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坑爹”上标题说新闻语言粗鄙化倾向
从“坑爹”上标题说新闻语言粗鄙化倾向
  
  □吕嘉驷
  
  高考是高考学生的大事,也是全社会的大事。每年高考,各家媒体都会及时跟进,给予突出的报道。特别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高考报道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因此,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读者的眼球。今年6月8日,高考第一天刚过,《羊城晚报》就推出了重磅高考报道,其A4版的大字标题竟是《语文很容易数学太坑爹》。
  看了这个标题,心中一惊:堂堂《羊城晚报》,竟然用“坑爹”做标题?
  诚然,报道里说是引用学生的话。文中说,“今年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考完数学后都普遍叫难,‘哭倒一片’”。而“理科考生小王则形容数学题太‘坑爹’。大题有些难,因为解题的思路很不常规,前面的选择题难度倒不是太大,主要是大题的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他说。”
  但是,第一,从文中引述这位学生的原话看,孩子并没有对数学题目之难作太夸张的描述,“坑爹”这词和他对题目难度的表述口吻很不协调,这个话是他说的吗?存疑。第二,即使是这个孩子在形容题目难度太大而用了“坑爹”这个字眼,报纸就可以把它拿来写进文中,甚至做成新闻标题吗?这里表现的是记者和编辑的一种语言倾向,一种审美情趣。如此而已。
  “坑爹”毫无疑问是骂人的话。从字面上看,被“坑”的是谁?考生。“坑人”的是谁?试卷的出题者。心中愤愤,参加高考的十几岁毛头小子就成了出题的老师们的“爹”?!这种表达,只比中国传统的骂人“三字经”稍稍“婉约”一点而已。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近几年来,许多报刊上用语日趋粗鄙。这种粗鄙首先是来自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上发帖子常常是匿名的,这些粗话就更容易“出笼”。先是“哇塞”“哇靠”这些表示惊叹词的出现,北方人不太懂得它的含义,跟着乱喊,就有对南方语言比较明白的人指出,这些词汇的含义其实十分不雅。第二波就是那个表示女性生殖器的字眼用了谐音出来招摇,比较隐晦的说法还自称是在“牛A和牛C之间徘徊”,稍微直接一点的就开始“SB”、“NB”地叫起来,或者直截了当让谐音字“逼”和“比”出台。第三波则是用一系列的字谐音,什么“马拉戈壁”呀,“尼玛”呀,甚至于“草泥马”之类也堂而皇之出来,污染读者的眼球。十分严重的是,这些用语先在网络盛行,平面媒体很快跟进,特别是在许多副刊作品中招摇,还自以为是“贴近”了“群众”。于是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很坏的风气,一些少不更事的青年以为时尚,从而进一步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
  《红楼梦》里,在引述薛蟠语言的时候也用过一些很粗鄙的字眼,但那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薛蟠那样胸无点墨的流氓,就是那个流氓腔。而现在我们满口脏话的,却常常是那些“精英”(前文所引“坑爹”,据说就是一位“准大学生”说的)!这提示我们,粗鄙化语言的背后,往往代表着某种社会情绪的宣泄。比如上述《羊城晚报》标题,有些本地读者,特别是考生和家长看了反而叫好,觉得报纸替读者说了话。一些更直白的污言秽语,也往往在怨恨社会不公乃至反社会、反体制的情绪表达中出现。对于大众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来说,固然提供宣泄渠道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但这种宣泄应当是建筑在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基础上,而不是迎合甚至放大社会“戾气”,否则,只能将社会导向更加混乱和畸形。■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