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型网站的社会学考察
知识共享型网站的社会学考察
——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
□展宁 吴飞
【本文提要】从2004年第一个威客网站兴起至今,短短几年间,这一互联网Web2.0阶段的重要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参与的庞大工程。除了促进威客发展的商业模式,还有一种威客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共享与“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的,例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模式。威客们除了获得虚拟积分外,实际得到的物质回报少之又少。调查证明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道德人的假设。
【关键词】威客 信任/感激范式 虚拟社区 知识共享 Web2.0【中图分类号】G206
作为Web2.0重要应用形式和组成部分的威客(威客的英文Witkey是由wit智慧、key钥匙两个单词组成,也是Thekeyofwisdom的缩写,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百度百科),自从2005年正式诞生以来,发展异常迅速。用户是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参与者,且在缺少物质激励的情况下,个体用户的选择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要了解非赢利型威客迅速发展的原因,必须从用户入手,了解促使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并将这些置于社会视野中分析。
本文旨在信任/感激范式下分析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和人际互动,在排除威客运行中商业模式的干扰后,了解非盈利型威客兴起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意义。
一、理论框架:信任/感激范式
(一)信任/感激范式的涵义
1.空间概念下的虚拟社区
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如何将单个的人联结起来,形成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只能使单个的人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在互动中形成心灵的碰撞和空间的归属感,促进个人和虚拟空间的良性互动。如鲍曼言,“我占有空间,所以我存在”;更进一步,一些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成员,由于他们之间在感觉上的接近或距离,空间使外在的关系转变为社会学的相互作用的生机勃勃。①建立在成员互动基础上的虚拟社区可以作为知识共享的空间,Howard对虚拟社区的描述中就包括了个人关系,即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者在他们之间持续发展自己和他人的关系。②互联网中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知识和思想的沟通就是建立了一个在个人互动基础之上的虚拟社区。
2.互动和信任/感激范式
在空间互动中,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初动力是什么呢?亚当·斯密分析说:“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赖以生长的那种环境。……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③根据马斯洛的人际需求理论,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基础,但是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这时就需要精神激励发挥作用。此时的精神激励毋宁看作是对个人价值实现和人际关系维系的强调。
齐美尔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交往,都以‘给予’=‘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人的一切交往都是建立在付出奉献和等值补偿的模式之上的,来往之间,维系着社会的平衡与团结。然而,绝不能把这种等值的往来仅仅当作有形的物质交换,因为总有无法平衡的时候,这种感激就成了编织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索取和平衡化的纽带”。他认为“感激”附着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上。由于感激,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已经不止是物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心灵的回响。④他还认识到“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不确切的认知之上”。⑤吉登斯则在现代性理论中提出,“信任与潜在空间的关系就在于信任是处理时空缺席的方式之一”,⑥“信任意味着对缺席的忍受力”,“被用来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信任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而且这种建构意味着一个相互的自我开放过程”。⑦
在现代情境下,信任关系体现出不决定于外在准则(亲缘、地缘等)的个体间的亲密关系,人对于时空缺场的抽象系统的信任。对于网络的出现,吉登斯认为,网络极大地扩展了社会行为的时空跨度,“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⑧网络空间中的信任关系既被赋予了时空缺场的抽象,又被赋予了时空在场的触手可及。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定信任的关键变量是能否获得有关对方动机和能力的充分信息。⑨本着“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精神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网络人际信任建立起一种非人格化的抽象的人际信任,它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熟悉度和交往时间的长短,而是源于网络虚拟社区这种“想象的共同体”。
(二)研究问题
威客模式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契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表互联网时代新兴人际关系发展的脉络。作为现代性观念的产物,互联网被认为是对传统社会中单纯、简单的相互关系的解构。另外,将用户个体在社会传播网络中的互动机制真正纳入研究思考的范畴,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建立在社会学理论上的信任/感激范式本应该应用于社会学中互动关系的考察,但是其强调的互动空间内的交往和社会建构中个体的作用应用于威客模式,特别是个体作用更加明显的非盈利型威客模式的研究也同样合适。
在信任/感激范式下,此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A.您出于何种原因上传资料?B.您是否会因为别人的请求而专门提供一些资料?C.您通过上传资料是否找到了一些同好朋友或认识了与自己有相同专业爱好的人?D.您上传的资料的基本来源?E.您在帮助别人后的主观感受?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选择虚拟民族志法,笔者在新浪爱问注册,以虚拟田野调查的方式参与观察,辅之以部分调查资料加以补充。
二、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个案研究资料
(一)选择原因
新浪爱问在保留了传统算法技术在常规网页搜索的强大功能外,以一个独有的互动问答平台弥补了传统算法技术在搜索界面上智慧性和互动性的先天不足。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爱问”汇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与经验。⑩新浪前总裁汪延曾评价说,“首先,新浪的网民流量与质量都是单一搜索门户所难以比拟的。大流量、高黏性的网民行为使新浪对网民的需求判断更为精准。其次,单一搜索门户所采用的竞价排名商业模式,很容易影响搜索结果的客观性,常使搜索结果与网民需求之间产生错位。而这一点对新浪来说则不是问题,“爱问”的结果完全是根据网民的行为需求来排序。”[11]
相比于新浪爱问推出的其他用户互动功能(例如爱问知识人),通过“爱问”共享资料进行研究更能了解用户的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不同于生活常识、疑难困惑的解答,通过观察个体用户上传的资料更利于研究威客的专业化;而且经常上传共享资料的用户往往有比较强的网站忠诚度,资料共享较多的威客一般注册时间长,经常在线,便于交流。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处于非盈利型威客发展的前沿地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新浪爱问目前的上传、下载功能基本都是免费的,仅有少量下载需要虚拟积分。每个注册用户都开通一个个人空间,并且可以向网友求助资料,方便网友互动交流;设立了积分榜,让身处其中的用户有一种虚拟社区的感觉。这一点保证了新浪爱问共享资料遵循着典型的威客互动模式向前发展。
(二)新浪爱问资料共享威客访谈结论
1.研究概况——受访者情况
笔者自2009年10月在新浪爱问注册后,长期在该网站下载资料并上传共享,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藉此确立了问卷访谈的方向。
所有受访者皆满足以下条件:
(1)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历史积分排名中名列前一百位或在最近一周积分上升排名中名列前一百位,确立活跃用户以方便调查问卷。
(2)所上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偏好。
在访谈的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回信,问题得以逐渐深入扩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此外,笔者还通过在新浪爱问知识人中发帖“你们都为什么要上传共享资料?”收集了一些关于此问题的回复。
2.研究发现
A.威客上传资料的原因
在所有30份问卷回答中,几乎没有人提到目的单纯只是为了新浪的积分和礼品,只有一个人提到“在使用初期因为有些下载需要积分才能进行,所以上传一些资料以换取积分,但是后来已经无所谓了”。按照回复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种:
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3个)
②可以认识一些同道中人(9个)
③让藏书和知识得到充分利用(4个)
④自己在共享的时候也能学到知识(7个)
⑤把共享资料上传当作网络硬盘储存(7个)
⑥新浪的虚拟积分(6个)
第一类用户在使用威客时并没有太多的目的倾向,只是在一种互联网社区平台中的自觉行为;第二类用户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目的,并能较多地使用个人空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第三类用户带有明显的知识共享特点;第四类用户在知识共享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自己,提高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外在报酬反映了知识共享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创新;第五类用户没有什么太大的互动交流兴趣,只把上传资料功能作为一个资料储存载体;第六类用户将互联网虚拟积分视作一种荣誉或地位象征,另外有人是为了能用积分换取自己想要的较珍贵资料。
B.威客基本都会考虑访客的要求,帮忙寻找资料
在“您是否会因为别人的请求而专门提供一些资料?”问题的答复中,30个人中有22人表示会去专门帮忙寻找;仅有6人回答如果手头有就上传,没有就算了;有2人回答不会帮助陌生人。
在威客上传的资料来源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表示除了网上搜集之外,自己还通过多方面渠道得到并上传。
基本上是从网上得到后上传,有一些是自己收集并加以编辑上传的。
多年从网上收集而来的资料,新浪共享资料其实也历史不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一般网友都是从网上收藏的资源上传上去的。
这表明,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广泛存在的同情心在起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怜悯或同情……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12]库利亦指出,同情的能力是进入他人的意识和共有他人的意识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眼光或其他手段与他人的交往,意味着与他或多或少产生了彼此的理解或者交流,获得共同点并且了解他的观念或感情。”[13]“一个人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进入周围的生活,才能有意义地生活;他越少同情就越像一头动物,并且越少真正地接触人类生活。如果他不接触人类生活,他就没有能力参与人类生活。”[14]
C.威客在为别人提供帮助中获得了自我满足
在“您在帮助别人之后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中,大多数人都对能够帮助别人得到资料表示了自我满足。
能为别人做一点事是幸福的,同时又能从其他网友那里得到很多资料,而且有些还极有价值,非常开心畅快。
对于这种帮助,我个人没有负担,做起来也顺手,如果能够帮到他人,当然是件很高兴的事啦!
另外,有相当数量的回答提到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积分也是自己上传资料的一个原因,虽然包括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在内的许多网络平台中的虚拟积分并不能使用户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用户还是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虚拟的满足感。
喜悦。看到自己的资料有朋友下载,积分的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心里十分高兴。
网友下载一次,新浪给我一个积分。至于积分嘛,就算是一种互联网的荣誉吧!貌似“共享资料”积分和“知识人”积分还不一样,不能换购小礼品。
D.威客希望在互助平台中与人更多的交流
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的帮助得到受帮助者的肯定,还有一部分人只会与自己的好友进行互动,而对陌生人的资料请求置之不理。
能帮助别人很开心,但我不喜欢别人盲目地下资料,而且得到帮助一走了之。要是我觉得网上难找,又加上自己辛苦编辑的资料,我会设置好友共享,一般不会设置积分,我不是为了能有更多的好友,而是让那些下载的人有点表示。
在问题“您通过上传资料是否找到了一些同好朋友或认识了与自己有相同专业爱好的人?”的回答中,30位受访者中有25位表示了肯定。
我感觉这爱问网可以帮我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共同进步,也可以相识知识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共同进步和学习!
我虽然加了些好友,或者接受了一些好友的请求,但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也许今后会。有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
“社会在它最现实的方面,是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社会的存在需要人们在一起,但人们只是在人的观念中在一起。”[15]威客间最初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在个体用户的空间内留言、发消息等形式来往进行的,比较亲近的威客之间加为好友,有更深一步的交流。而通过个人空间中的留言交流,威客们往往会在共同兴趣和专业知识的背景下积极互动,有许多人会因此成为朋友。
E.知识共享与互动交流
除了应其他用户的要求而上传资料外,大多数用户对于自己主动上传的资料被别人使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多的人宁愿将其看作是一种知识的必要共享。
在上传这些资料时,也是一种学习,所以这该算知识的共享。想想自己需要的资料也是别人分享才能得到的,就希望正好自己所拥有的资料也能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自己收集了很多很好的材料,我希望与人分享,因为现在知识的生产是需要大家的协作才能完成的。我不喜欢那种守着自己一小片自留地而不愿意别人进入的知识生产方式,我更喜欢一种协作式、互动互长式的创新。
三、结论:互动和共享对威客的作用
“某一行为所可能受到的不管什么样的赞扬或责备,首先是针对产生这个行为的内心意图或感情的;其次是针对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外部的行为或动作的;最后是针对这个行为所实际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后果的。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即构成这一行为的全部性质和状况,它们必定成为能与这一行为相应的无论哪一种品质的根据”[16]。威客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互助和知识共享环境的认同以及发展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上传资料的主要原因。
(一)在新浪提供的社会交往平台中,建立在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用户之间有了强烈的社会吸引,用户在上传资料过程中得到了为他人做事的乐趣并期望获得受帮助者的致谢作为内在奖励。用户随着上传资料的下载量获得的积分成为了社区中地位的象征从而受到社区其他成员的尊重,每个积分的获得都是用户权利增长的过程,这就解释了即使用户不能获得物质奖励甚至知识回报仍然愿意将虚拟积分视若至宝的原因。新浪共享资料社区成为了一个建立在知识交换与共享基础之上的微观社会,人们在其中结成了一种相互吸引的亲密关系,“爱问知识人”这一共称作为新浪爱问用户的共同社会符号获得认同。
此外,由于威客个体的自由度较大,威客空间中所呈现的内容大多体现出专业细分和多元化的特点,具有相同专业和爱好的人士又可以相互交流和共享自己拥有的资料,从而形成一个同好圈子。这样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大圈子内的细分化和小圈子内的趋同化倾向,使得资料更加多元全面,内容更加专业细分。
(二)非盈利型威客对于知识共享普遍具有较大的认同感。“许多人并不追求显赫地位,但是希望受人敬爱。诚实和公正的人不会因得到财富而欣喜,他感到欣喜的是被人信赖和信任,这是那些美德通常会得到的补偿。”[17]对于虚拟社区的认同感和成员间的相互认同是前提条件,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发展人际间的进一步交流。虚拟社区提供的交流平台使建立在共同专业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现实生活中正逐渐丧失的知识交流与真诚共享在互联网中被找到。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诚如亚当·斯密所言:“人天生具有一种对社会的热爱,希望人类为了自身的缘故而保持团结,即使他自己没有从中得到好处。”[18]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人类这种道德性面向,都在本文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环境是建立在用户相互信任、共同得益的基础之上的。另外,网络空间还是一个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空间,它打破了信息来源途径的单一化,打破了信息的边界,提供了无限的信息传播途径,而信息充分共享的直接效应就是工具性信任关系的出现。因此,网络中以信息为中介的信任关系具有直接的工具性目的,是一种工具性信任。[19]用户在上传资料的同时,既能从别人的共享里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能使自己在共享资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注释:
①④[德]齐美尔著:《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第305、258~26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柴晋颖、王飞绒:《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第101页,《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
③[12][16][17][18][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第105、5、114、203、108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⑤[德]齐美尔著:《货币哲学》第111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⑥⑧[英]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43、2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⑦[英]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第84~85、106页,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⑨王邵光:《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阐述》,《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⑩http://tech.sina.com.cn/i/2005-06-30/1431650429.shtml
[11]http://baike.baidu.com/view/65972.htm
[13][14][15][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第97、100、85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高闽:《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信任研究——基于网络匿名性的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