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秀的数据新闻
■数可视创始人 黄志敏
2018年5月,笔者应邀前往里斯本参加GEN SUMMIT 2018,其间参加全球数据新闻奖的颁奖典礼,第二次近距离参与这一全球盛事。我尝试结合本次获奖作品做出分析:什么是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
首先,数据新闻依然是新闻的一种,新闻价值最重要。
菲律宾的获奖作品《安全之路》似乎平淡无奇,却以新闻价值抓住评委的心。菲律宾的交通状况以恶劣出名,有一个小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事故高发地,他们建立了一个包括新闻报道、数据分析、图文视频等的公益性网站,收集相关报告和数据,建立BBS,引导用户反馈交流,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坦率说,这个作品设计并不出彩,技术乏善可陈,但最终这个项目提升了交通安全,也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其次,新闻关注点不一定大,但要打动人心。
路透的《生活在难民营》获得最佳可视化奖,它关注孟加拉的罗兴亚难民营里糟糕的卫生状况。编辑和设计师结合卫星地图,利用公益组织搜集的数据,详细呈现难民营中住所、水井和卫生设施的分布,指出粪便对水源的污染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还用可视化的方式将难民营的人口密度与纽约、伦敦和香港做比较,让读者获得直观感受。这个作品将信息设计与地图相结合,唤起读者对难民的同情和关注。它不仅获得全球数据新闻奖,还在另一项比赛——信息之美设计比赛中获得金奖。
最后,媒体工作者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
BUZZFEED的《隐藏的空中侦察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2016和2018年两度获得全球数据新闻奖。这个报道讲述美国政府利用天空中的飞行器,不间断监控地面的一举一动。它将整整一年时间空中的飞行轨迹展示在交互地图中,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用户可以对地图放大或缩小、突出局部或回溯时间,从而了解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等政府机构飞行器的飞行历史数据。
作品涉及大量飞行轨迹,因此它用交互网页代替了文字、图片等传统的表现形式,从而在2016年获得了最佳可视化奖。
2018年,这个作品重新出现,它变换思路,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属于政府的飞行器的轨迹特征,从归属不明的飞机中找出为政府服务的个体,这使它获得了数据新闻创新奖。
以上三点是优秀数据新闻作品的三个特征,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是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数据新闻是一个入口,是一个媒体转型的抓手。不要单纯地把数据新闻视为可视化,数据新闻允许我们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把它跟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让媒体工作者突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将很多东西装入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选题。数据新闻也是新闻,所有新闻具备的要素,数据新闻都应该具备。好的选题确保作品成功了一半。
其次是设计。但是当碰到热门选题的时候,会出现多个媒体同时报道,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抢眼的设计,以争取用户的注意力。
第三,操作越简单越好。我从事数据新闻工作五年来,非常深刻的体会是用户有很大的惰性,不喜欢按设计者的要求在界面上做操作。操作越复杂,作品获得的回报越小。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用户通过互动操作去揭示数据,但实际结果是大量的内容和数据被忽略。
手机上的作品,最好将操作方式统一为一种,例如向一个方向连续滑动,或者连续点击,或者长时间按屏幕,这样的人机界面对用户更友好。这不是中国独有的情况,根据我对美国同行的调研,也是这样。
第四,要用产品思维做新闻,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传播。为什么现在H5的作品越做越少了?因为大家发现H5传播不出去。用户现在获取内容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这类平台的共同特点是:放文字、图片、动图都好办,做交互做不了。例如微信公众号里面只能通过点击原文访问交互网页,光这一步操作就流失掉大量用户。
有的产品鼓励用户做分享,这个诱导分享的方式本身就是产品思维的设计。当然微信官方很讨厌诱导分享,如果太成功很可能被微信封杀,因此还要考虑如何合理规避微信的管理风险。这都是产品思维。如果没有太好的交互点和传播点,不如将作品以视频、图片或图文混杂的方式发布出去,至少传播途径多一些。
2018年开始,数可视越来越多做短视频类的新闻,原因有三:第一,好传播,视频放在哪个渠道都能传播;第二,视频信息量比图片大;第三,用户不用互动操作,只需要点播放即可。
要达到上述目标,团队必须有技术保障,否则有可能想得到做不到,或者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另外,数据新闻离不开数据,因此数据抓取、清洗、分析、解读能力都是做出优秀作品的基本要求。■