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新闻叙事·新闻类型
——兼谈所有新闻都是叙事吗?
■曾庆香 常媛媛 吴晓虹
【本文提要】叙事随着叙事学成为显学而被泛化成为一个隐喻,这一隐喻导致学界、业界将所有新闻话语皆视为叙事。针对这一错误认知,文章追本溯源,提出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叙事的观点。文章首先对叙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厘清,指出其基本判断条件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序列和具有开端、发展、结尾的结构,进而通过区分叙事之“事”与新闻之“事”,指出新闻叙事的衡量标准:事件性和叙事方式,最后结合新闻文本的表达方式将新闻的常见类型分为:叙事新闻、论证新闻、说明新闻和描写新闻。
【关键词】叙事 新闻叙事 新闻类型
【中图分类号】G210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主义)转向”,①叙事学成为显学,叙事也随之成为一个时尚的学术词语,并被泛化为一个隐喻,即把所有文本、所有话语都当成叙事,这导致这一术语“流于无形和肤浅”,②而成为任何“内容”的代名词。对此,新西兰学者库比特(Sean Cubitt)曾指出,目前的叙事话语存在着“将几乎所有人类文化模式都理解为叙事”的错误。③叙事泛化导致叙事学者瑞蒙·凯南(Raymond Kennan)的忧虑,“若一切皆为叙事,那么什么都不是叙事”,进而又导致众多学者对叙事学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产生严重关切与担忧。④
这种错误认知也延伸到了新闻界,以致把所有新闻都当作叙事,并对它们进行叙事分析,如《时政新闻语篇的叙事分析》指出,时政新闻的叙事模式主要有:“逻辑论证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点染铺叙模式、时间顺序模式、答记者问模式和言论摘编模式。” ⑤显然,逻辑论证、问题解决、答记者问和言论摘编这四种模式,无论从名称还是从作者所选新闻可知,都不能称为是叙事。事实上,大多数的时政新闻本就不属于叙事新闻。又如,对并非叙事新闻而是论证新闻的数据新闻,国内不少文献都认为是通过可视化或数据手段“讲述故事”,⑥故事化仍是数据新闻的价值取向,⑦指出数据新闻是一种新闻叙事,⑧甚至从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范式等角度进行论述。⑨这种对并非叙事的新闻进行正式的叙事分析文献在中国知网还有不少。
不过,国内业界和学界将所有新闻看作叙事(即讲故事),除了受隐喻说法的影响之外,还与“Story”这个英文单词既有中文的“故事”又有“新闻(News)”、“报道(Reportage)”的含义有关,⑩如很多美国和英国新闻前面有“Story by ××”,后面有“Do you like this story?”“More on This Story”,显然这些语句中“Story”的含义是“报道”而非“故事”。
朱光潜曾说:“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 [11]新闻叙事建立在叙事基础之上,因此对新闻叙事进行界定需先对叙事进行厘清。
一、叙事:叙述+事件序列
作为学术用语的叙事源于叙事学,其本意指文学叙事。随着叙事学向其他学科扩散,叙事内涵与外延都被扩大,如新闻叙事。于是学界对叙事的界定也众说纷纭。概括来说,国内外学界目前主要从“事件再现”、“文本类型”、“跨学科视角”等三个角度对叙事进行界定。[12] “事件再现”说的典型是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定义:“叙事即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 [13]美国学者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也是采用此说:“由一个或数个叙述人,对一个或数个叙述接受者,重述一个或数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 [14]美国学者伯格(Berger)指出,叙事就是在时间序列中所展现的故事,而故事则是包含时间序列中的一系列事件。[15]持“文本类型”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叙事学者查特曼(Chatman)、赫尔曼(Herman)。如赫尔曼指出,由于叙事是关于事件序列的一切再现,因此“事件”和“序列”是用来界定故事或叙事,并且是与议论、谏说和描写等其他话语体裁分界的关键概念。[16]有关文本类型,有认为分两种:叙事和描写;[17]有认为分三种:叙事、议论和描写;也有认为分四种:叙事、议论、描写和说明;还有认为分五种:叙事、描写、议论、说明和指导。[18]从跨学科视角对叙事进行界定的经典有两个:一是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从修辞学角度所下的定义:叙事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了某个目的向某人讲述某个事件(或一个特定故事)的行为”;[19]二是赫尔曼从认知学角度所下的定义,叙事“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或理解经验的方式”,是以生产故事为目的的行为。[20]这三种定义互为补充:“事件再现”说界定了什么是叙事,即叙事是再现事件;“文本类型”说则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什么不是叙事”,即描述、论证不是叙事;“跨学科视角”则指出了叙事目的,即叙事文本的主旨是再现事件,即讲述故事。
无论哪一种界定无疑都认可:叙事即叙述故事,通俗地说,即讲述故事。[21]而故事由一系列事件组成,事件则指人物、事物等“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或者说,事件就是行动。[22]它们构成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因此,叙事乃叙述序列事件,也即叙述状态的变化。即便是叙述微型故事,其中也至少存在两个事件即两个行动,如“约翰遇到了玛丽,并爱上了她,然后两人结婚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车祸、邂逅、吵架、助人等等。之后,我们或者在餐桌上把这些事件讲述给家人听,或者在微博、微信上叙述给朋友们看。因此,故事、叙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不仅如此,搜索人类记忆可发现,人类意识形成过程中最早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故事及其叙述,如在人类婴儿甚至胎儿之时,父母亲就会给她/他讲述各种故事。故事既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又是我们建构世界的方式,还是我们存在于世的方式。因此心理学家霍华德(Howard)指出:“故事就是我们的居所(habitations),我们依故事而生,并且生活在故事所形成的世界中。在故事外我们无法了解别的世界。我们生活在文化中的伟大故事中,我们透过故事存在。” [23]虽然故事和叙事随处可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话语(包括语言、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都是叙事,如“连环画是叙事,但单张卡通画却不是”,因为单张卡通画抓住了一个瞬间,却看不到任何事件发生的顺序。[24]又如“昨天有一场战斗”、“这是一次完美的旅行”,这两个句子也不是叙事,因为“它们不是把战斗或旅行讲述为一系列事件(或一系列行动),而是仅讲述为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25]但有些描述单个事件却是叙事,如“昨天凌晨两点,美国向英国宣战”,因为它叙述了状态的变化。
虽然叙事是将各种事件形成意义的基本方式,但却是人类两个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模式之一,另一个模式则是逻辑-科学模式。叙事模式中的解释蕴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模式的解释则是从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6]两种模式都是形成意义的“理性”方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并非所有话语都是叙事。如“凡人皆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纽约是90华氏度,而费城是95华氏度”,便是逻辑-科学模式的话语,而非叙事话语。[27]虽然对叙事进行界定较为容易,但真正区分叙事和非叙事文本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立场提出了叙事判断的标准。如1968年,电影符号学宗师麦茨(Christian Matz)提出了识别叙事的五条标准: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叙事行为本身的时间性;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即由陈述句组成的一个系列,必然会反映出一个陈述主体(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话语都是叙事,人们可以为了辩论、证明、教学而说话);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事件是基本单元)。[28]而英国学者瑞恩(Marie-Laure Ryan)则指出了叙事的九个必要条件:[29]1.叙事世界必须是由个体存在者构成的;
2.此世界必须存在于历史之中,并经历状态变化;
3.状态变化须由外在事件而非自然进化(如老化)所引发;
4.事件部分参与者须是具有精神生活和对世界状态具有情感反应的人类或拟人化的代理;
5.部分事件须是这些人类代理者有目的的行动,即这些代理者的行动须是由冲突所刺激且是为解决问题;
6.事件序列须形成统一因果链,并形成结局;
7.部分事件须是非习惯性;
8.事件须客观发生在故事世界;
9.故事需要有中心。
根据上述界定和标准,基本确定叙事两个最基本条件: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序列,具有开端、发展、结尾的结构(即序列事件构成一个整体)。
当然,同样是叙事作品,各自所显露的叙事特征的程度存在差异,即叙事作品都有程度不同的叙事性(Narrativity)。普林斯指出事件描述程度(事件的时间持续)、结构完整性程度(即有头、中、尾)、叙述定向程度(即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叙事要点程度(话语具有主题)等四个维度深刻地影响着“叙事性”强弱程度。[30]一般来说,虚构性作品如小说、电影叙事性程度高,而非虚构性作品如新闻的叙事性程度相对较低。在新闻作品中,通讯又比消息的叙事性程度高。
不过,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叙事进行界定,如张新军从事件序列、情节主导、表征行为、文本类型等四条路径对叙事/叙事性概念进行回溯,最终确认叙事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本类型的话语模式,叙事性是构成叙事的首要品质。[31]而美国学者布莱恩·理查德森(Brian Richardson)则从时间性(temporal)、因果性(causal)、(叙事单位)微型性(minimal)和互动性(transactional)四条路径对叙事进行了界定,并最终指出“叙事是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系列事件的表征(narrative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causally related series of events)”。[32]被认为对叙事研究最具变革的德国学者莫妮卡·弗卢德尼克(Monika Fludernik)在《“自然”叙事学》(Natural Narratology)中认为,叙事是读者的体验表征,也就是说“叙事性”是读者的文本体验赋予文本的特性,或者说读者阅读某文本时因体验到了该文本具有叙事性,因此该文本才成为叙事。虽然她不认为叙事性是文本固有品质而是读者体验,但她对叙事的界定仍是一个或几个具有人形本质的主人公履行目标导向的行动。[33]这说明她的叙事界定仍未脱离因果性的行动(或事件)系列这一基本内涵。
上述界定和文献显示,叙事作为真正的学术用语并无广义、狭义之分。但由于人们经常把叙事作为隐喻来指称“所有话语”,这导致人们把“所有话语”认为是叙事概念的广义,而把“具有因果关系的系列事件的表征”这唯一的学术内涵视为其狭义。但事实上,正如叙事学者马蒂·许韦里宁(Matti Hyvarinen)所指出,叙事概念作为跨学科的隐喻,叙事和故事本身并非分析的对象,而是用它们充当隐喻资源以观察其他事物。[34]
二、新闻叙事:叙述+新闻事件
根据上述叙事的界定和本质特征可知,的确有很多新闻是在报道事件,即叙述具有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的事件,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7年6月7日的“来了!新闻早班车”中的第一条要闻:
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7日至10日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
这一简讯有四个系列事件:哈萨克斯坦总统邀请+中国主席访问+出席会议+出席开幕式。因此,这则新闻无疑是叙事。
对于新闻作为叙事,哈特(Jack Hart)认为有许多新闻讲述了非常典型的故事,包含了典型叙事作品如小说、戏剧之类的要素,如主角、反对者、挑战和戏剧张力。他根据新闻总结出,好的新闻故事常具有以下特质:[35]1.一位具有吸引力的主角;
2.主角面临着挑战或纠葛等冲突;
3.主角的情境有所改变,因为
4.有某件事发生于
5.某相关的情境。
新闻故事俯拾皆是,如2019年1月21日的《人民日报》公众号消息“婴儿车自5米高电梯滚落,他做出惊人举动……惊险至极!”和“外国人正骂‘f*cking china’,孙坚来了”,这两条新闻都具有上述好故事的特质:“身手敏捷的陆军士兵王子昊,在惊险时刻拯救了一位滚落电梯的婴儿”,“爱国勇敢的孙坚在外国游客辱骂中国时挺身而出并怒怼他的无理”。
不可否认,许多新闻报道的是事件,但新闻报道的对象并不都是事件。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如范长江指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陆定一认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王中也认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事实与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件是事实的一种。除此之外,事实还包括事物、现象、规律等,而且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都是事实。这说明,叙事之“事”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之“事”,即叙事的对象和新闻的对象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并非所有的新闻都在叙事。但有不少学者囫囵吞枣地把叙事之“事”等同于新闻之“事”,从而出现把“事件”这一概念偷换为“事实”,如“新闻叙事的表述对象是真实之事,即事实”;[36]新闻叙事是“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37]概念偷换导致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新闻都当作叙事,当作讲故事。美国著名叙事新闻学者马克·克拉默(Mark Kramer)曾指出,故事报道和事实报道,是完全不同的。[38]新闻叙事的本质在于“将事实转变为吸引人的故事”(transforming facts into attractive stories)。[39]即便新闻报道对象是事件,但也不一定采取叙事的方式,如《卫报》的数据新闻“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虽然报道了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中东地区17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抗议、国际反应、政治行动、政权更替等众多事件,但却未采取叙事方式,因为这些事件只是简单罗列,并未结合成一个更大的事件,即未形成一个具有开头、结尾的整体,因此它不是叙事。正如普林斯指出“他吃饭,然后他散步,然后他跑步”不是叙事一样。“叙事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串联,而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事件串联”,[40]所以普林斯指出,“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叙事,也不是每一个再现都是叙事”。[41]因此,新闻作为叙事需满足叙事的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事件性,即报道对象是事件。如下面这条新闻,根据其报道的对象不是事件就可判断它不是新闻叙事(或者说叙事新闻):
2018年GDP同比增长6.6%,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42]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初步核算,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完成年度计划。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同比增长6.7%,三季度同比增长6.5%,四季度同比增长6.4%。
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既可能是一个或一系列完整的事件,又可能是事件的一部分;既可能是昨日报道的事件持续,还可能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走向预测。虽然如此,但是整个事件存在开头、发展和结尾。
二是叙事方式,即新闻文本类型为叙事,即采取叙事方式进行报道,叙事方式最基本特征并非系列事件具有时间关系,而是具有时间关系的系列事件具有或强或弱的因果关系,它们能够组合成一个整体。它最典型的做法是采取戏剧张力的方式进行诠释,如有一位具有英雄式事迹的主角,有戏谑、悲情、反讽、反转等手法的穿插。
当然,判断一篇新闻是否为叙事新闻,或新闻叙事,也可采用普林斯用来衡量叙事性的三个指标:是否以时间维度将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是否为紧张性陈述;是否采用明显的过去(某一时间确实发生而非可能发生)叙事。[43]总之,新闻叙事是再现真实的、具有时间序列和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系列(事件必须有状态变化,这意味着一件事件可细分为小事件,即一件事件也为事件系列)。
不过,如果把一切新闻都当作叙事,即当作讲故事,是把“叙事”当作一种隐喻,这无可厚非。就像说女人是老虎,作为隐喻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不少学者把“所有新闻都是叙事”当作严谨的学术观点,并进行叙事功能、叙事视角、叙事语法、叙事时间、叙述声音等等方面的叙事学分析,这显然是一种错误。正如从学术上对女人进行“女人具有老虎真实的外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一样荒唐可笑。
通过上述对新闻叙事的界定,能够使学界、业界对其范畴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确哪些新闻文本可以进行叙事分析,而哪些并不适用。
三、新闻类型:叙事新闻、论证新闻、说明新闻、描写新闻
事件性与叙事方式,作为新闻叙事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然而,并非所有新闻都具备以上两种特征,即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叙事新闻。那么,缺少上述任意特征的非叙事新闻又以何种形态存在?通过研读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并结合文本主要表达方式发现,新闻的主要类型除了叙事新闻之外,还存在论证新闻、说明新闻和描写新闻等三种。
(一)叙事新闻
据上所述,叙事新闻指叙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新闻。事件指人物、事物等“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这表明事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事件依托于时间、空间、人物、因果关系等因素来实现这种转化。[44]米克·巴尔(Mieke Bal)认为,“事件本身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秩序出现”,[45]这意味着,时间作为事件转化的因素之一,决定着事件是一种线性的运动变化过程。
因此时间线性序列是叙事新闻的重要特征,且是影响着叙事新闻的叙事强度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一个段落如果表现出较多的时间序列,就比呈现较少时间序列的段落更具有叙事性,一个描述冲突较多的叙述比不描述冲突的叙述更有叙事性,[46]人物的状态和动作之间的时间性越紧密,其叙事就比不接续的状态和动作更为清晰与生动等等。如《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家教!》[47]这则新闻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女在捡到手机后归还失主的过程。全文包含5个事件:
1. 1月17日晚上7时许,初二女生刘锦瑜准备下车时,在车厢捡到一部手机;
2.原地等失主半个多小时;
3.回家告诉爸妈;
4.和爸爸一起回去等;
5.晚上8点多,失主打来电话,物归原主。
可以看出,这5个事件线性变化的过程构成了这则完整的新闻故事,而且后一个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前一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每个事件按照时间序列依次进行,环环相扣。不仅如此,每个事件都有各自的时间序列、心理冲突、人物状态和动作的转化,从而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关系和时空的持续变化带来的丰富性以及这些情境变化引起的紧凑性,因此,这则新闻具有鲜明的叙事性。
叙事新闻涵盖多种新闻体裁,如消息中的事件性消息,通讯中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专访中的人物、事件专访,特写中的事件特写,深度报道中的综合报道(同一事件、同类事件的新闻综合)、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等。
(二)论证新闻
事实除了事件之外,还包括事物、现象、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在这些事实中,有些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只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便可报道。而另外一些事实,虽然客观存在,但却隐藏在各种事件、事物的背后,就像历史事实,并不是现成地摆放在那里,而是需要通过史学研究者从各种相互矛盾、混乱不堪、片面和表面的历史资料中推导出来。这些隐藏的事实需要记者们通过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即通过逻辑论证才能发现。
为了科学、严谨地揭示隐藏的事实,记者通常会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抽样调查、全/大样本调查、访谈、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等。数据新闻便是建立在大样本甚至全样本的基础上,依靠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把不显而易见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实论证、推导出来,[48]如《华盛顿邮报》的数据新闻《埃博拉比其他疾病传播更慢,但杀死了更多人》(Ebola spreads slower kills more than other diseases),[49]通过展示埃博拉感染者由1人到100人所经历的78天,并与天花、麻疹、SARS等9种传染性疾病的比较,归纳得出埃博拉感染速度虽然比天花等疾病慢,但是一旦染上却是致命的。又如《一个正在消失的星球》(A Disappearing Planet),[50]通过呈现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动物等四类物种的灭绝情况,归纳推导出地球物种正在消失的结论。有的则是根据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实通过归纳与演绎而推导将来的情况,如数据新闻《二氧化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arbon Emissions)。[51]有鉴于数据新闻揭示新闻事实的方式迥异于叙事新闻和广大民众对数据新闻的欢迎,有学者指出,“报纸需要抛弃以故事为中心的世界观(One of those important shifts is: Newspapers need to stop the story-centric worldview)。” [52]除数据新闻之外,论证新闻还包括数据新闻的源头精确新闻和部分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需要记者搜集、挖掘各类事实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层层推导、佐证,其目的是揭露某人或者某组织刻意隐藏的信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将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如2017年普利策调查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西弗吉尼亚阿片类药物泛滥导致死亡》(Drug firms fueled 'pill mills' in rural W.Va.)[53]首先指出药品泛滥的现象:“在奥希阿纳,一家家庭药店收到的羟考酮药片是8个街区外来德爱药店的600倍”;进而列出由于药物致死的数据:“2007年到2012年,因氢可酮和羟考酮服用过量而死亡的比例增加了67%”;同时说明了药物泛滥背后的巨大利润:“2007年到2012年,三巨头共获得了170亿美元的净收入”。这些精准的调查数据将药品供应商无视可疑订单,把超量的受限制药物送往西弗吉尼亚州的行为公之于众,将致人死亡的真相揭露无遗。又如在《“山东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疑似假新闻》[54]的报道中,作者列举多项证据证明此事件的虚假性:
1.主人公李向楠在视频中自称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事实上,该学校全称为麻省理工学院;
2.观察网也报道,麻省理工官网并未查到李同学的录取信息;
3.针对视频截图中的邮件,调查者也同样提出质疑“图片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考察函中李同学的名字有个错别字(楠写成南),并且措辞落款相当不专业;
4.另一封所谓外国大学的邀请函中,电子邮件收件人赫然写着“我自己的邮箱”,很可能这封邮件是收件者本人发给自己的;
5.邮件落款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其实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名字;
6.简历信息也存在造假行为。
因此,新闻论证像其他论证一样,既包括证实,又包括证伪,又如英国《卫报》有关2011年伦敦骚乱的数据新闻《解读骚乱》(Reading the Riots)推翻了英国政界的两个认知:一是将骚乱归罪于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因为它们传播谣言,煽动骚乱,因此要求关闭社交媒体;二是指出“骚乱与贫困无关”。《卫报》的“解读骚乱”团队通过对260万条推特数据的统计分析证明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谣言自我澄清机制;通过对270位骚乱参与者的访谈和所有骚乱现场的实地考察得出了骚乱与贫困具有因果关系。
总之,论证新闻是记者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针对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现象、事件,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而得出事实性的新结论的新闻。其结论既是新闻所要求提供的新事实,也是社会研究所要求提供的新知识(即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的结论),[55]也就是说,推导出新信息、新结论的新闻才可称为论证新闻。正是这一点致使新闻论证与新闻评论不同,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批评与议论,即主要从伦理、道德、法律等角度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并未生产出新信息、新结论,因而不属论证新闻的范畴。
不过,有些论证新闻易被人误认为叙事新闻,原因在于其报道对象为事件,如数据新闻《每条道路上的每例死亡》(Every Death on Every Road in Great Britain1999-2010)、《伊拉克战争日志》(The Iraq War Logs),如前所述,叙事新闻的两个要素:事件性和叙事方式,缺一不可。这些新闻中的事件是采取关键词的形式,即事件是作为样本,而非叙事方式来呈现。[56](三)说明新闻
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新近出现的事物、政策、法规、技术、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新闻进行解释、说明。因此不少新闻采取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从而出现说明新闻这一文本类型,如《月租金800元的上海公租房:有食堂有网球场,有智能洗衣房》这一报道,作者对这座配备有智能洗衣房、智能快递柜、e乘巴士众筹公交和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及充电桩的“互联网+”公租房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备进行了介绍,并说明了如何使用及管理这些设施,文末还向受众普及公租房的申请流程。整篇文章未针对某类事件进行叙述,而是对智能公租房这一新事物的原因、功能、特点、意义等进行说明,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新闻。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这些方法在说明新闻中都得到了使用,如《上海发布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新增170万套住房》这则新闻首先对《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进行了文字和图片说明,使民众对《规划》的内容、意义等有清晰地了解;然后又以五个政策问答的形式对《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一政策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
(四)描写新闻
虽然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经常会在叙事新闻、说明新闻,甚至论证新闻里使用,以刻画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语言、神情等,或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新闻现场的景物、环境等等,但这只是片段描写,只起到补充作用,并非描写新闻。但在少数新闻里,描写则是主导的表达方式,即为描写新闻。描写新闻典型的是风貌通讯,如《古老西关春意浓》: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广州市古老的西关——荔湾区文昌街、龙津街、文安街……的横街窄巷口,也是春意盎然:荷溪碧柳、延桂留芳、龙津胜处,一个个街头小景里垂柳丝丝,嫩草茵茵,绿树婆娑,时花吐艳,金鱼游弋……
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区域、某一地点、某一单位的新风尚、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风貌通讯的题材广泛多样,举凡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单位新貌、建筑风光、名胜古迹等等均可写成风貌通讯。风貌通讯在报刊上常冠以“见闻”、“巡礼”、“侧记”、“纪行”等标题。风貌通讯以描写为主,既可鸟瞰全景,又可撷取片断,还可分类描写。[57]如《金字塔夕照》一文,对金字塔沿路风景、周边环境、社会环境进行了细致描绘。正如叙事新闻、论证新闻和说明新闻常辅以描写一样,描写新闻也常辅以叙述、议论、抒情,如《小憩观音峡》主要是对观音峡的群山、碧水、庭院等景观以及歌舞习俗等进行细致描写,但其中也穿插了叙述,即叙述观音峡名称的由来。显然,这篇描写新闻中的叙述是为了更好地刻画观音峡的美景。
正因为部分通讯主要采纳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因此有学者将通讯分为叙述型、描写型、议论型。[58]在新媒体语境下,视频、音频等新媒体技术代替了部分细腻的语言描写,代之以镜头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致刻画,如《群鸟翱翔雁声阵阵:上万只大雁越冬》这则视频新闻,虽仅有简单的描述性文字,但同时借助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画面描绘了大雁在磁县溢泉湖上翱翔的壮丽景观。又如《雪后太原银装素裹,犹如水墨画》这一新闻,通过各类长短镜头的剪辑将当时“湖中一片水面上,野鸭成群”、“雪中的摄乐桥披上了银色的外衣”、“冰冻的湖面上一篇银色”等场景做了白描,勾勒出一幅雪景图。总之,描写新闻是指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场景、新出现的风貌等进行细致描写,且这些描写独立成文,而非只是作为背景的新闻。
四、结语
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指出,在19世纪90年代,新闻出现了两种模式:“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59]国外知名新闻叙事论文《作为讲故事的新闻,作为叙事的报道》(Journalism as Storytelling Coverage as Narrative)也指出:解释(或者说谈论)世界有两种话语方式:论证话语(argumentative discourse)和模仿话语(mimetic discourse包括描写话语和叙事话语)。[60]这都说明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叙事。综上,由于新闻之事实,既包括事件,又包括规律、事物、现象等等。这决定其表达方式不只局限于叙事,因此新闻既包括叙事新闻,又包括论证新闻、说明新闻和描写新闻。总之,叙事新闻、论证新闻、说明新闻和描写新闻的划分标准有两个:一是表达方式,它们采取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论述、说明和描写;二是报道对象,叙事新闻报道对象为事件,论证新闻的报道对象主要为问题、现象,说明新闻的报道对象主要为政策、事物,描写新闻的报道对象主要为场景、风貌。其中第一个标准更为重要。
虽然这一划分是从文体角度进行,而未遵从以往消息、通讯的区分标准,但它具有科学性:一是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文体类型,因此A&HCI期刊Style(即《文体》)于2000年夏季专门开辟了“Concepts of Narrative(即叙事概念)”专刊。二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文体分为叙事、论证、说明和描写等四种类型;[61]且如前所述,新闻文本也的确具有这四种类型。
这一划分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实用性。对于学界来说,有助于清晰把握非叙事新闻的范畴,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文本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文本分析路径。对于业界来说,新闻文体这一视角的借鉴能够帮助记者与以往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技能,即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一再强化的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四种知识结构与写作技能相勾连,这既能帮助他们在新闻写作时驾轻就熟,也能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其新闻写作。■
①Martin KreiswirthMerely Telling Stories? Narrative and Knowledge in the Human SciencesPoetics Today,2000,Vol.21no.2 p. 295.
②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第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③Cubitt Sean. Spreadsheets Sitemaps and Search Engines:Why Narrative is Marginal to Multimedia and Networked Communication and Why Marginality Is more Vital than Universality. In New Screen Media: Cinema/art/narrative Edited by Martin Rieser and Andrea Zapp eds..London: BFI Pub.2002 p.3-13.
④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第1-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⑤张庆庆:《时政新闻语篇的叙事分析》,《求索》2019年第2期
⑥李岩、李赛可:《数据新闻:“讲一个好故事”?——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变革》,《浙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⑦杨晓军:《数据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可能性及思维路径》,《编辑出版》2016年第1期
⑧孟笛:《开放理念下的新闻叙事革新——以〈纽约时报〉数据新闻为例》,《新闻界》2016年第3期
⑨张军辉:《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数据新闻叙事模式解构与重构》,《中国出版》2016年第4期
⑩《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第142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11]朱光潜:《诗论》第1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12]尚必武:《什么是“叙事”?概念的流变、争论与重新界定》,《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13][法]杰拉尔·日奈特:《叙事的界限》,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第27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Prince G.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 Extended and Revised Version).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3p.58.
[15][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第4页,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引言》第14页,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Faigley L.&P. Meyer. Rhetorical Theory and Readers' Classification of Text Types. Text 19833(4):305-325.
[18]Virtanen T. Issues of Text Typology: Narrative-A “Basic” Type of Text? Text1992 Vol.12 no. 2pp. 293-310.
[19]Phelan JLiving to Tell about It: The Rhetoric and Ethics of Character Narration.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17.又见[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第11页,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Herman D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p.7.
[21]宁稼雨:《叙事·叙事文学·叙事文化》,《天中学刊》2016年第3期
[22]罗钢:《叙事学导论》第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HowardG.S..Culture Tales-A Narrative Approach to Thinking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 Vol.46no. 3pp. 187-197.
[24][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第2、6页,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导言第2页,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第10页,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导言第3页,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8]转引自黄鸣奋:《当代西方数码叙事学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29]Ryan Maire-Laure.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Narrativity: A Response to David Rudrum. Narrative.2006. Vol.14no. 2pp. 188-196.
[30][美]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第142-157页,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1]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第10-1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2]Brian Richardson,Recent Concepts of Narrative and the Narratives of Narrative Theory,Style(Concepts of Narrative) 2000,Vol.34no.2 pp.168-175.
[33]Monika FludernikAn Introduction to NarratologyLondon:Routledge2009.p.6.
[34]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第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5]Hart J. Missed Opportunities. Editor & Publisher 1995 128(27):49.转引自蔡琰、臧国仁:《新闻叙事结构:再现故事的理论分析》,《新闻学研究》1999年春季刊(第58期)
[36]何纯:《新闻叙事学·序言》第3页,岳麓书社2006年版
[37]王佳航:《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表达重构》,《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6期
[38]Mark Kramer Narrative Journalism Comes of Age Nieman Reports Fall 2000.
[39]Erik Neveu “Revisiting Narrative Journalism as One of the futures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2014,Vol.15 no.5 pp. 533-542.
[40][美]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第147-148页,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1]转引自谢龙新:《经典“叙事”概念:外延、内涵及其超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2]《2018全年GDP增6.6%首次突破90万亿》,中财网,http://www.cfi.cn/p20190121000409.html
[43]Prince G. Narrativehood Narrativeness Narrativity Narratability. In J.Pier&J. A. García Landa (eds.) Theorizing Narrativit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8.P.22.转引自蒋晓丽、贾瑞琪:《新闻游戏的非虚构叙事研究》,《现代传播》2018年第7期
[44]罗钢:《叙事学导论》第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第249页,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第144页,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7]《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家教!》,《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https://mp.weixin.qq.com/s/pDsxZomnqh563yUC_RRyaQ
[48]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数据新闻: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闻论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
[49]《埃博拉比其他疾病传播更慢,但杀死了更多人》,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special/health/how-ebola-spreads/
[50] 《一个正在消失的星球》,http://projects.propublica.org/extinctions/
[51]《二氧化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http://www.wri.org/blog/2014/11/past-present-and-future-carbon-emissions
[52]Adrian Holovaty A fundamental way newspaper sites need to change http://www.holovaty.com/writing/fundamental-change/ September 6 2006.
[53]“780M pills 1728 deaths”.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eric-eyre
[54]《山东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疑似假新闻》,2017年12月7日,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12-07/doc-ifyppemf5778560.shtml
[55]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第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6]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数据新闻: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闻论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
[57]词条“风貌通讯”,《新闻学大辞典》,转引自中国知网百科,https://vpn.cuc.edu.cn/KNS/brief/DanaInfo=nvsm.cnki.net+result.aspx?dbprefix=CRPD
[58]丁柏铨、胡素华:《通讯文体分类浅析》,《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刊
[59][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第79页,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Itzhak Roeh. Journalism as Storytelling Coverage as Narrativ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9Vol.33 no.2 p.162-168.
[61]Monika Fludernik Genres Text Types or Discourse Modes? Narrative Modalities and Generic Categorization Style(Concepts of Narrative) 2000,Vol.34no.2 p.274-292.
曾庆香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媛媛、吴晓虹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2018级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4BXW004)和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的嬗变与延续”(项目编号:YLTS1806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