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读无字之书,做有心之人
——推荐深圳大学新闻毕设作品集《新闻的名义》
■李良荣
  日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推出厚厚三本新闻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精选——《新闻的名义》。曾任深大传播学院院长的吴予敏老师在序言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至今我还对李良荣和蒋晓丽两位教授感激涕零呢。作为学校特聘的预评估专家,亲赴我们的毕业答辩现场,一份一份审查所有的毕业设计成果、教学管理文件,最后热情洋溢地举起他们的胳膊在我们身上盖了一个大红的戳子:‘特’!”
  这段话,我有一个小小纠正:当年我担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去深圳大学参加本科生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部聘请的正式评估,并非“学校特聘的预评估专家”,最后一句的“特”字含义不详,我补上我当时的态度:特满意,特赞赏。在随后召开的教指委全体委员会上,我还特地请吴予敏老师介绍他们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并竭力推广他们的创新之举。
  当年深大传播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仅限于广告学专业,我当时希望他们探索在新闻学、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生也实行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现在,这三部头的《新闻的名义》,显示出新闻学专业毕业设计探索的成功!
  细细品读《新闻的名义》,让我感受到深大新闻学子们的激情与活力,对新闻理想的不懈坚守和追求,具体体现在三个特点之中:
  一是冷。作品的选题并非我们在媒体上常见的“新闻热点、焦点”,学生们把目光投射到“冷门”题材,或者说是社会的犄角旮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关怀的群体中。那些赛场上的运动健儿披金挂银,在屏幕上十分光鲜,而有谁会看到体育明星们在伤病面前的痛苦以及退役后进入社会的辛酸?还有盲人按摩师工作与生活的艰辛、深圳无户籍群体在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等。透过这些文字,我真切地听到了弱势群体内心的呼唤,这些文字恰似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人性化的关爱阳光透过这扇窗照射进去,温暖了人心。
  二是深。看得出来,学生们撰写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是真正深入现场的。文章的内容,不亲身进入实地去感受和调查,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一两次采访,是无法获取的。只有亲身去感受了,才能真正写出真情、直指人心。例如学生们探讨临终关怀议题,他们克服了自己面对生命之沉重时的不安和胆怯,走进癌症病房,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联系,让他们敞开心扉;他们到深圳渔村,寻访打鱼人的故事,描绘他们“渔舟唱晚”的旧日时光,也呈现如今渐行渐远的渔村渔业形态。这些故事所讲述的生活与年轻学子的生命体验距离甚远,要撰写这样的新闻作品,必然要多次到现场,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才能感受到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癌症晚期病人与家属的绝望与痛苦、渔村村民对往日的追忆和开启新生活的努力。
  三是难。这些作品所关注的,都是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但是又比较棘手的问题。例如,学生们探讨同性恋者面对来自父母的不解、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对相关立法的需求等多重难题;探讨脑瘫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长达一生的持久战,脑瘫儿童长大后面临的教育、就业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欠缺等众多问题;探讨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以及背后相关法律保障的欠缺。这些议题所关注的内容涉及人性、伦理、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难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下很难解决,甚至连行政部门也无法充分回应。但是学生们却敢于去选择这些题材做毕业设计,敢于去深入这些群体了解他们的诉求,通过文字为他们呐喊。同时,在政策层面的分寸拿捏得也很到位。
  阅读这套作品集,我感受到了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投入和深入。透过他们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融入到了现场、融入到了他们所关注的群体之中。有一句话说“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在采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大致的情况和表层的现象很容易,但是,要真正与采访对象之间以心换心,让他们说出真心话,揭示社会真相,往往却是很难的。
  新闻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学界和业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议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教育改革的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深圳大学新闻专业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是一次从理论转向实践的创新。我不想全部否定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但是,像新闻传播学这样实践特征比较明显的专业,本科教育应该以实践为核心,与研究生教育区别开来。深圳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实际上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闻本科毕业考核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启示。
  他们以毕业设计的形式,用新闻作品代替学术论文,在长达数月的毕业设计时间里,学生组成小组,由指导老师带队,从选题到采访、调研,到最后的主旨提炼和撰写,这个过程对学生的锻炼和提升,无疑较之在图书馆里的咬文嚼字更为深刻。此其一。
  其二,从毕业论文向毕业设计的改变,也是从书桌走向社会的创新。新闻本科教育要赋予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往有一句话,叫“新闻无学”,这引发了大家对新闻教育的误解,认为新闻教育没有意义。而事实上,所谓的“无学”,其原因恰恰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新闻的“学”包罗万象,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新闻教育应该与社会密切融合。因此,新闻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专业的学生唯有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辨是非、辨真假,才能够在将来走上媒体或是其他宣传工作岗位时,凭借自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物的深刻洞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深圳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就赋予学生一次深度走进社会、从而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机会。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以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是社会现象为突破口,从小切口进入,习得社会大道理,这对于即将毕业从象牙塔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角色转变的演练,也是留给大学生涯最好的礼物。
  其三,表达能力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各领域工作赖以立足的最基本的功夫。表达,包括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视觉表达等。在当下,媒体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但我坚持认为,在所有各种表达能力中,文字表达始终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主要的能力,也是主要的传统。一招鲜,吃遍天。有卓越的文字功底,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到哪儿都不怕。《新闻的名义》锻炼了新闻学子们文字表达能力,展示了新闻学子们很好的文字表达功夫,显示出深大传播学院对本专业传统的坚守。
  坚守与创新,坚守好传统,开创新套路,这是《新闻的名义》给我们的启示。■
  
李良荣系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