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网络新生代的影响及反思
微博对网络新生代的影响及反思
□张苑琛
“如果你有10个粉丝,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你有10万粉丝,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一个亿,那你就是CCTV”。这句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微博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的新锐微博的出现,使原本五光十色的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积极方面有:
1.更能体现和激发新生代个性
毋庸置疑,网络新生代是极其讲求个性的一代。网络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最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弱规范化、弱社会性,使他们的社会交往受到较少约束,摆脱了现实环境中有形无形的监督,更促进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其个性特点。
微博则为网络新生代们展示个性提供了完美的平台。
“三人行,必有我师”,无数粉丝的智慧,更加激发了创造热情极高的网络新生代们。创新彰显个性,个性激发热情,如此循环,微博将新生代们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个体主体性意识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的青年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青年更多的是“从属”的身份和地位。在重重把关、话语权和信息相对集中的年代,青年所拥有的话语权是极其有限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网络虚拟空间给予新生代们很多民主表达的机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他们一定的话语权。正如波斯特所言:“新的传播系统往往被呈现为一把钥匙,有望打开通往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或者更平等的社会大门。”①微博则将这种机会进一步扩大,微博时代的话语权和传播力往往是由信息的占有而非社会身份或者拥有权力的多寡来实现的,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博客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娱自乐相比,微博则使个体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得到极大增强。
微博信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碎片化”,使审核和监管变得极为困难。把关人的去中心化,参与者身份的模糊化,加上低门槛、便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权威话语权,营造了众生平等的话语情境,“虚拟的人际传播倡导的是独立观点的表达,深度思想的交流,让说话者时刻感受到作为一个话语主体的存在。”②这种主体意识激励参与者进行自我表达,而且,在更新速度极快的海量信息当中,越是深刻的,越是具有反思意识的思想,越容易得到认同和支持。微博如同政府话语、精英话语、草根话语、媒介话语共同参与的大party,新生代们可以通过微博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通过微博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就他们所关心的公共事务或者社会现象表达意见或者建议,而这种平等的话语权又反过来激励他们更大的参与热情。
3.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微博同时具有人际传播的“圈”效应和大众传播的“场效应”,因此,一旦出现被关注的“话头”,往往会掀起惊涛骇浪。而“沉默的螺旋”效应也体现得更为明显,对热点问题、突发事件或者弱势群体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新生代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有人这样评价微博:“在突破封锁、扶弱助贫、民主选举、灾难救助、疫情警报、舆论监督、慈善事业、澄清谣言、揭穿黑幕、伸张公义、守望相助等多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水乳交融、人情味洋溢的和谐景象。”③2011年春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引发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关注,据统计,其官方微博已有粉丝23.9767万人,该词条在短时间内点击量达15.4986万次,这其中大部分是青年。英国《金融时报》这样评价微博打拐:“2010年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时,西方人批评中国人不热衷于公共慈善事业,但微博打拐行动挑战了西方人的这一偏见。”④虽然类似现象的实际效果未必明显,但是对新生代们来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却具有更大的意义。
4.丰富网络新生代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
微博是“脸对背”的交往,如Twitter的发明者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所说:“你基本上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在微博中,“互动与交流的双方,既不必亮出身份,也不必在意隐私的暴露而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无压力、无障碍的镜像式交流,使作者自我的心情裸露更为本真,也提供了一条了解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私密通道。”⑤有利于网络新生代们完整人格的形成,这种无压力的随意表达也有利于他们负情绪的排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的自恋情结,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微博也使新生代们的人际交往更为丰富,新生代们的人际网络构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熟人”,即原本就认识的人,转换战场在微博中继续沟通和交流。另一个方面是比较稳定的“陌生人”,即微博主和粉丝之间建立起来的相对比较松散的交往关注状态。这样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圈”,圈内自由交流,圈子之间互相联通。“在围脖世界大量‘桥’节点的存在,为用户提供在不同圈子跳入跳出的机会,从而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观念的传播,这会在总体上扩大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的意义空间,消解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⑥这些圈层可大可小,可远可近,既有大众化的广场效应,也有小众化的客厅效应,使新生代们的交往更加多样化。
虽然微博给网络新生代们提供了很多新的体验,也使交流、交往变得更为灵活、多样,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信息的碎片化。在诸多关于微博研究和讨论的文章中,“碎片化”几乎是公认的缺憾,由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微博当中最直观常见的就是语言碎片化,很多新生代们对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有特别喜好,因为伴随他们成长的漫画、动画,使用了大量词语、短句和碎片化语言及不规范语言。微博字数的限制以及便捷,迎合了他们的喜好,也给他们的碎片化语言提供了用武之地。碎片化对语言的规范表达极为不利,如广东决策研究室副秘书长李铭建副教授所言:“就怕新一代的孩子们,用久了微博,懒得去深思,懒得去好好经营作文中的遣词造句。那样的话,中国的文化更容易形成断层,断了文脉。”
碎片化语言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维碎片化。网络新生代们本来就缺乏印刷时代严密语言逻辑的思维训练和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考训练,语言的碎片化更加剧了思维的碎片化。在微博中,“大量语言的碎片化阻击了连续的、流畅的、深度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交流。它的流行,既消解,也迎合了这个时代去思想化的一种趋势”。⑦连作家北村都说:“感觉微博把人碎片化的力量越来越大……倒不是时间问题,但我发觉思维方式变了,这比较糟糕。”有人评论说,微博本来是用碎片化的时间记录,最后的结果却是微博把自己的时间割裂成了碎片,无法系统、深入地思考。
2.理性的弱化。网络传播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丰富综合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凸显感性化,微博的碎片化文本更是偏感性的表达,由于发布的信息是即时的、在线的、缺乏理性思考的,因而大部分也是缺乏思想性的。微博庞杂、琐碎、秒刷的特点,使新生代们很难对事物进行客观、准确、系统的理解和判断,只能在碎片的信息中感知事物的表象,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娱乐化。“这种心理带来的阅读就是重视感官刺激的、缺乏深度思考的、快速的、跳跃式的浅阅读。”⑧不需要认知心理深度介入而是偏重于当下的感性体验,文以载道成为微博当中的娱乐至上,消解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和理性思考。
如果说在网络中海量信息以及内容的繁杂使新生代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由“学习”变为“选择”,导致思维平面化、理性成分减少的话,微博的“follow”功能则加剧了这种程度。除了海量信息微博内容的“秒刷”让新生代们连信息的“选择”都变得困难更不要说理性的筛选和思考以及必要的批判能力了。
微博具有的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传播环境,也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进一步消解理性的思考。由于微博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具备即时性及群聊功能,一旦圈子里的成员,特别是意见领袖有某些偏向,很容易引领粉丝形成极端观点进一步消解了理性思考。
3.价值观的干扰。新浪微博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名人微博的开通,引起无数粉丝的关注。据调查,微博人气排行榜里,关注者超过百万的都是名人微博。一些名人为了聚集人气,披露甚至制造一些“伪隐私”,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加之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很多新生代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卷入其中,成为名人博取知名度的工具。
更为严重的是,在微博中,一些明星们自己充当“狗仔”,主动褪去之前神秘炫目的光环,把大量的琐碎、无聊甚至私密的真实生活暴露在微博中,每天的真人秀直播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一些新生代乐此不疲地以转发、评论明星生活为乐,甚至以明星们的某些生活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效仿的素材。但这种盲目崇拜效仿仍停留在很感性的表面,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也使他们终日沉浸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琐碎中,缺乏宏伟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4.时间的浪费。微博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可以及时地、全方位地展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琐碎的信息汇集在一起,造成严重的信息过载和重复,如同无数垃圾充斥在新生代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信息选择和处理变得极为困难。
在这些信息当中大部分是口水信息,无价值却占用新生代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完整的工作学习时间也因为微博的不断更新而被“碎片化”。微博成为一些新生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微博控”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不看微博就心神不宁。这些无用信息也严重影响新生代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新媒体与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XW003)
注释: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3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瞿静:《地震灾难中的微博客:弥漫的独立反思意识》,《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③令狐补充:《从大院到微博,中国话语变迁60年》,WWW.CNKI.NET
④www.yahoo.com.cn
⑤欧阳友权、吴英文:《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4期
⑥喻国明:《微博的影响力》,《国际公关》2010年3期
⑦王晓映:《围脖,你到底在织些什么》,《新华日报》2010年5月27日
⑧王朦、李苓:《微博不等于浅阅读》,《中国编辑》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