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探索传媒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道路
探索传媒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道路
  ——《转型新闻论稿》序
  
  □李良荣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风险社会已经渗透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由先进科学技术力量推动下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中国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变革,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紧密相连,这些国内外的多重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
  毋庸置疑,如果整个传媒业的生态环境都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作为同这些环境要素紧密相连的传媒业也将无可避免地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并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在体制上,中国传媒业正在经历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在形态上,传媒业正从单一媒体运作转变为以三网融合为平台的多媒体或全媒体形式;而在内容上,媒介生产主体将不得不放弃之前单一雷同的媒介生产模式,转而强调产品的独创性,以确保其自身的生存发展。
  这些巨大的变化都是中国传媒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务之急是能否对其性质、状态和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本书的作者邓的荣凭借其在业界多年积累的深厚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其勇于开拓勤于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如对于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报刊转企改制的目标是欲实现“四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并购、联营、重组,而现实情况是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四大壁垒”——媒体壁垒、行业壁垒、地区壁垒和所有制壁垒,准入性管理下的刊号、频道资源稀缺性使得这“四大壁垒”变得坚不可摧。
  传媒业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其中也不乏很多消极观望的态度,更有很多人会旗帜鲜明地反对改革,原因何在?作者在书中提出,在现阶段中国媒体法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的全盘企业化是否会伤害新闻公正?沿用目前的监管方式是否会让转企后的国资失去活力、缺乏效率?这些卓有见地的分析反映出了改革所面对的现实情况,折射出了作者认为改革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对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更加呼唤开放透明竞争融合的传媒发展环境,而之前封闭狭隘割据保护的思路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要求。
  由于本书的作者具备运作专业财经媒体的丰富经验,所以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以财经媒体的具体实践为例,用较大的篇幅从操作层面对经济报道如何适应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提出了具体策略,论述了我国财经媒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特征和新动向。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全球化重要变量的中国迫切需要发出与其实力相匹配的“中国声音”,这从宏观上对中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观层面影响着中国体制内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竞争与协同并举的关系,而从微观角度上讲,媒体组织方式、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传播渠道、传播策略等诸多方面已随着媒体生态的改变做出了新的调整。作者以“转型社会”为观察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基本视角,提倡在报道基点上的理性与平和,注重报道方式上的协商与对话,关注报道内容上的民生问题。这些新闻操作上的理念是与转型社会“摸着石头过河”、利益分层明显、多元价值碰撞、矛盾集中爆发等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体现出了作者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科学态度。
  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凸显了对其发展变化研究的重要性。这是传媒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有赖于传媒业不断突破自身藩篱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因此,研究中国的传媒业,必须从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出发,全面把握传媒业的总体面貌、发展特征和价值取向,找到媒介运作发展的逻辑和思路,同时应当保持对于各种新兴传播力量的关注,敏锐地发现那些具有革新价值意义的事例,通过进一步规范传媒的传播行为,达到社会中各种多元力量的有效互动。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有这样的有识之士愿意对中国传媒业的转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大胆的假设,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不断的寻觅和求索,能够真正找到一条途径,来引领中国的传媒业走上一条光明开阔的道路。■
  (作者系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转型新闻论稿》,邓的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