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与人之间:探索人性化的无人机航拍技巧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 周海晏
一、“上帝之眼”:无人机航拍“非人”的传统定式
论及无人机航拍,研究者们常以“上帝之眼”概言之,用以区别日常平视的“人类之眼”。这种“非人”的定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场景,即借助“上帝之眼”呈现大空间的“空中视图”,广泛用于城市形象片等宏大叙事。二是不对焦。这并不是失焦,而是应用大广角镜头时无需对焦。对焦其实是模拟人眼的目光投射,而无人机航拍追求的是消除对焦过程中人类目光的选择性,以模拟上帝无差别关注同一空间的客观性。三是压缩时间。在无人机航拍摄影中,快门速度往往快于1/400秒,甚至到1/2000秒,追求的是瞬时的影像;无人机航拍摄像则常用“延时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的技巧,试图通过压缩航拍影像的播放时间,在同一镜头内展现时间的变化,制造出上帝眼中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壮阔感。
以“上帝之眼”拍摄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简称“荷赛”)获奖作品《天津爆炸》,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非人”的抽象性。作品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展现了爆炸后的现场全景,各种人类生活的现代意象——公路、大楼、汽车密密匝匝地堆叠在一起,与照片中心爆炸形成的巨大黑洞形成了对比。摄影师陈杰称其有别于“后来我到地面拍,我看到的是一个车,一个房子,是具体的”,而在上帝眼中现场是“抽象的,是高度概括的……所有的东西呈现的那个史迹状态,所有的东西都是死亡的,毁灭的……我想用一张照片去高度概括破坏力”。在这个意义上,无人机航拍被认为擅长在“3D环境(Dull阴暗的、Dirty肮脏的、Dangerous危险的)”展现人类不便涉足、上帝才能涉足的特定场景。
这种“非人”性场景的选择与呈现,成为无人机航拍的重要生产特点,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但也恰恰成为它的局限。“上帝之眼”是冷峻的、旁观的,以抽离人的主体性来实现客观,最终带来远离个体体验的距离感。如本次“新概念”融媒体大赛,在评选一等奖作品时,评委会就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虽然是宏大的主题,但仍应落在人对改革成果的感知、感悟与体验上,应关注日常生活,最终选择了平视视角拍摄的普通家庭对改革的体验,于是,无人机航拍作品与一等奖失之交臂。
二、“低空之眼”:日常生活的无人机航拍体验
那么这种局限性是不是无人机航拍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致命伤”?“非人”是不是一定是非人性化的?能否通过无人机航拍技巧的改进和创新,来克服这种局限性?无人机航拍的飞手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有飞手为了展示人类的日常生活,特意飞得很低(不像上帝的高姿态),好比“移动的监视摄像头”,展现人类探查真相的旨趣。在这一路径上,飞手追求的是“低空航拍”中俯视视角带来的空间异质性,特别在对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拍摄中,展现出不一样的体验关系。
“荷赛”获奖作品中有一组国内摄影师以低空视角拍摄的无人机航拍作品《日常运动》。摄影师陈坤荣没有选择上文提及的“3D环境”,而是对城市的日常运动场地进行了观察。有趣的是,这种对“日常运动”的观察,也不同于平视,同样有俯视的特殊意趣——在无人机航拍的空间生产实践中,“日常运动”被抽离了日常感,甚至让人无法辨别出运动种类,而成为一种定格的行为艺术。由此,低空航拍的无人机成为在上帝与人之间制造“现代性的离奇景观”的特殊媒介。
三、“上帝与人之间”:无人机航拍技巧创新的探索
低空航拍是无人机航拍实现人性化的一种重要路径。这既符合无人机的技术特点,也符合相关的法规规定,同时也符合人类的安全需要。民用无人机本就不同于直升机或高空卫星,需要有一个飞行高度的限制,所以,大疆等无人机生产公司对其作了技术限制,如大疆精灵系列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20米;法国的无人机飞行条款规定,民用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距离地面150米;城市市区为了安全,有各种禁飞区的规定。这种种限制,看似限制了无人机的视域,但也成就了无人机的特性。可以说,无人机的低空视域是“上帝”与人关系的融合——人的飞行体验开启了“上帝之眼”,这是一个融合的实践过程,而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于“上帝”或人的任何一端。
在这一路径上,第二届“城市航拍日”的飞手们也对此作了新的探索,通过低空悬停、隐蔽监视、追踪调查、定时记录、跟随航拍等不常用的无人机拍摄方式,试图在上海的独特城市语境中,以无人机媒介实现 “上帝”视角与“人”视角的融合。比如,获得“新概念”融媒体大赛短视频组二等奖的作品《守护城市天际线——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情况的无人机航拍调查》,其问题意识就来源于高空航拍与低空航拍的差异。飞手发现,在高空航拍视角中,上海是个美女,然而,一旦进行低空航拍的视域,“美女的头发”(指架空线)竟如此邋里邋遢。此外,作品还采取低空50米定高悬停视角,进行等高的航拍图比较,深入调查了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情况,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这种技巧的创新探索,也代表了当下“媒介融合”的一个发展方向——媒介推动的主体融合。在无人机媒介制造的沟通关系中,人是主体,媒介也是主体,这两种主体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融合成了新技术条件下的“行动元”,从而兼具了“上帝”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这其实了代表了VR、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上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时代新闻业的发展形态与发展趋势研究”支持,编号:16CXW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