,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转化为许多职业工作的规范。遵循宣传规律、新闻传播的规律、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反映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中,党的政策理念给了新闻学理论新的开拓点,体现了新闻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密切关联。
(二)事实本源的逻辑起点
在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看法》中,表现出对于新闻本体的探讨,他运用唯物论的观点对这个定义的解释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③对新闻的唯物论解释使陆定一主张尊重事实,并要求贯彻到实践之中。
现实世界是由千状万态的事实所建构,而事实潜藏其中又独立于人们对是非的认知或观点而超然存在。“事实”成为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并逻辑地演绎出构成整个新闻学大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体系。
1.新闻事实的价值分层
第一,事实层面。新闻所报道的是一个现实事件,一个事实,而不是主观虚构。事实是新闻的潜在形式,是新闻的质料。就新闻来说,如果没有事实的存在,就不具有新闻产生的本质基础,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的运作,没有它运作的目的和动力,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由大众媒体运作到达受众才能成为新闻。就这个意义上讲,进入不了大众媒体,就不是新闻。所以,新闻真实第一个层面的含义便是划定了新闻的质料。从定义的角度来说,规定了事物的事实属性。
第二,价值层面。新闻事实仅仅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才能进入大众传媒完成新闻的使命,所以新闻事实必然是价值事实。新闻是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体现,新闻的本质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传播。新闻价值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而任何价值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主客体之间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价值的消失。价值不是事物的属性,它是一种关系的体现。新闻价值是一种价值观,但它不是个别的价值观,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关系的体现,是社会实践运动的体现。
2.新闻事实的哲学分层
第一,新闻本体保证:客观事实。新闻事实首先必须是客观事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首先在于它本身的属性。“只有事实本身在客观上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事实的特殊性时,它才能成为与其他特性相应的某种事实”④。因此,某一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事实,决定于其自身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会因为新闻事实未被报道而消失,也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行主观认识和反映之后,就形成了观念化的新闻事实。
第二,新闻本体认识:经验事实。新闻活动是客观事实,但是新闻事实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因此新闻传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认识活动。在人类的认识关系中,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是平等的,以两极性的关系存在。因此,离开任何一方来谈认识论都毫无意义。
人们把事实世界中的一些事实称为新闻事实,是“因为他们与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了已经意识到的新闻关系”⑤。在这一关系中,新闻事实自然便是感觉、知觉等概念下的客观事实,是经验到的事实。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事实,只能是潜在的新闻事实。“在这些潜在的关系中,有些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现实化,使新闻事实为经验所把握;有些则可能长久地、甚至永远地处于潜在关系状态,这样,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不会转化为经验到的新闻事实”⑥。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明确这一点,是透视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构建整个新闻传播理论首先要解决的根基问题。正因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所以才有新闻本源对新闻本身的真实性这一内在规定性、以及对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因为内在规定性和客观报道的要求,才衍生出新闻与伦理的两难论证,以及新闻哲学的若干模式和问题,包括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大众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报道实践的影响
(一)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报道理念的影响
1.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思维模式整体性的影响
一段时期以来,新闻理论中对5W模式的强调使得新闻报道讲究“一时、一事、一人”式的结构,逐渐地使新闻记者习惯于从一个方面、一个层面去看问题用一个模式、一种标准去衡量事物,回答问题也习惯于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就使得不少新闻报道在构思其主题思想时,往往囿于一城一池,一地一方,局部思维、微观思维超过整体思维、宏观思维;在局部兜圈子,在眼前具体的新闻事实上找缘由,而看不到新闻事件后面的大背景,更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分析和概括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样确立的主题思想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逻辑性不强、缺乏说服力等弊病。
而在新闻实践中,一旦抓住了一个报道题材,记者必须有“钻”进去、“跳”出来的功夫。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入现场,尽量细致地采访有关人和事,彻底摸清第一手资料;所谓跳出来,就是要在整体上、宏观上来观察、思考这一题材,把它放到全局中衡量其社会影响和意义,从而理顺其来龙去脉,从本质上把握这个新闻题材的个性特征。这样构思主题和作出的深度报道,才能让受众产生举一反三、读一知二知十的感觉;才能让受众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从局部中了解整体、从微观上洞察宏观;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报道才能更具整体性和纵深度。
2.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思维方法拓展度的影响
在报道主题定位上,传统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单向思维、平面思维。具体表现在分析报道题材时,没有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不看历史条件、发展趋势,就事论事、顾此失彼。导致单向思维、平面思维超过了立体思维、系统思维。而立体性思维要求对认识对象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要求记者摆脱以往形成的思维惯性或思维定势的影响,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善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报道对象。
由于变动着的事物其表现形式是多极的,表象常常掩盖了本质,片面常常代替了整体。为了防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就要求记者遵循整体性原则,全方位地看问题,要研究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有效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综观各种类型的深度报道,其思维方式大体有如下特征,即立体性、动态性、求异性、宏观性、双向性等。这些特征都特别强调思维的联动性,要求记者跳出常规,善于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思考问题,使思维过程呈多方向发散状。
(二)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报道内容的影响
1.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报道信息量的影响
何光先在《现代新闻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和解释信息量的:“新闻信息量是指构成新闻的每一个最小的单一事件信息。一个新闻信息,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时间、空间和人物(或其他主体)活动组成的独立的事实”⑦。同一单位或单元的新闻报道所携带的信息量是有差别的,新闻价值理论对报道速度的追求强调了报道的时效性,使得单篇或单元的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受到了一定限制。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向公众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⑧。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不仅要求注意到新闻事实本身的完整性,还强调新闻事实和相关事件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此来拓展报道的信息量。
2.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报道深度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把相同主题的报道统统融合在一起,通过无限的超链接功能使信息量超乎寻常的庞大。但是“广度”并不能确保“深度”,这样的报道虽具有“广度”的形式,但是多数为简单信息的重复。传统新闻理论强调常量信息的完整性,忽略了对增量信息的考量,使得目前新闻信息往往处于同一个层面上,深度不够。同时还有一种状况则是“厚度”欠缺,即背景和解释不足,开掘不出新闻背后的本质意义,所以报道的“力度”就难以企及。深度报道在整体上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和系统的,必须按照内涵挖掘和外延拓展的标准进行报道。只有把广度和厚度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三、强化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
在媒介过剩、注意力稀缺和受众“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下,处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如何扩大传播力、提升引导力、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既是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紧迫的理论命题。扩大媒体传播力,培植媒体公信力,铸造传媒品牌影响力,增强舆论凝聚力,是新闻学理论研究的实践目标所在。
(一)强化新闻学理论范式对扩大媒体传播力的实践导向
传播力是实现媒体有效传播的能力,即媒介信息到达受众的能力和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之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传播国际化的态势下,媒体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传播力的竞争。
1.加强新闻价值理念对扩大媒体传播力的导向
媒体传播能力不仅取决于传播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理念。新闻价值中的时新性、显著性、重要性等原则,给予扩大媒体传播力以理论依据。从新闻事实出发,抓具有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即时性的新闻事实,是解决媒体传播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新闻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其多元的价值实现使得新闻价值的实现呈现出多元模式。一则新闻之所以能够让人将它完整看完的理由固然是因为事实对人的吸引,但是在实际的新闻传播中还包含用新闻价值理念贯穿整个新闻制作流程,对某些价值要素的强调和省略、事实的叙述顺序、版面位置编排等都是对原来事实价值的重组和再生产,这些都影响到媒体传播力的正面导向。
2.增进传播内容创新对扩大媒体传播力的导向
注意力和影响力是在传播基础上实现的,要扩大传播力和创新传播的内容,提高传播的强度与深度密切相关。内容是现代文化生产力产生与壮大的载体与基础,是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核心,凝结着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从根本上决定了传播力的大小。在这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创新传播内容的重要途径,其含义是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产品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和精神追求,把社会生活作为内容产品创作的重要源泉。
我国新闻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并通过新闻学的理论梳理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面临着国际国内新闻竞争的严峻形势,在激烈的传媒竞争面前,坚持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媒体的创新力是最好的出路。只有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在观念、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变革,才能促进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强化新闻理论范式对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实践导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已呈现纷繁交错、复杂多变的趋势:一方面,新的事物每日每时都在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更加错综交织。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都处于变革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往往被现象的东西所掩盖,事物间相互作用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将打破常规,人们对同一个矛盾和问题也往往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候,增强新形势下的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1.在新闻实践中体现舆论功能
新闻具有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是对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客观反映,这是新闻反映社会舆论的情境。同时,当社会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又需要媒体对舆论加以组织引导,使社会舆论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分散走向集中,并最终被导入正常的轨道。
在新闻实践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媒体主动介入议程设置,能够起到引导公众关注重点和方向的作用,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媒体的及时表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意愿,又能通过把握报道的度,安定人心,影响大众,启发社会思考,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媒体注重社会意见的传达和疏通,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进入理性思考的轨道。
2.在新闻实践中提高舆论引导力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在这样一个媒介化了的社会中,公众是否接受被传播的信息,与承担传播任务的新闻媒体是否被公众信任有直接的关系。目前的新闻学理论对于新闻价值过于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价值导向,在提高舆论引导力上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明显。首先,在热点问题的报道上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忽视舆论导向的作用。第二,在对受众的考量上容易顺势走,不注意引导。
新闻舆论要得风气之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引导好舆论,以极大的政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抓住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形成舆论力量。要切实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善于抓住社会公众议论、关注的焦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以增强权威性和信任度;二是要善于抓住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契合点,融通新闻舆论和公众舆论,以产生共识、共鸣、共振;三是要紧扣公众的疑虑点,切实为人民群众解惑释疑,以提升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目前,媒体已经发展到了聚合的时代,现代传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速度、宽度、深度、信度。新闻事件和世间其他万事万物一样,彼此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传统的单向思维、平面思维所构成的一果一因逻辑关系,抽象的二极思维所形成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主题定位方式,远远无法描述和概括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模糊性。由此,新闻学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与实践共同成长,为媒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科学建立新闻工作价值体系与有效提升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研究》〈09@ZH021〉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纪念徐宝璜〈新闻学〉发表90周年座谈会》,http://www.jiujiang.gov.cn/jrjj/200811/t20081114_102821.htm
③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第26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⑤⑥杨保军:《新闻事实论》第10、11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⑦何光先:《现代新闻学》第304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⑧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8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