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与“青记”关系考
■陈娟
【本文提要】1942年8月,胡志明因携带三个过期证件被国民党以间谍嫌疑逮捕,证件中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证和国际新闻社特约通讯员证。通过查阅中国大陆、台湾及越南的大量资料,本文确认胡志明曾加入“青记”,并对他何时何地加入以上两个组织做了考证。
【关键词】胡志明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
【中图分类号】G210
足荣却使余蒙辱,
故意迟延我去程。
间谍嫌疑空捏造,
把人名誉白牺牲。
此诗题为《在足荣街被扣留》,为越南共产党创始人、越南民主共和国第一任主席胡志明在广西柳州监狱所作,记述了其1942年被国民党乡警逮捕关押的情形。①据已公开的国民党公函显示:胡志明被捕时携带有三个证件:国民党第四战区军用证明书、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会员证和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特约通讯员证。台湾学者蒋永敬在其《胡志明在中国》一书中认为:“胡之身份发生疑问而致被捕的关键,显然是由于其所携带的1940年的三项证明文件。” ②
“青记”1937年11月8日成立于上海。上海沦陷后,总会相继转移到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等地,1941年4月28日,在重庆接国民党社会部令停止活动。“青记”全盛时期在全国建有分会、办事处等80多个,中外会员近2000人,总会及分会出版物50余种,是抗战时期唯一一个全国性新闻团体,在团结新闻界抗战和建设中国新闻事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青记”会员为骨干组建的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为国内外150多家报刊和通讯社供稿。1987年7月4日,吴冷西等对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历史沿革进行论证,认定“青记”是“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国办通〔2000〕7号),同意将“青记”成立的日期——11月8日定为“记者节”。③
虽然关于胡志明研究的文献中提到他持有“青记”证件,但迄今为止,对证件的来历、真伪未予置评,更未论及胡志明与“青记”和“国新社”的关系。本文就此略做考证。
一、“青记”和“国新社”证件令胡志明被捕?
1942年8月,胡志明以“国际反侵略协会越南分会代表”的身份由越南进入中国,29日晚,胡志明被广西省天保县足荣乡乡警逮捕,8月31日足荣乡上报给天保县的公文说:
窃职于昨日在职街内查夜,见有二人,一为广东琼涯县名叫胡志明,一为本省靖西县名叫杨涛,职查问胡志明,称谓现为《民声日报》战地记者,报社址则在西贡,然西贡今已为敌驻兵,岂能容我刊发报纸,此为疑窦者一;次查该员之谓彼为国际反侵略越南分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员,要到中国政府晋谒,细思彼既有此重责,我国定有通电保护,现在只有靖西一人引路,此为嫌疑者二;复查靖西杨涛又无身份证明,且属适龄壮丁,似有汉奸嫌疑,故不敢核夺放行。④
这份关于胡志明被捕的官方公函显示其身份可疑者有二:一是记者身份,二是身负重责而无通电保护。且可推断胡志明所携带证件登记的籍贯信息为:广东省琼涯县(即今海南省)。
之后,由天保县上报给靖西第六区行政督查兼保安司令公署的公文则写道:
据供,……目的欲往重庆并将新闻采集证件及欲往重庆获片一共四张出示,惟查该(?)证件多属过期,又杨涛之名亦经讯查明确,据供系负引路责任,据称前情,该员是否确系新闻记者,职府未能判断,为此呈解前(?)查收复讯办理。⑤
此后,靖西第六区行政督查兼保安司令公署向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打报告,⑥当时由第四战区参谋处情报科二课上校参谋陈一林主办该案件,陈一林回忆:
第六专署打电报给第四战区长官部,说捕获一名日本间谍,请求就地处决(电报上并未注明被俘者姓名)。即以二小时到的急电令其派专人将他押送来柳州长官部处理。⑦
有这样一个日本间谍对我收集情报实在太重要了!⑧
也就是说,陈一林在回忆中断定胡志明是日本间谍。
1944年1月23日,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从桂林送往重庆一份题为“拟释放间谍嫌疑犯胡志明并请其回越工作”的公函,详细叙述了胡志明被捕的原因和经过:
国际反侵略会越南代表胡志明被派携函自越赴渝拟谒钧(委)座致敬,向我中央请示抗日方针,与国际反侵略会中国分会联络,于卅一年八月二十九日路经广西天保县,因其所携证件为中国青年新闻学会会员证、国际新闻社特约通讯证明书、本部军用证明书等均民廿九年所发,久以(应为“已”)过期,被天保县属街长乡公所检查疑有间谍嫌疑。⑨
这里所称“本部军用证明书”,当为1940年底胡志明离开桂林时,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所发的《华南工作团》证件。据武元甲(Vo Nguyên Giáp)回忆:“这一次(1940年底)启程,堂而皇之,李济深赠路费800元,并发给‘华南工作团’证件,上面盖有蒋介石‘中正’二字红色大印章。” ⑩“通过国民党各地哨所时,高鸿岭一直使用以前李济深发给我们的‘华南工作团’证件,沿途畅通无阻。” [11]按说一本过期的“本部军用证明书”并不会引发间谍嫌疑,反而可以对被捕时“身负重责而无通电保护”之疑问有所回应。那么,引起怀疑只可能是胡志明带的“青记”和“国新社”会员证,这跟国民党给胡志明所定罪名及当时政治背景有关。
首先,上述三份公文均提到胡志明有间谍嫌疑,却并未确定是何方间谍,只有陈一林称其为“日本间谍”。但历史学者Bernard B. Fall认为:加给他(胡志明)的罪名是“共产党”和“法国的奸细”,[12]前引蒋永敬文也援引了这一说法。
而就在胡志明被捕前一年,国民党认为“青记”和“国新社”“表面上虽在揭发敌国对我之阴谋和宣传抗战建国之国策,惟暗中仍作中共活动”,将其查封。[13]胡志明被捕时,国共方面正在持续发酵的是“南委事件”,[14]国民党因此在广西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胡志明恰在此敏感时期持“青记”会员证和“国新社”特约通讯员证入境,被当成共产党可谓顺理成章。
至于胡志明为什么要携带这两个证件,一是胡志明以“战地记者”身份作掩护,这一点从足荣乡的上报公函可以明确;二是因为这两个证件在当时堪称国内“通行证”。1940年是“青记”和“国新社”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分会、通讯处及会员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国新社”采访证是国民党国际宣传处所发,通行国统区和新四军驻地。直至“青记”被查封后,其在国统区才变得敏感。而胡志明身在越南,对“青记”和“国新社”被查封之事并不知情,尚以为这两个证件能为其通行提供保障,不想时移世易,反为之所累。
二、胡志明是否加入“青记”和“国新社”?
胡志明持有“青记”和“国新社”证件的史实未引起相关学者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胡志明”这一名字是从194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以此为前提,1940年颁发、署名“胡志明”之证件是为假。因此,考证胡志明是不是“青记”会员,要先考证“胡志明”名字的由来。
(一)胡志明名字由来
胡志明幼名阮生宫,十岁时改名阮必成,从事革命活动时更名阮爱国,在中国时化名胡光,他一生用过的化名达200多个,[15] “胡志明”只不过“是他许多化名中最著名而最后使用的一个”。[16]美国《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中关于胡志明的词条如是说:
1942-1943年,被国民党当局监禁。获释后不久改名胡志明(“启蒙者”)。[17]中国学者黄铮在《中越关系研究辑稿》中说:
1942年8月下旬,胡志明由黎广波带路,又一次离开北坡,越过边界进入靖西。……临行前,胡志明给自己准备了名片。名片中间写着“胡志明”三字,……胡志明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18]越南的怀青在《胡伯伯》一书中写道:
1942年7月,胡伯伯又出国。…当时胡伯伯取名胡志明。[19]蒋永敬在《胡志明在中国》一书中通过张发奎的报告推断:
由此亦可证实胡于1940年在广西活动时,已使用“胡志明”化名了。[20]以上,美国、越南、中国大陆的学者对该名字出现的具体时间认定上虽有出入,但一致认为1942年以后开始使用,只有蒋永敬认为是始于1940年,且是由张发奎的报告反推而来,并无其他佐证。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在后文会有进一步的考证结果。
(二)胡志明入会资格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章》(以下称《简章》)规定:
具有下述条例之一者,得为本会会员:1.对中国新闻事业有积极兴趣之现役新闻从业员。2.曾任新闻从业员,而愿终身为新闻事业尽力者。3.在中国工作之外籍新闻从业员,而赞成本会宗旨者。[21]根据《简章》规定,加入“青记”的可操作硬性条件可以总结为:曾任或者现役的中外新闻从业人员。胡志明的新闻从业经历相当丰富。他是越南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一生为报刊写了2000篇文章、300首诗、500多篇故事,其办报和写稿的经历伴随其整个革命生涯。1922年,胡志明在法国为法共机关报《人道报》和《工人生活报》写稿,后参与创办《穷苦人报》。1925年6月21日,胡志明在广州创办《青年报》(Báo Thanh Niên),被认为是越南革命报刊的发端,这一天也被定为“越南革命报刊日”(Ngày Báo chí Cách mang Viet Nam)。[22]1940年,胡志明参与编辑和改革越南地下党机关报—《D.T.》报(Dang Ta),并在该报发文指导越南革命。1938年底到1940年间,胡志明以P.C.Lin和平山为笔名在《D.T.》报和夏衍担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发表18篇文章。
据夏衍回忆:大约是1940年的一个夏天的晚上,胡志明同志独自来到太平路我的住处,见了我就说:“今晚上‘侍侯’我的那位先生(指中国特务)赴宴去了,所以来看看你,并给你们写了一篇稿子。” [23]综上,胡志明办报和写稿经历,完全符合加入“青记”的条件。
(三)胡志明入会年龄
虽然《简章》对会员年龄未做硬性规定,但当时已经50岁的胡志明能被“青记”接纳吗?
1937年11月4日,在“青记”成立筹备会上,“除了夏衍、阿英年龄较长,约37岁,其余都是青年。长江强调青年的作用,首先应发挥青年的力量,有人不完全同意,认为像《新闻报》严独鹤(时年48岁)这些年龄较大的人也可以参加,但讨论的结果还是先从青年人做起,再逐步扩大”。[24]可见,37岁的夏衍等被认为不属青年之列,但尚可被接纳,而48岁的严独鹤则被排除在外。但此次讨论并未形成正式条文。
“青记”成立后,对“青年”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在会刊《新闻记者》第二期中有这样的说法:“所谓青年记者,并不是单只限于年纪轻的记者,而是包括着一切站在时代前线,为民族国家争生存与独立自由幸福的记者,所以他在抗战建国的任务上,是极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支宣传、组织与教育的战斗力量。” [25]1938年10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成立宣言》中说:“这里所谓‘青年’,原非对年龄有所限制,而只着重于青年的特质,凡是纯洁、勇敢、积极、坚强、前进而富有活力的当地记者,我们都期望与之亲切携手。” [26]1940年3月在“青记”合法成立两周年纪念日之时,统计显示年龄最大的会员为60岁。这意味着,胡志明加入“青记”的年龄限制也不复存在。
除此之外,胡志明对外公开的年龄也有待商榷。1939年,胡志明参加了国共合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当时编印的《军事委员会军训部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二期同学通讯录》有如下记录:
姓名:胡光
职务:新闻台少校台员
年龄:三十八岁
籍贯:广东
单位:第十八集团军
在何学校毕业:岭南大学
曾干何工作:中学教员,外国语学校校长[27]该信息(职务除外)显示的就是胡志明在中国期间的公开身份,且此处籍贯也与被捕时信息相吻合。若照此推算,胡志明比夏衍尚小一岁,年龄完全不是问题。
虽然经过论证胡志明各方面都符合“青记”会员标准,但是为了进一步确认,笔者经多方查询,找到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名单》原件扫描版,这份名单有1147人,在第1121位,“胡志明”三个字赫然在列。证件和会员名单相互印证:胡志明确为“青记”会员,且是唯一一个以中国人身份加入的外籍人士。同时,也证实这个名字的确始于1940年。至于为何未登记为在中国的常用名“胡光”,具体原因已不可考。除了胡志明,在这份名单上,还有一些人登记的是笔名和别名,如黄药眠登记名字是“黄吉”,陈柏生登记名字是“陈碧星”等。由于“国新社”是以“青记”会员为骨干成立的,两套班子其实是一套人马,既证实胡志明是“青记”会员,他是“国新社”特约通讯员这一事实也可确认。
三、胡志明何时何地加入“青记”和“国新社”?
越南《胡志明生平编年史(第二卷)》显示胡志明1940年的活动轨迹如下:
1月-9月底,在昆明(其中,6月底出发去重庆,7月底返回);
9月底-12月初,在桂林;
12月初离开桂林,经靖西回越南。
结合“青记”活动轨迹:重庆总会和桂林分会整年都处于活跃状态,昆明分会成立于1940年11月,[28]靖西未设分会,故排除胡志明在昆明、靖西加入“青记”的可能,那么,他只可能是6月底-7月底在重庆总会加入,或9月底-11月10日在桂林分会加入。
胡志明9月底到桂林以后,表现十分活跃,先是通过私人关系促成武元甲、范文同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李济深等充分接触,在李的默许下恢复了“越南独立同盟会”[29]的活动,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海外办事处”,借助这一组织在桂林开展越南革命活动。而后又发起成立了集广西文化界、新闻界、政界名流500多人参加的“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将越南在广西的活动推向台前。胡志明频繁在《救亡日报》发表文章也是在这一时期。虽然有诸多史料证实该时间段胡志明在桂林十分活跃,但“青记”桂林分会名单中经查并无胡志明。
1940年6月20日,法国在欧洲战败,时在昆明的胡志明敏锐地察觉到世界局势的变化,打算回国。之后,胡志明“去重庆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就时局问题交换意见”,一个多月后回到昆明。[30]按照行程推算,他在重庆约20天。虽然目前所见史料尚未发现胡志明在重庆期间活动的相关记载,但是他与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关系密切,而“青记”和“国新社”负责人又受周恩来秘密领导,所以,极有可能胡志明在这一时期通过周恩来介绍加入了“青记”和“国新社”。当然,这一推断还有待于相关史料的发掘来证明。原因是胡志明回国须穿过国民党防区,理论上“青记”和“国新社”证件可满足这一需求。但是最好的保障仍是国民党官方通行证。所以,胡志明再次回到桂林后一改之前隐秘行事的作风,十分高调出现,就是为了接近李济深等国民党高层,借机拿到官方通行证。事实上,1940年底,胡志明就是以记者身份作掩护,持“华南工作团”证件顺利到达中越边境。[31]
结语
越南和中国是重要邻邦,但由于受上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交恶的影响,国内对越南历史尤其是新闻史的研究极少。胡志明是越南新闻事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不仅是越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越南共产党报刊的创立者,其新闻经历和新闻思想对越南新闻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志明曾是“青记”和“国新社”成员这一历史事实,一方面揭示了中越新闻事业千丝万缕联系的根源之所在——越南的党报制度、记者协会,甚至传媒改革等都和中国高度相似,除了中越都受前苏联影响这一因素之外,也证明越南新闻事业发展受中国影响至深;另一方面显示了抗战时期我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影响之广泛——“青记”以民间团体名义展开对外交往,团结了包括胡志明在内的一大批外籍人士,这些人作为其国内意见领袖,传递了大量对中国人民友好的信息,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①[越]黎春德:《胡志明汉文诗集狱中日记赏析》第7页,梁远、祝仰修译,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5年版
②蒋永敬:《胡志明在中国(传记文学丛刊之二十)》第144-145页,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72年版
③陈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历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
④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档案馆。(现德保县档案馆以涉密由已不提供该档案查询,故无法查询到档案编号)
⑤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档案馆。(现德保县档案馆以涉密由已不提供该档案查询,故无法查询到档案编号)
⑥这份报告笔者并未查到。
⑦陈一林:《回忆陈宝仓将军》,载政协靖西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靖西文史资料》第3辑第7页,1990年版
⑧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第10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书中注释称这句话出自吴韶成采访陈一林录音,但是作者联系郑立和吴韶成家属,尚未找到该原始录音。
⑨档名:Ntul-Kmt-spll-027-008-000,全集/系列名称:特種檔案,台北国民党党史馆。
⑩[越]黄文欢:《沧海一粟 黄文欢革命回忆录》第108页,文庄、侯寒江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1][越]黄文欢:《沧海一粟 黄文欢革命回忆录》第125页,文庄、侯寒江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2]Bernard B. Fall.The Two Vietna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nalysis,Frederick A PraegerN.Y.1964P99。
[1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快邮代电》 (1940年7月29日),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国际新闻社回忆》第28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南委机关及所辖江西、粤北省委、广西省工委和几个主要交通站相继遭受严重破坏,史称“南委事件”。该事件一直延续到1943年广西南宁的“一一·五”事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江西省党组织悉数被破坏,南委和粤北省委、广西省工委领导机关及下属组织受到严重损失。
[15]Báo dien tu Nhan Dan:Bác Ho - Ngroi thay vi dai cua Báo chí Cách mang Viet Nam,2015年7月23日,http://www.nhandan.com.vn/hangthang/chinh-tri/item/26960302-bac-ho-nguoi-thay-vi-dai-cua-bao-chi-cach-mang-viet-nam.html,2018年12月31日。
[16]蒋永敬:《胡志明在中国(传记文学丛刊之二十)》第1页,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72年版
[17][美]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第330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18]黄铮:《中越关系史研究辑稿》第15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越]怀青:《从昆明回北坡》,《胡伯伯》第152页,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年版
[20]蒋永敬:《胡志明在中国(传记文学丛刊之二十)》第145页,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72年版
[21]《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章》,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学术组编:《新闻记者》1938年5月1日
[22]wikipedia:Ngày Báo chí cách mang Viet https://vi.wikipedia.org/wiki/Ng%C3%A0y_B%C3%A1o_ch%C3%AD_c%C3%A1ch_m%E1%BA%A1ng_Vi%E1%BB%87t_Nam#cite_note-3,2018年12月31日。
[23]夏衍:《白头记者话当年——记救亡日报之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编:《新闻研究资料丛刊》第16页,1981年第2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24]方蒙:《范长江传》第217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25]傅于琛:《青年记者奋斗之路》,《新闻记者》第二期
[26]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校友会编:《今昔依依: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校友通讯集1939-1989》第1页,1988年出版
[27]黄铮编:《胡志明与中国》第5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28]陈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历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
[29]越南独立同盟会由胡学览、黄文欢等于1935年在南京注册成立,曾出版会刊《越声》。1940年胡志明等在桂林利用这一团体在桂林开展革命活动。
[30][越]黄文欢:《沧海一粟 黄文欢革命回忆录》第102页,文庄、侯寒江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31][越]黄文欢:《沧海一粟 黄文欢革命回忆录》第108页,文庄、侯寒江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陈娟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博士生。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新闻舆论监督历史研究(1815-1949)”(19BXW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2018年度湖北省新闻传播能力建设课题:“‘青记’研究——以武汉为中心”(HBXCZD18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