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50页
  • 51页
  • 52页
  • 53页
  • 54页
  • 55页
  • 56页
  • 5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跨越山河大海”?
——媒体人职业转换中的角色冲突与调试
■陈立敏
  【本文提要】当下,媒体人的职业转换已成为一个显性议题,但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媒体人职业转换的过程也是其角色变化的过程。本文在对30位前资深媒体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炼出媒体人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几种主要角色冲突:“单一型角色”与“复合型角色”的冲突;“布道者”与“服务者”的冲突;“精英取向者”与“俯身市场者”的冲突。这几种角色冲突表现形式、涉及层面各异,本文尝试对其调试路径及难度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媒体人 职业转换 角色冲突 角色调试
  【中图分类号】G2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随着媒体生态的巨变,媒体人的职业流动与转型已成为显性议题,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综观相关研究文献,学界主要以“职业流动”、“离职”、“转型”为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流动动因”、“ 流动去向”、“ 流动影响”三个层面,而对媒体人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流动后又如何着墨甚少。业界多以分享、交流经验为主,如2018年底知名自媒体刺猬公社以“跨越山河大海”为题举办了一场媒体人转型创业经验分享大会,现场爆满,网络直播平台最高在线人数达24万余人(实时统计),此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活动前期邀请函中,媒体人的职业转型被形容为“不止越过山丘、更要跨越山河大海”,其中例举了部分知名媒体人转型的艰辛与不易,尤以创业者为甚,“活得像狗”、“创业半年哭过的时间比前十年都多”……类似的言说并不鲜见,由此,引发了本文最初的疑问——媒体人在当下职业流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些共同性障碍?该以何种理论视角对其进行观察与解释?这些障碍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是否具有解决的可能性?它们确实如“跨越山河大海”般难以逾越吗?
  之所以关注以上问题,主要缘于当下媒体人的职业流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如范以锦所言,新闻从业者此轮职业流动,与以往行业内的“工作调动”、“跳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只是字眼上的差异,其实已有实质性的内涵。①具体来说,在移动互联网兴盛前,大部分媒体人的职业流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身份与角色转换力度较小。相较之下,当下媒体人职业流动去向各异,职业身份转换力度较大,角色要求相对也更高。如张志安所言,当下媒体人的身份和角色正在逐渐泛化,既是内容采集者,也是产品创意者;既是专业媒体的从业者,也是自媒体的实践者。②且这种变化已经不限于少数个体,而成为一种总体趋势,张煜麟认为:“随着当代新传播科技与弹性劳动就业趋势的兴起以及自媒体的盛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图像正面临剧烈的冲击,传统上受雇于媒体机构的‘组织人’职业图像,正逐渐往‘创业者’的图像进行转向。” ③这种趋势要求媒体人必须适时完成职业角色的升级,才有可能适应传播环境的巨变。如此,也凸显了本项议题的研究价值。于个体来说,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其中的共同经验对相关从业者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于机构而言,个体在职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机构遇到的困境,个体经验对机构变革也具有启发意义;于行业来说,在当下新闻业处于“十字路口”之际(胡舒立语),重塑专业主义成为新闻业当下要务之一,而“如何在重构专业范式和边界的过程中,探索专业实践的创新、坚持专业精神的内核,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深思”。④这一新闻学命题能得到解答的前提是新闻行业的从业主体——媒体人,能够在当下变动不居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才有可能谈得上对专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二、核心概念、研究视角与方法说明
  1.“职业转换”的内涵
  媒体人从传统媒体流动到另外一个职业平台,学术研究叫法不一,“离职”、“职业流动”、“职业转型”是较为常见的表述,随意性很强,本文认为,用“职业转换”一词更为科学,因为其内涵更契合当下行业现状与本文研究情境。那么,何谓“职业转换”?Louis(最早提出职业转换概念的西方学者)认为,职业转换主要是指个体工作角色以及原有工作角色导向的转变过程。⑤Ashforth&Saks认为,职业转换是脱离原有角色并投入到新的角色的过程。⑥谢俊贵认为,职业转换是一个职业社会学概念,是职业劳动者在一定情势下为实现新的就业目标从原有职业转到新的职业的一种社会性变换。⑦它与“换工作”不同,也区别于所谓的“转行”概念,更侧重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据此,高雪原认为,职业转换的本质是角色的改变,职业转换可看作从业个体“角色转换的总和”。⑧
  2.研究视角:角色理论的镜鉴
  从国内外学者对职业转换的理解可以看出,职业转换概念与“角色的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不妨从角色的视角切入,从与其相关的理论中寻找解释性资源。“从职业转换者的转换经历来看,角色理论非常适合解释从转换的起点到转换完成这一过程”。⑨但对角色理论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奚从清综合各家之说认为角色理论是研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角色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⑩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其中的“角色冲突”、“角色调试”等内容能直接为本文提供理论镜鉴。所谓“角色冲突”就是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角色内部、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11]基于可把“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视为其新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理解,本文把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之问进一步凝练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媒体人在当下职业转换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角色冲突?而对其解决路径的探讨就是“角色调试”概念的核心内容,即“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12]除此外,角色理论中的其他相关内容也能为本文提供借鉴。
  3.研究方法:质化取向的说明
  基于研究问题,本文选择了质化的研究路径,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职业转换力度较大的30位前媒体人做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所选对象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拥有10年以上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其核心技能、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价值取向比较稳定。2.当下职业转换力度较大,新旧角色之间差异较大,新角色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即他们的职业选择符合本文的“职业转换”概念。事实上,本文半数左右受访者选择了创业,可以说,针对议题,所选样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此外,本文还辅以相关网络文本作为补充分析材料。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合、分析与抽象,完成本文的预期研究目标。
  
三、媒体人职业转换中的角色冲突
  基于对一手资料及辅助资料深入的分析与理论抽象,本文发现,媒体人在职业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单一型角色”与“复合型角色”的冲突
  这类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媒体人在职业转换过程中,岗位的变化和升级要求媒体人扮演“多能型人才”,同时集多重角色功能于一身,即要求媒体人突破以往在传统媒体中扮演的“单一型角色”,开始扮演迥异于过往的“复合型角色”。
  传统媒体机构生产流程相对复杂,分工较为严密,媒体人一般承担其中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基本上扮演的是“单一型角色”如记者、编辑、主持、发行、广告等业务类型。而在职业转换后,诸多岗位都要求媒体人同时扮演多重角色,且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能力需求,这给媒体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对创业者而言尤甚。
  22号受访者曾是一名记者,他认为过去自己犹如一个“新闻骑士”,在新闻发生后,到达现场、照亮真相,写完稿子工作就完成了。而现在的角色更像一个“项目经理”,做内容仅是其中一环,包装、沟通、联结一个也不能少,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如及时查看用户反馈、查看阅读情况、分析用户喜好、思考如何能进一步触动转发等。1号受访者曾是电视台主持人兼制片人,到某互联网公司后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以由自己主导的、内容更宽泛驳杂的互联网世界。但这意味着自己除了出镜主持外,还得忙着解说、公关、运营、把控、管理等。17号受访者到了新的行业后发现自己要同时学会很多件事:第一要学会制作精彩的PPT,因为要拉投资。第二要详细了解公司的财务制度,学会做项目预算。第三要适应管理者角色,虽然只管理了四五个人,但管好也不容易。第四还要熟悉整个新节目制作流程,从播出到宣发,一个都不能落下。而这些角色要求远远超越了她过往的电视新闻记者角色。6号受访者选择了创业,他认为以前自己只要做好具体的新闻业务就可以了,但现在更多的角色要求是对外的,比如接受采访、推销产品、见投资人拉到投资等。他坦言由以前的纯业务角色过渡到现在的商人角色,能力要求不一样,挺不好适应。
  多种角色同时“附体”,使得媒体人必须尽快完成角色的迭代。23号受访者从传统媒体来到商业公司后,发现自己必须要完成从“媒体人”到“职业经理人”角色的过渡,他认为媒体人类似“半自由职业者”,更像一个“独行侠”,虽然能见到各行业的采访对象,但只能算内容生产链条中的一个“小兵”,工作内容其实很单纯。而进了商业公司尤其到了管理层之后,就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生存、产出以及对下属的管理,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必须完成的能力进阶。10号受访者选择了创业,他认为做记者是单一挑战,而做企业不仅要考虑内容,更要考虑内容背后的商业模式,要产生利润和现金流,让团队和公司有盈利、有发展。他觉得这种角色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快速学习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打破边界的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由“单一型角色”到“复合型角色”,给媒体人带来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节奏的加快。8号受访者创业后发现与以往的记者角色相比,自己比以前忙太多,节奏完全变了。每天下午在固定时间必须要组织好内容,包括文章、音频 、配乐等,整个工作节奏的改变要求生活节奏进行全新调整。4号受访者进入某互联网公司担任高层后发现工作节奏特别快,负责的业务条线特别多,同时还要帮公司招聘人员、及时对新产品进行测试和调整,很多事情以前没有干过,每天的工作思路都需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的不适。16号受访者用“无边无际的焦虑”来形容这种感受,他认为在互联网企业里就职跟在传统媒体里不一样,在传统媒体里基本上可以“一个人做一单活儿”,完了一单可以歇一阵,而现在是一个协同式的角色,从年头到年尾,压力持续存在,刚做了一个不错的东西还沉浸在快感中时,下一个任务就来了,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一位创业者(刺猬公社转型大会现场分享)发现创业过程中有太多需要处理的难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试以解决更多的问题。11号受访者把这种角色的转变形容为“痛苦的转型”,他认为做内容自己很擅长,但新角色要求自己兼顾技术、营销、融资……真不是自己擅长的。这种心理层面的不适已经上升到“角色紧张”,即“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因受到时间、地点、精力和义务分配上的冲突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的状态”。[13]2.“布道者”与“服务者”的冲突
  传统媒体人大都已习惯了“内容为王”的传者思维,他们一般遵循严密的内容生产规范,注重发挥作为“把关人”的作用,重视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其行为方式、思维特征、身份归属具有鲜明的“布道者”色彩。而在新媒体情境下,内容生产的逻辑发生了较大变化,“用户”、“流量”成为内容生产的逻辑起点与终点,这就要求媒体人经常要化身为“服务者”,以“做产品”的姿态完成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断满足甚至主动迎合用户需求,视“用户”为“上帝”,这其中的思维转变与身份落差经常是很大的,期间冲突难免。
  4号受访者到了新媒体公司后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对用户的认识。他认为在传统媒体中基本没有用户的概念,评判标准是自我中心化的。但当面对几亿用户时,就必须要有用户思维,因为社会公众已经从“被启蒙者”过渡到了“消费者”。 23号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传统媒体进入到互联网行业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自己必须要从“媒体人”过渡到“产品经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媒体人来说挑战是巨大的,12号受访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姿态”下去是必要的,但媒体人一般会有精英意识,认为自己是资讯的提供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当下作为内容生产者就要更重视用户的反馈,更看重数据分析,要建立长线跟踪的意识。这些都需要媒体人放下身段,很不容易。
  从“布道者”到“服务者”,除思维方式带来的冲击碰撞外,还有身份落差带来的不适。过去由于信息的采集权、生产权和传播权尽在手中,使得媒体人容易产生“信息权力的幻象”。尤其对曾就职于“名头很响”的机构中的媒体人来说,个人身份会被机构光环所笼罩,更加剧了这一幻象。当媒体人真正投身内容市场后发现,随着生产逻辑的巨变及组织光环的抽离,只有服务好客户和市场才有真正创造价值的可能,其中的身份落差让部分媒体人产生不适。17号受访者发现自己离开了某知名媒体后,跟别人介绍自己时会有些无所适从,一些熟人也会用“前××人”来给她贴标签。28号受访者离开某知名媒体创业后,索性在跟各种资源对接时仍以“前××记者”做自我介绍,因为她觉得外界还是认可自己过往的身份,虽然目前是一个创业者,但毕竟还没有什么名头。14号受访者认为创业放大了人性弱点,能力上的不足也会被放大,过去是被组织保护起来了,现在被抛到市场上为别人服务,会产生痛苦和焦虑,这非常考验创业者内心坚强的程度。对于已经习惯了组织光环加持的从业者来说,由身份落差带来的不适感需要一个适应期。所以,即使获得了更多的商业回报,有些媒体人依然觉得缺乏社会层面的认同感。5号受访者认为在知名媒体任职,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场面”上也说得过去,而投身市场后,即使当个总监又如何?27号受访者从传统媒体到某互联网公司后,虽收入不菲,但却感觉“价值感很低”,因为做了10年内容的她在传统媒体里“备受新人尊崇”,而在新公司,她感觉内容生产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一个20几岁负责技术的小伙子也可能对自己进行不客气地指责,此时她会感觉“心里很难过”。
  3.“精英取向者”与“俯身市场者”的冲突
  中国媒体人骨子里更多承继的是文人基因,天然带有改变社会和现实的理想主义气质,偏好“启蒙”、“教化”、“引领”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随着传播环境、规则的巨变,他们开始大规模地“俯身市场”,成为泛内容的生产者、创业者时,市场必然对其提出效率、趋利要求,一些行动可能并不符合内心的深层价值取向,导致媒体人面临剧烈的角色冲突,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价值碰撞,直接导致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深层不适。
  28号受访者离职后进入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继续做内容,但感觉整个公司的运作机制犹如“种姓制度”一样,内容被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即使自己身居内容部门负责人位置,但只能是第四种姓的“百夫长”。他曾经以各种方式“抗争”,到最后发现什么也改变不了。他觉得自己被骗了,有时真想回去做记者。因应当下技术神话、更高的商业回报等诱惑,互联网公司成为传统媒体人的理想选择之处,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取向完全是市场导向的,传统媒体人曾引以为豪的职业理想、价值信念失去了依托的平台和空间,于是,挣扎、离开、妥协不断上演。27号受访者在传统纸媒工作10年后来到了某互联网公司,虽然在待遇上翻了几番,但却感觉现实狠狠打了自己的脸,自我认同感特别低,因为她发现以往连一个标点都要认真核对的自己在业务链条上变到了最底端,她觉得无比神圣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被尊重的地位,而她的技术搭档却认为内容并不是“骨头”和“筋络”,不必那么较真,大不了错了后删除。这是做了十年内容的她难以接受的,但她认为自己没有创业的勇气和资本,也无法轻易离职,因为目前这份收入是自己需要的,而代价就是每天都觉得自己在跟自己作斗争。29号受访者遇到同样境遇,他在挣扎后选择了离开,他认为虽然说自己在互联网公司的职位也是个高级运营者,但其实啥都干不了,写不了稿子、采访不了人、突出不了价值、更改变不了社会。他觉得这和他当初想进入其中能更好地做新闻的初衷背道而驰。30号受访者认为既然做不了真正的新闻,那就把这种原生性想法消灭掉,走一步看一步,把目前的工作仅当作一份赚钱的差事。他还会劝诫“理想未泯”的新人,“我也年轻过,我知道你们怎么想,但现在就要尊重现实”。现实表明,“精英取向者”与“俯身市场者”两种角色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价值取向的差异,“传统媒体比较注重新闻专业主义,倾向于理想主义,可以不计回报去做事,因为觉得这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互联网公司,则比较关注利益回报”。[14]这种角色冲突在创业者身上亦有体现,部分媒体人曾是“新闻理想”的忠实信徒与拥趸,希望通过创业这种方式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当他们走向市场时发现要经常在“迎合市场”与“实现理想”中做出选择。2号受访者离开电视台后,希望能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目前市场上缺失的视频节目。但在创业后他发现市场要的东西跟自己追求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关键是妥协不妥协,妥协基本上是奔着利润去,但有价值的东西还做不做?他认为这种纠结导致了自我挣扎。目前他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但他认为自始至终自己都不是一个“纯商人”,创业初衷绝不仅是经济价值。面对选择,他希望能找到一条平衡商业利益和内容价值的中间道路。因为他觉得过去十年媒体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价值观的影响,这是在做选择时非常难以妥协的。9号受访者的创业理想是“欲将我们的理想、情怀、专业和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深度了解在非虚构和虚构领域实验绽放,打造我们心目中的纪录片、纪录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电视剧及新媒体产品”。创业后他发现市场一方面具有高效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挑剔,大家在为利益分秒博弈,好东西不是自己说了算,因素很复杂。虽然这部分创业者都试图调和这种矛盾,但“理想主义者”与“俯身市场者”两种角色的平衡绝非易事。
  
四、角色冲突的调试——两种可能的路径
  据猎聘网与有闻记者之家联合发布的《媒体人转型数据报告》(样本数2500人)显示,近一半的媒体人不是已经转型,就是正在转型的路上。超五成人需在半年内适应转型,近五成人身边有转型失败案例的极端案例。[15]由此可见,媒体人的职业转换绝非易事,如何尽快调试冲突、适应新角色是媒体人必须面对的命题。结合角色理论与媒体人职业转换现状,本文主要从两个相关的层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调试此类角色冲突带来启发。
  1.强化“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中所拥有的关系、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认知。它不仅包括“角色认知”,还包括对角色规范、角色行为、角色期望和角色评价的认知。角色知觉是否正确,决定了个体能否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16]对于媒体人来说,这种认知能力在职业转换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职业优劣势有正确认知。据《媒体人转型数据报告》显示,媒体人转型优势选项中,前三项分别为“擅于写作和交际”(56.92%)、“善于学习”(30.43%)、“人脉广”(10.67%)。而对于转型劣势,前三项分别为“跨行业成本高”(35.57%)、“习惯于自由散漫”(35.57%)、“媒体的思维方式不好转变”(19.37%)。[17]以上是对媒体人转型优劣势的总体描述,媒体人还需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性格特点进行自我角色认知,强化“角色知觉”,才有可能做出恰当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职业转换”,也有传统媒体人(30号受访者)“去外面世界转了转”后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依然是做内容,又做出了适时调整,在新媒体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传统媒体,因为她发现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媒体还是需要优质的内容,而在新媒体做运营也并非她的长项,并没有特别的价值感,自己依然更擅长的是内容创作。强化“角色知觉”另一方面是要对“角色的文化模式”有正确认知。所谓“角色文化模式”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角色扮演及其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的整体。[18]这要求媒体人对自身的价值取向、文化立场、信仰追求能有深层的省察,9号受访者在传统媒体任职30余年后选择离职,初衷是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是不想做的,即使给几百万也不想去干。虽然目前的收入不如以往,新的事业也处于探索阶段,但他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赋予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追寻,如果把这些丢了,也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既然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使命。并不是所有的媒体人都有如此清晰的“角色文化模式”认知,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但这种因深层的文化价值取向差异带来的冲突极易导致职业转换的失败。
  2.进行“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role learning)是指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19]对于职业转换中的媒体人来说,一方面需要在转变心态中进行学习。15号受访者认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既然决定离开新闻行业,不是冲动性行为,就要调整好心态,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也就不会存在太多的适应障碍。10号受访者认为做记者时候最习惯挑刺、找问题。而创业时解决问题很重要,这就需要摆正心态,主动学习。他说自己正在积极地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原则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进行学习。之所以强调在社会互动中学习的重要性,是缘于“有参照个体或群体作为角色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能更好地学习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以及角色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20]媒体人可积极参与一些线下的行业交流与对话,从“他者”身上获取经验并反观诸己。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相关线上群组进行交流与学习。28号受访者离职后加入了一个由过往所在媒体机构离职人士建立的微信群(由二三百人组成)中,当问及这个群组的功能时,她认为这个虚拟空间既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也可以获得很多转型经验以及精神鼓励。本文的受访对象有多人提到了此类网络群组在其职业转换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可以说,这种网络社会互动方式在媒体人的角色学习中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媒体人的职业转换并非易事,其中面临着诸多障碍,本文从职业转换的本质—“角色的变化”出发,借鉴角色理论相关内容,把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中面临的角色冲突总结为三个层面:“单一型角色”与“复合型角色”的冲突;“布道者”与“服务者”的冲突;“精英取向者”与“俯身市场者”的冲突。这几种角色冲突表现形式各异,其冲突之源有能力升级带来的压力,有思维转换、身份落差的不适,有深层价值取向迥异带来的冲突。所以,其调试难度也各异。结合理论与现实,本文试着从“角色知觉”和“角色学习”两个角度对如何调试此类角色冲突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这种探讨并非是“一吃就灵”的“药方”,而仅是提供某些方向性的探索与思考。从现实中可以观察到,于媒体人而言,职业转换的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与环境不断互动和适应的过程。
  最后,回到本文最初的一个疑问,媒体人的职业转换确实如“跨越山河大海”般艰难吗?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说,这样的譬喻也许过于笼统,也略有夸张之嫌。从本文提炼的主要角色冲突表现来看,虽然媒体人想要顺利地实现职业转换并非易事,但强化“角色知觉”、进行“角色学习”能有效地协调某些冲突,一些技能和思维层面的改变与升级假以时日并不难做到,媒体人职业转换过程中真正难以跨越的是价值观层面的障碍,这个鸿沟对部分媒体人来说,也许真的如“跨越山河大海”般艰难,因为它是不同文化取向间的巨大分歧,这就需要媒体人保持清醒的角色认知,洞悉内心的价值坚守,才可能少受一些“精神转换”之苦。毕竟,于当下环境来说,媒体人还是拥有较大的职业选择空间,正如6号受访者所言,社会越进步,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多,媒体人的生存空间也就越大。如果媒体人能较为顺利地实现职业转换,把优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扩散到其它行业,于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来说都不无裨益。■
  
①范以锦:《媒体人才流动趋势加剧现象之浅见》,《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6期
②④《2017中国媒体内容生产者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检索于https://www.prnasia.com/lightnews/lightnews-1-35-11918.shtml③ 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⑤Louis M R. Career Transitions: Varieties and Commonalitie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03(5):329-340.
⑥Ashforth B ESaks A M. Work-role transition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Nicholson mode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52(68):157-175.
⑦谢俊贵:《职业转换过程的职业社会学论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⑧⑨高雪原、周文霞、谢宝国:《职业转换:概念、测量、成因与影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2期
⑩[11][12][13][16][18][19][20]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第19-21页、第130页、第132页、第127页、第94页、第163页、第83页、第8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万小广、程征:《“移动端还有巨大想象空间”——对话新京报传媒公司副总裁、北京热火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炳路》,《中国记者》2015年第5期
[15][17]《媒体人转型去哪里薪资最高?猎聘数据告诉你》,检索于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915632641477247&wfr=spider&for=pc
  
陈立敏系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